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语言核心手册-5.接口

简介: 一个接口类型定义了一套方法,如果一个具体类型要实现该接口,那么必须实现接口类型定义中的所有方法。

5.1 接口实现


一个接口类型定义了一套方法,如果一个具体类型要实现该接口,那么必须实现接口类型定义中的所有方法。有同学可能觉得,这个概念很简单啊,先看个示例:

type tester interface {    test()    string() string}type data struct {}func (*data) test() {}func (data) string() string {    return ""}func main() {    var d data    // var t tester = d  // 错误:test()不属于data的方法集,所以不支持转换    var t tester = &d  // 结构类型是可以直接转换为接口类型    t.test()    println(t.string())}

编译器是根据方法集来判断是否实现了接口,显然再上例中只有*data才符合tester的要求,所以不支持var t tester = d的转换,但支持var t tester = &d。可能有同学会觉得这个也和容易,那么当和“嵌入字段”结合起来,这里的转换逻辑可能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只有相同的“方法集”(我再强调一下,方法集必须是包含或者相等关系,比如A必须包含B所有的方法集,A才能赋值给B),才能进行换行,具体的包含关系规则,详见上一章的“方法集”。


5.2 接口组合


接口类型间的嵌入也被称为接口的组合,这个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结构体类型的嵌入字段,但是两者有很大不同,接口类型间的嵌入要更简单一些,因为它不会涉及方法间的“屏蔽”,只要组合的接口之间有同名的方法就会产生冲突,从而无法通过编译。所以接口体类型组合会存在方法“屏蔽”现象,但是接口不会,这个是两者非常重要的区别!下面我们看一个接口组合的示例:

type stringer interface {    string() string}type tester interface {    stringer   // 嵌入stringer接口    tester()}type data struct {}func (*data) test()  {}func (data) string() string {    return ""}func pp(a stringer) { // 超级接口变量,可以隐式转换为子集,反过来不行    println(a.string())}func main() {    var d data       var t tester = &d  // *data包含tester所有的方法集,实现了tester接口    pp(t)              // 隐式转换为接口子集stringer    var s stringer = t // 显示转换为接口子集stringer    println(s.string())    // var t2 tester = s  // 接口不能逆向转换}

通过上面的示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接口变量可显式/隐式转换为子集,但是不能逆向转换。然后上面的转换过程中,还是绕不开“方法集”的概念,比如写成var t tester = d就不行了,这个概念我再给大家强化一下。


5.3 动态类型


对于一个接口类型的变量来说,我们赋给它的值可以被叫做它的实际值(也称动态值),而该值的类型可以被叫做这个变量的实际类型(也称动态类型)。也就是说,一个接口类型的值(简称为接口值)其实有两个部分:动态类型 + 动态值,下面看一个示例:

type Pet interface {    Name() string}type Dog struct {    Language() string}type Cat struct {    Color() string}func (d Dog) Name() string {    return "Dog"}func (d Dog) Language() string {    return "汪汪汪"}func (d Cat) Name() string {    return "Cat"}func (d Cat) Color() string {    return "Black"}func main() {    var p pet    var dog1 Dog    var cat1 Cat    pet = dog1          // 动态类型为Dog    println(pet.Name()) // 输出:Dog,其实调用的是dog.Name()    pet = cat1          // 动态类型为Cat    println(pet.Name()) // 输出:Cat,其实调用的是cat.Name()    pet = nil           // 动态类型和值都是nil}

动态类型这个叫法是相对于静态类型而言的,对于变量pet来讲,它的静态类型就是Pet,并且永远是Pet,但是它的动态类型却会随着我们赋给它的动态值而变化。所以执行pet = dog1时,pet的动态类型为Dog,动态值是dog1的副本;执行pet = cat1时,pet的动态类型为Cat,动态值是cat1的副本。我们可以通过Go语言的这个特性,来实现C++中多态的方法特性,详见下一个小节。


5.4 内嵌接口


我们可以通过结构体内嵌结构体,实现“匿名字段”和“方法覆盖”。也可以通过接口内嵌接口,也就是6.2中的“接口组合”。但是对于结构体内嵌结构的使用,这个可能遇到的比较少:

type Interface interface {    Len() int    Less(i, j int) bool    Swap(i, j int)}type reverse struct {    Interface}


大家可能对这用用法比较疑惑,不知道这种方法具体的使用场景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完整的例子,以下代码是从sort包提取出来的:

type Interface interface {    Len() int    Less(i, j int) bool    Swap(i, j int)}// Array 实现Interface接口type Array []intfunc (arr Array) Len() int {    return len(arr)}func (arr Array) Less(i, j int) bool {    return arr[i] < arr[j]}func (arr Array) Swap(i, j int) {    arr[i], arr[j] = arr[j], arr[i]}// 匿名接口(anonymous interface)type reverse struct {    Interface}// 重写(override)func (r reverse) Less(i, j int) bool {    return r.Interface.Less(j, i)}// 构造reverse Interfacefunc Reverse(data Interface) Interface {    return &reverse{data}}func main() {    arr := Array{1, 2, 3}    rarr := Reverse(arr)    fmt.Println(arr.Less(0,1))    fmt.Println(rarr.Less(0,1))}

sort包中这么写的目的是为了重写Interface的Less方法,并有效利用了原始的Less方法;通过Reverse可以从Interface构造出一个反向的Interface。go语言利用组合的特性,寥寥几行代码就实现了重写。对比一下传统的组合匿名结构体实现重写的写法,或许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匿名接口的优点:

// 同上,全部省略。。。// 匿名structtype reverse struct {    Array}// 重写func (r reverse) Less(i, j int) bool {    return r.Array.Less(j, i)}// 构造reverse Interfacefunc Reverse(data Array) Interface {    return &reverse{data}}func main() {    arr := Array{1, 2, 3}    rarr := Reverse(arr)    fmt.Println(arr.Less(0, 1))    fmt.Println(rarr.Less(0, 1))}


上面这个例子使用了匿名结构体的写法,和之前匿名接口的写法实现了同样的重写功能,甚至非常相似。但是仔细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匿名接口的优点,匿名接口的方式不依赖具体实现,可以对任意实现了该接口的类型进行重写。这在写一些公共库时会非常有用,如果你经常看一些库的源码,匿名接口的写法应该会很眼熟。这里我总结结构体内嵌接口的作用:

  • 不依赖具体实现:即接口为A,结构体B1、B2实现了接口A,结构体C内嵌了A,那么C.A可以通过B1/B2实例化;
  • 对接口类型进行重写:当C.A通过B1实例化后,C和B1的关系,可以转变为接口体C内嵌结构体B1,那么C可以直接使用B1中的所有方法,当然C也可以对B1中的方法进行重写,这里官方文档这样解释“Interface and we can override a specific method without having to define all the others.”


5.5 实现多态的方法


我们先看一个示例:

type IMessage interface {    Print()}type BaseMessage struct {    //IMessage 没有必要embedding这个interface,因为只是按照契约实现接口,但是并没有利用接口的数据和功能    //一般说来直接实现接口的类都没有必要embedding接口    msg string}func (message *BaseMessage) Print() {    fmt.Println("baseMessage:", message.msg)}type SubMessage struct {    BaseMessage //因为要使用BaseMessage的数据,所以必须embedding}func (message *SubMessage) Print() {    fmt.Println("subMessage:", message.msg)}func interface_use(i IMessage) {    i.Print()}func main() {    baseMessage := new(BaseMessage)    baseMessage.msg = "a"    interface_use(baseMessage) // 输出:baseMessage:a
    SubMessage := new(SubMessage)    SubMessage.msg = "b"    interface_use(SubMessage) // 输出:subMessage:b}

对于上面代码,看起来可能不难,但是用到的知识点却非常多,我们解读一下:

  • 实现接口:结构体BaseMessage,实现了IMessage接口的所有方法;
  • 匿名字段嵌入 + 方法覆盖:结构体SubMessage嵌入了BaseMessage,也实现了自己的Print(),所以实际使用时,SubMessage.Print()会覆盖BaseMessage.Print();
  • 接口转换:BaseMessage和SubMessage可以转换为IMessage接口,代码里面是隐式转换;
  • 动态类型:BaseMessage和SubMessage都实现了IMessage接口,所以通过隐式转换后,IMessage接口的动态类型和动态值会相应改变,当动态类型为BaseMessage时,执行i.Print(),执行的是BaseMessage.Print();当动态类型为SubMessage,执行i.Print(),执行的是SubMessage.Print()。

我觉得上面这段代码,其实是Go非常常用的一种方式,会用到Go的常用设计模式中,我们可以通过下一节的示例,再巩固一下。


5.6 实战:设计模式之组合模式


相关内容可以参考:http://tigerb.cn/go-patterns/#/?id=%e7%bb%84%e5%90%88%e6%a8%a1%e5%bc%8f,里面的代码精简如下:

// Context 上下文type Context struct{}
// Component 组件接口type Component interface {    Mount(c Component, components ...Component) error  // 添加一个子组件    Remove(c Component) error  // 移除一个子组件    Do(ctx *Context) error  // 执行组件&子组件}// BaseComponent 基础组件// 实现Add:添加一个子组件// 实现Remove:移除一个子组件type BaseComponent struct {    ChildComponents []Component // 子组件列表}// Mount 挂载一个子组件func (bc *BaseComponent) Mount(c Component, components ...Component) (err error) {    bc.ChildComponents = append(bc.ChildComponents, c)    if len(components) == 0 {        return    }    bc.ChildComponents = append(bc.ChildComponents, components...)    return}// Remove 移除一个子组件func (bc *BaseComponent) Remove(c Component) (err error) {    if len(bc.ChildComponents) == 0 {        return    }    for k, childComponent := range bc.ChildComponents {        if c == childComponent {            fmt.Println(runFuncName(), "移除:", reflect.TypeOf(childComponent))            bc.ChildComponents = append(bc.ChildComponents[:k], bc.ChildComponents[k+1:]...)        }    }    return}// Do 执行组件&子组件func (bc *BaseComponent) Do(ctx *Context) (err error) {    // do nothing    return}// ChildsDo 执行子组件func (bc *BaseComponent) ChildsDo(ctx *Context) (err error) {    // 执行子组件    for _, childComponent := range bc.ChildComponents {        if err = childComponent.Do(ctx); err != nil {            return err        }    }    return}
// CheckoutPageComponent 订单结算页面组件type CheckoutPageComponent struct {    // 合成复用基础组件    BaseComponent}// Do 执行组件&子组件func (bc *CheckoutPageComponent) Do(ctx *Context) (err error) {    // 当前组件的业务逻辑写这    fmt.Println(runFuncName(), "订单结算页面组件...")    // 执行子组件    bc.ChildsDo(ctx)    // 当前组件的业务逻辑写这    return}// AddressComponent 地址组件type AddressComponent struct {    BaseComponent}func (bc *AddressComponent) Do(ctx *Context) (err error) {    fmt.Println(runFuncName(), "地址组件...")    bc.ChildsDo(ctx)    return}// StoreComponent 店铺组件type StoreComponent struct {    BaseComponent}func (bc *StoreComponent) Do(ctx *Context) (err error) {    fmt.Println(runFuncName(), "店铺组件...")    bc.ChildsDo(ctx)    return}// SkuComponent 商品组件type SkuComponent struct {    BaseComponent}func (bc *SkuComponent) Do(ctx *Context) (err error) {    fmt.Println(runFuncName(), "商品组件...")    bc.ChildsDo(ctx)    return}// PromotionComponent 优惠信息组件type PromotionComponent struct {    BaseComponent}func (bc *PromotionComponent) Do(ctx *Context) (err error) {    fmt.Println(runFuncName(), "优惠信息组件...")    bc.ChildsDo(ctx)    return}// ExpressComponent 物流组件type ExpressComponent struct {    BaseComponent}func (bc *ExpressComponent) Do(ctx *Context) (err error) {    fmt.Println(runFuncName(), "物流组件...")    bc.ChildsDo(ctx)    return}// AftersaleComponent 售后组件type AftersaleComponent struct {    BaseComponent}func (bc *AftersaleComponent) Do(ctx *Context) (err error) {    fmt.Println(runFuncName(), "售后组件...")    bc.ChildsDo(ctx)    return}func main() {    // 初始化订单结算页面 这个大组件    checkoutPage := &CheckoutPageComponent{}    // 挂载子组件    storeComponent := &StoreComponent{}    skuComponent := &SkuComponent{}    skuComponent.Mount(        &PromotionComponent{},        &AftersaleComponent{},    )    storeComponent.Mount(        skuComponent,        &ExpressComponent{},    )    // 挂载组件    checkoutPage.Mount(        &AddressComponent{},        storeComponent,    )    // 开始构建页面组件数据    checkoutPage.Do(&Context{})}

这里其实不是为了去讲设计模式,主要是希望能借鉴这个示例,来巩固上面的知识,里面的代码细节,我就不再给大家剖析了,等后面有时间,我再把这个示例的前因后果,整体再讲一下。


5.7 实战:设计模式之工厂 + 策略模式



type Pool interface {   Get() (io.Closer, error)   Put(obj io.Closer)   Close() error}// 工厂方法func NewPool(type, name string, size int, newFunc func() (io.Closer, error)) Pool {   if type == "chanPool" {       return NewChanPool(name, size, newFunc)   } else {       return NewRingBufferPool(name, size, newFunc)   }}
// type chanPool struct {   name string   size int   idle int32   max  int32   ch   chan io.Closer   new  func() (io.Closer, error)}func NewChanPool(name string, size int, newFunc func() (io.Closer, error)) Pool {   return &chanPool{      name: name,      size: size,      ch:   make(chan io.Closer, size),      new:  newFunc,   }}// 假如实现了Pool接口,实现方法省略。。。
type ringBufferPool struct {   sync.Once   err    error   closed int32   name   string   rb     *RingBuffer   new    func() (io.Closer, error)}func NewRingBufferPool(name string, size int, newFunc func() (io.Closer, error)) Pool {   return &ringBufferPool{      err:  errors.New("failed get object from ring buffer pool " + name),      name: name,      rb:   NewRingBuffer(int32(size)),      new:  newFunc,   }}// 实现了Pool接口,实现方法省略。。。
func main() {    var pool    pool := NewPool("chanPool", "testpool", 10, nil)    pool.Close() // 调用的是chanPool的Close方法
    pool := NewPool("ringBufferPool", "testpool", 10, nil)    pool.Close() // 调用的是ringBufferPool的Close方法}

这个示例,就当给大家额外学习,本来是不打算写在这里面的。实例化了2个结构体,分别为chanPool和ringBufferPoo,隐式转换为接口pool后,可以通过pool中的方法,动态调用实例化对象的方法。


5.8 总结


接口这块知识,其实在我没有完全梳理完之前,总感觉有些知识点比较模糊,当碰到比较复杂的代码,就有种没有摸透的感觉,现在将它们全部梳理完后,感觉里面的语法就清晰了很多。对于接口实现,如果大家对方法集不是特别清楚,这里其实是很容易入坑的,因为是否实现了该接口,编译器是根据方法集来判断的。然后就是接口组合,之前知道接口体有匿名字段,可以进行组合,这里又搞个接口组合,就有点迷糊了,其实两者有异曲同工,重要的区分就是接口组合是没有屏蔽的概念,如果定义相同的接口方法,编译器会直接报错的。对于动态类型,这个可能是接口中稍微比较复杂的地方,我们要弄清楚的是,接口变量的动态值、动态类型都代表了什么,这些其实都是正确使用接口变量的基础。最后通过“实现多态的方法”和“设计模式之组合模式”两小节,将结构体、方法、匿名字段、动态类型、方法屏蔽、隐式转换等知识全部串起来,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比较零散(很多书籍讲述这些知识时,也都是零散的去讲,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去讲,所以一直不能将这些知识点系统的串起来,这个也是我想写这个手册的初衷之一),但是他们直接其实有着千世万缕的联系。最后,对于结构体内嵌结构体,结构体内嵌接口,然后一些常用专有名词的理解和设计模式的运用,我画个大图,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PH2$5~7SL~CG@OP86C@I@JS.png

相关文章
|
9天前
|
JSON 中间件 Go
go语言后端开发学习(四) —— 在go项目中使用Zap日志库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Go项目中集成并配置Zap日志库。首先通过`go get -u go.uber.org/zap`命令安装Zap,接着展示了`Logger`与`Sugared Logger`两种日志记录器的基本用法。随后深入探讨了Zap的高级配置,包括如何将日志输出至文件、调整时间格式、记录调用者信息以及日志分割等。最后,文章演示了如何在gin框架中集成Zap,通过自定义中间件实现了日志记录和异常恢复功能。通过这些步骤,读者可以掌握Zap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与定制方法
go语言后端开发学习(四) —— 在go项目中使用Zap日志库
|
21小时前
|
存储 编译器 Go
|
2天前
|
安全 Java Go
探索Go语言在高并发环境中的优势
在当今的技术环境中,高并发处理能力成为评估编程语言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Go语言(Golang),作为Google开发的一种编程语言,以其独特的并发处理模型和高效的性能赢得了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Go语言在高并发环境中的优势,尤其是其goroutine和channel机制如何简化并发编程,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性能对比,本文揭示了Go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性,并为开发者在选择合适技术栈时提供参考。
|
6天前
|
运维 Kubernetes Go
"解锁K8s二开新姿势!client-go:你不可不知的Go语言神器,让Kubernetes集群管理如虎添翼,秒变运维大神!"
【8月更文挑战第14天】随着云原生技术的发展,Kubernetes (K8s) 成为容器编排的首选。client-go作为K8s的官方Go语言客户端库,通过封装RESTful API,使开发者能便捷地管理集群资源,如Pods和服务。本文介绍client-go基本概念、使用方法及自定义操作。涵盖ClientSet、DynamicClient等客户端实现,以及lister、informer等组件,通过示例展示如何列出集群中的所有Pods。client-go的强大功能助力高效开发和运维。
29 1
|
7天前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Go语言中使用 sqlx 来操作 MySQL
Go语言因其高效的性能和简洁的语法而受到开发者们的欢迎。在开发过程中,数据库操作不可或缺。虽然Go的标准库提供了`database/sql`包支持数据库操作,但使用起来稍显复杂。为此,`sqlx`应运而生,作为`database/sql`的扩展库,它简化了许多常见的数据库任务。本文介绍如何使用`sqlx`包操作MySQL数据库,包括安装所需的包、连接数据库、创建表、插入/查询/更新/删除数据等操作,并展示了如何利用命名参数来进一步简化代码。通过`sqlx`,开发者可以更加高效且简洁地完成数据库交互任务。
16 1
|
12天前
|
XML JSON Go
微服务架构下的配置管理:Go 语言与 yaml 的完美结合
微服务架构下的配置管理:Go 语言与 yaml 的完美结合
|
7天前
|
算法 NoSQL 中间件
go语言后端开发学习(六) ——基于雪花算法生成用户ID
本文介绍了分布式ID生成中的Snowflake(雪花)算法。为解决用户ID安全性与唯一性问题,Snowflake算法生成的ID具备全局唯一性、递增性、高可用性和高性能性等特点。64位ID由符号位(固定为0)、41位时间戳、10位标识位(含数据中心与机器ID)及12位序列号组成。面对ID重复风险,可通过预分配、动态或统一分配标识位解决。Go语言实现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第三方包`sonyflake`生成ID,确保不同节点产生的ID始终唯一。
go语言后端开发学习(六) ——基于雪花算法生成用户ID
|
8天前
|
JSON 缓存 监控
go语言后端开发学习(五)——如何在项目中使用Viper来配置环境
Viper 是一个强大的 Go 语言配置管理库,适用于各类应用,包括 Twelve-Factor Apps。相比仅支持 `.ini` 格式的 `go-ini`,Viper 支持更多配置格式如 JSON、TOML、YAML
go语言后端开发学习(五)——如何在项目中使用Viper来配置环境
|
9天前
|
安全 Go API
go语言中的Atomic操作与sema锁
在并发编程中,确保数据一致性和程序正确性是关键挑战。Go语言通过协程和通道提供强大支持,但在需精细控制资源访问时,Atomic操作和sema锁变得至关重要。Atomic操作确保多协程环境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是不可分割的,如`sync/atomic`包中的`AddInt32`等函数,底层利用硬件锁机制实现。sema锁(信号量锁)控制并发协程数量,其核心是一个uint32值,当大于零时通过CAS操作实现锁的获取与释放;当为零时,sema锁管理协程休眠队列。这两种机制共同保障了Go语言并发环境下的数据完整性和程序稳定性。
|
10天前
|
算法 Go
Go 语言 实现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大家熟知的经典算法。在Go语言中实现它,关键在于理解其核心思想:通过不断比较并交换相邻元素,让序列中的最大值像泡泡一样“浮”至顶端。每一轮比较都能确定一个最大值的位置。外层循环控制排序轮数,内层循环负责比较与交换。随着每轮排序完成,未排序部分逐渐缩小,直至整个数组有序。以下是Go语言实现示例及说明。
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