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同洲电子将公布2016年年报,如果没有“惊天大逆转”的话,这家公司将被贴上“巨亏”的标签。在2月28日,同洲电子发布了业绩快报,该公司去年营收只有5.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4.9亿元。
同洲电子曾是一家明星企业。在有线电视繁荣的时代,依靠机顶盒业务迅速起家,并成为我国专业性从事数字视讯产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昔日的巨头如今困境重重。营收连续4年出现较大降幅,2016年营收只有2012年的约1/4,主营业务全面萎缩。业绩不佳伴随而来的是高管离职潮,这其中还包括同洲电子创始人、前董事长袁明。
不仅如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调查发现,同洲电子深圳总部办公面积锐减,原来有几千名员工规模的龙岗生产基地早已撤离。
记者曾多次尝试采访公司董秘贺磊,但一直未获答复。
营收连续四年下滑
对于2016年的大幅亏损,同洲电子在业绩快报中解释称:“由于报告期内公司处于转型优化阶段,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客户订单延期;其次,部分关键原材料市场供应不足,使得部分订单交付延期。”
除2016年外,从过往看,同洲电子已连续4年出现营收下滑。2013年的~ 2015年营收分别为19.56亿、16.02亿、10.28亿元,同比依次下降7.14%、18.11%、35.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方面,2013年下降了74.64%,2014年更是下降了1320.14%。
早在2014年,同洲电子的业绩大幅下滑就引发了深交所的高度关注。深交所发函要求同洲电子说明大额亏损的具体原因。公司解释称,包括2014年度DVB+OTT(指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网络融合)、手机业务暂未盈利以及机顶盒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了公司亏损。
今天的同洲电子,已失去当年光环。追溯过往不难发现,在有线电视行业繁荣的时代,同洲电子多次中标广电系统的工程,依靠电视机顶盒业务迅速崛起,在2005年时已实现营收8.65亿元、利润超7600万元。在2012年,同洲电子营收更是超过21亿元,净利润增长近7倍。
“其实同洲电子挺可惜的,要是2012年的时候他们能听得进外界关于转型的一些建议,不盲目转型的话,还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境地。”广电行业专家、融合网总编吴纯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道。
大本营规模“瘦身”
营收缩水之下,同洲电子在深圳的大本营也无奈大“瘦身”。
同洲电子总部坐落在深圳南山区一座6层楼高的大厦。大厦保安向记者介绍,原来这一整栋楼都是同洲电子的办公区域,现在他们只在5、6层办公。
即便在大厦5层,同洲电子的办公区域大约也只占一半,包括智能数字电视事业部等几个部门在此办公。而在6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公司董秘办、总裁办、审计部、会议室等的牌子都集中在同一个格子间办公室里,甚至董秘办、总裁办等也并未见明确的独立办公室,而是通过标识牌指向一些格子间。
“瘦身”的还不止是办公地点。2003年,同洲电子曾获批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工业区4.5万平方米的建筑用地,并表示要建成“亚洲最大的数字视讯产业化基地”,但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同洲电子早已从这里撤离。
记者来到位于龙岗区宝龙五路的龙岗生产基地原址,除附近的“同洲电子”公交站牌以外,未看见建筑物有明显的“同洲电子”标识外露。正门门牌写的是“深圳市盛丰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沈兆业投资有限公司”,厂区外墙印有“同洲盛丰文创园”。
这里的保安告诉记者,同洲电子两年多前就搬走了,现在把物业租给了别的公司。“最多的时候有几千人吧,上班还要排队呢,两年前突然就撤走了,现在也没有同洲电子的人在这里办公了”。
龙岗生产基地曾经是同洲电子颇为重视的一个厂区,在其官方网站的介绍中,深圳龙岗厂区被视为“公司三大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关联公司资不抵债
同洲电子部分关联公司、前关联公司近况也并不顺遂。同洲电子2016年半年报显示,上市公司持股39%的哈尔滨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尔滨有线网)当期末资产合计2.72亿元,净利润为亏损超1800万元,负债达3.08亿元。
尽管哈尔滨有线网资不抵债,同洲电子还是在2016年上半年向其销售了价值上千万元的机顶盒等产品。半年报还显示,哈尔滨有线网已经给同洲电子带来了高达7400多万元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接近2000万元,长期应收账款高达2亿元。
终于在2016年9月,同洲电子宣布拟将所持有的哈尔滨有线网39%的股权转让给哈尔滨元申广电网络有限公司,转让完成后公司不再持有其股权。
此外,截至2016年6月30日,关联公司湖北同洲信息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信息港)仍拖欠同洲电子3241.05万元未偿还,此事曾引发了深交所的问询。
记者分别向上述两家公司询问拖欠账款事宜,但均未获得回复。
根据同洲电子2016年半年报,公司报告期末应收账款为7.07亿元,坏账计提比例为13.70%,高于如创维数字等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
转型回望
同洲电子转型押宝网络融合 多年未见起色
每经记者 段倩倩 深圳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文 多
作为业内外公认的“广电系”一员,机顶盒龙头同洲电子从来不是一个“安分”的公司,在业务拓展和资本运作上均表现得非常“激进”。
尽管一直因大举扩张而遭外界诟病,但从今天看,同洲电子当年应该算作保持了对市场的警觉性——从传统机顶盒市场发展中尝到甜头后,其并不满足于单一硬件供应商的定位,尝试进军其他市场,向电视互联网综合服务商转型,并开发手机、尝试开发电视机,都是互联网电视视频业务的终端产品。即便在手机等业务以失败告吹后,同洲电子并未放弃互联网化,目前这一转型战略的重要载体为DVB+OTT盒子。
不过,如今同洲电子的财务数据上营收规模不断萎缩,利润亏损额度进一步扩大——让这个转型的阵痛期稍显漫长。
押宝DVB+OTT盒子
同洲电子于1998年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台数字电视卫星接收器、第一台数字有线机顶盒,并以DVB机顶盒产品高歌猛进,是业内外公认的“广电系”一员。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机顶盒,分别为DVB、OTT和IPTV。“DVB”指数字视频广播,对应传统的广电系统广播网络,由各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运行;“OTT”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代表产品有小米盒子、乐视盒子等;此外,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涉足客厅端的战场,IPTV机顶盒进军市场至少已有10年。
“三种盒子中有线电视盒子占据市场份额最大;但目前电信运营商的IPTV盒子已经可以观看电视直播,且运营商还会把它和用户的固定电话、手机、宽带等业务捆绑起来一起销售,这对于用户来说会很方便,相比之下有线电视盒子几乎没有优势,近年来有萎缩趋势。”资深家电产业观察人士梁振鹏认为。
在2013年半年报中,同洲电子称DVB+OTT模式将是未来有线网络运营商破局法宝,公司计划在下一阶段开发DVB+OTT模式的双模视讯终端产品,“‘该产品可以实现用户在电视直播和互联网点播视频中的自由切换,推动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给广电运营商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对于此举的原因,或如IT评论人士贾敬华所说,“有线电视机顶盒一直不太受市场欢迎,毕竟有线电视运营商的业务过于单一”。
2013年末,同洲电子抛出定增方案,拟对辽宁省DVB+OTT电视互联网业务项目进行投资;2015年年末,这项几经曲折的定增计划终于完成,同洲电子成功募集资金共6.29亿元。
但该项目至2016年上半年还未能盈利,2016年半年报显示,“辽宁省DVB+ OTT电视互联网业务投资项目”共投入金额1.2亿元,2016年上半年所实现的收益为-480.16万元,这与其原计划的募集资金到位实施后第二年实现营业利润507.49万元的目标相去甚远。
同洲电子称,募投项目实施地点的双向网改工作和网络平台建设和推广暂时不及预期,故暂时不能规模化进行OTT的增值业务运营,从而导致募投项目未达预计效益。
终端产品出师不利
尽管DVB+OTT项目至今未能盈利,但这已经是同洲电子转型电视互联网过程中最接近成功的例子。按同洲电子原计划,还拟逐步推出智能手机及PAD等产品,其进展却更不及预期。
2013年起,同洲电子开始了业务上的激进拓展,相继推出飞看盒子、飞TV和飞Phone;2014年,同洲电子再度推出了自主手机系统960 OS及相应的硬件产品960手机。
但市场并不买单,上述产品无一成功,这也是是同洲电子被诟病盲目扩张的话柄。
“同洲电子当年推出手机等产品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消费者购置手机、彩电时信赖自己知道的品牌,以电视为例,他们或者相信创维、TCL、三星等传统电视制造商,或者是小米、乐视等互联网企业,同洲电子推出这些产品时没有考虑将会面临的阻力。”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刘步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述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研发推广费用也严重拖累了同洲电子业绩,从2013年开始,同洲电子营收已经连续多年下滑,到2016年仅为5.51亿元,仅约为2012年21.06亿元的四分之一;2013年,同洲电子“疯狂”推出各种终端设备时,公司净利润骤降超七成。
在就2014年年报问询函的回复函中,同洲电子表示,出于谨慎考虑,公司未来不会对手机生产、制造等全供应链业务进行较多投入——这意味着其轰轰烈烈的手机业务暂时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电子产品均属同洲电子所提及的OTT业务的终端产品。传统DVB机顶盒市场一步步被IPTV、OTT蚕食,同洲电子也在多面突围求生。现在看来,同洲电子几乎没有放弃行业里任何一个可能的发展机会,但涉足太广、步伐过快,每一个业务都浅尝辄止。
转型综合提供商受阻
借助DVB+OTT项目,同洲电子也试图向互联网电视综合服务商转型,开始了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视产业链上相关公司的合纵连横。
2013年,同洲电子频频发布战略合作框架公告,公告内容多与DVB+OTT业务有关,协议的合作对手涵盖了内容提供商、互联网电视业务牌照持有商及地方上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如合一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国广东方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等。
考虑到同洲电子自身也在筹划生产电视机,其已经覆盖了互联网电视与有线电视产业链上的几乎所有环节。但在整个彩电市场中,机顶盒厂商处于弱势地位,“不管是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还是海信、创维、三星等传统企业,这些硬件制造商不仅设备做得好,所能提供的内容也很丰富,同洲电子作为一个机顶盒制造商,很难去突围。”刘步尘说。
记者对若干个彩电市场进行了走访,几乎所有的智能电视都有内容提供商,不同品牌的彩电导购均对记者保证:“不用担心内容,公司和内容提供商有合作的,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新内容,即便说日后不合作了,公司也会找到新的内容商补上去。”
换言之,彩电制造商已经先行一步,用户所购置的电视机已经内置了互联网视频内容;增有OTT业务的DVB盒子非但没有锦上添花,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同洲电子想要借道OTT+DVB盒子转型,仍然存在难度。
但同洲电子的转型仍在继续。在最近一期的年度报告(2015年年报)中,同洲电子称公司正在由单一的硬件供应商向“内容+平台+渠道+终端+服务”的综合技术服务商转型,该转型战略的重要承载平台为前述DVB+OTT平台。
现在,同洲电子前董事长袁明已从公司辞职,此前还一度身陷“曲线卖壳”风波,转型之路如今更添难度。
亲历者说
同洲电子老员工:转型路有点鸡飞蛋打
每经实习记者 范文茜 每经编辑 文多
在轰轰烈烈的几年转型期中,同洲尝试做手机、做盒子、做电视……甚至打算把名字改成“同洲互联”,结果却让人唏嘘。回忆坎坷的转型过程,曾经在同洲电子供职超10年的一位中层员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这个过程太复杂了”。
“转型用力过猛”
“全公司上下是下了大决心要转型,都抱着一腔热血。归根到底是高层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步子迈得太大,很多环节和资源没有衔接上。”作为“老员工”,她认为当初同洲转型方向是对的,但执行时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新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人才支持。早在2012年,广电行业观察人士、融合网总编吴纯勇就判断同洲电子进入手机领域不会顺遂,并分析认为时机、资金、渠道、产业链、人才等各方面都不是同洲的强项,而结果也印证了此判断。
同洲电子曾多次进行融资,但该中层员工无奈表示:“包装概念太多了,一两年不兑现,资本市场就会失去信心”。为了给公司“输送血液”,袁明多次质押股份。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月,袁明已用于质押融资的股份约为1.22亿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为96.53%。
一方面是响应市场的速度太慢,导致许多想法无法“落地”。比如同洲电子曾视为核心技术的“摸摸看”,在当时来看颇具前瞻性,但由于迟迟未能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化运作,很快就被新技术淘汰。
另一方面是丢掉了原有的业务优势,丧失了行业巨头的地位。2014年,同洲电子机顶盒销售额为596.4万台,同比下降26.09%;主营业务收入为15.68亿元,同比减少16.6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创维数字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为34.88亿元,在广电网络的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居行业第一。
“其实机顶盒市场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可惜同洲转型用力过猛,钱都砸在新业务上,没守住原来的市场。”这位员工在谈及老东家时话语间流露出遗憾。
高层人才屡屡流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尝试联系采访袁明,但一位与袁明私交甚深的企业创始人李辉(化名)透露:“他最近处于非常低落的状态,你们要找他恐怕比较难……我拨通了他两个电话,几次均无人接通。”谈及同洲的转型失败,李辉表示:“袁总为人很不错,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留不住人才。前两年跟不少同洲的高管接触过,总体感觉内部高层里面流动性也很大,这可能导致了许多计划的持续性不强。”上述同洲中层员工认同这一说法,坦言人才流失也是同洲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业务转型,袁明曾大力招揽人才。2013年2月,中兴通讯原中国区副总经理沈力自曝“被下岗”后不久,便收到袁明邀请加盟同洲电子,负责拓展手机业务。但就在11月,沈力突然宣布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
沈力并非个例,同洲电子的离职高管队伍中,甚至包括袁明自己。2016年6月,袁明辞去了公司董事长及其他所有职务。有分析认为,同洲电子近年来业务转型不顺,跟袁明的“出走”有一定关系。袁明个人的减持动作也暗示其退出意向。深交所交易系统显示,2013年袁明个人持股21886万股,占比32%,经过几番减持,2015年底持股下降到18%。
继袁明宣布辞职后,总经理兼财务总监颜小北于9月8日宣布辞职。同年7月,潘玲曼辞去董事会独立董事等多个职务。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同洲电子自2006年上市至2015年有超过20位高管离职,其中多数为创业元老。
行业观察
传统机顶盒市场遭蚕食 OTT、IPTV成新生力量
每经实习记者 范文茜 每经编辑 杨军
近来,传统有线电视机顶盒供应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数字视讯行业研究机构格兰研究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电视机顶盒市场上,2016年三季度,IPTV机顶盒市场出货量占比近三成,互联网机顶盒(即OTT机顶盒)占比超过20%,而传统有线数字机顶盒占比不足15%。
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传统机顶盒厂商的实际运作情况如何,采取什么应对手段?
事实上,创维数字、四川九洲等传统龙头企业如今仍稳站“第一梯队”,在保持有线机顶盒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把OTT、IPTV业务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厂商也悄然入局,欲分食机顶盒市场这块“蛋糕”。
易观智库入口终端研究中心分析师赵子明认为,无论是销量增长还是用户体验,传统有线电视机顶盒都被IPTV和OTT盒子甩开了一段距离。在中短期内机顶盒依然是一个刚需,仍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
企业重视OTT、IPTV业务
格兰研究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有线高清机顶盒累计市场保有量上,创维数字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依次是四川九洲、九联科技、银河电子、浪潮、长虹等品牌。其中创维数字连续多年在有线电视机顶盒领域占领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格兰研究高级分析师张女士认为,创维、九洲、银河等企业进入行业较早,在有线电视机顶盒领域深耕多年,拥有稳定的市场优势和资源。如今这些企业越来越重视OTT、IPTV业务的布局。
创维数字在2016年半年报中特别指出,“国内有线电视运营商市场板块实现营业收入6.61亿元,销售数量同比增长10.78%,销售金额同比下降4.89%。随着IPTV、互联网OTT和直播卫星市场的积极发展,国内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在竞争上处于不利局面。”
新兴品牌抢食“蛋糕
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OTT以及IPTV业务却给创维数字带来了喜人的增长。创维数字在2016年上半年,OTT智能终端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84.61%,线上渠道收入同比增长351.94%;国内电信运营商板块营收同比增长67.64%。
一位在行业深耕多年的从业者认为,创维之所以能够保持领先优势,在于平衡好传统业务和新业务之间的关系,其发展战略强调“稳中求进”,在巩固有线电视机顶盒市场地位的同时培育新业务增长点。
新兴的机顶盒品牌也在抢食这块原本就不大的“蛋糕”。
近年来进军第一梯队的“浪潮”,在2015年跃居全国第二位,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16年,中信国安入局DVB+OTT领域,发布具有较高配置DVB+OTT智能机顶盒G-1,并计划在2017年做到1000万终端落地,被视为DVB+OTT的重磅玩家。另外,奥广、新大陆、全网通、佳彩等新品牌也在行业中崭露头角。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