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心心念念的海胆水饺
Python 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其中 EAFP 是其中比较有名的。它的全称是Easier to Ask for Forgiveness than Permission——寻求原谅比获得授权更容易
。
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多次判断的情况,比如说,使用 requests请求一个接口,首先要判断请求返回的HTTP Code是不是200,接下来要判断请求返回的数据是不是 JSON 格式,接下来要判断数据解析成字典以后,里面有没有某个字段:
import json import requests resp = requests.get('https://xxx.com/xxx') if resp.status == 200: resp_text = resp.content.decode('utf-8') if resp_text.startswith('{'): resp_info = json.loads(resp_text) if 'data' in resp_info: data = resp_info['data'] print(data)
这种写法,会带来大量的 if 判断。而且 if 嵌套也会导致代码很难看。
但是如果使用 EAFP 哲学来写代码,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import requests try: resp_info = requests.get('https://xxx.com/xxx').json() data = resp_info['data'] print(data) except Exception: print('请求失败')
EAFP 哲学让你在写代码的过程中,先假设条件成立。如果不成立,用 try…except 把异常捕获住即可。
与 EAFP 相对应的是 LBYL:Look Before You Leap——你跳之前先看看
。这种开发风格一般适用于 C 语言。也就是在各种操作之前频繁用 if 先做检查。
当然,EAFP虽然是 Python 推荐的一种编码风格,但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看具体情况。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某某渣男追女神一直追不上,于是直接把事情办了,再跪下来一边打自己脸,一边哭,一边求原谅。结果竟然有不少人能得到了原谅。所以说,EAFP 有用是有用,但是不应该在什么地方都用。
我之前有一批文章就特别讲到了,不应该滥用 try … except: 脱离苦海,从避免滥用try…except…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