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稻不难,但你知道要如何更低碳地种稻吗?
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泛。当我们经过一片稻田,大概率不会想到,它们竟然还为气候变暖做了“贡献”。
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
其中,水稻因为浸水种植导致的超高甲烷排放尤其受诟病。降低水稻碳排放,也成了现代农业绕不过去的课题。
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田
今天,中国水稻研究所与阿里云在浙江嘉善县举办低碳稻作技术合作发布会。
作为长三角首个低碳稻田,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田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可实现亩均碳排放当量较传统模式减少超20%。
这项新技术若在长三角1.2亿亩水稻种植区推广开来,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当量约1800万吨。
水稻碳排放,甲烷最凶猛
水稻生产过程期间的碳排放包括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
直接碳排放:是指水稻种植过程产生的以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形式释放的碳,约占水稻生产碳排放总量的70%;
其中以甲烷形态为主的碳排放约占60%以上,是水稻生产减排的重中之重。
间接碳排放:是指在水稻生产中以种子、化肥、农药、燃油以及电能等农业生产资料形式释放的碳,约占水稻生长碳排放总量的30%;
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是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因此,减少稻田碳排放主要是减少直接碳排放中甲烷气体CH4的排放量。
媒体记者在稻田旁听阿里云工程师介绍低碳稻作技术
数字技术来降碳
在“双碳”大背景下,中国水稻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研发了低碳稻作技术,并在浙江嘉善县西塘镇落地。
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右)在现场讲解低碳稻作技术
该技术方案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提出的水稻生长模型,并基于阿里云的云计算、IoT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重点建设一个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
该平台可联动精准灌排、无人农机、绿色防控三大智能控制系统和水、气、土三个在线自动检测体系,由云+数字化系统来指导水稻种植工作,实现大幅度减碳。
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田旁的物联网设备
其中,精准灌排对于降碳的作用最为突出。
以往长期淹水会显著增加稻田甲烷气体的排放量。现在,低碳稻作技术通过构建一套精准灌排系统,自动化管理稻田所需水分,需要多少水,就灌溉多少水。
通过让稻田少处于淹水状态,通过增强土壤通气性,抑制产甲烷菌活动,从而减少甲烷气体排放。
树立在竹小汇低碳智慧田旁边的物联网设备
效果突出,可实现亩均减碳超20%
采用新技术方案后,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田可减少灌溉用水30-50%,稻田退水氮磷含量消减30%,甲烷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30%以上,可实现亩均碳排放当量减少超20%。
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测算,引入低碳稻作技术,1亩稻田甲烷排放降低6公斤左右,按照甲烷和二氧化碳当量1:25的比例,能够少排大概150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若在长三角1.2亿亩水稻田推广开来,可减少约18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600多万辆燃油小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田
接下来,我们将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同推动低碳稻作技术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减碳,我们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