1 简介
- 定义
不要存在多于一个导致类变更的原因。 - 特点
一个类/接口/方法只负责一项职责。 - 优点
降低类的复杂度、提高类的可读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降低变更引起的风险。 - 名字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大部分人可能理解成:一个类只干一件事,看起来似乎很合理呀。几乎所有程序员都知道“高内聚、低耦合”,应该把相关代码放一起。
若随便拿个模块去问作者,这个模块是不是只做了一件事,他们异口同声:对,只做了一件事。看来,这个原则很通用啊,所有人都懂,为啥还要有这样一个设计原则?
因为一开始的理解就是错的!错在把单一职责理解成有关如何组合的原则,实际上,它是关于如何分解的。
Robert Martin对单一职责的定义的变化:
《敏捷软件开发:原则、实践与模式》
一个模块应该有且仅有一个变化的原因
《架构整洁之道》
一个模块应该对一类且仅对一类行为者(actor)负责
单一职责原则 V.S 一个类只干一件事
最大的差别就是,将变化纳入考量。
分析第一个定义:一个模块应该有且仅有一个变化的原因。
软件设计关注长期变化,拥抱变化,我们最不愿意面对却不得不面对,只因变化会产生不确定性,可能:
新业务的稳定问题
旧业务遭到损害而带来的问题
所以,一个模块最理想的状态是不改变,其次是少改变,它可成为一个模块设计好坏的衡量标准。
但实际开发中,一个模块频繁变化,在于能诱导它改变的原因太多!
2 案例
2.1 鸟类案例
- 最开始的 Bird 类
- 简单测试类
- 显然鸵鸟还用翅膀飞是错误的!于是,我们修改类实现
- 这种设计依旧很low,总不能一味堆砌 if/else 添加鸟类。结合该业务逻辑,考虑分别实现类职责,即根据单一原则创建两种鸟类即可:
2.2 课程案例
- 最初的课程接口有两个职责,耦合过大
- 按职责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