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了不起的社会学实验
1.比特币的诞生
2008 年 10 月 31 日,一位化名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的人在metzdowd 密码学邮件列表中提出了比特币(Bitcoin)的设计白皮书《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并在 2009 年公开了最初的实现代码。首个比特币于 UTC 时间 2009 年 1 月 3 日 18∶15∶05 生成。但比特币真正流行开来并被人们所关注则是至少两年以后了。
作为开源项目,比特币很快吸引了大量开发者的加入,目前的官方网站 bitcoin.org提供了比特币相关的代码实现和各种工具软件。
除了精妙的设计理念外,比特币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发明人“中本聪”到目前为止尚无法确认真实身份。也有人推测,“中本聪”背后可能不止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这些猜测都为比特币项目带来了不少传奇色彩。
2.比特币的意义和价值
直到今天,关于比特币的话题仍充满了不少争议。但大部分人应该都会认可,比特币是数字货币历史上,甚至整个金融历史上一次了不起的社会学实验。
比特币网络自 2009 年上线以来,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 7×24 小时运行超过 8 年时间,成功处理了几百万笔交易,甚至支持过单笔 1.5 亿美元的交易。更为难得的是,比特币网络从未出现过重大的系统故障。
比特币网络目前由数千个核心节点参与构成,不需要任何中心化的支持机构参与,纯靠分布式机制支持了稳定上升的交易量。
比特币首次真正从实践意义上实现了安全可靠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机制,这也是它受到无数金融科技从业者热捧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种概念货币,比特币主要希望解决已有货币系统面临的几个核心问题:
被掌控在单一机构手中,容易被攻击;
自身的价值无法保证,容易出现波动;
无法匿名化交易,不够隐私。
在前文中曾探讨过,要实现一套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机制,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可靠的交易记录系统,以及形成一套合理的货币发行机制。
这个交易记录系统要能准确、公正地记录发生过的每一笔交易,并且无法被恶意篡改。对比已有的银行系统,可以看出,现有的银行机制作为金融交易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有代价地提供了交易记录服务。如果参与交易的多方都完全相信银行的记录(数据库),就不存在信任问题。可是如果是更大范围(甚至跨多家银行)进行流通的货币呢?哪家银行的系统能提供完全可靠不中断的服务呢?唯一可能的方案是一套分布式账本。这个账本可以被所有用户自由访问,而且任何个体都无法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恶意篡改和控制。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账本系统,比特币网络巧妙地设计了区块链结构,提供了可靠、无法被恶意篡改的数字货币账本功能。
比特币网络中,货币的发行是通过比特币协议来规定的。货币总量受到控制,发行速度随时间自动进行调整。既然总量一定,那么单个比特币的价值会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认可比特币而水涨船高。发行速度的自动调整则避免出现通胀或者滞涨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要冷静地看到,作为社会学实验,比特币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已经出现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商业场景和创新技术。但这绝不意味着比特币自身必然能够进入未来的商业体系中。
3.更有价值的区块链技术
如果说比特币是影响力巨大的社会学实验,那么从比特币核心设计中提炼出来的区块链技术,则让大家看到了塑造更高效、更安全的未来商业网络的可能。
2014 年开始,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开始逐渐受到大家关注,并进一步引发了分布式记账本(distributed ledger)技术的革新浪潮。
实际上,人们很早就意识到,记账相关的技术对于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包括所有权和流通)十分关键;而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本技术,对于当前开放、多维化的商业模式意义重大。区块链的思想和结构,正是实现这种分布式记账本系统的一种极具可行潜力的技术。
区块链技术现在已经脱离比特币网络自身,在金融、贸易、征信、物联网、共享经济等诸多领域崭露头角。现在,除非特别指出是“比特币区块链”,否则当人们提到“区块链技术”时,往往所指已经与比特币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