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js躬行记(19)——KOA源码分析(上)

本文涉及的产品
公共DNS(含HTTPDNS解析),每月1000万次HTTP解析
云解析 DNS,旗舰版 1个月
全局流量管理 GTM,标准版 1个月
简介: Node.js躬行记(19)——KOA源码分析(上)

 本次分析的KOA版本是2.13.1,它非常轻量,诸如路由、模板等功能默认都不提供,需要自己引入相关的中间件。


  源码的目录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分为3部分,__tests__,lib和docs,从名称中就可以了解到。


  __tests__是单元测试,lib是核心代码,docs是文档。在lib目录中只有4个文件。

├── __tests__ ------------------------ 单元测试
├── docs ----------------------------- 文档
├── lib ------------------------------ 源码目录
│   ├── application.js --------------- 运行
│   ├── context.js ------------------- 上下文
│   ├── request.js ------------------- 请求
│   ├── response.js ------------------ 响应

  阅读源码除了能学到不经常使用的概念之外,还能学到各种软件开发思路,见识到各种类型的第三方库,对于提升自己的日常编码很有帮助。


一、package.json


  在package.json文件中,可以看到KOA的入口是 application.js。

"main": "lib/application.js",


  在devDependencies中,依赖的是ESLint和单元测试库。


  在dependencies中,好几个都是与通信有关的库,还有几个工具库,具体包括:

  • accepts:为给定的 req 创建一个新的 Accepts 对象。
  • cache-content-type:与 mime-types 的 contentType 方法相同,但缓存了结果。
  • content-disposition:创建和解析 HTTP Content-Disposition 头。
  • content-type:根据 RFC 7231 创建和解析 HTTP Content-Type 头。
  • cookies:一个用于获取和设置 HTTP(S) cookie 的 node.js 模块。
  • debug:一个模仿 Node.js 核心调试技术的小型 JavaScript 调试实用程序。
  • delegates:创建一个委托实例,让一个对象可以直接访问其属性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在下一篇中会详细说明)。
  • destroy销毁一个流,确保流被销毁,处理不同的 API 和 Node.js 错误。
  • encodeurl:将 URL 编码为百分比编码形式,不包括已编码的序列。
  • escape-html:将特殊字符转换成HTML实体。例如 foo & bar =》foo & bar。
  • fresh:HTTP 响应新鲜度测试。
  • http-assert状态码断言,像 Koa 中的 ctx.throw() 一样,但是有一个守卫。
  • http-errors:为 Express、Koa、Connect 等创建 HTTP 错误。
  • koa-compose:组合给定的中间件,KOA的插件。
  • on-finished:当 HTTP 请求关闭、完成或出错时执行回调。
  • only:指定属性白名单,然后只返回这几个属性。
  • parseurl解析给定请求对象的 URL(req.url 属性)并返回结果,结果与 url.parse 相同。在 req.url 不变的同一个 req 上多次调用此函数将返回一个缓存的解析对象。
  • statuses:返回已知 HTTP 状态代码的状态消息字符串。
  • type-is:检查请求的内容类型是否是 content-type 中的一种类型。
  • vary:将给定的头字段添加到 res 的 Vary 响应头中。

二、application.js


  application.js是KOA的入口文件,在此文件中,会引入lib目录的另外3个文件,以及多个依赖库。

const debug = require('debug')('koa:application')
const onFinished = require('on-finished')
const response = require('./response')
const compose = require('koa-compose')
const context = require('./context')
const request = require('./request')
const statuses = require('statuses')
const Emitter = require('events')
const util = require('util')
const Stream = require('stream')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only = require('only')
const { HttpError } = require('http-errors')

  在下面的代码中,去掉了大部分的方法体,只留下了方法名和注释。其中Application继承自Emitter,这样就能监听和触发自定义事件了。

/**
 * 继承自 Emitter.prototype
*/
module.exports = class Application extends Emitter {
  constructor (options) { }
  /**
   * 简写:
   *    http.createServer(app.callback()).listen(...)
   */
  listen (...args) { }
  /**
   * JSON格式化
   */
  toJSON () { return only(this, ['subdomainOffset', 'proxy', 'env']) }
  /**
   * Inspect implementation.
   */
  inspect () { return this.toJSON() }
  /**
   * 使用给定的中间件 fn
   */
  use (fn) { }
  /**
   * 请求处理程序回调,用于本机 http 服务器
   */
  callback () { }
  /**
   * 在回调中处理请求
   */
  handleRequest (ctx, fnMiddleware) { }
  /**
   * 初始化一个新的上下文
   */
  createContext (req, res) { }
  /**
   * 默认错误处理程序
   */
  onerror (err) { }
  /**
   * 帮助 TS 用户遵守 CommonJS、ESM、bundler mismatch
   * @see https://github.com/koajs/koa/issues/1513
   */
  static get default () { return Application }
}
/**
 * 响应助手
*/
function respond (ctx) { }
/**
 * 使库的消费者可以使用 HttpError,这样消费者就不会直接依赖于 `http-errors`
*/
module.exports.HttpError = HttpError

  在看过源码后,再来阅读一段简单的demo,在初始化KOA实例后,调用了Application的 use() 和 listen() 两个方法。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tx.body = "hello,KOA";
});

app.listen(3000);

1)构造函数

  在构造函数中,会声明各种参数,包括代理信息、环境变量等。

  其中Object.create()用于创建一个新对象,带着指定的原型对象和属性。

  因为在同一个应用中可能会有多个KOA实例,所以为了防止相互污染,通过Object.create()的拷贝将他们不再引用同一个地址。

constructor (options) {
    super()
    options = options || {} // 参数
    this.proxy = options.proxy || false// 是否代码模式
    this.subdomainOffset = options.subdomainOffset || 2
    this.proxyIpHeader = options.proxyIpHeader || 'X-Forwarded-For' // 代理 IP 头,默认为 X-Forwarded-For
    this.maxIpsCount = options.maxIpsCount || 0 // 从代理 IP 标头读取的最大 IP,默认为 0(表示无穷大)
    this.env = options.env ||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 环境变量
    if (options.keys) this.keys = options.keys
    this.middleware = []
    this.context = Object.create(context) // 创建一个新的context
    this.request = Object.create(request)// 创建一个新的request
    this.response = Object.create(response)// 创建一个新的response
    // util.inspect.custom support for node 6+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util.inspect.custom) {
      this[util.inspect.custom] = this.inspect
    }
  }


2)use()


  在KOA实例中,会维护一个中间件数组(middleware),在添加fn之前,会利用typeof判断其是否是函数类型。

use (fn)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a function!')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KOA的中间件采用的是著名的洋葱模型,后面会细说。


3)listen()


  listen()内部直接调用http.createServer()创建一个server,监听指定端口,并且每个请求都会回调当前实例的callback()方法。

listen (...args) {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return server.listen(...args)
  }

  在callback()方法中,会调用洋葱模型的compose()函数,监听error事件(回调error()函数),最后处理请求调用handleRequest()方法。

callback () {
    // 包装所有的中间件,返回一个可执行函数,compose()是洋葱模型的实现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 若未指定error事件,那么创建error事件监听器
    if (!this.listenerCount('error')) {
      this.on('error', this.onerror)
    }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 为ctx包装Node原生的req和res,并且每个请求都是单独的ctx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 实例的handleRequest(),并不是递归
      return this.handleRequest(ctx, fn)
    }
    return handleRequest
  }

4)compose()


  中间件通常用于完成一些全局的特定功能,例如权限验证、错误处理、日志添加等。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中间件示例,用于处理500响应。

export default () => async (ctx, next) => {
  try {
    await next();
  } catch (error) {
    ctx.status = 500;
    ctx.body = { error: String(error), stack: error.stack };
  }
};

  compose()引用自koa-compose库,在该库中,中间件会被next()函数分成两部分,先执行next()之前的部分,在请求处理完毕后,再执行next()后面的部分。

  下图是官方给的一张中间件执行顺序示意图。

  


  在下图中,每一层相当于是一个中间件,在request时,处理的是next()的前半部分,在response时,处理的是其后半部分。

  

  下面就是koa-compose库的所有代码,已加注释,为了便于理解,我已经将可执行的代码放到codepen中,在线调试。

function compose (middleware) {
  // 对中间件数组的类型判断
  if (!Array.isArray(middleware))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stack must be an array!')
  // 对中间件函数的类型判断
  for (const fn of middleware)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composed of functions!')
  }
  /**
  * 返回一个函数
  * context就是ctx
  * next()函数就是下一个中间件函数
  */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 上一个中间件的索引
    let index = -1
    // 启动dispatch()函数,初始值是0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 (i) {
      // 以免在一个中间件内,调用多次next()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index = i
      // fn就是中间件函数
      let fn = middleware[i]
      // 中间件都已执行过一次,fn是undefined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 终止递归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 fn是中间件,dispatch()就是下一个中间件的next()函数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函数分为几步:


  • 第一步是检查中间件数组和中间件的类型。
  • 第二步是返回一个函数,参数是 ctx 和 next(),其中 next() 就是下一个中间件函数。
  • 第三步是调用 dispatch(0) 启动中间件的运行,并且在一个中间件中,不允许多次调用 next() 函数。
  • 第四步是递归地依次为每一个要执行的中间件传递参数,其第二个参数是下一个 dispatch() 函数。

  递归过程中的 dispatch() 其实就是中间件中的 next() 函数。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会先运行一次中间件,然后遇到 next(),就去运行下一个中间件,递归终止后,再回溯处理中间件余下的逻辑。


5)createContext()

  每次HTTP请求都生成一个新的context,与其他请求中的context之间相互隔离。


createContext (req, res) {
    // 每次HTTP请求都生成一个新的context
    const context = Object.create(this.context)
    const request = context.request = Object.create(this.request)
    const response = context.response = Object.create(this.response)
    context.app = request.app = response.app = this
    // 挂载Node原生的req和res
    context.req = request.req = response.req = req
    context.res = request.res = response.res = res
    request.ctx = response.ctx = context
    request.response = response
    response.request = request
    context.originalUrl = request.originalUrl = req.url
    // 可自定义的状态,例如koa-jwt库就使用了该属性
    context.state = {}
    return context
  }

  context具备高内聚的特征,因为它能访问KOA提供的所有数据和方法。

  并且还预留了一个state属性,可用于传递自定义的状态值。

6)handleRequest()

  在 handleRequest() 函数中,会运行中间件函数,以及处理响应的不同情况。

/**
   * 在回调中处理请求
   * @param {*} ctx 上下文
   * @param {*} fnMiddleware 可执行的中间件函数
   * @returns
   */
  handleRequest (ctx, fnMiddleware) {
    const res = ctx.res
    res.statusCode = 404
    const onerror = err => ctx.onerror(err)
    // 不同情况的响应处理
    const handleResponse = () => respond(ctx)
    onFinished(res, onerror)
    return fnMiddleware(ctx).then(handleResponse).catch(onerror)
  }

  respond()函数内容比较多,包括为格式化JSON格式的body,流类型的body调用pipe(),为HEAD请求加 Content-Length 头等。

  官方也提供了属性,来绕开上述这些处理。

function respond (ctx) {
  // 允许绕过KOA的处理
  if (ctx.respond === false) return
  if (!ctx.writable) return
  const res = ctx.res
  let body = ctx.body
  const code = ctx.status
  // code不是已知的状态码
  if (statuses.empty[code]) {
    // strip headers
    ctx.body = null
    return res.end()
  }
  // HEAD请求
  if (ctx.method === 'HEAD') {
    // 加Content-Lengthh头
    if (!res.headersSent && !ctx.response.has('Content-Length')) {
      const { length } = ctx.response
      if (Number.isInteger(length)) ctx.length = length
    }
    return res.end()
  }
  // status body
  if (body == null) {
    if (ctx.response._explicitNullBody) {
      ctx.response.remove('Content-Type')
      ctx.response.remove('Transfer-Encoding')
      ctx.length = 0
      return res.end()
    }
    if (ctx.req.httpVersionMajor >= 2) {
      body = String(code)
    } else {
      body = ctx.message || String(code)
    }
    if (!res.headersSent) {
      ctx.type = 'text'
      ctx.length = Buffer.byteLength(body)
    }
    return res.end(body)
  }
  // 对body的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处理
  if (Buffer.isBuffer(body)) return res.end(body)
  if (typeof body === 'string') return res.end(body)
  if (body instanceof Stream) return body.pipe(res)
  // JSON格式的body
  body = JSON.stringify(body)
  if (!res.headersSent) {
    ctx.length = Buffer.byteLength(body)
  }
  res.end(body)
相关文章
|
14天前
|
JavaScript 中间件 API
Node.js进阶:Koa框架下的RESTful API设计与实现
【10月更文挑战第28天】本文介绍了如何在Koa框架下设计与实现RESTful API。首先概述了Koa框架的特点,接着讲解了RESTful API的设计原则,包括无状态和统一接口。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客系统示例,详细展示了如何使用Koa和koa-router实现常见的CRUD操作,包括获取、创建、更新和删除文章。
35 4
|
6月前
|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中间件
基于最新koa的Node.js后端API架构与MVC模式
基于最新koa的Node.js后端API架构与MVC模式
126 1
|
6月前
|
SQL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前端vite+vue3结合后端node+koa——实现代码模板展示平台(支持模糊搜索+分页查询)
前端vite+vue3结合后端node+koa——实现代码模板展示平台(支持模糊搜索+分页查询)
152 4
|
6月前
|
安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node实战——后端koa结合jwt连接mysql实现权限登录(node后端就业储备知识)
node实战——后端koa结合jwt连接mysql实现权限登录(node后端就业储备知识)
106 3
|
6月前
|
编解码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node实战——koa实现文件下载和图片/pdf/视频预览(node后端储备知识)
node实战——koa实现文件下载和图片/pdf/视频预览(node后端储备知识)
287 1
|
6月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node实战——koa给邮件发送验证码并缓存到redis服务(node后端储备知识)
node实战——koa给邮件发送验证码并缓存到redis服务(node后端储备知识)
87 0
|
6月前
|
开发框架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比较两个突出的node.js框架:koa和express
接上文讲述了 koa框架,这边文章比较一下这两个突出的node.js框架:koa和express
|
6月前
|
JavaScript 中间件 测试技术
|
前端开发 中间件
node之koa核心代码
koa中的ctx包括原生的res和req属性,并新加了request和response属性 ctx.req = ctx.request.req = req; ctx.res = ctx.response.
1570 0
|
2月前
|
JavaScript
NodeJs的安装
文章介绍了Node.js的安装步骤和如何创建第一个Node.js应用。包括从官网下载安装包、安装过程、验证安装是否成功,以及使用Node.js监听端口构建简单服务器的示例代码。
NodeJs的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