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VM 框架解析之双向绑定

简介: 更好的阅读体验,点击 原文地址项目地址MVVM 框架近年来前端一个明显的开发趋势就是架构从传统的 MVC 模式向 MVVM 模式迁移。在传统的 MVC 下,当前前端和后端发生数据交互后会刷新整个页面,从而导致比较差的用户体验。

更好的阅读体验,点击 原文地址

img_7b2ed4c858a640591c2b85c36c3e6ad0.jpe

项目地址

MVVM 框架

近年来前端一个明显的开发趋势就是架构从传统的 MVC 模式向 MVVM 模式迁移。在传统的 MVC 下,当前前端和后端发生数据交互后会刷新整个页面,从而导致比较差的用户体验。因此我们通过 Ajax 的方式和网关 REST API 作通讯,异步的刷新页面的某个区块,来优化和提升体验。

MVVM 框架基本概念

在 MVVM 框架中,View(视图) 和 Model(数据) 是不可以直接通讯的,在它们之间存在着 ViewModel 这个中间介充当着观察者的角色。当用户操作 View(视图),ViewModel 感知到变化,然后通知 Model 发生相应改变;反之当 Model(数据) 发生改变,ViewModel 也能感知到变化,使 View 作出相应更新。这个一来一回的过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双向绑定。

MVVM 框架的应用场景

MVVM 框架的好处显而易见:当前端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 Ajax 请求对数据持久化,只需改变 dom 里需要改变的那部分数据内容,而不必刷新整个页面。特别是在移动端,刷新页面的代价太昂贵。虽然有些资源会被缓存,但是页面的 dom、css、js 都会被浏览器重新解析一遍,因此移动端页面通常会被做成 SPA 单页应用。由此在这基础上诞生了很多 MVVM 框架,比如 React.js、Vue.js、Angular.js 等等。

MVVM 框架的简单实现

img_81928502ec7dc8bebace79cb5944f0ba.jpe

模拟 Vue 的双向绑定流,实现了一个简单的 MVVM 框架,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虚线方形中就是之前提到的 ViewModel 中间介层,它充当着观察者的角色。另外可以发现双向绑定流中的 View 到 Model 其实是通过 input 的事件监听函数实现的,如果换成 React(单向绑定流) 的话,它在这一步交给状态管理工具(比如 Redux)来实现。另外双向绑定流中的 Model 到 View 其实各个 MVVM 框架实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都用到的核心方法是 Object.defineProperty(),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进行数据劫持,当数据发生变化时可以捕捉到相应变化,从而进行后续的处理。

img_9d01dd190c2fba81260a674988835f32.jpe

Mvvm(入口文件) 的实现

一般会这样调用 Mvvm 框架

const vm = new Mvvm({
            el: '#app',
            data: {
              title: 'mvvm title',
              name: 'mvvm name'
            },
          })

但是这样子的话,如果要得到 title 属性就要形如 vm.data.title 这样取得,为了让 vm.title 就能获得 title 属性,从而在 Mvvm 的 prototype 上加上一个代理方法,代码如下:

function Mvvm (options) {
  this.data = options.data

  const self = this
  Object.keys(this.data).forEach(key =>
    self.proxyKeys(key)
  )
}

Mvvm.prototype = {
  proxyKeys: function(key) {
    const self = this
    Object.defineProperty(this, key, {
      get: function () { // 这里的 get 和 set 实现了 vm.data.title 和 vm.title 的值同步
        return self.data[key]
      },
      set: function (newValue) {
        self.data[key] = newValue
      }
    })
  }
}

实现了代理方法后,就步入主流程的实现

function Mvvm (options) {
  this.data = options.data
  // ...
  observe(this.data)
  new Compile(options.el, this)
}

observer(观察者) 的实现

observer 的职责是监听 Model(JS 对象) 的变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用到了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 get 和 set 方法,当要获取 Model(JS 对象) 的值时,会自动调用 get 方法;当改动了 Model(JS 对象) 的值时,会自动调用 set 方法;从而实现了对数据的劫持,代码如下所示。

let data = {
  number: 0
}

observe(data)

data.number = 1 // 值发生变化

function observe(data) {
  if (!data || typeof(data) !== 'object') {
    return
  }
  const self = this
  Object.keys(data).forEach(key =>
    self.defineReactive(data, key, data[key])
  )
}

function defineReactive(data, key, value) {
  observe(value) // 遍历嵌套对象
  Object.defineProperty(data, key, {
    get: function() {
      return value
    },
    set: function(newValue) {
      if (value !== newValue) {
        console.log('值发生变化', 'newValue:' + newValue + ' ' +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
    }
  })
}

运行代码,可以看到控制台输出 值发生变化 newValue:1 oldValue:0,至此就完成了 observer 的逻辑。

Dep(订阅者数组) 和 watcher(订阅者) 的关系

观测到变化后,我们总要通知给特定的人群,让他们做出相应的处理吧。为了更方便地理解,我们可以把订阅当成是订阅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当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有更新时,那么它会把内容推送(update) 到订阅了它的人。

img_e50c1a035b2d5e6e73d82ecb69b25c90.jpe

那么订阅了同个微信公众号的人有成千上万个,那么首先想到的就是要 new Array() 去存放这些人(html 节点)吧。于是就有了如下代码:

// observer.js
function Dep() {
  this.subs = [] // 存放订阅者
}

Dep.prototype = {
  addSub: function(sub) { // 添加订阅者
    this.subs.push(sub)
  },
  notify: function() { // 通知订阅者更新
    this.subs.forEach(function(sub) {
      sub.update()
    })
  }
}

function observe(data) {...}

function defineReactive(data, key, value) {
  var dep = new Dep()
  observe(value) // 遍历嵌套对象
  Object.defineProperty(data, key, {
    get: function() {
      if (Dep.target) { // 往订阅器添加订阅者
        dep.addSub(Dep.target)
      }
      return value
    },
    set: function(newValue) {
      if (value !== newValue) {
        console.log('值发生变化', 'newValue:' + newValue + ' ' +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dep.notify()
      }
    }
  })
}

初看代码也比较顺畅了,但可能会卡在 Dep.targetsub.update,由此自然而然地将目光移向 watcher,

// watcher.js
function Watcher(vm, exp, cb) {
  this.vm = vm
  this.exp = exp
  this.cb = cb
  this.value = this.get()
}

Watcher.prototype = {
  update: function() {
    this.run()
  },

  run: function() {
    // ...
    if (value !== oldVal) {
      this.cb.call(this.vm, value) // 触发 compile 中的回调
    }
  },

  get: function() {
    Dep.target = this // 缓存自己
    const value = this.vm.data[this.exp] // 强制执行监听器里的 get 函数
    Dep.target = null // 释放自己
    return value
  }
}

从代码中可以看到当构造 Watcher 实例时,会调用 get() 方法,接着重点关注 const value = this.vm.data[this.exp] 这句,前面说了当要获取 Model(JS 对象) 的值时,会自动调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 get 方法,也就是当执行完这句的时候,Dep.target 的值传进了 observer.js 中的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 get 方法中。同时也一目了然地在 Watcher.prototype 中发现了 update 方法,其作用即触发 compile 中绑定的回调来更新界面。至此解释了 Observer 中 Dep.target 和 sub.update 的由来。

来归纳下 Watcher 的作用,其充当了 observer 和 compile 的桥梁。

1 在自身实例化的过程中,往订阅器(dep) 中添加自己

2 当 model 发生变动,dep.notify() 通知时,其能调用自身的 update 函数,并触发 compile 绑定的回调函数实现视图更新

最后再来看下生成 Watcher 实例的 compile.js 文件。

compile(编译) 的实现

首先遍历解析的过程有多次操作 dom 节点,为提高性能和效率,会先将跟节点 el 转换成 fragment(文档碎片) 进行解析编译,解析完成,再将 fragment 添加回原来的真实 dom 节点中。代码如下:

function Compile(el, vm) {
  this.vm = vm
  this.el = document.querySelector(el)
  this.fragment = null
  this.init()
}

Compile.prototype = {
  init: function() {
    if (this.el) {
      this.fragment = this.nodeToFragment(this.el) // 将节点转为 fragment 文档碎片
      this.compileElement(this.fragment) // 对 fragment 进行编译解析
      this.el.appendChild(this.fragment)
    }
  },
  nodeToFragment: function(el) {
    const fragment = document.createDocumentFragment()
    let child = el.firstChild // △ 第一个 firstChild 是 text
    while(child) {
      fragment.appendChild(child)
      child = el.firstChild
    }
    return fragment
  },
  compileElement: function(el) {...},
}

这个简单的 mvvm 框架在对 fragment 编译解析的过程中对 {{}} 文本元素v-on:click 事件指令v-model 指令三种类型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Compile.prototype = {
  init: function() {
    if (this.el) {
      this.fragment = this.nodeToFragment(this.el) // 将节点转为 fragment 文档碎片
      this.compileElement(this.fragment) // 对 fragment 进行编译解析
      this.el.appendChild(this.fragment)
    }
  },
  nodeToFragment: function(el) {...},
  compileElement: function(el) {...},
  compileText: function (node, exp) { // 对文本类型进行处理,将 {{abc}} 替换掉
    const self = this
    const initText = this.vm[exp]
    this.updateText(node, initText) // 初始化
    new Watcher(this.vm, exp, function(value) { // 实例化订阅者
      self.updateText(node, value)
    })
  },

  compileEvent: function (node, vm, exp, dir) { // 对事件指令进行处理
    const eventType = dir.split(':')[1]
    const cb = vm.methods && vm.methods[exp]

    if (eventType && cb) {
      node.addEventListener(eventType, cb.bind(vm), false)
    }
  },

  compileModel: function (node, vm, exp) { // 对 v-model 进行处理
    let val = vm[exp]
    const self = this
    this.modelUpdater(node, val)
    node.addEventListener('input', function (e) {
      const newValue = e.target.value
      self.vm[exp] = newValue // 实现 view 到 model 的绑定
    })
  },
}

在上述代码的 compileTest 函数中看到了期盼已久的 Watcher 实例化,对 Watcher 作用模糊的朋友可以往上回顾下 Watcher 的作用。另外在 compileModel 函数中看到了本文最开始提到的双向绑定流中的 View 到 Model 是借助 input 监听事件变化实现的。

项目地址

本文记录了些阅读 mvvm 框架源码关于双向绑定的心得,并动手实践了一个简版的 mvvm 框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项目演示

项目地址

作者:牧云云
出处:http://www.cnblogs.com/MuYunyun/"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您觉得本篇博文对您有所收获,请点击右下角的 [推荐],谢谢!

目录
相关文章
|
存储 Java
深入探讨了Java集合框架中的HashSet和TreeSet,解析了两者在元素存储上的无序与有序特性。
【10月更文挑战第16天】本文深入探讨了Java集合框架中的HashSet和TreeSet,解析了两者在元素存储上的无序与有序特性。HashSet基于哈希表实现,添加元素时根据哈希值分布,遍历时顺序不可预测;而TreeSet利用红黑树结构,按自然顺序或自定义顺序存储元素,确保遍历时有序输出。文章还提供了示例代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集合类型的使用场景和内部机制。
163 3
|
XML JSON API
ServiceStack:不仅仅是一个高性能Web API和微服务框架,更是一站式解决方案——深入解析其多协议支持及简便开发流程,带您体验前所未有的.NET开发效率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9天】ServiceStack 是一个高性能的 Web API 和微服务框架,支持 JSON、XML、CSV 等多种数据格式。它简化了 .NET 应用的开发流程,提供了直观的 RESTful 服务构建方式。ServiceStack 支持高并发请求和复杂业务逻辑,安装简单,通过 NuGet 包管理器即可快速集成。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返回当前日期的简单服务,包括定义请求和响应 DTO、实现服务逻辑、配置路由和宿主。ServiceStack 还支持 WebSocket、SignalR 等实时通信协议,具备自动验证、自动过滤器等丰富功能,适合快速搭建高性能、可扩展的服务端应用。
736 3
|
8月前
|
人工智能 API 开发者
HarmonyOS Next~鸿蒙应用框架开发实战:Ability Kit与Accessibility Kit深度解析
本书深入解析HarmonyOS应用框架开发,聚焦Ability Kit与Accessibility Kit两大核心组件。Ability Kit通过FA/PA双引擎架构实现跨设备协同,支持分布式能力开发;Accessibility Kit提供无障碍服务构建方案,优化用户体验。内容涵盖设计理念、实践案例、调试优化及未来演进方向,助力开发者打造高效、包容的分布式应用,体现HarmonyOS生态价值。
506 27
|
8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搜索推荐
ViDoRAG:开源多模态文档检索框架,多智能体推理+图文理解精准解析文档
ViDoRAG 是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视觉文档检索增强生成框架,基于多智能体协作和动态迭代推理,显著提升复杂视觉文档的检索和生成效率。
528 8
ViDoRAG:开源多模态文档检索框架,多智能体推理+图文理解精准解析文档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Java
Java机器学习实战:基于DJL框架的手写数字识别全解析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Python凭借丰富的生态库(如TensorFlow、PyTorch)成为AI开发的首选语言。但Java作为企业级应用的基石,其在生产环境部署、性能优化和工程化方面的优势不容忽视。DJL(Deep Java Library)的出现完美填补了Java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空白,它提供了一套统一的API,允许开发者无缝对接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将AI模型高效部署到Java生态中。本文将通过手写数字识别的完整流程,深入解析DJL框架的核心机制与应用实践。
504 3
|
11月前
|
设计模式 XML Java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自定义Spring框架篇】Spring核心源码分析+自定义Spring的IOC功能,依赖注入功能
本文详细介绍了Spring框架的核心功能,并通过手写自定义Spring框架的方式,深入理解了Spring的IOC(控制反转)和DI(依赖注入)功能,并且学会实际运用设计模式到真实开发中。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自定义Spring框架篇】Spring核心源码分析+自定义Spring的IOC功能,依赖注入功能
|
Web App开发 IDE 测试技术
自动化测试的利器:Selenium 框架深度解析
【10月更文挑战第2天】在软件开发的海洋中,自动化测试犹如一艘救生艇,让质量保证的过程更加高效与精准。本文将深入探索Selenium这一强大的自动化测试框架,从其架构到实际应用,带领读者领略自动化测试的魅力和力量。通过直观的示例和清晰的步骤,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利用Selenium来提升软件测试的效率和覆盖率。
|
人工智能 缓存 Java
深入解析Spring AI框架:在Java应用中实现智能化交互的关键
【10月更文挑战第12天】Spring AI 是 Spring 框架家族的新成员,旨在满足 Java 应用程序对人工智能集成的需求。它支持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多种 AI 技术,并提供与云服务(如 OpenAI、Azure Cognitive Services)及本地模型的无缝集成。通过简单的配置和编码,开发者可轻松实现 AI 功能,同时应对模型切换、数据安全及性能优化等挑战。
968 3
|
存储 数据采集 监控
CDGA\如何建立实现数据治理的效率价值框架:实践案例解析
数据治理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组织应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数据治理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广东药科大学通过数据全景图和数据监控大屏,实现了对数据治理成果的动态、多维度呈现与监控,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
开发框架 Dart Android开发
安卓与iOS的跨平台开发:Flutter框架深度解析
在移动应用开发的海洋中,Flutter作为一艘灵活的帆船,正引领着开发者们驶向跨平台开发的新纪元。本文将揭开Flutter神秘的面纱,从其架构到核心特性,再到实际应用案例,我们将一同探索这个由谷歌打造的开源UI工具包如何让安卓与iOS应用开发变得更加高效而统一。你将看到,借助Flutter,打造精美、高性能的应用不再是难题,而是变成了一场创造性的旅程。

推荐镜像

更多
  • DNS
  • 下一篇
    oss云网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