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一般可以看做是第三者,比如在学校上自习的时候,大家肯定都有过交头接耳、各种玩耍的经历,这时总会有一个“放风”的小伙伴,当老师即将出现时及时“通知”大家老师来了。再比如,拍卖会的时候,大家相互叫价,拍卖师会观察最高标价,然后通知给其它竞价者竞价,这就是一个观察者模式。
对于观察者模式而言,有两个对象,一个是观察者,一个是被观察者。
观察者模式(Observer),又叫发布-订阅模式(Publish/Subscribe),
定义对象间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使得每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则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UML结构图如下:
其中,各属性的定义:
- Subject:被观察者
- Observer:抽象观察者接口
- ConcreteObserver:具体观察者,实现接口
二、为什么要用观察者模式?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都遇到这种问题:当孩子哭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第一时间收到消息,并且做出响应的对策。
如果我们不采取观察者模式,我们写出的代码可能是这种的:
这种代码在Dad、Mum等观察者少量的时候还比较好用,当观察者的数量多起来,我们的类就会变得十分臃肿。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对于观察者来说,不一定监控一个被观察者,可能同时监控多个被观察者,这样的话,我们上述简单的架构就会变得累赘。
原始的观察者模式在传递消息的时候,是通过观察者类和被观察者类之间的耦合通知,我们将消息的通知改为事件发送,也就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通过事件来进行通信。
三、如何实现观察者模式?
我们还是用上面小孩哭的例子,来进行一个架构图的绘制:
整体的思路:当我们的小孩哭了之后,会发送一个哭泣的消息事件,而我们的 observer
会监听这个事件并做出响应
Child:被观察者对象,发送哭泣的事件
class Child { private Boolean cry = false; private List<Observer> observers = new ArrayList<>(); { observers.add(new Dad()); observers.add(new Mum()); observers.add(new Dog()); } public boolean isCry() { return cry; } public void wakeUp() { cry = true; // 创建消息事件 WakeUpEvent event = new WakeUpEvent(System.currentTimeMillis(), "bed", this); // 发送消息事件 for (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 { observer.actionOnWakeUp(event); } } }
WakeUpEvent:事件发送事件、地点、事件源对象
class WakeUpEvent { long timestamp; String loc; // 事件源对象本身 Child source; public WakeUpEvent(long timestamp, String loc, Child source) { this.timestamp = timestamp; this.loc = loc; this.source = source; } }
Observer:观察者的接口
interface Observer { void actionOnWakeUp(WakeUpEvent event); }
Dad:实现观察者接口,监听事件
class Dad implements Observer { public void feed() { System.out.println("dad fe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ionOnWakeUp(WakeUpEvent event) { feed(); } }
Test:测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hild child = new Child(); child.wakeUp(); // dad feed // Mum bao // Dog wangwangwang }
四、总结
当我们想要一个对象状态改变,其他对象状态也跟着改变时,如果我们使用原始类耦合的做法,会造成我们的类显着特别的臃肿和难以维护。
这个时候,我们利用 观察者模式+事件机制,可以让我们整个系统的耦合度大大降低,并且在后续维护的过程中,也便于维护。
但是观察者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
- 我们的观察者并不知道被观察者做出了怎么样的改变,仅仅知道被观察者进行了变化
- 一定避免循环观察,防止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相互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