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地理配准?
地理配准,又叫底图校正。
1.1 定义
地图配准是指使用地图坐标为地图要素指定空间位置。地图图层中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这使得它们能够定位到地球表面或靠近地球表面的位置。
1.2 原理
地图配准是将控制点配准为参考点的位置,从而建立两个坐标系统之间一—对应的关系。控制点就是当前没有配准前的点的坐标,参考点就是希望配准后的坐标图像之间的配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确定足够数量的配准控制点;其二,是根据这些配准控制点确定两幅或多幅图像的像素之间的坐标对应关系。
1.3 什么样的数据需要进行地理配准?
栅格数据使用ArcMap中的地理配准工具条进行地理配准,而矢量数据则使用空间矫正工具条进行类似的操作。
另外,按照数据来源可以将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化的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获取的影像数据,它们往往具有相对准确的空间位置(例如具备投影坐标系,像元具有相对准确的坐标等等),那么对于这一类栅格数据,由于卫星等设备本身姿态等缘故(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所以拍摄的栅格数据还是和实际的空间信息有一些出入。
另一类是扫描地图和历史数据,它们通常不包括空间信息(我见得最多的就是将八九十年代的纸质地图扫描为数字地图,但是它仅仅只是变成了例如tiff格式的照片,其本身没有任何空间信息)。
对于第一类数据,通常我们对其进行地理配准即可,而不需要对其进行定义投影(没有坐标系给数据定义一个),就算需要给它换一个坐标系对其进行坐标转换也是使用投影(有坐标系给数据换一个坐标系)而不是定义投影。
对于第二类数据,我们不仅是需要对其进行地理配准,而且还需要对其进行定义投影。
本次实验针对第二类数据为例。
02 什么是定义投影?
对本身没有创建投影文件(图层属性中的坐标系显示Unknow或者未知)的数据,我们对其进行定义投影就是为其创建投影文件使其具备投影信息。
它与工具箱中的投影不同,投影是对本身具有投影文件的数据按照数学法则更换另一种投影文件,即对数据进行坐标转换。
二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都行,既可以先进行地理配准再进行定义投影,也可以先进行定义投影再进行地理配准。
03 加载栅格数据
加载后的数据显示
04 找到地理配准工具并打开
05 关闭地理配准工具条中的自动校正
5.1 什么是自动校正?
自动校正就是每当你添加一个控制点,那么该栅格地图都会将新添加的控制点添加到校正计算中去然后实时地显示该地图。也许你会说,这不是挺好地吗?每新添加一个控制点,它就实时地重新计算然后进行校正,不错啊。但是它有一个弊端,就是由于实时地显示该地图,那么就有可能校正之后该地图地空间位置并不是在当前的视图位置,意味着校正之后你有可能在视图就看不到该地图即显示一片空白。打个比方,你现在还没有校正,地图显示是在北京位置,所以你在视图中看见了该地图,那么你的视图所在的位置就是北京位置;但是一旦校正之后,地图显示应当在四川位置(有点离谱但是方便理解),那么视图显示还是北京位置,而地图应当出现四川位置,那么你就无法在当前的视图位置看见该地图,或者无法原来你看到的地图的某个位置。
5.2 为什么建议关闭自动校正?
这种情况在地图比较小的时候或许你会觉得点个全图在视图全图显示该地图然后再找到原来地图的某个需要继续操作位置这很简单,但是一旦我们的地图非常大,非常细腻,那么你要找到原来的操作的位置那是很发疯的。
所以一般是建议关闭自动校正。
那么你又会问,关闭之后我们怎么进行校正,饿呢饿呢呢,你不会自己手动点击一下校正吗?(后续会操作)。
5.3 关闭自动校正
06 地图的相关信息
07 添加控制点并输入X、Y坐标
添加好的控制点展示:
08 删除控制点
对于不小心添加的控制点我们需要进行删除。
09 进行手动校正
10 输出数据
10.1 为什么需要输出数据?
一般我们是需要保留原来的地图文件,将现在已经添加控制点的地图文件 作为副本输出,以备后续需要原始的地图文件。如果我们不另输出数据,那么就是在现有的地图上做修改。
10.2 开始输出数据
输出之后的数据展示:
11 进行定义投影
11.1 找到定义投影工具并点击打开
11.2 定义投影相关参数设置
查看定义好的投影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