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的地平线(上)

简介:
   最近,我在反复思考智能硬件的发展和相关趋势,希望通过边写边总结的形式给自己一些启示。今天,我想深入探讨下智能硬件市场的发展,重点对未来进行一些展望。 标题就叫做智能硬件的地平线。

我想首先引入三个观点,一智能硬件逐渐在变硬,二智能硬件不需要新奇特,三智能硬件的创新的几种模式。

先讲第一个观点,智能硬件设备从2011年开始探索,到现在已经有4年了,这四年给大家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三句话:门槛在变低、竞争在加剧、赚钱遥遥无期。

原先硬件厂商的壁垒或者叫护城河是很宽的,他们可以很舒服的活在自己的城堡里,不管城堡大小,但都有钱赚。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壁垒和护城河逐步被打破或者被填平了。比如说小米公司,这就是个典型,2010年雷布斯说做小米的时候,没人相信,或者说没人能够觉得这事能成。但雷布斯成功的把传统硬件厂商的护城河填平了,他带着一小波队伍开始攻城,并且成功的攻了进去,这个示范效应就很强了。

但这种示范效应也只是在2012年左右才让大家清醒过来,醒的比较早的就像罗永浩,当时就跳出来说,自己要干这个。当然,也干成了,至少样机出来了。

其他没有醒过来的厂商呢,还是按照传统思路在往前走,当然过的也不错,比如酷派,靠着低端机和海外出口效应,也能做到中国第二。但知名度就没那么高,也就是所谓的估值没那么高。

有了这么一波示范效应,大家都纷纷往智能硬件这个领域钻。原因在于智能硬件的配件市场出现的松动,一方面是因为给小米这样的公司供货的厂商赚到了钱,也尝到了甜头,另一方面,全球开始的工业品过剩浪潮已经倒逼配件市场降低价格,自行拆除壁垒。从我的经验来看,原来的很多代工厂商基本是不待见我这样的小客户的,但在拜访各大代工厂的时候,他们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热情,因为小客户里面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让他们未来变的更加光明的公司。

当然,智能硬件不是只有手机这一个,还有什么手环、手表、背背佳、背心,反正只要能把人框进去的东西都算智能硬件。

而且在中国做智能硬件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中国的世界工厂作用效应。由于全球近2/3的工业品都产自中国,因此中国是一个极其优良的硬件创业市场。包括硅谷的智能硬件公司都是依靠中间人联系,到深圳进行相关开模、试产、量产的。

所以,在中国做智能硬件的大环境是非常好的,并且容易接受到全球最惨烈的智能硬件市场竞争的洗礼。这种竞争洗礼是其他市场不具备的,并且非常容易形成狼性基因。

第二,竞争在加剧。由于门槛降低了,大家都开始钻着头往里面冲,其中就有我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勇士。坦白的说,我不懂硬件、也不懂软件,但是懂消费者在想什么,既然懂这个,又能够从市场免费或者半免费拿到所需要的资源,那为什么不进入这个市场。

市场上充斥着我这样的人。举个例子,就拿手环为例,2012年年底的时候,手环的价格还在1000软妹币左右,这个价格是大家无法接受的,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手上戴着的东西一般都是手表或者金链子,你让他带个什么手环,他无法接受,何况还是一个1000软妹币的塑料制品。

但由于这个市场门槛变低了,竞争者就突然间增多了不少,比如最近,深圳都出现了99块钱的手环,请注意这个是售价,不是成本价,成本价格恐怕维持在50左右。这个价格显然就是属于“老板嫖娼了、跑路了,没有良心,厂里1000多号人要养活,现在全场所有皮具20块钱”这个范畴。

我曾经问过某些手环公司,市场上这样的公司到底有多少?他们说不知道,只知道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见某某手环问世了,再过一段时间某某手环就倒闭了,但转身就变成另外一个公司又出现在市场上。

几乎每个细分市场都碰到这个情况,竞争者和后续的一大波新入场者多如牛毛,并且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多。

有人会哀叹,为什么不找个蓝海市场,这样的竞争会少一些。可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个市场上已经不存在所谓的蓝海市场了,几乎所有的市场都是红海。原因?因为全球都进入了产品过剩时代,没有所谓的新兴蓝海市场,只有红海。

第三,赚钱遥遥无期。虽然市场看上去如此的劲爆火热,但除了少数公司,没有看到能够赚钱的公司,大部分小公司都在维持盈亏平衡,极其少部分小公司利用走量商品保持了一定的赚钱节奏。智能硬件无法赚钱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消费者认知,二是自身定位错位。这两个观点我在第三部分讲。

上述三点就是目前这个市场的现状。而且智能硬件市场正在发生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正在逐渐变硬。

我想请各位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智能硬件是什么?表象上看,智能硬件就是软件+硬件,表达状态就是APP+硬件系统。部分CEO很高大上的说,智能硬件就是联通一切,让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互联。这也都对,但这都是表象。

本质是什么呢?智能硬件是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嫁接。什么意思呢?硬件是工业时代的东西,保持着工业时代的经济规律,而软件则是信息时代的东西,跟硬件基本是两个世界的。两个东西只是在移动互联时代进行了加速融合。

目前智能硬件公司基本都是软件公司和传统硬件厂商转型而来,双方是你不懂我,我不懂你,但都有相互去懂的意愿。从各大厂商的实践来看,一个观点是绕不过去的:智能硬件想要完成硬件和软件的交融,就必须克服工业时代的弊端,同时能够放大信息时代的优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 这样理解,硬件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品,这个物品带有很大的心理因素在里面,比如炫耀,比如传承,比如风格等。我买一个驴牌包,是为了显示我有钱,我买一个苹果手机,是为了表示我很新潮,我买一把紫砂壶,代表我很有品味,我买一副张大千的字画,说明我一直在腐败,很快就要被双规了。

这是所有硬件厂商在生产时一直在奉行的观点,就是所谓的市场定位问题。而软件厂商不一样,软件出身本来就很草根。大家想想,腾讯当年的QQ出来时,是以什么姿态出现的?99年的腾讯QQ就是80后的约炮神器和堕落象征,我记得当时在晚自习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翘课去黑网吧上扣扣,倒没有什么约炮,而是纯粹为了互联。

软件厂商的世界一向就是屌丝为王。所谓软件厂商从来都是认为形象并不重要,重在覆盖率和流量,有了这两样神器,不怕忽悠不到资金,也不怕上不了市。

这样两种思路碰撞到一起,就很有趣。软件厂商认为,有了流量导入,硬件购买的转化率只是时间问题,而硬件厂商认为软件厂商的这种空想不能跟硬件制造的现实相匹配。

一开始,两者就是关公战秦琼,根本没打到一起去。比如,小米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硬件厂商算个什么事,无非多给钱就行,但做来做去就发现问题了,制作硬件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说你今天想加入个按钮,明天想改个像素就能搞定的,硬件有固有规律,一定设计冻结,那所有的计划都必须围绕设计思路展开,并且实现。

所以,逐渐在这场博弈中,硬件厂商占了上风,并且显示出绝对的主导地位。从各路公司的反馈来看,确实是这样,硬件厂商用深厚的供应链基石,把握了市场的主动,并且在谈判中掌握相对有利地位。

而软件厂商也认识到了流量导入这个观点跟硬件制作的现实比,好像还是嫩了点,于是迅速调整了思路转向硬件厂商的逻辑中。这也就是我说的,智能硬件正在变硬。

智能硬件厂商变硬之后,带来的影响非常明显:

第一是产品价格有效降低。因为软件厂商的介入,硬件厂商不再固守自己的护城河,转而寻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技巧。比如,最近长虹公司推出了1999的48寸智能电视,按说这个价格基本是跌破成本价的,但是长虹的决定显然不是为了利润去的,而是为了驱逐市场上新进入的野蛮人。

价格的降低带来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消费者有可能会更加偏好你的产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偏好不仅仅在中国适用,在西方也适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翻小米电视推出后,北美市场的评论,基本跟国内的消费群体一样,都是贪便宜的货。

第二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形成了新的护城河。根据历次价格战规律,一旦价格战打起来,能够留到最后的都是最先参战的人。而没有参战的厂商基本都被收购或者直接破产。

但软件厂商和硬件厂商在智能硬件领域的侧重点却有些轻微不同。软件厂商,尤其是目前在互联网阵营中处于二线、三线阵地的厂商迫切需要通过智能硬件系统开拓新的利润来源,防止被一线厂商拉的过远,导致最终被兼并,比如,360公司,频繁推出多种硬件产品,就是为了能够产生新的利润点和树立新的形象,同样,爱奇艺、墨迹等公司也是这么考虑的。 并且软件厂商因为本身就微利运营(信奉长尾理论和免费理论的产物),所以他们希望硬件是能够赚钱的。

但传统硬件厂商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在这个区域经营了很久,他们有着自己固有的渠道和营销方式,只是因为他们的基因不够野蛮,所以护城河被填平,城堡变得不那么稳固了。

可经验告诉他们,硬件的游戏规则就是规模效应。只要适度的规模挤压,就能驱逐软件厂商。

第二是软件的覆盖范围更广。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应用会随着硬件的普及变的更广,但这种普及是不是一定通过APP形式,我认为有待商榷。从目前来看,我个人判断,APP这种形式恐怕走到了尽头。

这是基于对于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判断得出的结论。每个消费者对手机APP的使用习惯是相对固定的,除了微信、微博还有部分偏好类的APP外,其余APP就纯粹是装了就装了,卸载了也就卸载了。

硬件厂商想利用APP来锁定顾客,或者让顾客觉得非常智能的观点,恐怕没有找到顾客的真正痛点。

举个例子,很多众筹的智能硬件都有一个卖点,就是远程操作,通过APP来煮鸡蛋,来开空调,来关灯。这个就有点一厢情愿,既然消费者都懒到不想用手来按蒸蛋器的按钮,空调按钮,点灯按钮了,你还能指望他按你的APP来解决这些问题么?

我个人认为APP的作用不是为了智能,而是一个媒介载体。比如,APP的制作是否精良,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慰藉感,这种感觉配合硬件能提升产品形象,同时APP是后台服务的中转站,APP的存在能够保持硬件的互动效果,除此之外,想要把APP当做入口或者是当做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者的思路都是错的。

不过,我坚持认为软件会随着硬件使用的范围扩大而扩大,并且能够改变所有硬件的形态。

  
  
 
  本文作者:

本文转自雷锋网禁止二次转载, 原文链接
目录
相关文章
|
编解码 前端开发 UED
移动优化: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
在移动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后,移动优化已经成为现代网站和应用程序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网站或应用程序以适应小屏幕和有限的网络带宽可以显著提高用户体验,增加用户满意度。本博客将深入探讨移动优化的核心概念、最佳实践以及如何确保您的项目在移动设备上表现出色。
431 0
|
网络协议 Shell Linux
【Shell 命令集合 网络通讯 】Linux 创建网络连接 nc命令 使用教程
【Shell 命令集合 网络通讯 】Linux 创建网络连接 nc命令 使用教程
584 1
|
新零售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年度重磅】阿里淘系全年技术总结黑皮书,1500页免费下载!
淘系技术将2020一整年的精华内容梳理合并,重磅推出【淘系技术2020技术年货】。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各技术栈下时新前沿的技术讲解与方法技巧、淘系技术大牛的职场成长经验&学习问答实录、年度精选技术人员必读书单、淘系经典开源项目介绍、2020淘系顶会 paper 全文。
47489 0
【年度重磅】阿里淘系全年技术总结黑皮书,1500页免费下载!
|
存储 Kubernetes 容器
Kubernetes 存储选项:持久化卷与存储类
【8月更文第29天】随着容器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需要持久化数据以保持状态信息。Kubernetes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来管理和配置持久化存储,包括持久卷 (Persistent Volume, PV)、持久卷声明 (Persistent Volume Claim, PVC) 和存储类 (StorageClass)。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概念,并通过实际示例来演示如何在 Kubernetes 中配置存储。
919 3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人机交互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Oracle 安全
人力资源管理革新:6款系统一站式解决HR事务
**Zoho People、BambooHR、Workday、ADP Workforce Now和Oracle HCM Cloud是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Zoho People提供模块化设计、移动应用和自动化工作流;BambooHR以用户友好界面和员工档案管理见长;Workday侧重全球化云解决方案和智能决策工具;ADP Workforce Now集成HR与薪资管理,强调合规性;Oracle HCM Cloud则以高度定制和分析工具闻名。这些系统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规模和需求的企业。**
320 11
|
Java Spring
Spring Event陷阱重重,我为何含泪放弃?
网络上比较推崇使用Spring Event 优雅的实现观察者模式。我在调研后也确实觉得这种方式能实现业务逻辑上的解耦,但线上的一次事故,让我意识到 Spring Event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852 1
Spring Event陷阱重重,我为何含泪放弃?
|
Kubernetes 网络安全 API
k8s 二进制安装 详细安装步骤(二)
k8s 二进制安装 详细安装步骤(二)
|
数据采集 搜索推荐 网络安全
动态代理IP和静态代理IP有什么区别?
本文介绍了动态代理IP和静态代理IP的区别。动态代理IP每次连接时更换不同IP,适用于频繁换IP的场景如爬虫、投票和注册,可按IP或流量计费。静态代理IP使用同一IP,适合需要稳定连接的平台运营和营销,特别是电商社交账号运营,可按IP天数或流量付费。选择代理IP应考虑业务需求、流量消耗和性价比。
|
开发者 Windows
什么是DRM以及为何需要移除它?
数字版权管理(DRM)是一种用于保护数字内容的技术,它限制了用户对特定内容的使用和传播。DRM技术的目的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防止非法复制和盗版。然而,有些人认为DRM限制了用户的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将其移除。
288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