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成能源改革短板 相关技术需适应市场需求

简介:

储能是融合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键,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的各个环节,但高昂的成本及价格成为制约储能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尚未出台体系化的储能价格标准和财税等支持政策。

今年3月初,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储能补偿机制,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研究推动储能价格政策。

但记者从近日召开的中国储能价格创新发展论坛上了解到,制定科学灵活的储能价格机制并非易事,建立与我国国情和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储能支持政策则显得尤为迫切。

储能成能源改革短板

被称为能源转型变革最后一公里的储能技术,在电网调峰调频、新能源消纳、分布式能源发展以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等重要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储能正在由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传统领域向多领域渗透。近期公布的28个新能源微网示范项目中,就有26个项目用到储能,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和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中分别有60%和30%用到储能。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此前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4.3吉瓦,同比增长4.7%。

实际上,储能的技术路线十分繁杂。国网能源研究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所长李成仁介绍道,储能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酸蓄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超导储能等等。

李成仁表示,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储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储能主要满足调峰调频的要求;21世纪初期,随着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电力系统的波动,又刺激了储能的大规模发展。

“由于电力系统的要求,使得储能技术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比如季节性储能、市场调节、调频,对储能的功能、持续放电时间、响应的时间等都有要求。”李成仁说。

《白皮书》显示,继2016年储能技术百花齐放之后,2017年,锂离子电池和铅炭电池两个技术路线有望成为储能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储能、氢能等技术开始出现应用规模逐级扩大的态势。

虽然储能技术发展如火如荼,但却各有优劣。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际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宇光指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储能技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也没有一款经济性、耐用性、环保性都合适的电池符合储能要求,现有的电池只能暂时满足电动汽车的最基本需求。

业内共识是,储能在能源革命和能源结构转型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低成本储能将会改变整个电力行业的格局。但与此同时,在推动中国的能源革命过程当中,面临的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储能。

“要实现能源革命,能源结构就必须转型,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现在面临的风和光特别是太阳能,都是间接式和周期式,如果不解决储能问题,这些新能源的比例就没有办法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承诺就难以如期达到。”智慧能源领域资深专家刘建平说。

定价难

由于储能系统千差万别,其作用难以量化,这也导致其定价体系十分不明确。

“价格政策支持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也很难。从价格特征来说,我们不太赞成专门针对某一种技术类型实行政府的价格支撑政策。目前,储能技术有几十种,我们不可能单独为某个技术或几十个技术制定一个适合大家的电价政策,这不太现实,也不太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调研员唐瑱无奈地说。

“储能是电力系统的幕后英雄,但是由于我国电力市场不发达,电价也不是由一个市场决定的,储能的经济效益还得不到充分体现。”北京北变微电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杜宏一席话戳中储能发展背后的痛点。

不仅如此,杜宏进一步指出,由于储能的特殊性——既是负荷又是电源,运行灵活多变,使得储能接入电网十分困难。另外,目前国内的储能配套政策和标准规范也很欠缺,“比如我们应该怎么来设计消防规范,储能灭火措施应该怎么确定等,连消防局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导读:储能是融合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键,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的各个环节,但高昂的成本及价格成为制约储能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尚未出台体系化的储能价格标准和财税等支持政策。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战略规划处副处长徐东杰也表示,由于储能类型、作用均不同,资金来源也不同,还不能一事一议,这些都决定了储能补贴政策不易太过乐观,政策出台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即使补贴政策出台,也可能会逐渐退坡,同时极易出现诸如“630光伏抢装潮”一样抢装抢上的局面。

“价格政策一定是要示范、引领,如果出得不好,或者出早了、出错了,都会有反面效应。”刘建平补充道。

通过市场形成价格

即使储能定价困难重重,但要想让储能的价值真正变成企业家的现金流,仍然需要一定的产业政策扶持,完善配套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此外,良好的市场氛围对储能产业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

唐瑱表示,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多措并举的手段来支持储能发展。还可以考虑结合电力市场改革的方向,以及结合电力市场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推动储能在发电环节、电网环节以及用户环节参与市场交易,通过给用户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服务,与核电、光伏以及风电联合运行的方式获得收益。

“储能能否真正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最有效率的支持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证明和发挥储能自身的优势,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唐瑱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储能价格研究,加强与市场化改革的衔接,才能真正体现储能在市场上的价值。

与此同时,储能技术也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如果储能技术的电池技术没有突破,成本没有下降,市场也推广不起来。”唐瑱说。

徐东杰也表示,从政策层面看,补贴和补偿政策、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肯定是推动储能应用可盈利的关键因素。但是从技术和应用层面来看,降低技术成本,寻找更多的储能市场机会则是储能从业者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也有专家建议,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推动有前景的技术路线,同时要关注用户的需求,通过引入金融资本、推动市场化价格机制形成,为储能创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

“与其说在期待一个产业政策,倒不如说期待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个市场环境一定要体现储能的价值,体现储能对于电力系统、能源系统的耦合性和支撑力度。”上述专家表示。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目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