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议栈与数据包封装

简介: 参考文档  网络协议栈、数据包封装.doc    网络协议栈与数据包封装 TCP/IP网络协议栈分为应用层(Application)、传输层(Transport)、网络层(Network)和链路层(Link)四层。

参考文档

msoffice.gif 网络协议栈、数据包封装.doc   


网络协议栈与数据包封装

TCP/IP网络协议栈分为应用层(Application)、传输层(Transport)、网络层(Network)和链路层(Link)四层。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TCPIP])。

36.1. TCP/IP协议栈

clip_image002

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示(该图出自[TCPIP])。

36.2. TCP/IP通讯过程

clip_image004


传输层及其以下的机制由内核提供,应用层由用户进程提供(后面将介绍如何使用socket API编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对通讯数据的含义进行解释,而传输层及其以下处理通讯的细节,将数据从一台计算机通过一定的路径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应用层数据通过协议栈发到网络上时,每层协议都要加上一个数据首部(header),称为封装(Encapsulation),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TCPIP])。


36.3. TCP/IP数据包的封装

clip_image006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上图对应两台计算机在同一网段中的情况,如果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TCPIP])。


36.4. 跨路由器通讯过程

clip_image008


其实在链路层之下还有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比如现在以太网通用的网线(双绞线)、早期以太网采用的的同轴电缆(现在主要用于有线电视)、光纤等都属于物理层的概念。物理层的能力决定了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性等。集线器(Hub)是工作在物理层的网络设备,用于双绞线的连接和信号中继(将已衰减的信号再次放大使之传得更远)。


链路层有以太网、令牌环网等标准,链路层负责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就是说从网线上检测到什么信号算作新帧的开始)、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就自动重发)、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交换机是工作在链路层的网络设备,可以在不同的链路层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帧(比如十兆以太网和百兆以太网之间、以太网和令牌环网之间),由于不同链路层的帧格式不同,交换机要将进来的数据包拆掉链路层首部重新封装之后再转发。

网络层的IP协议是构成Internet的基础。Internet上的主机通过IP地址来标识,Internet上有大量路由器负责根据IP地址选择合适的路径转发数据包,数据包从Internet上的源主机到目的主机往往要经过十多个路由器。路由器是工作在第三层的网络设备,同时兼有交换机的功能,可以在不同的链路层接口之间转发数据包,因此路由器需要将进来的数据包拆掉网络层和链路层两层首部并重新封装。IP协议不保证传输的可靠性,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丢失,可靠性可以在上层协议或应用程序中提供支持。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传输层可选择TCP或UDP协议。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有点像打电话,双方拿起电话互通身份之后就建立了连接,然后说话就行了,这边说的话那边保证听得到,并且是按说话的顺序听到的,说完话挂机断开连接。也就是说TCP传输的双方需要首先建立连接,之后由TCP协议保证数据收发的可靠性,丢失的数据包自动重发,上层应用程序收到的总是可靠的数据流,通讯之后关闭连接。UDP协议不面向连接,也不保证可靠性,有点像寄信,写好信放到邮筒里,既不能保证信件在邮递过程中不会丢失,也不能保证信件是按顺序寄到目的地的。使用UDP协议的应用程序需要自己完成丢包重发、消息排序等工作。

目的主机收到数据包后,如何经过各层协议栈最后到达应用程序呢?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TCPIP])。

36.5. Multiplexing过程

clip_image010

以太网驱动程序首先根据以太网首部中的“上层协议”字段确定该数据帧的有效载荷(payload,指除去协议首部之外实际传输的数据)是IP、ARP还是RARP协议的数据报,然后交给相应的协议处理。假如是IP数据报,IP协议再根据IP首部中的“上层协议”字段确定该数据报的有效载荷是TCP、UDP、ICMP还是IGMP,然后交给相应的协议处理。假如是TCP段或UDP段,TCP或UDP协议再根据TCP首部或UDP首部的“端口号”字段确定应该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哪个用户进程。IP地址是标识网络中不同主机的地址,而端口号就是同一台主机上标识不同进程的地址,IP地址和端口号合起来标识网络中唯一的进程。


注意,虽然IP、ARP和RARP数据报都需要以太网驱动程序来封装成帧,但是从功能上划分,ARP和RARP属于链路层,IP属于网络层。虽然ICMP、IGMP、TCP、UDP的数据都需要IP协议来封装成数据报,但是从功能上划分,ICMP、IGMP与IP同属于网络层,TCP和UDP属于传输层。本文对RARP、ICMP、IGMP协议不做进一步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参考资料。


2. 以太网(RFC 894)帧格式

以太网的帧格式如下所示(该图出自[TCPIP]):

36.6. 以太网帧格式

clip_image012

其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是指网卡的硬件地址(也叫MAC地址),长度是48位,是在网卡出厂时固化的。用ifconfig命令看一下,“HWaddr 00:15:F2:14:9E:3F”部分就是硬件地址。协议字段有三种值,分别对应IP、ARP、RARP。帧末尾是CRC校验码。

以太网帧中的数据长度规定最小46字节,最大1500字节,ARP和RARP数据包的长度不够46字节,要在后面补填充位。最大值1500称为以太网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不同的网络类型有不同的MTU,如果一个数据包从以太网路由到拨号链路上,数据包长度大于拨号链路的MTU了,则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ifconfig命令的输出中也有“MTU:1500”。注意,MTU这个概念指数据帧中有效载荷的最大长度,不包括帧首部的长度。


3. ARP数据报格式

在网络通讯时,源主机的应用程序知道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却不知道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而数据包首先是被网卡接收到再去处理上层协议的,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硬件地址与本机不符,则直接丢弃。因此在通讯前必须获得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ARP协议就起到这个作用。源主机发出ARP请求,询问“IP地址是192.168.0.1的主机的硬件地址是多少”,并将这个请求广播到本地网段(以太网帧首部的硬件地址填FF:FF:FF:FF:FF:FF表示广播),目的主机接收到广播的ARP请求,发现其中的IP地址与本机相符,则发送一个ARP应答数据包给源主机,将自己的硬件地址填写在应答包中。

每台主机都维护一个ARP缓存表,可以用arp -a命令查看。缓存表中的表项有过期时间(一般为20分钟),如果20分钟内没有再次使用某个表项,则该表项失效,下次还要发ARP请求来获得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想一想,为什么表项要有过期时间而不是一直有效?

ARP数据报的格式如下所示(该图出自[TCPIP]):

36.7. ARP数据报格式

clip_image014

注意到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在以太网首部和ARP请求中各出现一次,对于链路层为以太网的情况是多余的,但如果链路层是其它类型的网络则有可能是必要的。硬件类型指链路层网络类型,1为以太网,协议类型指要转换的地址类型,0x0800为IP地址,后面两个地址长度对于以太网地址和IP地址分别为6和4(字节),op字段为1表示ARP请求,op字段为2表示ARP应答。

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请求帧如下(为了清晰在每行的前面加了字节计数,每行16个字节):

以太网首部(14字节)
0000: ff ff ff ff ff ff 00 05 5d 61 58 a8 08 06
ARP帧(28字节)
0000:                                            00 01
0010: 08 00 06 04 00 01 00 05 5d 61 58 a8 c0 a8 00 37
0020: 00 00 00 00 00 00 c0 a8 00 02
填充位(18字节)
0020:                                00 77 31 d2 50 10
0030: fd 78 41 d3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以太网首部:目的主机采用广播地址,源主机的MAC地址是00:05:5d:61:58:a8,上层协议类型0x0806表示ARP。

ARP帧:硬件类型0x0001表示以太网,协议类型0x0800表示IP协议,硬件地址(MAC地址)长度为6,协议地址(IP地址)长度为4,op为0x0001表示请求目的主机的MAC地址,源主机MAC地址为00:05:5d:61:58:a8,源主机IP地址为c0 a8 00 37(192.168.0.55),目的主机MAC地址全0待填写,目的主机IP地址为c0 a8 00 02(192.168.0.2)。

由于以太网规定最小数据长度为46字节,ARP帧长度只有28字节,因此有18字节填充位,填充位的内容没有定义,与具体实现相关。

应答帧如下:

以太网首部
0000: 00 05 5d 61 58 a8 00 05 5d a1 b8 40 08 06
ARP帧
0000:                                            00 01
0010: 08 00 06 04 00 02 00 05 5d a1 b8 40 c0 a8 00 02
0020: 00 05 5d 61 58 a8 c0 a8 00 37
填充位
0020:                                00 77 31 d2 50 10
0030: fd 78 41 d3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以太网首部:目的主机的MAC地址是00:05:5d:61:58:a8,源主机的MAC地址是00:05:5d:a1:b8:40,上层协议类型0x0806表示ARP。

ARP帧:硬件类型0x0001表示以太网,协议类型0x0800表示IP协议,硬件地址(MAC地址)长度为6,协议地址(IP地址)长度为4,op为0x0002表示应答,源主机MAC地址为00:05:5d:a1:b8:40,源主机IP地址为c0 a8 00 02(192.168.0.2),目的主机MAC地址为00:05:5d:61:58:a8,目的主机IP地址为c0 a8 00 37(192.168.0.55)。

思考题:如果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不在同一网段,ARP请求的广播帧无法穿过路由器,源主机如何与目的主机通信?


4. IP数据报格式

IP数据报的格式如下(这里只讨论IPv4)(该图出自[TCPIP]):

36.8. IP数据报格式

clip_image016

IP数据报的首部长度和数据长度都是可变长的,但总是4字节的整数倍。对于IPv4,4位版本字段是4。4位首部长度的数值是以4字节为单位的,最小值为5,也就是说首部长度最小是4x5=20字节,也就是不带任何选项的IP首部,4位能表示的最大值是15,也就是说首部长度最大是60字节。8位TOS字段有3个位用来指定IP数据报的优先级(目前已经废弃不用),还有4个位表示可选的服务类型(最小延迟、最大呑吐量、最大可靠性、最小成本),还有一个位总是0。总长度是整个数据报(包括IP首部和IP层payload)的字节数。每传一个IP数据报,16位的标识加1,可用于分片和重新组装数据报。3位标志和13位片偏移用于分片。TTL(Time to live)是这样用的:源主机为数据包设定一个生存时间,比如64,每过一个路由器就把该值减1,如果减到0就表示路由已经太长了仍然找不到目的主机的网络,就丢弃该包,因此这个生存时间的单位不是秒,而是跳(hop)。协议字段指示上层协议是TCP、UDP、ICMP还是IGMP。然后是校验和,只校验IP首部,数据的校验由更高层协议负责。IPv4的IP地址长度为32位。选项字段的解释从略。

想一想,前面讲了以太网帧中的最小数据长度为46字节,不足46字节的要用填充字节补上,那么如何界定这46字节里前多少个字节是IP、ARP或RARP数据报而后面是填充字节?


5. IP地址与路由

IPv4的IP地址长度为4字节,通常采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法(dotted decimal representation)例如0xc0a80002表示为192.168.0.2。Internet被各种路由器和网关设备分隔成很多网段,为了标识不同的网段,需要把32位的IP地址划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网络号相同的各主机位于同一网段,相互间可以直接通信,网络号不同的主机之间通信则需要通过路由器转发。

过去曾经提出一种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方案,把所有IP地址分为五类,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TCPIP])。

36.9. IP地址类

clip_image018

A类 0.0.0.0到127.255.255.255
B类 128.0.0.0到191.255.255.255
C类 192.0.0.0到223.255.255.255
D类 224.0.0.0到239.255.255.255
E类 240.0.0.0到247.255.255.255

一个A类网络可容纳的地址数量最大,一个B类网络的地址数量是65536,一个C类网络的地址数量是256。D类地址用作多播地址,E类地址保留未用。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这种划分方案的局限性很快显现出来,大多数组织都申请B类网络地址,导致B类地址很快就分配完了,而A类却浪费了大量地址。这种方式对网络的划分是flat的而不是层级结构(hierarchical)的,Internet上的每个路由器都必须掌握所有网络的信息,随着大量C类网络的出现,路由器需要检索的路由表越来越庞大,负担越来越重。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称为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需要用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subnet mask)来表示,而不能由IP地址本身的数值决定,也就是说,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与这个IP地址是A类、B类还是C类无关,因此称为Classless的。这样,多个子网就可以汇总(summarize)成一个Internet上的网络,例如,有8个站点都申请了C类网络,本来网络号是24位的,但是这8个站点通过同一个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连到Internet上,它们网络号的高21位是相同的,只有低三位不同,这8个站点就可以汇总,在Internet上只需要一个路由表项,数据包通过Internet上的路由器到达ISP,然后在ISP这边再通过次级的路由器选路到某个站点。

下面举两个例子:

36.1. 划分子网的例子1

IP地址

140.252.20.68

8C FC 14 44

子网掩码

255.255.255.0

FF FF FF 00

网络号

140.252.20.0

8C FC 14 00

子网地址范围

140.252.20.0~140.252.20.255

 

36.2. 划分子网的例子2

IP地址

140.252.20.68

8C FC 14 44

子网掩码

255.255.255.240

FF FF FF F0

网络号

140.252.20.64

8C FC 14 40

子网地址范围

140.252.20.64~140.252.20.79

 

可见,IP地址与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可以得到网络号,主机号从全0到全1就是子网的地址范围。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还有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例如140.252.20.68/24,表示IP地址为140.252.20.68,子网掩码的高24位是1,也就是255.255.255.0。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直接连到Internet上,理论上使用任意的IP地址都可以,但是RFC 1918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这些地址不会出现在Internet上,如下表所示。

· 10.*,前8位是网络号,共16,777,216个地址

· 172.16.*到172.31.*,前12位是网络号,共1,048,576个地址

· 192.168.*,前16位是网络号,共65,536个地址

使用私有IP地址的局域网主机虽然没有Internet的IP地址,但也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或NAT(网络地址转换)等技术连到Internet上。

除了私有IP地址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IP地址。127.*的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127.0.0.1。loopback是系统中一种特殊的网络设备,如果发送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环回地址,或者与本机其它网络设备的IP地址相同,则数据包不会发送到网络介质上,而是通过环回设备再发回给上层协议和应用程序,主要用于测试。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TCPIP])。

36.10. loopback设备

clip_image020

还有一些不能用作主机IP地址的特殊地址:

· 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表示本网络内部广播,路由器不转发这样的广播数据包。

· 主机号全为0的地址只表示网络而不能表示某个主机,如192.168.10.0(假设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 目的地址的主机号为全1,表示广播至某个网络的所有主机,例如目的地址192.168.10.255表示广播至192.168.10.0网络(假设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下面介绍路由的过程,首先正式定义几个名词:

路由(名词)

数据包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所经过的路径,由一系列路由节点组成。

路由(动词)

某个路由节点为数据报选择投递方向的选路过程。

路由节点

一个具有路由能力的主机或路由器,它维护一张路由表,通过查询路由表来决定向哪个接口发送数据包。

接口

路由节点与某个网络相连的网卡接口。

路由表

由很多路由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都指明去往某个网络的数据包应该经由哪个接口发送,其中最后一条是缺省路由条目。

路由条目

路由表中的一行,每个条目主要由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发送接口四部分组成,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路由表中的某一行,就按规定的接口发送到下一跳地址。

缺省路由条目

路由表中的最后一行,主要由下一跳地址和发送接口两部分组成,当目的地址与路由表中其它行都不匹配时,就按缺省路由条目规定的接口发送到下一跳地址。

假设某主机上的网络接口配置和路由表如下:

$ ifconfig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C:29:C2:8D:7E

inet addr:192.168.10.223 Bcast:192.168.10.255 Mask:255.255.255.0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1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

RX bytes:0 (0.0 b) TX bytes:420 (420.0 b)

Interrupt:10 Base address:0x10a0

eth1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C:29:C2:8D:88

inet addr:192.168.56.136 Bcast:192.168.56.255 Mask:255.255.255.0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603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11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

RX bytes:55551 (54.2 Kb) TX bytes:7601 (7.4 Kb)

Interrupt:9 Base address:0x10c0

lo Link encap:Local Loopback

inet addr:127.0.0.1 Mask:255.0.0.0

UP LOOPBACK RUNNING MTU:16436 Metric:1

RX packets:37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37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0

RX bytes:3020 (2.9 Kb) TX bytes:3020 (2.9 Kb)

$ route

Kernel IP routing table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

192.168.10.0 * 255.255.255.0 U 0 0 0 eth0

192.168.56.0 * 255.255.255.0 U 0 0 0 eth1

127.0.0.0 * 255.0.0.0 U 0 0 0 lo

default 192.168.10.1 0.0.0.0 UG 0 0 0 eth0

这台主机有两个网络接口,一个网络接口连到192.168.10.0/24网络,另一个网络接口连到192.168.56.0/24网络。路由表的Destination是目的网络地址,Genmask是子网掩码,Gateway是下一跳地址,Iface是发送接口,Flags中的U标志表示此条目有效(可以禁用某些条目),G标志表示此条目的下一跳地址是某个路由器的地址,没有G标志的条目表示目的网络地址是与本机接口直接相连的网络,不必经路由器转发,因此下一跳地址处记为*号。

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192.168.56.3,跟第一行的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得到192.168.56.0,与第一行的目的网络地址不符,再跟第二行的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得到192.168.56.0,正是第二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因此从eth1接口发送出去,由于192.168.56.0/24正是与eth1接口直接相连的网络,因此可以直接发到目的主机,不需要经路由器转发。

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202.10.1.2,跟前三行路由表条目都不匹配,那么就要按缺省路由条目,从eth0接口发出去,首先发往192.168.10.1路由器,再让路由器根据它的路由表决定下一跳地址。



相关文章
|
20天前
|
网络协议
网络通信的基石:TCP/IP协议栈的层次结构解析
在现代网络通信中,TCP/IP协议栈是构建互联网的基础。它定义了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传输,以及如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本文将深入探讨TCP/IP协议栈的层次结构,揭示每一层的功能和重要性。
52 5
|
1月前
|
存储 网络协议 安全
30 道初级网络工程师面试题,涵盖 OSI 模型、TCP/IP 协议栈、IP 地址、子网掩码、VLAN、STP、DHCP、DNS、防火墙、NAT、VPN 等基础知识和技术,帮助小白们充分准备面试,顺利踏入职场
本文精选了 30 道初级网络工程师面试题,涵盖 OSI 模型、TCP/IP 协议栈、IP 地址、子网掩码、VLAN、STP、DHCP、DNS、防火墙、NAT、VPN 等基础知识和技术,帮助小白们充分准备面试,顺利踏入职场。
83 2
|
1月前
|
网络协议 安全 Go
Go语言进行网络编程可以通过**使用TCP/IP协议栈、并发模型、HTTP协议等**方式
【10月更文挑战第28天】Go语言进行网络编程可以通过**使用TCP/IP协议栈、并发模型、HTTP协议等**方式
49 13
|
1月前
|
存储 缓存 Dart
Flutter&鸿蒙next 封装 Dio 网络请求详解:登录身份验证与免登录缓存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 Flutter 中使用 Dio 封装网络请求,实现用户登录身份验证及免登录缓存功能。首先在 `pubspec.yaml` 中添加 Dio 和 `shared_preferences` 依赖,然后创建 `NetworkService` 类封装 Dio 的功能,包括请求拦截、响应拦截、Token 存储和登录请求。最后,通过一个登录界面示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 `NetworkService` 进行身份验证。希望本文能帮助你在 Flutter 中更好地处理网络请求和用户认证。
162 1
|
2月前
|
网络协议 Java 程序员
【网络】局域网LAN、广域网WAN、TCP/IP协议、封装和分用
【网络】局域网LAN、广域网WAN、TCP/IP协议、封装和分用
38 2
|
2月前
|
网络协议 网络架构
【第三期】计算机网络常识/网络分层模型与数据包封装传输过程
【第三期】计算机网络常识/网络分层模型与数据包封装传输过程
53 0
|
3月前
|
网络协议 网络架构 数据格式
TCP/IP基础:工作原理、协议栈与网络层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协议,支持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本文详细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协议栈构成及网络层功能。TCP/IP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通过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确保数据可靠传输。网络层负责IP寻址、路由选择、分片重组及数据包传输,是TCP/IP的核心部分。理解TCP/IP有助于深入掌握互联网底层机制。
538 2
|
4月前
|
小程序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Taro@3.x+Vue@3.x+TS开发微信小程序,网络请求封装
在 `src/http` 目录下创建 `request.ts` 文件,并配置 Taro 的网络请求方法 `Taro.request`,支持多种 HTTP 方法并处理数据加密。
163 0
Taro@3.x+Vue@3.x+TS开发微信小程序,网络请求封装
|
4月前
|
缓存 网络协议 Linux
扩展Linux网络栈
扩展Linux网络栈
86 3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网络协议 安全
在Linux中,如何追踪TCP连接和网络数据包,如使用tcpdump或Wireshark?
在Linux中,如何追踪TCP连接和网络数据包,如使用tcpdump或Wire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