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别人把握自己

简介:         想谋求发展,就要去了解别人,以便更好的合作,更好的发挥人的优势。不能一切随意。  然而,美好的愿望,很可能被别人的一个态度,一句话就击碎了。

        想谋求发展,就要去了解别人,以便更好的合作,更好的发挥人的优势。不能一切随意。  然而,美好的愿望,很可能被别人的一个态度,一句话就击碎了。于是陷入到苦闷中。不能自拔。  要如何去了解别人,并且不会陷入此山中呢?

      孔子说,你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论语·为政》)这话什么意思呢?

  “视其所以”,从一开始你要看到他为什么这么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于他在做什么,而在于他的动机是什么。

  中间“观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经过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么。

  最终是“察其所安”,一个人做一件事,什么叫结束或者没结束?不在于一件事情物理过程的终结,而在于他的心在这个结果上终于安顿了吗?有些事情完了,但人心仍然不安,意犹未尽,他还要做;有些事情没有完,但是有人可以说,雪夜访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到了朋友门前,我可以不敲门就走,因为我的心已经安了。

  所以看一个人做事,不要看事情的发展过程,而要看他心理上的安顿。这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视其所以”,再给我们一个过程,“观其所由”,最后给我们一个终点,“察其所安”,那么就会“人焉哉”,人还往什么地方去藏起来呢?“”,就是藏匿的意思。

  当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分析,你说这个人还怎么能藏起自己的真实面目呢?这个人的心你弄明白了。

      有些人在游艺场上玩儿,比如大家去学赛车,一个开得特别快的新手,他已经遥遥领先。你问他为什么把车开成这样,他可能说我一直追求速度,我觉得还不够快。其实他已经是第一了。

  孔子不光告诉你“知人”很重要,他还告诉你“知人”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在静止的一点上考察一个人的言与行,不能断章取义说谁说什么话了,所以他是个什么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观其行不单在于一个结果,而在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孔子还有一句话,叫做: “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你看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这就教给我们更进一步的方法,不仅要我们看每一件事的过程,还要去看看这个人的过错何在。

  人这一生,其路漫漫,孰能无过?真君子不是没有过错,而是能从他的过错中洞察人心。有人是因为软弱犯错,有人是因为轻信犯错,很多人的过错是源自善良。

  我们以前说过,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告诉他,你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以德报怨”不也是一种过错吗?

  有很多人都是由于内心过于慈悲、柔软,而超出了底线,所以屡屡被伤害。这也是一种过错。从这种过错中,你或许能看出这个人心中一种深刻的善良。

  所以孔子说,“观过”,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这其实是一个看人的方法。这种观点很有意思,它可以超越时间,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其实,人们面对过错的时候,怎么去观察他们,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是犯错之后的态度。用孔子学生子贡的话说,君子不是不犯错,但君子之过如同日月之食,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太阳再灿烂也有日食,月亮再皎洁也有月食。所以,“过也,人皆见之”,他错就错了,大家看得见,是明摆着的;“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改了之后他还好端端的,你还得仰望他。

  所以,君子“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错就错了,别怕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错了不改才叫过错。这一点很重要,错就错了,马上改。

  第二点,真正的君子还有一个特点,叫“不贰过”(《论语·雍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人这一辈子是可以犯错误,但是犯错误也要有点品质,也要高级一点,我们不能屡屡犯同样一个错误。

  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情景下可能有失误,但是你要记住教训,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难道不比观察一个人的成绩要更深刻、更见人心吗?

     通过这些知人的方法,最后你考察出来的,可能是跟客观世界所呈现出来的面目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们看,“知人”是为了什么?知人就是为了用人。也就是说,知人以后你就能把他摆对地方。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没有废物,所谓废物不过是摆错了地方的财富。人也是一样。你能说某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上一定是不称职的吗?关键是你把他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真正的智慧,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人,你都能够看到他生命中的优点,跟自己形成互补,而你自己生命中的那些优点“能使枉者直”,能够使那些原本不太好的人有所改变。可以说,这是大智慧。

  那么,这样的智慧由何而来呢?孔子还是教过我们一些方法的。他说,人的智慧是可以学来的。实际上,有好多人不学,只是在那儿一个劲地困惑,普通老百姓就是这样。

  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他说,有那种自己没有多少知识,没有大智慧,却凭空臆测的人,反正我不做这样的事情。

  孔子接着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他说,我无非就是多去听,听见好的我就跟着去学;我多去见,见到好的我就记下来。这样,我就能够不断地长进了,尽管这样的智慧是次一等的智慧。

  为什么孔子说这是次一等的智慧?因为他认为人的智慧的得来,其实有四个等级。第一等叫“生而知之者”,生来就有智慧。第二等就是“学而知之者”,通过学习来了解智慧。第三等是“困而学之”的人,就是遭遇困惑了,有麻烦才临时应急想学。最次一等就是“困而不学”,就是已经遭遇困境还不学,那你当然只能认命了。孔子通过多听多见来学习,显然是第二等人。

  这四个层次听起来容易划分,但是大家最容易质疑的就是第一个层次:谁是“生而知之者”,谁生来就装着满肚子的智慧?

  所谓“生而知之者”,是指那种悟性特别好的人。如果说“学而知之者”是看见了什么就能够举一反一,而“生而知之者”就是凭着他的悟性可以举一反三,很多事情他无师自通,可以联系起来想,这个层次就很高了。但是,这种人很难见到。孔子是博学的人,但他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只是“学而知之者”。

      真正有智慧的人,虽然从外在因素来说是可以学的,但内心必须要有自己的酝酿。那么,什么是自己内心的酝酿呢?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的境界。孔子能够做到的境界非常难得,叫做“子绝四”,也就是他把四样毛病在他这儿基本做到杜绝了。哪四样呢?叫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什么意思?第一是“毋意”,意是主观臆断,就是一件事情摆在那儿,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拍脑袋一想就说它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事孔子基本上不做。

  第二是“毋必”,也就是说他没有抱一种必然的期待,说一件事情必须按照我的思路去走,必然有个什么结果。

  第三是“毋固”,也就是说不固执己见,要真正尊重这个事情的规律,尊重它的变化,然后去找它的客观走向,而不是固执于心。

  第四是最难的,就是“毋我”。最后能够让自己达到一个浑然忘我的境界,然后去真正完成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这容易吗?非常不容易。

     我们可能很迷惑,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毋我”呢?把心中那种特别自我的东西、令人困顿的东西也破除掉,容易吗?

  禅宗语录中有很多有意思的问答,这就是智者听了就悠然心会的话。

  一个弟子去问高僧说,我怎么才能够得到解脱啊?这其实是我们很多人心里的声音。高僧只问了他一句话:是谁绑住了你?

  这个弟子又问:何方才是真正的净土啊?高僧又反问他:是谁污染了你?

  弟子又问: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涅啊?高僧问他:是谁把生死给了你?

  我们想想,这样的对话,其实就让我们走到了生命的本初源头上,变得超脱了。

     如果有了外在的学习,又有了内心的彻悟,达到这种内外合一的时候,其实还要有一些现实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生活里才行。

  孔子给我们提示了这样的方法。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孔子说,你说我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我没什么大智慧。有鄙夫,也就是有个大老粗,他来问我一些问题,我脑子空空荡荡的,所以我就回答不上来。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孔子说,我有个方法,就是我遇到任何事会“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说,一事当前,人要跳得出,不要沉浸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纠缠于细节,而是要抓住这件事情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事情的解决,知道问题的真相。

  凡事在你眼前,你就问问自己,最好能怎么样,最坏能怎么样?然后你才可以决定怎么做。这叫“叩其两端”,就是问它两端的极值,然后来统观全局。

     这里要说到一个有名的小故事。德国一个小学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男孩特别淘气,从来不认真听讲,老师实在太烦他了,为了让他安静一会儿,给他出了道题,随口说:你坐在那儿算,一加二、加三、加四、加五、加六,一直加到一百,你去算吧,最后得多少?

  老师转身接着讲课,没过几分钟,这小男孩站起来了,说是五千零五十。老师大吃一惊,问你怎么算出来的?那小孩说,一加一百是一百零一,二加九十九是一百零一,三加九十八还是一百零一,这样两头加,加到中间,五十加五十一还是一百零一,那么五十个一百零一不就是五千零五十吗?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数学家高斯。

  小高斯用的这个方法,就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叩其两端的方法。

  我们会碰到许多问题,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种最简便的解决方式。在生活里,我们多容易按照既定的逻辑去走啊!我们能够跳得出来吗?只要我们问一问所谓最好和最坏的情况,也就跳出来了。

  我们在这样的思路上去解决问题,就不至于在细节的纠缠中耗费太多细腻的心思。

  关于智慧,每个人如何去彻悟,还是有方法可寻的。所以,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作为我们努力提升的境界,每一个人循着自己的心往前走,都能够找到他的意义,都能够丰富他的人生。

相关文章
|
1月前
|
数据可视化
如何带好团队?管理者需要警惕的三大误区
团队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但常因目标不清、角色混乱和任务分散而受阻。本文揭示三大误区及对策,如采用SMART目标、明确角色职责和集中化任务管理,助管理者提升团队效能。
60 5
如何带好团队?管理者需要警惕的三大误区
|
3月前
|
测试技术 持续交付 UED
软件测试的艺术:探索质量保障的奥秘
【10月更文挑战第16天】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软件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软件系统的日益复杂,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带您走进软件测试的世界,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测试方法和策略,提升软件的质量,减少潜在的风险,并最终实现用户满意度的提升。
|
5月前
|
安全 测试技术 UED
软件测试的艺术:追求质量的旅程
在软件开发的广阔天地中,测试是确保我们构建的作品能够闪耀其应有光芒的关键步骤。本文将带你走进软件测试的世界,探索它的本质和重要性,并分享一些实用的测试技巧。无论你是测试新手还是资深专家,这篇文章都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成为改变世界的一部分,通过测试提升软件的质量,创造更美好的数字体验。记住,正如甘地所说:“你必须成为你希望在世界上看到的改变。”让我们拥抱测试,成为推动软件质量前进的力量。
|
Cloud Native Go
面试中的自我激励:如何展示你的内在驱动力
面试中的自我激励:如何展示你的内在驱动力
119 0
|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Devops
影响产品开发决策的认知偏见
影响产品开发决策的认知偏见
176 0
|
自然语言处理
如何做竞品分析?
要做竞品分析,首先得明确,什么类型的产品是竞品?
352 0
如何做竞品分析?
|
监控 项目管理 UED
提升陪玩源码开发质量和效率,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提升陪玩源码开发质量和效率,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互联网是双刃剑 需合理把握
北京时间12月5日晚间消息 因“Web已死 Internet永生”观点而引起外界极大关注的美国《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今日开启了其中国之行,并与众多中国互联网专家就互联网未来展开了尖峰对话。
1170 0
1、IT人思维之投资开篇 - IT人思维之投资
在IT圈中,很多人的认识就只在于工作中获取收益,这个观点是狭隘的,本身就不符合投资领域的内容。所以,在工作之余,笔者就对投资领域的内容进行的分析和收集整理相关的投资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笔者自己的投资方向有个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写出来笔者希望能够对IT业里的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不再只靠基本的工资过活,而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中,分散投资,这样才能够在工作收入之余赚取其它收益。
15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