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构建全新网络安全体系迫在眉睫

简介:

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互联网要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不断突破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对于如何保护和治理网络安全,360企业安全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网络安全建设的投入与美国相差15倍,应尽快缩小这方面的差距,从四个方面建设全新的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危机日渐加码

当前,国内互联网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已经使用智能化操作系统,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忽视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以勒索病毒为例,今年5月爆发的“永恒之蓝”勒索病毒,在短时间内攻击了150多个国家的众多政府、企业及公共组织。并且在短短一个月后,新一轮勒索病毒变种Petya又再次袭击了全球多国。

齐向东认为,Petya勒索病毒相比于“永恒之蓝”呈现出传播速度更快、破坏性更强、目的性更复杂等多个特点。在他看来,以往的网络攻击,大部分人只是“围观者”,现在,不管你的设备有没有受到攻击,都已经被迫成为了“受害者”。

比如,勒索病毒让很多医院不能正常出诊,在英国,有很多病人不能及时进行手术,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医院;我国部分加油站出现断网,用户不能刷卡和网上支付;部分政府部门,包括出入境口岸,公共服务机关,因为要清理、加固计算机系统,而挂出了暂停服务的通知。

据悉,前段时间出现的勒索病毒新变种利用“管理员共享”功能在内网自动渗透,每10分钟就能感染5000余台电脑,不到24小时内便致使多个欧洲国家“沦陷”。

国内网络安全建设投入与美国相差15倍

齐向东认为,一直以来,我国在网络建设上存在着重业务应用、轻网络安全的现象。目前,我国网络安全建设的投入与美国相差15倍,应尽快补齐。

数据显示,我国整体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比例不足1%,与美国的15%、欧洲的10%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在网络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可谓十分“惨淡”。

齐向东表示,更令人忧虑的是,中国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大的国家,网络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其造成的危害可能远超想象。

调查发现,国内企业和机构用户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几近“吝啬”。部分单位所选用的安全产品已经形同虚设,就算应用了安全防护产品,也几乎不对其进行升级及漏洞修护。由于产品服务期未满,为避免浪费资金,几乎所有机构选择不更新,这种现象在多个行业普遍存在。

据360的抽样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单位在一年内未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这种安全工作的缺失导致了勒索病毒的爆发。齐向东表示,政府和企业机构有必要改变网络安全防护观念,与专业化的网络安全公司合作建立新型的安全体系。齐向东对记者表示,从破环性上来看,遍布各个行业,但大量受影响的设备都属于关键基础设施,勒索病毒通过感染磁盘引导区,导致电脑无法正常启动,并窃取用户名和密码,上传至黑客的服务器。

“在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体系长期被欧美垄断的情况下,国产终端安全软件的发展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也将国内互联网置于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之中。”齐向东说。

建立全新网络安全体系

对于如何保护和治理网络安全?在中国互联网大会网络安全论坛上,互联网安全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齐向东在演讲中提出,可以从4个方面来应对,建立全新的网络安全体系。第一,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应急响应为核心,自动感知预警,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质量;第二,建立终端、网络、服务器三方联动的防护体系;第三,发挥人的作用,建立防护系统与安全人员应急处置相结合的体系;第四,改变网络安全防护观念,与专业化的网络安全公司合作建立新型的安全体系等。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络安全处处长严寒冰说,物联网所带来的安全问题难以防护,一旦出现漏洞修补更困难。严寒冰认为,保护网络安全需要改变“全盘互联化”的固化思维,做好隔离,构建网络安全防护的纵深防护体系。

360安全监测与响应中心负责人赵晋龙提到,企业在面对网络安全侵扰时,缺乏有效的应急手段和技术支撑。他建议,企业保护自身网络安全,应从被动防御转向积极防御,在终端和网络流量方面进行检测控制。而国家应重在获取病毒情报,为企业准确预警,并反制进攻。

“防范网络安全,要从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过渡到事前隔离、实时检测的阶段,要从过去的IT安全向网络空间安全演进,并形成顶层设计;要从叠加进化的角度,评估自身阶段性,开展安全规划。也要从数据视角规划不同的安全防护体系,并形成协同联动。”赵晋龙说。

目前,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即便采购了态势感知等最先进的全套网络安全产品,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也未必能胜任企业的网络安全日常运维与管理工作,主要原因在于安全的专业性太强,对网络对抗及实战经验要求极高。

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和外部安全服务公司长期合作,充分利用他们体系化的能力和服务,与自身的安全运维能力结合,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安全能力。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目录
相关文章
|
2月前
|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开发者
JavaScript:构建动态网络的引擎
JavaScript:构建动态网络的引擎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量子技术
GQNN框架:让Python开发者轻松构建量子神经网络
为降低量子神经网络的研发门槛并提升其实用性,本文介绍一个名为GQNN(Generalized Quantum Neural Network)的Python开发框架。
105 4
GQNN框架:让Python开发者轻松构建量子神经网络
|
2月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数据可视化
如何破解AI推理延迟难题:构建敏捷多云算力网络
本文探讨了AI企业在突破算力瓶颈后,如何构建高效、稳定的网络架构以支撑AI产品化落地。文章分析了典型AI IT架构的四个层次——流量接入层、调度决策层、推理服务层和训练算力层,并深入解析了AI架构对网络提出的三大核心挑战:跨云互联、逻辑隔离与业务识别、网络可视化与QoS控制。最终提出了一站式网络解决方案,助力AI企业实现多云调度、业务融合承载与精细化流量管理,推动AI服务高效、稳定交付。
|
7月前
|
边缘计算 安全 算法
阿里云CDN:构建全球化智能加速网络的数字高速公路
阿里云CDN构建全球化智能加速网络,拥有2800多个边缘节点覆盖67个国家,实现毫秒级网络延迟。其三级节点拓扑结构与智能路由系统,结合流量预测模型,确保高命中率。全栈式加速技术包括QUIC协议优化和Brotli压缩算法,保障安全与性能。五层防御机制有效抵御攻击,行业解决方案涵盖视频、物联网及游戏等领域,支持新兴AR/VR与元宇宙需求,持续推动数字内容分发技术边界。
491 13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分布式计算 Java
Java与图神经网络:构建企业级知识图谱与智能推理系统
图神经网络(GNN)作为处理非欧几里得数据的前沿技术,正成为企业知识管理和智能推理的核心引擎。本文深入探讨如何在Java生态中构建基于GNN的知识图谱系统,涵盖从图数据建模、GNN模型集成、分布式图计算到实时推理的全流程。通过具体的代码实现和架构设计,展示如何将先进的图神经网络技术融入传统Java企业应用,为构建下一代智能决策系统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265 0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搜索推荐
从零开始构建图注意力网络:GAT算法原理与数值实现详解
本文详细解析了图注意力网络(GAT)的算法原理和实现过程。GAT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解决了图卷积网络(GCN)中所有邻居节点贡献相等的局限性,让模型能够自动学习不同邻居的重要性权重。
413 0
从零开始构建图注意力网络:GAT算法原理与数值实现详解
|
4月前
|
监控 安全 Go
使用Go语言构建网络IP层安全防护
在Go语言中构建网络IP层安全防护是一项需求明确的任务,考虑到高性能、并发和跨平台的优势,Go是构建此类安全系统的合适选择。通过紧密遵循上述步骤并结合最佳实践,可以构建一个强大的网络防护系统,以保障数字环境的安全完整。
124 12
|
5月前
|
JSON 编解码 API
Go语言网络编程:使用 net/http 构建 RESTful API
本章介绍如何使用 Go 语言的 `net/http` 标准库构建 RESTful API。内容涵盖 RESTful API 的基本概念及规范,包括 GET、POST、PUT 和 DELETE 方法的实现。通过定义用户数据结构和模拟数据库,逐步实现获取用户列表、创建用户、更新用户、删除用户的 HTTP 路由处理函数。同时提供辅助函数用于路径参数解析,并展示如何设置路由器启动服务。最后通过 curl 或 Postman 测试接口功能。章节总结了路由分发、JSON 编解码、方法区分、并发安全管理和路径参数解析等关键点,为更复杂需求推荐第三方框架如 Gin、Echo 和 Chi。
|
7月前
|
人工智能 供应链 安全
2025 年网络法律论坛 | 应对安全风险,构建韧性举措
2025年查尔斯顿网络法律论坛汇聚法律、网络安全与保险行业专家,探讨全球威胁态势、人工智能应用及监管变化等议题。主旨演讲揭示非对称威胁与供应链漏洞,强调透明度和协作的重要性。小组讨论聚焦AI合理使用、监管热点及网络保险现状,提出主动防御与数据共享策略。论坛呼吁跨领域合作,应对快速演变的网络安全挑战,构建更具韧性的防御体系。
208 1
2025 年网络法律论坛 | 应对安全风险,构建韧性举措
|
8月前
|
安全 自动驾驶 物联网
新四化驱动,如何构建智能汽车的“全场景”可进化互联网络?
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时代浪潮中,汽车正从单纯的 “机械产品” 进化为先进的 “移动智能终端”。在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崭新时代,每一次 OTA 升级的顺利完成、每一秒自动驾驶的精准决策、每一帧车载娱乐交互的流畅呈现,都离不开一张实时响应、全域覆盖、安全可靠的广域网络。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