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领衔!国内高校团队登上美国《科学进展》杂质,发布基因编辑可控技术

简介: 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工具的新型载体,能够实现基因编辑可控。

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工具的新型载体,能够实现基因编辑可控。

喜大普奔!

今天,中国科研团队又一次在世界领域取得了重大科学进展。

这一次,领衔的是南京大学,同伴还有厦门大学及南京工业大学。

而他们触及的领域,则是在去年令很多人“侧目”的基因编辑技术。

具体来看,在最新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这个团队发布了一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核心就是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工具的新型载体,能够实现基因编辑可控,显著提高基因编辑的靶向性,为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简单来说,基因编辑这个领域中,曾经被多重制约的环节,很有可能不再成为“Trouble”。

TB1_pG.P9zqK1RjSZPxXXc4tVXa.jpg

让基因编辑可控,跨越脱靶效应的阻碍

基因编辑技术又称为“基因剪刀”,它是一切基因合成、测序等应用的基础。该技术的本质是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突变,人类利用这项技术,能够根据所需切割或者替换掉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基因片段。

在这一领域,当前非常火热的是成本较低的CRISPR技术。据悉,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准定位并切断DNA上的基因位点,可以关闭某个基因或者引入新的基因片段,以此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CRISPR-Cas9体系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当中的一种,作为当前最热门的基因编辑工具,在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方面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CRISPR-Cas9体系本身具有脱靶效应,这是一直以来阻碍该技术迈向应用的一大难题,也为利用该技术进行精准治疗带来了挑战。并且,由于该技术主要是以病毒为载体,因此还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化,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次来自中国的科研团队新开发的方法是采用名为“上转换纳米粒子”的非病毒载体,在上转换纳米粒子和Cas9之间增加了一把近红外的响应“光锁”,以此设计出了一种远程操作的基因编辑技术。具体来说,该系统利用光敏分子将CRISPR-Cas9体系共价“锁”在上转换纳米粒子上,在修饰上一层高分子材料之后,该复合纳米粒子能够被细胞大量内吞。随后,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上转换纳米粒子可发射出紫外光,从而打开Cas9蛋白和上转换纳米粒子之间的“锁”,释放出蛋白,让蛋白可以进入细胞核,实现基因剪切。

由于红外光的强组织穿透性,所以该技术很有可能在深层组织中实现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精确调控。

TB1CGC8P9rqK1RjSZK9XXXyypXa.jpg

该方法有效性已经在小鼠身上得到验证

目前南京大学官网上的新闻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提到,这种远程操作的基因编辑系统在细胞中和体内皆表现出优异的近红外光响应的基因剪切能力。

当CRISPR-Cas9靶向到一段肿瘤癌基因(PIK-1)后,能够在红外光的调控下,对靶点基因实现敲除,诱发肿瘤细胞凋亡。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经从基因、蛋白以及细胞等多个角度针对该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官方透露,这一体系在小鼠活体上的近红外光响应的能力得到了验证。

该团队在针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只有近红外光照射实验组的肿瘤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并且通过20天后取下的肿瘤大小能够清晰的看到,实验组的肿瘤远远小于其他组。

总的来说,这项新技术是通过外界光照这种无创的外部手段,实现目标部位基因编辑,能够显著提高基因编辑的靶向性,为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TB1NQPhPZbpK1RjSZFyXXX_qFXa.jpg

自2015年以来,基因编辑市场份额开始迅猛增长,2016年有三家基因工程公司,包括Editas Medicine、CRISPR Therapeutics和Intellia Therapeutics完成了IPO。CRISPR技术火热的当下带动起来的市场增长可见一斑。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最新报告,2016至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长。预计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破千亿,达到1050亿美元,而“基因剪刀”将是撬动千亿级大市场的一把钥匙。

根据近年来的商业化应用情况可知,目前基因编辑技术主要用于科研和治疗两大领域,但在产业链下游的应用仍处于临床试验或者临床前研发阶段。具体到我国,相关企业则主要集中于试剂盒开发和CRO形式的技术服务商,另一方面,关于基因治疗的临床探索也正在初步展开。本次来自国内科研团队的研发成果,也预示着我国在基因编辑、基因治疗上的探索初步取得了成效。

最后,回到本次科研论文的发表,据了解该论文南京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硕士生潘永春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宋玉君教授为通讯作者,厦门大学林友辉副教授和南京工业大学王玉珍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并且,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双创人才等项目的资助。综合可见,南京作为汇聚国内重要高等教育资源、人才储备雄厚的城市,在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给予科研支持等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列。

相关文章
|
存储 人工智能 安全
阿里云公开七大商业发布!教育领域推出春雷计划和科研云解决方案
2020年6月9日,阿里云举办线上峰会,针对教育领域,此次峰会公布了两大解决方案。一是针对K12阶段,阿里巴巴合伙人、钉钉副总裁方永新联合阿里云通用与电销事业部解决方案总经理霍嘉以及蚂蚁金服支付宝事业群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张亚男共同发布“春雷计划”普惠教育方案;二是面向高等教育和科研推出“科研云”解决方案。
619 0
阿里云公开七大商业发布!教育领域推出春雷计划和科研云解决方案
|
6月前
|
人工智能
零成本突破多模态大模型瓶颈!多所美国顶尖高校华人团队,联合推出自增强技术CSR
【7月更文挑战第2天】华人团队于顶尖美校联合发布CSR技术,实现多模态大模型的零成本优化。CSR通过模型自我增强循环提升性能,增强泛化与鲁棒性,高效且节省资源。但技术也面临模型质量、调优及伦理挑战。[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405.14622)**
56 8
|
存储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BioBit Program启动!之江实验室携手全球顶级研究团队开展生物计算国际科学合作
BioBit Program启动!之江实验室携手全球顶级研究团队开展生物计算国际科学合作
140 0
|
存储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数智洞察 | 大国科技博弈,开放科学平台的“四步”开源之旅
编者按: 20世纪末,科学界发起了一系列体现“参与、包容、分享、合作、公开、透明”理念的开放科学运动,包括开源软件、开放获取、开放数据以及开放基础设施和平台等。开放科学运动的发起是为了克服传统封闭的科学模式造成的种种弊端,比如过高付费墙造成知识鸿沟与不平等。 当前,随着时代发展,从开放获取迈向开放科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全球科研模式也因此发生深刻变革。但我国目前要实现开放科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构建开放科学的中国路径、制定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是我国开放科学发展的未来思路。 本文约3562字,建议阅读时间9分钟。
148 0
|
开发者
阿里云开发者能力评测团队排位赛圆满收官!
尊敬的开发者,为期三周的阿里云开发者能力评测团队排位赛圆满收官了!相信,通过此次活动,一定有不少开发者在技能知识储备、技术交友以及团队组织方面的能力又有所收获。
阿里云开发者能力评测团队排位赛圆满收官!
|
人工智能 算法 前端开发
“数据科学家”或许不再性感,但“数据团队”的产业化才刚开始 | 专访领英全球数据科学团队负责人
“数据科学家”或许不再性感,但“数据团队”的产业化才刚开始 | 专访领英全球数据科学团队负责人
273 0
|
人工智能 物联网
阿里巴巴跨物理界招人,世界级音频专家冯津伟入职人工智能团队iDST
11月30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前Polycom(宝利通)声学设计和信号处理首席工程师(Principal Engineer)冯津伟入职人工智能核心团队iDST,担任智能语音交互团队研究员,将负责语音交互设备端的声学设计和信号处理研究工作。
6979 0
刚刚,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正式发布!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14届。
325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MIT重磅报告】分析全球112个国家21个行业,看清AI商业化现状与未来
人工智能显然已经成为 2017 年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探索人工智能的相关实践。为了了解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的落地情况,知名期刊《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评论》进行了系列分析和调查,并得出了一年一度的报告。
1890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