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10 注释和参考文献

简介: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 书中的第3章,第3. 10节,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Jr. 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3.10 注释和参考文献

  1. 工程师需要的是最低限度满足解,而科学家需要的是发现,这往往可以通过在更大范围里探索而求得。 2. Blaauw和Brooks(1997),《Computer Architecture》,26-27,79-80。 3. Parnas(1979),“为简化可伸缩性软件而进行的软件设计”,明确地将设计过程作为树型结构的遍历来处理。他强烈主张使设计尽可能地灵活。他敦促人们设计的灵活性是重要的目标之一。在软件工程领域,面向对象的设计也好,敏捷开发方法论也好,都将此作为根本目标之一。 4. Sch歯(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79。 5. 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对Pahl和Beitz的理性模型构造方法和Simon与之类似的大部分构造方法都少有批评。Pahl和Beitz自己倒是意识到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他们著作的后续版本里,他们的模型(在第2版、第3版的英文版中的图3-3、图4-3)包括了越来越多的显式的迭代步骤(Pahl和Beitz(1984, 1996, 2007),《Engineering Design》)。Simon三个版本的《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并未反映出计划中模型的变化,尽管他于2000年11月在和我的私人谈话中曾经透露,他自己对该模型的认识已经有所改变,但是他还没有机会去就此重新思考和改写原著。 Visser(2006),《The Cognitive Artifacts of Designing》,该书中的9.2节是精彩的一节,“Simon在其更新近工作中的微妙变化”,它考察了Simon在其更近期发表的论文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演化。 Visser与我一样吃惊地发现,这些思想演化并未反映到《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的更新版本中。 6. Holt(1985),“设计还是问题求解”: 有关工程设计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方法。一种是“问题求解”方法,这在很多大专院校中比较普及,它强调使用标准化技术对结构化的、有明确定义的问题求解,这种解释可以追溯到“裸”系统思维。另一种是“创新设计”方法,它将分析思维及系统思维和人为因素结合在工程设计中,以创设和利用各种机会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本论文旨在探讨“问题求解”方法在应付很多现实世界的任务时会遇到的种种限制。 7. 如果说Cross的批评是基于实证的,那么Sch歯的批评则针对理性模型的深层哲学。他说,理性模型,正如Simon所阐明的那样,是一种更加普适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自然外延,他称为技术理性,认为它继承了现在已经不再有市场的实证哲学的衣钵。他发现只立足于这种深层哲学本身对于理解设计的要求而言是完全不够的,尽管它已经被制度化地引入了最专业化的设计课程中: 从技术理性的角度来看,专业设计是个问题求解的过程。问题,通过从可用的手段中找到最符合既定目标的选择而得以解决。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问题求解这回事,我们忽视了问题本身的要求,以及定义所作决定、最终达到的目标和可能的选择途径等这些过程。在现实世界的实践中,问题往往并不像实践者给定的那样呈现。问题必须由带来问题的情形材料构造出来,而问题情形的材料往往令人费解、麻烦不断而且难以捉摸……实践者必须就此费些力气才行。他必须将一开始完全不显山露水的情形搞个水落石出……像这样的情形才被专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视作他们工作的核心……技术理性取决于对最终目标的认同。 8.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Seymour Cray在1995年所言节录:“我应该算是个科学家,不过我在作决定时使用直觉胜过考虑逻辑。”http://www.cwhonors.org/archives/histories/Cray.pdf,访问于2009年9月14日。 9. Cross(2006),《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27。 10. Cross(2006),《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57。Dorst(1995),“描述设计活动的图表比较”,有一个特别好的关于Simon和Sch歯的比较讨论。他们的杂志文章在Cross(1996a),《Analysing Design Activity》重印。Dorst还针对代尔夫特Ⅱ协议提出,Sch歯的模型和观察所得的设计师行为更精确地符合。 11. Royce(1970),“大型软件系统开发的管理”。 12. Sch歯(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45~49。 13. Dorst(2006),“设计问题和设计悖论”。 14. VDI(1986),《VDI-2221: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Technical Systems and Products》。 15. Pahl(2005),“VADEMECUM-设计方法论之开发和应用中的建议”。 16. DoD-STD-2167A企图修正此问题,但遗憾的是它将瀑布图表放到了一个突出位置,从而一切都还是基本保持不变。MIL-STD-498取代了2167A,并着手处理了模型问题。DoD自采纳了工业标准IEEE/EIA 12207.0、IEEE/EIA 12207.1和IEEE/EIA 12207.2之后才取代了498。 17. 个人通信(2008)。 18. 个人通信(2008)。
相关文章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2.4 注释和参考文献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 书中的第2章,第2.4 节,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Jr. 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1218 0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6 注释和参考文献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 书中的第1章,第1. 6节,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Jr. 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1117 0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1 培根的结论对吗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 书中的第1章,第1. 节,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Jr. 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1075 0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4 对设计过程的思考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 书中的第1章,第1. 4节,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Jr. 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1243 0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3 何为实在?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 书中的第1章,第1. 3节,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Jr. 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1240 0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2 什么是设计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 书中的第1章,第1. 2节,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Jr. 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1322 0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5 设计面面观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 书中的第1章,第1. 5节,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Jr. 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1035 0
|
人工智能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2.2 该模型的构思从何而来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 书中的第2章,第2. 2节,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Jr. 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126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