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埋点插桩由用户自己实现,这种闭源实现会导致数据格式不统一,而且埋点在各个系统之间很难复用,接入成本非常高; • Metrics 指标孤立地分散在各个监控的子系统,比如有的在网络,有的在应用,有的在容器。排查全链路问题时,对开发使用人员的经验要求非常高,且效率非常低; • Traces 会由于埋点覆盖度不够或协议不统一而无法串联,导致经常出现断连;
• 日志或链路数据的明细数据全量上报到服务端,也会带非常高的成本,而且查询率较低,还会引发热点的性能瓶颈;
• 自建控制台的前端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灵活性较差,很难跟上业务迭代 的效率;
• 各个系统的可观测数据之间缺乏统一的标签管理,关联性较差,很难做综合性的分析。
以上内容摘自 《2021 阿里云可观测技术峰会演讲实录合辑(下)》 电子书,点击https://developer.aliyun.com/ebook/download/7716 可下载完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云原生可观测基于Prometheus、Grafana 、OpenTelemetry 等核心产品, 形成指标、链路存储分析、异构数据源集成的数据层, 通过标准PromQL和SQL提供大盘展示、告警与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