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的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创造新的理论成果。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建设理论
- 国际战略和外交的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实事求是
- 群众路线
- 独立自主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六: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一方面,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九: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可能性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第二:近代中国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
十: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
- 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 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十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十三:三大法宝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十四: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社会主义工商业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度形势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十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积极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消极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化一,以致在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
十六: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历史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 中国社会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十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十八: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十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充分汲取了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历史经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党和国家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比并不断发展的
二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坚持不懈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二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党的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首先,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含两层含义:
-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 强调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三:三步走发展战略
- 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 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二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为什么改革?)
- 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但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劣,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要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
-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二六: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二七: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二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九: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