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借鉴”这么多年 iOS 和 Android 抄法可不一样

简介:

科技界相爱相杀的例子不少,我们今天就来了聊聊其中的一对:iOS和Android。因为上周苹果正好发布了iOS 11,并且开放了开发者预览版,所以已经有不少人体验到了最新的iOS,而在这次的体验之后,发现iOS 11上又多了不少Android系统的特性。

这正是iOS和Androd之间最有趣的地方,它们互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却每次更新都会把对方的功能拿来借鉴,最后两个系统也越来越像,所以它们之间的故事,挺值得一说的。

iOS:科技圈的事,能叫抄么?这叫拿!

我们先来看看iOS 11中多了哪些土生土长的Android功能吧,根据国外社区网友的体验,iOS 11的单手键盘、多功能截图、录屏功能不管是呼出方式还是操作方式都和安卓极其相似。即使是iOS 11可定制的控制中心也是安卓早就具备的功能,还有在WWDC期间被媒体大肆报道的相机扫描二维码,垃圾短信隔离功能,对于安卓手机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一样的体验。

除了iOS 11之外,之前每次iOS的大版本更新我们其实都能够看到不少Android上的影子,比如说iOS 10加入的电话防骚扰、锁屏界面小插件,还有iOS 9的分屏功能、画中画功能,iOS 8对于第三方键盘、推送通知的操作等支持......都是在Android上已经被证明可行之后,苹果才在iOS上加入的。

Android:我就跟随了!

虽然近年来iOS在系统中不断加入Android特性使很多人觉得苹果创新乏力了,但是在智能手机的早些时候,Android可是一直跟在iOS身后学习,这个过程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Android发布之前。其实在开发初期,Android并不是一个触控的操作系统,网络上流传的Android原型机其实是一个全键盘手机。

但是在第一代iPhone发布后,我们马上就看到了HTC G1,并且G1其实只是在原型机的基础上加入了触控,依然还需要侧滑键盘进行输入,这也使得在Android早期出现了大量具备实体键盘的机型。有趣的是,Google的前CEO施密特在iPhone发布之前其实是苹果董事会成员,iPhone 3G诞生之后首部安卓机G1也接着诞生了,甚至是安卓之父安迪·鲁宾也曾经是苹果员工。

Android之前最大的缺陷无疑就是对于应用权限的限制了,所以在Android 6.0中,谷歌就加入了App Permissions(应用权限管理)功能,这在当时也被认为是谷歌对于iOS的一次抄袭,毕竟iOS对于应用权限的管理,直到现在都是Android难以比拟的。

除了权限管理之外,Android 6.0这个大版本更新中新加入的移动支付、App Links(应用跳转)、系统级别的指纹识别无一不是师从iOS,特别是移动支付和系统级别的指纹识别,都是在苹果的Apple Pay和Touch ID之后出现的,也是有了这些之后,Android手机才有了统一的移动支付途径和不再鸡肋的指纹识别功能。

还有一个苹果首创的功能大家别忘了:Siri,虽然现在Google Now等语音助手可能比Siri还好用,但是在当初Siri刚刚问世的时候,造成的影响力是完全不逊于指纹识别的,苹果也因此又吸引了众多厂商对语音识别功能进行了“借鉴”。

iOS小抄、Android大抄,这是有区别的

看完前面的内容,大家是不是发现了什么?iOS对于Android的借鉴都是一些独立的小功能,移植方便,能对某些体验带来一些提升,但是对于系统整体的提升并不大,属于小修小补的提升。

而Android对于iOS的借鉴,多是指纹识别、语音助手、应用权限管理这样的系统底层改动,不仅仅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需要软件端和硬件端的紧密配合。更加重要的是,这些功能几乎都是能时时刻刻影像手机使用体验的,属于全面升级而不是小修小补。

这下大家懂了吧?在小功能方面Android对iOS虽然借鉴得不多,甚至说小功能Android做得更好,但是整体来看,Android才是那个跟随者。同时,安卓小功能方面的提升也得益于OEM厂商对于各自ROM的开发,但是想到这里就更加可怖了,这么多Android OEM厂商做的都是修修补补,但是影响最大的功能却都是苹果做出来的,不得不为他们竖一个大拇指。

所以现在来看,iOS确实在这场抄袭战争中占据了主动。还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可别以为iOS和Android是相爱的,他们之间可没有感情,乔布斯曾经提及安卓开发团队时说到:“所有的东西都在抄袭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且乔布斯还有这样一句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如能毁了Android,我愿意使用核武器。“

可惜的是现在Android占据了全世界80%以上的市场份额,乔布斯的遗愿可能很难实现了,但是好在iOS在功能上的创新仍然能够走在Android前面,所以这两者的“相杀”,我们可能还能够看很多年。

本文来自开源中国社区 [http://www.oschina.net]

目录
相关文章
|
9天前
|
安全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深入探索Android与iOS的差异:从系统架构到用户体验
在当今的智能手机市场中,Android和iOS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两大操作系统。本文旨在探讨这两个平台之间的主要差异,包括它们的系统架构、开发环境、安全性、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不同的用户群体可能会偏好其中一个平台,以及这些偏好背后的技术原因。
|
16天前
|
存储 安全 Android开发
探索Android与iOS的隐私保护机制
在数字化时代,移动设备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隐私安全是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Android和iOS两大主流操作系统在隐私保护方面的策略和实现方式,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
|
16天前
|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Android开发
探索Android与iOS的隐私保护策略
在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日益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Android与iOS两大操作系统在隐私保护方面的策略和实践,分析它们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隐私挑战,以及用户应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两大系统在隐私保护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
16天前
|
Android开发 Swift iOS开发
深入探索iOS与Android操作系统的架构差异及其对应用开发的影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iOS和Android作为全球最流行的两大移动操作系统,各自拥有独特的系统架构和设计理念。本文将深入探讨iOS与Android的系统架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应用开发者的开发策略和用户体验设计。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为开发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帮助他们在这两个平台上开发出更高效、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
|
25天前
|
安全 Android开发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深入探讨iOS与Android系统安全性对比分析
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iOS和Android无疑是两大巨头。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对这两个系统的架构、安全机制以及用户隐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通过深入探讨,我们旨在揭示两个系统在安全性方面的差异,并为用户提供一些实用的安全建议。
|
11天前
|
安全 定位技术 Android开发
深入探索Android与iOS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差异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Android和iOS作为两大主流操作系统,各自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它们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本文将深入探讨Android与iOS在安全机制、隐私保护以及应对恶意软件方面的差异,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两个平台的安全特性。
|
17天前
|
前端开发 Android开发 开发者
探索Android与iOS的跨平台开发策略
在当今多元化的移动设备市场中,开发者面临着为不同操作系统设计应用的挑战。本文深入探讨了Android和iOS两大主流平台的跨平台开发策略。我们将分析使用Flutter、React Native等框架进行跨平台开发的优劣,并讨论如何克服各平台间的差异性,以实现高效、一致的用户体验。此外,文章还将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最佳实践,帮助开发者优化跨平台应用的性能和兼容性。
33 4
|
19天前
|
安全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深入探讨Android与iOS操作系统的差异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Android和iOS两大主流移动操作系统,揭示它们在设计理念、用户体验、安全性、应用生态及系统更新等方面的根本差异。不同于传统的功能列表式摘要,本摘要强调了两大系统背后的哲学思想及其对用户日常使用的实际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宏观且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两种操作系统的独特之处。
|
18天前
|
Android开发 Swift iOS开发
探索安卓与iOS开发的差异和挑战
【10月更文挑战第37天】在移动应用开发的广阔舞台上,安卓和iOS这两大操作系统扮演着主角。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特性、优势以及面临的开发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平台在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差异,从编程语言到用户界面设计,再到市场分布的不同影响,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在不同平台上进行应用开发时可能遇到的难题和机遇。
|
18天前
|
存储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深入探索Android与iOS的隐私保护机制: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本文深度剖析了Android与iOS两大移动操作系统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策略与实践,揭示两者在设计理念、技术实现及用户体验上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两大平台如何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同时,实现功能的丰富与便捷。本文不涉及具体产品推荐或品牌偏好,仅从技术角度出发,探讨隐私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