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如何助力天文学研究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原生大数据计算服务MaxCompute,500CU*H 100GB 3个月
简介:

战国时期,一本记载着800多颗恒星名字和位置的《石氏星经》,是祖辈们探索宇宙的秘笈,被誉为最古老的天文数据库。

2400年后,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超高速星。有趣的是,这个发现并非由天文观测获得,而是利用中国虚拟天文台公布的数据“算”出来的星星。

事实上,除了科学家,普通百姓也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来实现“天文突破”。此前,安徽合肥一名年仅10岁的小学生廖家铭,在没有任何观测设备的前提下,通过中国虚拟天文台的数据发现了一颗超新星,是迄今为止全球年龄最小的超新星发现者。

“打电脑”的天文学家

“由于我们观测的是宇宙中比较遥远的星体,到达地球的信号很弱,很容易被淹没在城市灯光里,因此天文望远镜一般都建在大山深处。”从北京市区驱车前往位于河北省的观测站,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的工作常态。

然而,从2017年4月份起,赵永恒把更多时间花在了另一项工作上:“打电脑”,因为他加入了一支特殊的“尖兵部队”——由国台联合阿里云成立的科技指导委员会,成了首批受聘专家之一。

毕业于河北师大的赵永恒,走出校园后就进入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工作,成为一名“追星人”,除了观星星,还有一大爱好就是玩电脑。

十几年前,作为国台最懂电脑的研究员,赵永恒用一台从中关村市场淘来的旧电脑鼓捣出了一个网站,这就是中国虚拟天文台的雏形。“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把国内外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放到这个平台上。”

“宇宙就像一片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还有小草。我们今天能观测到的只是一些大的‘乔木’,远远不足以了解宇宙。”谈到探索宇宙,赵永恒总是滔滔不绝。

广袤的宇宙意味着海量的数据,这也是天文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以赵永恒负责的LAMOST郭守敬望远镜为例,它可以同时观测四千个天体,相当于同时启动四千台天文望远镜。到目前为止,已经观测了将近3000个天区,收集了超过600万条光谱数据。

“天文学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两年数据就翻一番。一个团队或者一个国家,不可能及时的把所有数据都分析完,所以数据开放程度越高,被研究的机会就越多,产生的科学成果就会越多。”赵永恒说。

开放共享的天文数据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2016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达成了战略合作,引入最前沿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天文数据开放共享。

“今天不懂互联网几乎是寸步难行。”每次跟阿里云的技术团队开工作会,赵永恒都感觉收获良多,“15年前,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网站,如今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迁移到云端后,成为一个集成超过500TB的科学数据、1.5PB的存储能力、700多Tflops计算能力和100多种软件的超级平台。”

赵永恒希望,未来的虚拟天文台能够承载全世界天文学者和爱好者获取天文数据、开展天文研究、进行科普教育的综合基地。

“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正如赵永恒理解的,国家天文台联合阿里云成立的跨界“尖兵部队”,由最懂天文的技术专家和最懂技术的天文学家组成。

“我们从哪里来,时间有没有起点,宇宙是怎样诞生和演化的,要想回答这些终极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庞大的天文数据库,而技术则是通往未来的钥匙。”赵永恒表示。

将天文科普进行到底

为了给国内的天文爱好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展示自己才华和交流的平台,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崔辰州等的多方努力下,国家天文台 LAMOST大科学工程设立了一台专门无偿为天文爱好者和业余天文组织提供主页空间的服务器“宇宙驿站”,并于2002年3月12日对外开放。

2005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大会上,“宇宙驿站”荣获组委会特别提名奖,理由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网络科普道路”。

“宇宙驿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台专为天文科普服务的网络服务器。服务器在天文爱好者心中的地位日渐升高,国内许多爱好者和组织把自己的主页建立在或迁移到这台服务器上。

2017年1月,“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前不久,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和郭守敬望远镜巡天数据成功上云,“宇宙驿站”天文科普网站群100多个天文科普网站同时上云,更好的服务广大天文爱好者。

崔辰州认为:“天文学是名副其实的“大数据”科学,每天由天文观测设备捕捉到的海量天文数据,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需品,也是宝贵的科学普及和教育资源。”

“过去由于技术限制,这些数据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分享,而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加速了学科发展和大众科普。”崔辰州表示,“因此,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必须由数据、由新技术来驱动,通过互联网把国际、国内的专家以及广大公众连接起来。”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实践学习
基于Hologres轻松玩转一站式实时仓库
本场景介绍如何利用阿里云MaxCompute、实时计算Flink和交互式分析服务Hologres开发离线、实时数据融合分析的数据大屏应用。
基于MaxCompute的热门话题分析
Apsara Clouder大数据专项技能认证配套课程:基于MaxCompute的热门话题分析
相关文章
|
6月前
|
存储 弹性计算 分布式计算
云端智链:挖掘云计算中的大数据潜能
云端智链:挖掘云计算中的大数据潜能
118 21
|
6月前
|
安全 大数据 虚拟化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Hyper-V在虚拟化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Hyper-V在虚拟化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Windows Server的核心组件,Hyper-V具备卓越的技术性能,支持高可用性、动态迁移等功能,确保虚拟机稳定高效运行。它与Windows深度集成,管理便捷,支持远程管理和自动化部署,降低管理成本。内置防火墙、RBAC等安全功能,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作为内置组件,Hyper-V无需额外购买软件,降低成本。其广泛的生态系统支持和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其成为企业虚拟化解决方案的首选。
|
7月前
|
人工智能 大数据
阿里云云计算ACA、大数据ACA、人工智能ACA三门认证升级调整公告
阿里云云计算ACA、大数据ACA、人工智能ACA三门认证升级调整公告
|
7月前
|
存储 分布式计算 大数据
大数据与云计算:无缝结合,开启数据新纪元
大数据与云计算:无缝结合,开启数据新纪元
539 11
|
10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大数据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
|
10月前
|
存储 弹性计算 分布式计算
云计算在大数据处理中的优势与挑战
云计算在大数据处理中的优势与挑战
|
10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大数据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这四者既有各自独立的技术特征,又能在不同层面上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769 0
|
2月前
|
数据采集 分布式计算 DataWorks
ODPS在某公共数据项目上的实践
本项目基于公共数据定义及ODPS与DataWorks技术,构建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平台,涵盖数据目录、归集、治理、共享与开放六大目标。通过十大子系统实现全流程管理,强化数据安全与流通,提升业务效率与决策能力,助力数字化改革。
76 4
|
2月前
|
分布式计算 DataWorks 数据处理
在数据浪潮中前行:记录一次我与ODPS的实践、思考与展望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 AI 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阿里云 ODPS 平台(尤其是 MaxCompute)进行分布式多模态数据处理的实践过程。内容涵盖技术架构解析、完整操作流程、实际部署步骤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结合 CSDN 博文深入探讨了多模态数据处理的技术挑战与创新路径,为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大规模数据处理方案。
166 3
|
2月前
|
SQL 人工智能 分布式计算
ODPS:数据浪潮中的成长与突围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大数据浪潮中,通过引入阿里云ODPS体系(包括MaxCompute、DataWorks、Hologres)解决数据处理瓶颈、实现业务突破与个人成长的故事。从被海量数据困扰到构建“离线+实时”数据架构,ODPS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更推动了技术能力与业务影响力的双重跃迁。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