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结果页
"飞信为什么发送不出短信" 检索
共 22 条结果
关于在SCOM中配置短信通知的过程和建议
    SCOM是微软出品的一款跨平台的监控系统,它可以实现对硬件,软件,应用的实时监控,性能数据,配置数据,可用性数据的收集,并生成报表以提供给IT管理者进行分析。 SCOM是一款非常好的软件,好处就在在于它可以监控到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硬件和软件,这些硬件不仅仅包括服务器,还包括了网络设备,存储以及部分小型机。软件上也不仅仅能监控微 软平台的产品,还包括了UNIX,LINUX,等其他平台的产品。        在实施SCOM的监控过程中,我遇到很多客户都希望能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来通知我设备的状况,尤其是当IT管理人员并没有身处机房,或者也没有办法远程到服务器的情况。一般说来,一旦监控部署好后,我们并希望花太多的时间去SCOM上观察各个设备和应用的运行情况。短信和邮件通知就变得非常的理想。网上我找了很多文章,很少有完成的短信通知配置过程,我由于项目上有此需求,所以将整个部署工程写到博客上,为大家分享,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议请留言,不要客气。 今天,我会介绍两种方式来发送短信,SMS文本消息方式和命令的方式: 第一种:SMS文本消息方式          在SMS文本消息方式下,我们需要购买一个短信猫,在部署短信通知的事情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SCOM对短信猫的要求,你可以查看SCOM的部署指南上很明确的写明了,采用的短信猫必须支持PDU协议。不知道是否需要顾及联通还是移动,我采用的是移动的GSM MODEM,如下图: 所以,你在采购短信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短信猫一般以串口的方式连接到服务器上,短信猫的配置主要根据你购买的短信猫来配置,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配置方法。一般说来,短信猫连接到电脑后,设备管理器里面会出现一个MODEM的设备,这里不介绍。modem连接好后,测试可以发送短信,那么modem就算工作正常了。      我接下来开始SCOM上的配置:         SCOM上的配置分为三步:           a  配置通道  (通过什么方式发送劲爆:邮件,即时消息,短信)           b 配置订阅者(就是你要发送短信的人)           c  配置订阅内容(你要发送什么样的警报给订阅者) A 配置通道:   在SCOM控制台的管理界面,新建一个文本消息(SMS)通道: 名称为“短消息通知通道”,名称和描述内容根据自己的情况配置。 下一步,文本消息框中是你要发送短消息的内容,右边按钮里面可以设置默认的警报内容。可以添加更多的警报内容,文本消息的字数是有限制的,英文不能超过160左右的字符,而且是在默认编码的情况下,如果你的短信猫不支持PDU协议,那么你的编码格式需要选择Unicode,否则你发送出来的中文是乱码(这个问题还需要其他童鞋测试一下,我的环境是这样反应的),选择Unicode后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本消息中的内容更短,包含的信息更有限,所以,如前面所讲短信猫是否支持PDU协议很重要。选择好要报警的内容和编码格式后,通道的配置就算完成了。 B 添加订阅者    打开SCOM控制台,打开管理界面,右键订户,新建订户,名字可以自己取: 选择始终发送通知,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指定时段发送通知: 在订阅者地址对话框中,我们可以给订阅者添加,诸如邮件地址,手机号码,即时消息地址(如:lync地址)等,这里我们添加一个手机号码,在描述订阅者地址我们输入:mobile phone,表明这个地址是一个移动电话号码,点击下一步: 在通道类型中,我们选择文本消息SMS,选定通道地址中我们填入订阅者的手机号码,记住格式如下:+8613800138000,点击下一步,完成 再点击一次完成即可完成订阅者的配置。在订阅中的配置中各位注意到没有,我可以为一个订阅者设定多种多个地址,而且可以实现,上班时间用邮件接受警报,下班时间用手机接收警报。 C  配置订阅的内容    为了测试的方便,我订阅一个简单的内容,警报的解决状态,只要我对警报设置的状态,我就会收到通知,这是种很好测试方法。 打开SCOM控制台,新建订阅: 下一步,如下图选择特定的警报状态: 下一步,选择订阅者: 为订阅内容选择通道,就是这个内容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去,点击添加: 点击完成 测试,我们打开监视面板,活动警报,将任意一个解决的状态设置为NEW,你就会收到一条相关内容的短信。 整个过程就算完成了,其实非常的简单,关键在于你的短信猫是否设置正确,每种短信猫都有不同的配置方法,一般你购买的时候都附有说明,而且你还可以咨询厂家,只要短信猫是正常的,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设置就可以实现短消息的通知。 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做第三步的时候,我们添加订阅者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下图的情况,就是,没有确定按钮,很奇怪,我也一直没有找出来原因,可能是我的知识太浅薄了吧。也可能是个BUG。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第一种方法:我一般不会先做第2步,而是直接做第3步,在做到下图的页面的时候,我选择新建而不是添加,新建完成后也自动的出现在订阅者框中了。 第二种方法 可以将你的显示器分辨率调高,由于我的分辨率是1024*768所以 ,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逐步调高,直到看到确定按钮为止。如果你的显示器不能调高,那么你只能采用第一种办法了。 第二种方法  通过命令的方式         如果我们没有短信猫,怎么办,能不能发送短信呢,答案是可以的。SCOM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命令的方式来发送短信,这样就更加的拓宽了我们通知的渠道,可以说有了命令的方式,我们几乎可以通过任意你想要的方式来发送通知了。         想通过命令的方式来发送通知,步骤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通道的配置和订阅者地址上的配置有所变化。既然是命令的方式来发送短信,那么肯定有什么程序是用来发送短信,不管这个程序是EXE也好VBS也好,只要是能运行的程序就行。而且这个程序可以单独在CMD的模式下运行来发送短信,如果是脚本的话,单独执行也是可以发送短信的。SCOM只不过代替人为的运行而已。这里我们使用的软件是飞信机器人,飞信机器人是一款根据移动飞信来编写的一段基于命令方式发送短信的软件,软件非常小,而且不需要安装,很方便。软件可以不限制,只要能在windows平台下运行即可,可以是自己开发的,也可以是短信猫供应商提供的。反正程序能发短信,加个参数啊什么的东西就行了,飞信机器人可以登录飞信的服务器,而且不需要短信猫,缺点在于,移动如果更新了登陆方式,更改内核什么之类的屁事,飞信机器人就不知道能否支持了,飞信机器人是一款免费的软件,官方地址:http://www.it-adv.net/。如何使用请关注官方论坛。        把飞信机器人从官方网站下载下来后放到一个你所知道的目录下,如:c:\fetion 配置通道: 新建通道选择命令: 在命令行参数的时候,依照飞信机器人的说明,添加参数, 飞信机器人的命令参数: 以下参数提供登录用的账号密码(三种方式,手机号-密码 飞信号-密码 文件--索引)  --mobile=[手机号] 登录手机号  --sid=[飞信号] 登录飞信号  --pwd=[密码] 登录密码  --config=[文件名] 存储手机号、密码的文件。  --index=[索引号] 索引  以下参数提供接收者  --to=[手机号/飞信号/URI] 接收消息的手机号/飞信号/URI.如果知道对方URI,则只需自己在对方好友列表,无需对方在自己好友列表就能发送。 支持多个号码,中间用,逗号分隔  --msg-utf8=[信息]  发送的消息,UTF8编码  --msg-gb=[信息]  发送的消息,GB编码  --file-utf8=[文件utf8格式]  发送文件内容  --file-gb=[文件gb格式]  发送文件内容  --msg-type=[0/1/2]  发送消息类型:普通消息 长消息 智能短信 --msg-gb=””引号中的为要发送的报警内容,你可以把默认的内容添加进去,字数也不能太多,我测试一下最多拆分3条短信,不过已经足够,毕竟短信通知不比邮件,肯定是特别关键和重要的报警才会采用短信通知。 由于在配置通道的时候,命令行参数里面已经配置了接收的手机号码,所以,你在配置订阅者的时候要注意了。一定要选择命令方式。由于飞信机器人的参数里面可以包含多个手机,所以,当很多人的订阅内容相同时,可以选择想通的通道。 订阅类容也和上一种方法一样,所以,大家可以测试一下。 配置中遇到的问题:        配置中还是有些地方要注意的,1 由于飞信机器人在第一次登陆的时候需要图形码验证,所以,你要先开一个CMD窗口发送一次短信,将认证给过了才行。最好把Cmd窗口一直开启。 本文转自zhaonaiqiu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naima/742224,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文章
监控  ·  机器人  ·  测试技术  ·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2017-11-21
这里有五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飞信干不过微信业界
提起飞信,或许有些人会有些许陌生,飞信是即时通信的一种,不能简单理解飞信是即时通信工具,这样可能更准确:飞信曾经是由PC即时通信向手机客户端转移的一个典型的产品代表,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 2007年,面对QQ的强势发展,中国移动推出飞信。凭借PC与手机互通,短信与消息的无缝互转功能,依托中国移动庞大的客户,飞信业务发展迅速。 到了2011年,飞信活跃用户已经超过8200万。在国内IM软件市场,飞信曾经跻身前三名。 面对如此强大的用户群体,此刻的飞信为何活的这么狼狈不堪呢? 自身原因 从飞信发展的业务来看,飞信的没落与中国移动自身的原因有很大关系。 一 降低资费,获得用户群体,与飞信业务叠加 众所周知,现在的国内的三大运营商为了争夺用户,一直在推出套餐模式,以低资费诱惑用户入驻,中国移动作为三大运营商之一,当然不会错过这一时机,于是乎,一时间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各大运营商精心打造的资费套餐层出不穷,比如,一个月月租15元,赠送100条短信,50分钟通话分钟数等,而这种套餐恰恰与移动推出的飞信业务有所叠加,因为飞信本身推出的目的就是,让用户通过飞信客户端可以向其他手机免费发短信,如果有了套餐的优惠幅度,用户基本上有了这个优惠力度,移动运营商送的短信也就够用了,所以飞信的作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渐渐的也就被人们所遗弃! 二 封闭的运营模式,没造成垄断却封了自己的飞信路 用过飞信的人都知道起初的飞信可以给任意手机号发送信息,只要你的电脑或手机上下载了飞信的客户端。这也使得飞信的注册用户鼎盛期接近5亿,但面对市场的冗杂性,中国移动错误的运用了互联网的作用,在一定要把对手搞死的理念下,中国移动让飞信选择了屏蔽了其他运营商的封闭运营模式,一是纳入到增值业务管理体系中靠KPI去运营,二是只有移动的手机号码才可以使用。这样一来,联通和电信的用户自然也就放弃了飞信的使用,飞信也就这样被中国移动活活的阉割了! 三 短信业务,本就已经是穷途末路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时代,随着社交软件的频频出现,短信的单纯化信息交流早已难以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人们更倾向于在娱乐中搭建起来信息交流平台,这种双赢的受益,短信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 根据中国工信部(MIIT)的数据,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共发送9000亿条短信。这是中国短信数量的高峰,自此之后,中国手机用户发送的短信数量开始下降,而且降幅越来越大。 2013年,中国短信数量年降幅1%; 2014年,短信数量下降了14%; 2015年,短信数量已经下降至6992亿条。 所以基于免费短信而生的飞信似乎越来越失去了基础。一方面短信下降大势难免,再加上移动短信转飞信将终止提供服务,那么基本依赖短信营收的飞信会不会死掉大家应该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外部原因 从飞信发展的模式上看,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时代,其他社交软件的兴起,给了飞信致命的一击。 一 QQ,微信等聊天软件的迅速走红,直接侵占了飞信的市场份额 其实中国移动进军即时通信市场决心是很大的,移动搞进军即时通信前也曾请麦肯锡做过报告: 一是收购一个,当时腾讯估值150亿,收购洽谈时要价300亿,移动嫌贵也就没买; 二是自己造一个,然后就有了中国移动2007年推出的飞信。 最终移动选择了后者,自己造了一个飞信,但基于当时中国移动自身的原因,在垄断市场的强力实施下,给了微信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当时的飞信是一枝独秀,而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用户是很容易被新信息产品所吸引,而此时微信恰好破茧而出,而且多功能的软件运用,迅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数据显示,腾讯公布2016年未经审核的第一季度综合业绩,腾讯总收入为319.95亿元人民币(约合49.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期内盈利为92.68亿元人民币(约合14.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1%降至29%。微信月活跃账户于季度末同比增长39%至7.62亿。 再看看飞信,从2012年以后,随着微信的出现,飞信渐渐没落:看看飞信的盈利情况吧,死不死基本一目了然。数据也只能到2014年,到了2015年,基本所有资料均不好查到飞信的盈利情况。内部显示,2014年飞信平台口径收入9亿元,同比下降3.1亿,降幅26%。飞信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是:曾占据飞信收入主体的上行短信收入同比下降2.4亿元。 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打造的产品,为了能让用户长期保持新鲜感,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升级变化,以满足消费者好奇求新的心态,这样才能不被其他企业所侵蚀,自己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 社交软件商业化运作,加速其发展运营 微信在短短几年时间能迅速被用户认可,直接将飞信碾压,绝非靠的是简单的信息交流,背后其软件的商业化运作才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们都知道前几年是自媒体的红利时期,而带动自媒体发展的正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运作,而微信公众号所需要的信息传递更是要基于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分享,这样自媒体人就会利用微信朋友圈迅速将自己公关出去,而为了这种既得利益,自媒体人不得不使用一些小手段,而在利益的碾压下,朋友圈的转发红利也将微信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比如,前几年流行的微商,几乎被业界吹嘘的要取代传统商业模式,尽管由于微商其本身带有的诟病,没有使得微商成为现行商业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但微商的短期火热,确实给一部分为微商人带来了一定的利益,而这种利益正是基于朋友圈的刷屏广告,以及微信群的转发推广所带来的利益,而在利益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微信,玩微商,使得微信在商业化的运作下,迅速占领了社交领域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期,飞信由于其本身体质性原因,最终走向衰退的边缘,这也警醒了未来许多创业者,单向思维的垄断性发展必定导致其自身败退,只有开放共享模式下,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社交产品出现,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移动互联网所缔造的时代!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文章
2017-07-03
飞信重出江湖,还能圆当年的“武林盟主”梦吗?
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总是不时地能看到一大波怀旧的文章——《80后的这些游戏你还知道吗》《魔性改编80后最爱的动画片》《知道这些你才是9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你还记得多少》《吃过这些零食,你的童年才完美》……对过去事物的怀旧,似乎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人性。但在怀旧的同时不得不承认,逝去的就是逝去的,终究难以再回来。 尤其是当年让无数人羡慕的大哥大、BP机、286电脑等,都已成为过去。不过最近中国移动却不甘心让“飞信”成为故纸堆中的一员,试图再将其“翻出来”玩场大的。而重出江湖的飞信,在微信、陌陌、手Q、微博等群雄逐鹿的当下,还能圆当年的“武林盟主”梦吗? 飞信重出江湖,怀念起当年的辉煌了? 诞生于2007年5月的飞信,是很多人心中的“神器。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讲,组织班级活动、与好友联系等,飞信简直就是无所不能,关键还是免!流!量!对于企业用户来说,也不可或缺。据了解,飞信注册用户最高时达到5亿,高峰时拥有高达9000万的活跃用户。当然,后面的情况自然不用多说——站在被淘汰出局的悬崖边缘。 从大环境来看,除了“提速降费”、取消长途漫游费之外,运营商似乎没有其他动作能引起业界和大众的注意。不过近日中国移动先后发布的两个招标公告,却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中国移动分别以3626.5万元和4764.6万元的招标金额,进行中移互联网2017~2018年“和飞信”客户端技术实施与支撑项目,以及运营支撑服务项目。 而在随后,神州泰岳发布公告称,旗下两家子公司分别中标这两个项目。作为中国移动飞信业务最早的外包服务商,神州泰岳看来是想要重新向中国移动证明自己的实力。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移动能在当前的环境下,还对飞信念念不忘,让其重出江湖,看来是想玩场大的。毕竟,飞信曾经有过的辉煌让中国移动至今还为之神往。 中国移动欲力挽狂澜,但江湖已经变了 飞信当年出现之际,其能够一家独大,是因为市场中没有同类产品能够比拟。甚至可以说,飞信的出现就是在冷兵器的江湖中化身为了“AK47”,开启了一个免费即时通信的时代。但在后来,移动互联网社交发展的迅猛态势是谁也想不到的。 已经被淘汰出局的飞信即使现在重装上阵,变身为火力凶猛的“加特林”,但面对已经成为战斗机、航空母舰的微信、手Q、陌陌等,飞信还是不够看。要知道,此前飞信为了延续辉煌,也做出过诸多变革。比如推出“飞聊”,不仅能发短信,还能发语音和图片,还能和飞信好友互发消息。此外,还进行开放让其他运营商号码也能使用飞信。甚至还试图杀入企业领域,变身 “企业OA协同办公考勤工具”。 可惜的是,所有的变革都成为了无用功。而这次中国移动还想试图“梦回当年”,但看起来可能性也非常小。针对飞信进行投资的数千万元,实在是有点微不足道。要知道,手Q、微信春节时发送给用户的红包都不止这个数字,更别提在应用本身上的投入了。想要力挽狂澜的中国移动,依然还是错估了当下的竞争态势。 “盟主梦”终将破碎,还是让飞信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吧 从历史、行业发展进程来看,其实无论中国移动做什么,飞信都难以再重新站起来,“盟主梦”也终将破碎。不是飞信不努力,而是对手实在太强大了……而作为运营商,中国移动还是继续去扮演“管道”的角色。想借助飞信翻盘的难度太高,继续投入下去,也只是会白白浪费资金、资源和人力。万一再有KPI考核,受苦的还是参与飞信项目的员工…… 飞信给太多人带来过美好,也是很多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然如此,让飞信活在记忆中不失为一个最好的结局。终有一天,飞信会出现在《80后必然使用过的聊天软件》的文章中……(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文章
2017-11-19
苹果的大统一梦想,「5G消息」能实现吗?
云栖号资讯:【点击查看更多行业资讯】在这里您可以找到不同行业的第一手的上云资讯,还在等什么,快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 | 杨业擘 编辑 | 张宇婷 “5G消息就是融合苹果的iMessage和Wallet等服务,或者说是短信终极升级版本。”零售数据企业迈外迪CEO张程说道。 对近期火热起来的「5G消息」,张程在接受Tech星球采访时表示,苹果此前就希望在封闭系统内做自己RCS(译为融合通讯,5G消息前身),也就是能发图片的短信产品iMessage和钱包应用Wallet。4月份,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也联合推出“5G消息”,可谓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具体来说,「5G消息」是短信业务的升级,是运营商的一种基础电信服务,基于IP技术实现业务体验的飞跃,支持的媒体格式更多,其表现形式更丰富。推出的背后主要缘由,是无论运营商、服务商还是应用商都想更靠近用户。 为何运营商和手机硬件厂商,都希望借助短信“向上生长”?“大家都希望向用户靠近,获取数据并提供服务,谁都不想被管道化”,张程认为,「5G消息」这种穿透层级的产品,会带来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一直以来,苹果的商业化有一个“大统一梦想”,即通过硬件层面的苹果手机、系统层面的iOS系统、基于系统衍生的融合通讯产品,彻底控制苹果用户的移动生活。但无论iMessage还是Wallet都不算非常成功。 中国移动也曾独立推出RCS,闯入即时通讯领域,无奈微信过于强大,甚至蚕食了运营商原本倚重的短信生意。5G时代无疑是融合通讯(通信和互联网融合)最好的时代。 三大运营商再联合华为、小米等9大手机厂商卷土重来,无需下载任何App即可获得服务的特性,让「5G消息」瞬间引发热议。 那么,作为5G时代最先重磅亮相的产品服务,「5G消息」有机会在国内市场,实现苹果未曾实现的大统一梦想吗? 「拳打微信、脚踢支付宝?」 近期,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的《5G消息白皮书》后,可以设想「5G消息」的诱人前景: 基于底层通信和LBS服务,不通过应用直接触达用户,直接推送消息以及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比如高铁订票信息推送到用户手中后,在旅行路上约车服务将被唤醒,到达入住的酒店后,附近美食已按照喜好帮你挑选好。无需各种应用切换,你的手机号就是唯一身份ID,无感获取各种服务。 通过「5G消息」,你无需打开微信和朋友交流,新升级的短信可以发送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也无需下载支付宝支付,更多服务通过话费就可以使用。其便捷的程度,在行业观察人是看来,这是“拳打微信,脚踢支付宝”。 而「5G消息」之所能让人产生颠覆一切互联网应用的感觉,核心优势是三大运营商,合计拥有超过 16 亿的移动用户,对应超过 16 亿的可以精准定位、直接触达的天然消息入口。 “颠覆微信和支付宝还很远,不过相比RCS,我还是谨慎看好「5G消息」”,已经做了5年短信升级这件事的泰迪熊CEO姜燕北告诉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在早期,中国移动希望借助飞信,夺回被微信抢夺的信息通讯市场。中途折戟后,中国移动又希望借助RCS实现这一梦想。 “「5G消息」实际上算是RCS的一个通用版本,过去RCS包含了太多私有化协议,现在的「5G消息」更加与国际规则接轨。”姜燕北相信,从标准升级以及拉上手机厂商等情况看,运营商确实很重视「5G消息」。但C2C通讯这块,还是很难撼动微信。 当谈到为何以苹果庞大的封闭生态都没能将imessage推广起来,姜燕北认为,如果一款产品不能跨厂商、针对全量用户覆盖的话,那么就会遇到阻碍。对于苹果来说,即使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美国和日本,还是会有一部分用户使用其他系统的手机。如果利用别的方式去打破系统界限,还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隐私等问题,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5G消息横跨苹果和安卓系统也是难题之一,在产品体验上也与微信有差距。当然5G消息能够直接触达用户,这一点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客户触达用户的通道是非常稀缺的,如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都过了红利期,线上触达用户已经差不多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商户对5G消息有很高的期待。”燕北认为,5G消息的最大红利是B2C服务,即商户直接通过「5G消息」,把各种服务推送给用户。 苹果的RCS演化出来的iMessage和Wallet,走的是C2C模式。但最终在美国没有打败WhatsApp,在日本没有打败Line。相反Google一直走的是B2C模式,它的Google Pay在国外市场是一家独大的。这也是燕北谨慎看好「5G消息」的根本原因。 「5G消息」能革谁的命? 相比商户热烈期盼「5G消息」落地,一直对零售商户提供数据服务的张程,对5G消息并没有那么乐观。 “3-5年都很难大规模流行起来,根本原因在于,运营商想从手机系统企业、应用商手中争取用户。但是还是没能打出差异化,比微信、支付宝一些服务确实更便捷一点,但是仅便捷不足以吸引用户。” 「5G消息」在产品层面,比互联网应用成熟度差很多,这是不争事实。运营商天生的另一制约,是其落地逻辑只能走“标准-产品到应用”的路线,很难走互联网的“用户需求-快速迭代到标准产品服务”的路线。 张程还认为,5G消息最大的难题,则是在数据层面。 现在互联网应用都在采用加密数据传输,运营商也获取不到这一部分数据。而运营商拥有的LBS和号码数据,则过于粗糙,远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运营商无法得知你喜欢吃什么,授权后能知道你进了商场,但是也不知道你在哪家餐饮店附近。 在燕北看来,过去互联网应用也想实现「5G消息」的场景服务能力,但是微信的附近餐厅触达用户的能力,不像短信这么直接,因为用户会避免授权应用获取太多的权限,从而泄漏隐私。 诸如手机厂商也希望实现这一能力,但是他们向下缺乏类似短信直接触达用户的能力,向上缺乏互联网应用的产品能力。这时候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提出的解决方案 ,是在手机桌面上开辟负一屏,推送自己提供的消息和服务。 另一方面,是联合众多手机厂商以及泰迪熊这样的开发商,成立类似微信小程序的快应用联盟,以此提升自己的互联网产品能力。 「5G信息」的出现,则是运营商借助基础服务商的身份,在5G时代实现互联网应用和手机厂商未曾实现的梦想。因此,也有行业声音认为:5G消息未来会革手机快应用、微信和支付宝的命。 “5G消息谁的命也革不了,但是它会革SP的命”,姜燕北向Tech星球说道。SP全称是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2001年腾讯依靠SP业务赚到第一桶金,大概有1000万元,这笔钱曾让马化腾激动到不知道怎么花。 SP业务从早期的帮助运营商代理彩信业务,到今天逐渐业务多元化,并且逐渐走向失控。如今,很多SP获取PTO(Public Telecommunications Operator)资源,即把短信、语音、流量、国际短信、富媒体彩信等基础能力统一封装,通过SDK/API提供给企业。很多企业利用这一能力群发垃圾短信、营销呼叫等业务。 运营商也三令五申严查垃圾信息问题,但是由于运营商将部分权利下放给SP,导致很难彻底根治这一问题。「5G消息」相当于运营商自己联合第三方服务商一起做生态,抛弃SP是一种必然。 “当前的SP公司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因为他们不具备数据服务的能力,服务客户和业务中间技术壁垒太短,而且这些公司又太分散。「5G消息」需要数据能力,需要很强的上下游服务能力。原来的SP公司会大量的消亡,所以真正革的是原来SP公司的命。” 企业服务“复活”短信 5G消息一方面在让SP公司死亡,但是也在让运营商的亲儿子短信“复活”。 2012年,国内手机用户共发送巅峰的9000亿条短信,“一条信息一毛钱”也让运营商赚取了不少收益。从2013年开始,短信曾经历过一波大衰退。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2018 年中国个人短信市场规模为1955 亿条、1365 亿条、574 亿条,收益也大不如前。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手机,是不是都是企业发的验证和营销信息,已经有几百条没有阅读了。”张程看来,2019年短信业务有增长,是企业短信业务增长,个人短信业务已经非常少了。而「5G消息」可以让短信复活,达到类似iMessage的产品形态,也可以获取部分C端用户。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5G消息的富媒体形式,会带来垃圾短信更加活跃的可能性。“垃圾消息目前还不太容易避免。因为「5G消息」的发送逻辑,还是与之前的短信是一致的,如果希望有效避免的话就需要与更多的手机厂商合作。另外就是5G消息的营销广告,有图文或者视频形式的转化率更高,所以这方面也要警惕。” 姜燕北提到,以前文本信息可以用自然语言处理,而到了5G消息,通过富媒体对垃圾短信识别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短信生态服务商也都在提升自己的识别和拦截能力。 「5G消息」在第一波营销业务推出后,更多的在线服务会陆续上线。类似华为手机短信,已经可以通过短信嫁接携程的服务。而更多的进场服务需要的数据能力,泰迪熊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和商业WiFi连接补足数据颗粒度,作为短期内过渡技术手段。 「5G消息」与互联网应用也并非纯粹颠覆关系。一个场景是,2019年2月,滴滴CEO程维在公司月度全员会上曾提及,滴滴在2018年光短信费用一项就花了接近9亿元。过去这些短信仅起到通知作用,「5G消息」可以让这些通知以场景化服务送达用户,并且不再单条计费而是走流量模式,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企业费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平台的用户量以及复购率。 在5G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有消息称苹果将在iOS 14,推出无需下载安装的快应用模式,类似「5G消息」提供的场景服务模式。苹果还在坚持自己的大统一梦想,三大运营商和9大手机厂商联手的「5G消息」,会比苹果更有希望吗? 【云栖号在线课堂】每天都有产品技术专家分享!课程地址:https://yqh.aliyun.com/live 立即加入社群,与专家面对面,及时了解课程最新动态!【云栖号在线课堂 社群】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发布时间:2020-04-16本文作者:Tech星球本文来自:“36Kr”,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36Kr”
文章
自然语言处理  ·  小程序  ·  安全  ·  搜索推荐  ·  5G  ·  定位技术  ·  API  ·  开发工具  ·  Android开发  ·  iOS开发
2020-04-16
开源监控利器nagios实战(一)
开源监控利器nagios实战 作者:田逸(sery@163.com) from: http://net.it168.com/a2009/0309/267/000000267878.shtml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系统管理,使自己的工作更轻松更有效的话,一个好的监控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了.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款我使用了4年多的、功能强大、可灵活定制的开源监控利器---nagios。   首先,我们来看实际工作中需要监控的对象有哪些?在这里我总结出2种类型的监控对象:网络服务监控及主机资源监控。网络服务监控可包括主机存活检查、web服务监控、ftp服务监控、数据库服务监控、自定义服务监控等;主机资源监控可包括系统负载、当前ip链接数、磁盘空间使用情况、当前进程数以及自定义的资源监控等。   其次,我们再来看nagios监控的表现形式。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当监控的对象发生故障或资源紧张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以便问题得到迅速的处理。追求的效果就是“在老板和客户发现问题之前得到及时、有效的通知”,假定故障通知来自老板,我想大家都不会很愉快的。Nagios为了方便我们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至少3种表现手段: 1、web方式,即通过浏览器观看被监控的对象;如正常状态下,其状态(status)是以蓝色填充并显示一个OK。 2、邮件通知,发生故障时,到达设定重试次数和探测间隔时间后发送邮件给管理员或相关人员,报告问题的大致情况。 3、手机短信,这是非常有用和及时的功能了;晚上熟睡中,再也没可能看web页面或查阅邮件,可以一旦发生故障,手机短信却能把你随时唤醒。 一般情况下,这3者是同时进行的:上班时间开个浏览器看页面显示、打开邮件程序定时收取邮件、手机24小时在线。   最后,我们以一个实际场景来展示nagios的强大功能,希望对大家的系统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场景描述 为了描述问题方便,我们假定有5个服务器要监控(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邮件服务器、nfs文件共享服务器),需要对几个服务器的服务进行监控,同时监控每个服务器的资源使用情况,包括负载情况、磁盘分区使用情况、总进程数、当前ip连接数这个4个项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写脚本监控更多的资源对象)。这些服务器除了系统管理员而外,还有其他用户(如程序员)对各自的服务器进行维护;当发生故障的时候,维护网站的程序员能收到报警邮件和报警短信,而管理数据库管理员则无需收到这些报警,同时维护程序的用户可以以自己的帐号登陆监控服务器,通过web方式察看自己所管服务器的状态(只能看自己的而看不到别人管辖服务器的状态)。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整理出下面的表格: 配置好nagios和被监控机器后,其在浏览器里的基本输出与下图类似:   Nagios服务器的自我监控实现 要实现资源和服务两个方面的监控,需要配置服务器端(nagios server)及被监控端(NRPE-nagios remote plugin executor).为了能顺利地、有条理的部署nagios监控平台,一个好的工作风格是在nagios server自身实现服务和资源的监控,然后再在其他监控端部署nrpe,从nagios server端用check_nrpe测试通过后,再在nagios server配置文件中逐一增加监控项目。当然如果只是监控服务而不监控主机资源,则被监控端不做任何nrpe的安装。为了方便初学者更容易上手和成功,我们就从简单的步骤开始。   一、 配置邮件发送功能 因为报警邮件发送给用户邮箱后,监控系统本身没有必要接受别的邮件服务器发送的邮件,因此只需要使用服务器本身自带的sendmail来发送报警信息即可。用sendmail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简便。   如果系统是redhat 或 centos ,只需执行 service sendmail start 启动守护进程,然后再用dns服务器给它一个合法的域名(即A记录),马上就可以用mail命令来发送测试邮件到你的某个电子邮箱里了。收到测试邮件,就说明邮件系统配置结束,是不是很容易呢?这里给一个发送邮件的例子:   mail  -s “This is sery’s nagios test mail” sery@163.com < install.log   二、测试短信发送 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服务器能向手机发送短消息的,要到达这个目的,得花钱购买短信服务(也有些人运用飞信一类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个人觉得对于运营网站不是太靠谱)。要是在几年前,自己申请短信通道还是有可能的,2005年以后似乎门槛提高了很多。当你付费成功后,短信服务商会给你提供入口及加密关键字;然后我们自己写个脚本就可以发送短信。以下是我的服务器用perl写的脚本: #!/usr/bin/perl -w use strict; use LWP::Simple; use URI::Escape; use Digest::MD5;   my ($mobile, $content) = @ARGV; my $log_control = 1; my $key = 'Ysdbyhd6T'; my $souce_content = substr($mobile, 0, 8) . substr($mobile, -10, 10) . $key; my $md5 = Digest::MD5->new; $md5->add($souce_content); my $result_conent = uc($md5->hexdigest);    my $url = "http://http.asp.sh.cn/MT.do?Username=sery&Password=([-BVG'0&Mobile=$mobile&Content=$content&Keyword=$result_conent"; my $result = get $url; if($log_control) {  my $fh;  open($fh, '>> /var/log/sms.log') or die "can't open log: $!";  print $fh join(' ', time, $result, "\n");  close $fh; } (以上脚本由宇捷提供) 说明: 1、my $key = 'Ysdbyhd6T'’ 短信服务商给的验证关键字。 2、my $url=”…..”  短信服务商给的用户名、密码以及短信服务商的访问接口(url)全包括在这里了。 我们把这个文件放在目录 /usr/local/bin/ 下面,把它命名为 sms_send.pl ,用命令 chomod +x /usr/local/bin/sms.pl 给与它执行权限。这个脚本在各种各样的unix、linux下都可以正常工作,nagios报警短信发送就是靠它了。如果读者也打算拿这个脚本发送短信的话,只要改一下key值和url值就可以直接使用。   接下来就是验证是否可以发送短信,执行命令行 /usr/local/bin/sms.pl 13300108888  "It is a test" ,回车后数秒钟,你的手机应该能收到带有内容“It is a test”的短信息。为了保证短信服务的可靠性,我做了一个策略:每天下午6点定时给我发一个通知短信;告诉我短信发送是正常的,也是该下班回家了。做法:执行 crontab –e 然后输入行 00 18 * * * /usr/local/bin/sms.pl 13300108888  "It is Ok” 。   三、部署apache Apache应该是我们最常用的部署了,它可以被弄得很复杂,但在nagios 这个平台上,我们只需要简单的功能即可,为了验证用户,我们稍微加一点修改就行了。这样做也是为了体现“越简单越容易的思想”。做得简单,以后重新部署或恢复就越迅速、越没压力[1]。   (一)安装apache tar zxvf httpd-2.2.8.tar.gz cd httpd-2.2.8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apache    #仅仅需要这么一个选项 make make install (二)检查apache是否被正确的安装 1、执行 /usr/local/apache/bin/apachectl –t 检查apache的配置文件语法是否正确。未经更改的apache配置文件语法显然是正确无误的,当我们对配置文件httpd.conf 或其包含的文件作了更改的时候,最好先运行一下这个命令,它的错误输出能迅速定位配置文件哪里出现了错误。 2、执行命令行 /usr/local/apache/bin/apachectl start 启动apache守护进程,在别的机器的浏览器里输入这个服务器的ip地址,看是否可以正常浏览apache的默认页面—通常是一个“IT works!”。为了方便以后维护apache 更方便些,我们可以修改环境变量文件/etc/profile,在文件的末尾追加行 “export  PATH=$PATH:/usr/local/apache/bin “,保存后执行 source /etc/profile 使其修改立即生效,这样我们以后执行apache 启动之类的命令就不必输很长一串路径,直接输入 apachectl start 就可以了。 (三)修改apache配置文件httpd.conf      1、修改apache运行用户和组。默认是daemon,需要把它改成nagios。这样它才能有权限访问我们安装的nagios目录,执行相关的cgi命令,如通过浏览器界面关闭nagios、停止某个故障对象发送报警信息等。      2、添加nagios访问目录(nagios 的安装路径/usr/local/nagios),同时使用http用户验证。把下面的内容追加到httpd.conf文件的末尾:      .Alias /nagios/cgi-bin /usr/local/nagios/sbin      <Directory "/usr/local/nagios/sbin">        AuthType Basic        Options ExecCGI        AllowOverride None        Order allow,deny        Allow from all        AuthName "Nagios Access"        AuthUserFile /usr/local/nagios/etc/htpasswd         Require valid-user      </Directory>       Alias /nagios /usr/local/nagios/share      <Directory "/usr/local/nagios/share">         AuthType Basic       Options None       AllowOverride None       Order allow,deny       Allow from all       AuthName "nagios Access"       AuthUserFile /usr/local/nagios/etc/htpasswd        Require valid-user     </Directory> 照这样一种方式修改配置文件,保证不会把配置文件改得一塌糊涂,我相信大部分初学者都有把文件修改后而不知道文件本身的原貌。到这步配置文件虽然修改好了,但还不能通过语法检查,因为有2个与之相关联的东西还不存在,他们是用户和组nagios及apache的验证用户文件/usr/local/nagios/etc/htpasswd . 在后续操作中完成这任务后,再验证不迟。   四、部署nagios服务 (一)  添加帐户,以用来运行Nagios。当然也可以用root运行,但出于安全考虑而使用普通帐号来运行,并且不给这个账号分配shell登录权限. 1、  linux增加帐号的操作为 useradd nagios –s /sbin/nologin 添加帐号就自动生成同名组 nagios。 2、  freebsd增加帐号的操作为 pw groupadd nagios ; pw useradd nagios –g nagios –s /sbin/nologin. 注意:不要给nagios用户设置密码。 (二)安装nagios软件 tar zxvf nagios-2.9.tar.gz cd nagios-2.9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nagios ----with-nagios-user=nagios --with-nagios-group=nagios make all make install  执行完这个步骤后,程序会提示依次运行  make install-init , make install-commandmode ,make install-config 这几个命令。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来执行: make install-commandmode make install-config 跟一般的gnu源码软件安装相比,nagios的安装多了几个步骤(一般的软件运行到make install就算安装完了)。当然也可以连这两步都不执行,用手工赋予目录或文件权限,再手动创建配置文件,其效果完全相同。安装完nagios后,我们可以在安装目录/usr/local/nagios下生成下面的目录: (三)安装nagios插件 没有插件,nagios将什么作用也没有,插件也是nagios扩展功能的强大武器,除了下载常用的插件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编写自己的插件。Nagios的插件nagios-plugins-1.4.9在www.nagios.org上可以找到,接着我们用wget下载它。注意:插件与nagios之间的版本关联不大,不一定非得用nagios-plugins-1.4.9这个版本。下载完成后,安装它是很简单的:先执行配置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nagios ,接着编译安装 make ; make install即可。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配置过程指定的安装路径是/usr/local/nagios,而不是/usr/local/nagios-plus,安装完成后,将在目录/usr/local/nagios生成目录libexec(里面有很多文件),这正是nagios所需要的。(四)配置nagios 配置是nagios最复杂的部分,让我们耐心一些,逐个处理,配置成功也不是什么难事。刚安装完成的nagios,其配置文件的目录是/usr/local/nagios/etc,下图是其etc目录的文件: 先把这些文件改名,如 cgi.cfg-sample改成cgi.cfg ,用命令cp cgi.cfg-sample cgi.cfg …依样把余下的几个*.cfg-sample都复制成*.cfg文件。从nagios2.6版开始,不用修改配置文件localhost.cfg就可以直接运行../bin/nagios –v nagios.cfg验证程序是否能正常运行(nagios2.5及以前版本的最小运行的配置文件是minimal.cfg,但需要修改这个文件多处才能验证成功)。当然,我们不能指望这个最小的配置文件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配置文件进行修改,其次增加自定义的一些配置文件。通过复制这些自带的模板文件,我们可以得出几个主要的配置文件,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为: 依照这个表格,我们逐一配置之。 1、修改主配置文件nagios.cfg.基于方便维护的原则,把各个配置目标单独放在文件中,如联系人信息在contacts.cfg中定义。Nagios.cfg文件比较长,我只把修改过的内容贴出来:     #注释或删掉这行 #cfg_file=/usr/local/nagios/etc/localhost.cfg   #主机配置文件路径 cfg_file=/usr/local/nagios/etc/hosts.cfg   #//主机组配置文件路径 cfg_file=/usr/local/nagios/etc/hostgroups.cfg       #联系人配置文件路径    cfg_file=/usr/local/nagios/etc/contacts.cfg         #联系组配置文件路径         cfg_file=/usr/local/nagios/etc/contactgroups.cfg       #服务配置文件路径        cfg_file=/usr/local/nagios/etc/services.cfg             #监视时段配置文件路径    cfg_file=/usr/local/nagios/etc/timeperiods.cfg         #在web界面下重启nagios、停止主机/服务检查等操作,.默认值是0.    check_external_commands=1      #根据自己的情况定这个命令检查时间间隔.默认值是1秒. command_check_interval=10s    2、修改cgi配置文件cgi.cfg.跟修改nagios.cfg一样,只贴出被修改之处:    #如有多个用户,中间用逗号隔开    authorized_for_system_information=sery    authorized_for_configuration_information=sery    authorized_for_system_commands=sery     authorized_for_all_services=sery    authorized_for_all_hosts=nagiosadmin,sery    authorized_for_all_service_commands=sery    authorized_for_all_host_commands=sery 在这里指定的用户”sery”可以通过浏览器操纵nagios服务的关闭、重启等各种操作。   3、修改commands.cfg配置文件 这个文件已经包含了发送邮件报警的部分,因此只需要再把短信报警的部分加上就可以了    ###### host-notify-by-sms command definition    define command{         command_name    host-notify-by-sms      command_line /usr/local/bin/sms.pl $CONTACTPAGER$         "$NOTIFICATIONTYPE$ alert - Host $HOSTNAME$ is $HOSTSTATE$"         }    ###### service-notify-by-sms command definition    define command{         command_name    service-notify-by-sms      command_line    /usr/local/bin/sms.pl $CONTACTPAGER$    "$NOTIFICATIONTYPE$: $HOSTALIAS$/$SERVICEDESC$ is $SERVICESTATE$"         } 第一个块定义主机报警的内容,即主机发生死机、恢复等情况发送手机短信报警,其接受者和发送内容由“$..$”定义的宏来决定。第二个块定义服务报警内容,即监控的服务或监控的主机资源发生故障时发送手机报警短信。Nagios规定,如果探测到被监控的主机停机或不可达,它就不再探测这个停机主机上的服务。通俗地一点理解:主机都停了,当然服务也跟着停了!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命令行(command_line)路径一定要用全路径,这里调用的命令就是我们在全面编写的那个脚本sms.pl。 4、 新增其他配置文件 在主配置文件nagios.cfg中,我们注释了行 cfg_file=/usr/local/nagios/etc/localhost.cfg ,而使用若干单独的配置文件来定义各种对象,这样可以获得维护方便、书写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好处。这些单独的配置文件不是自然存在的,我们需要手工创建并添加内容。当然,一开始我们并不是很清楚怎么往这些文件里添加内容,只好回过头去看官方文档,天啦,太分散了,尽然不知道怎么着手了!怎么办?打开文件localhost.cfg-sample,心里基本上就有数了:无非是把这个文件拆分开来,形成多个文件嘛!下面我按新添一个主机进入监控的较优方式添加这些配置文件(当然也可以有其它的顺序,这并不影响监控的效果)。好了,我们先把nagios服务器本身给监控上,这些监控包括:主机存活、web服务监控、磁盘空间监控、负载监控、进程数监控、ip连接数监控。   (1)、定义主机配置文件hosts.cfg        define host {        host_name                 nagios-server        alias                      nagios server        address                    59.26.240.63        contact_groups              sagroup        check_command             check-host-alive        max_check_attempts          5        notification_interval          10           notification_period           24x7        notification_options          d,u,r        } 说明: ●     联系组contact_group没有建立,需在后面的步骤完成。 ●     主机检查命令行一般选择检查主机存活check-host-alive。 ●     最大尝试次数最好不要设置为“1”,一般3-4次比较合理。 ●     通知时间间隔notification_interval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定,它的单位是分钟。 ●     通知选项notification_options 几个值的意思是 d-down,u-unreacheable,r-recovery.   (2)、定义主机组配置文件hostgroups.cfg       define hostgroup {       hostgroup_name  sa-servers       alias            sa servers       members        nagios-server       } 说明: ●     这个配置文件不是必须的,为了在浏览器里方便归类及察看状态,可以添加这个文件。 ●     主机组的成员必须是在hosts.cfg里已经定义了的,多个主机成员间用逗号分隔。   (3)、定义联系人配置文件contacts.cfg      define contact {      contact_name         sery      alias                system administrator      service_notification_period    24x7      host_notification_period       24x7      service_notification_options   w,u,c,r      host_notification_options       d,u,r      service_notification_commands service-notify-by-email,service-notify-by-sms      host_notification_commands     host-notify-by-email,host-notify-by-sms      email                          sery@163.com      pager                          13301000018      } 说明: ●     服务通知选项 w-warning,u-unknown,c-critical,r-recovery. ●     主机通知选项 d-down,u-unreacheable,r-recovery。 ●     服务通知命令行及服务通知命令行在配置文件commands.cfg中得到定义,如果有报警发生,则邮件和手机短信一起发送给相关人,即下两行定义的email,pager. ●     收报警信息的邮件和手机,一个人如有2个手机,手机号之间有逗号分隔,邮件也如此。        ● 如果这里定义的用户需要通过浏览器察看他所负责的服务器监控状态的话,还需要     用apache的工具htpasswd增加同名帐号。   (4)、定义联系组配置文件contactgroups.cfg       define contactgroup {       contactgroup_name    sagroup        alias                system administrator group       members             sery        } 说明: ●     当有多个人行使同样的职责时,定义成组是非常有用的。 ●     多个成员之间用逗号分隔。 ●     成员必须在联系人配置文件(contacts.cfg)已经定义。 本文转自sery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sery/139281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文章
Web App开发  ·  监控  ·  Linux  ·  Apache  ·  数据库
2017-11-16
海量用户通信业务平台的设计和数据处理实践【大数据100分】
以下为分享实景全文: 我将我的时间分为三个Session: 1、 神州泰岳积极参与大数据时代的业务拓展 2、 海量用户通信业务平台的设计实践 3、 对于数据运营的思考 一、神州泰岳近几年在大数据领域做了不少投资和业务布局。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 1、入口:“智慧线” 2、基础设施:“IaaS”“DBaaS”“Hadoop”“MPP“ “智能推荐引擎” 3、数据源建设:“用户行为数据”“用户属性数据”“用户社交数据”“系统运行日志”“自然与地理信息数据” 4、行业应用:电信、金融、零售、互联网、旅游、气象 并成立了专业子公司来拓展大数据方面的业务。 应用案例之一,商场人流热度分析: 二、海量用户通信业务平台的设计实践 接下来我分享一下关于海量用户业务平台的设计实践,我的案例不少来自飞信业务。虽然它目前不能算一个特别成功的业务,但由于产品定位的特殊性以及移动用户的巨大数量,所以飞信在系统设计上也比较有特色,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值得玩味。总结起来跟同类系统对比的差异是: 1、需要支持同帐号的多点登陆:这点很要命,由于不同终端的能力不一致性,系统需要增加很多能力协商机制以及多份数据快照,也使得消息的传输逻辑变得异常复杂; 2、需要将短信能力作为消息不可达时的补偿体系:难点在系统如何判定“不可达”,一旦失真,结果就是要不丢消息,要不多次骚扰; 3、是通信系统,不是社交娱乐工具:最本质的区别是消息要即时发送到达用户,用户体验难处理,用户期望值不一样; 4、客服要求高,监管婆婆多:电信系统特色,导致需要投入巨资建设数据实时查询系统,一旦有用户投诉需要立即处理,还有安全系统,对平台的日志要求高; 系统逻辑架构图举例: 我将系统设计中几个重点需要考虑的方面拎出来介绍一下:容量、可靠性与稳定性、数据处理、安全。个人的体会是业务运营到一定程度,雕琢的都是细节的问题了,也是最不好对付的。 1、容量 海量用户平台的设计首先碰到的是系统计算容量是否满足的问题,由于任何单一的系统和设备都不可能满足需求,就算有,成本也会高昂得难以承受。 网络层:由于飞信系统属于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所以系统设计上必须符合电信级规范,带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防火墙设备性能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组合来支持千万级同时在线。 主机:为了有效降低成本,采用都是通用架构的PC Server,我们通过优化后实现了单机承载同时在线用户数25万的目标,每秒处理请求:8000/秒 数据与存储:百亿条用户关系链;10亿用户账号;日处理消息百亿级;支持最高50000/秒的登录请求处理;过去在存储环节碰到的问题是磁盘容量够,但心轴数不够,导致存储的I/O能力不足,直到有了SSD硬盘,才缓解了该问题。现在经常碰到的问题是千兆网卡不够用的问题。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需要处理链路波动导致的潮涌冲击,譬如联通链路中断后,大量用户的自动重连将会带来远远超出系统设计容量的请求,此时就需要启动”优雅降级技术”,通过降低服务等级来集中资源处理登录业务(最大的瓶颈还是在数据库)。 2、可靠性与稳定性 海量用户通信业务平台的可靠性需要适应四个设计前提: A、任何单一的计算节点都可能发生故障 磁盘:每天运维人员要推着磁盘车更换磁盘; 主机:某台主机宕机能够不影响用户体验(不让用户察觉) 网络:某个网络设备宕机,能够快速切换路由 B、任何研发环境里的测试都不可能是充分的 系统需要具备灰度发布能力:在单元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容量测试后,需要通过灰度发布机制,先将功能发布给部分典型用户试用,以控制故障和大规模投诉风险。 C、必须适应复杂的终端接入网络 由于全国的终端接入方式多种多样,部分组织和企业的IT管控策略差异很大,任何在终端设备上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的系统都必须要建立一套通用通讯引擎(更多是运营经验的积累),以穿透复杂网络的种种限制。 D、必须支持频繁变更情况下的系统稳定,用户体验稳定 互联网业务不同于电信业务,“快速迭代”的需求带来的就是频繁系统更新,如何能够不停服务的情况下而能够快速更新,特别是需要把更新分发到成千上万台机器上,需要在架构设计时就要预先考虑。 运维系统举例一:业务运行质量监控 运维系统举例二:60s级故障自动响应系统 3、数据处理: 在我经历的工程实践中,在数据处理这块主要解决的问题有: A、数据库多的问题 对于一个大型运营业务,需要面临不同的业务单元或者部门需要创建和维护很多数据库,这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署与管理困难;二是需要耗费很多DBA工程师并散落在各部门。这也是很多大型企业的IT建设中会碰到的问题。 我们的对策是开发了一套“DBOP”数据库托管平台,集中建设数据库平台,任何使用方只需提交申请,描述数据库的规格需求,就可以在1各小时内开通分配。这样就可以把优秀的DBA集中起来维护调优该平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开支。现在已经跑着近300个数据库了。 B、数据库大的问题 对于海量用户平台,单表行数超亿条是非常正常的事,以往的处理都是采用显式分表的方式来缩小库表的尺寸,但这样导致程序员写代码非常不方便。 我们的对策是基于MySql开发了一套“DBPROXY”海量数据库平台,这样业务使用方的程序员彻底不用考虑分表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透明的,就正常的写Sql语句就可以。 C、数据库杂的问题 一个大型运营业务中,产生各类数据是非常正常的。有些是结构化的,有些是非结构化的,有些是实时要求高的,有些是可以慢慢处理的。所以在我们的实践中同时维护着DB2,Oracle,SqlServer,MySql,Hadoop体系等各类数据存储和处理解决方案。为了节省开支,目前处于清理和统一的过程中。 数据平台逻辑结构示意图: 4、安全 在海量用户通信系统的设计中,安全方面的考虑消耗了大量的投资。主要包含的方面有: 1、网络安全 这个所有IT系统都会碰到,但量变会导致质变。正常的网络安全设计方法在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适用了,譬如没有那么大处理能力的IPS/IDS,DDOS黑洞,防火墙。当前很多的安全设备厂商和监管部门的观念还是比较落后,都是面向过程是否合规,而不是面向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所以导致事倍功半的局面。有时候为了应付审查,不得不投入巨资来满足规范。 2、业务安全 在系统设计中,个人非常认同一句话“一小撮人坏了大多数人的体验”。为了对付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需要给系统设置层层保护和障碍,使得正常用户的体验下降。举几个例子: A、业务滥用 飞信具备免费发短信能力,这就可能被某些人滥用。“卡商养卡”是运营商业务特有的烦恼,你打击了他,他还会去工信部投诉你。 B、防止泄密 其实泄密最重要的就是用户密码问题。为了能够自动登录,必须在客户端保存密钥信息,那么本地存储是否会被盗,传输过程是否会被截获,后台会不会有内鬼这都是需要特别设计防护的。在现在的APP大发展时代,相信一定会有企业从APP安全业务中获得成功。 现在对于海量用户系统的盗号犯罪,已经是集团化的体系在运作,盗号,销售,发诈骗信息各有分工,打击起来非常困难。有些人在境外,有些人在边远地区,譬如儋州,楚雄,贵港等一般治安比较差的地方,警察一般都不愿意去。历史上我们在公安部和北京市公安局的帮助下打击过一批。 C、特殊情况 一个案例:曾经有人利用GAE平台进行编程,利用飞信可以免费发短信的特点,将短信和Twitter平台对接,就是发一条短信到某个飞信账号上,这个账号在GAE平台上接收信息然后发布到Twitter上,绕过了GFW,酿成了“重大安全事件”J,最后只好封杀所有来自GAE平台的访问。 3、内容安全 这个最具中国特色,一般的信息安全教科书上不太细谈。当然,有部分内容安全属于业务滥用范畴,比如当前很火的利用iMessage群发营销消息的生意,就是因为苹果公司没有这方面的运营经验造成的,他们对付不了“聪明”的中国人。 还有一部分就是“敏感词”范畴了,这个领域不多谈了,反正一般的NLP技术是对付不了的,我们是建立了一套“行为识别平台”来提升管控效果。 安全管控系统举例之一:实时行为数据监控分析系统 以上是一些工程实践中的系统设计总结,比较粗略,如果有群友有兴趣,可以找机会细聊。近期在思考一些关于大规模分布式软硬件系统如何更好的协同操作(所谓的电信级标准真的需要吗?)、什么才算好的可扩展计算架构,如何才能提升PUE效率的问题,因为未来的融合通信系统(全IP网络,长在线)将会面临这些问题。 在一个互联网业务运营中,其中很重要的一块是“数据运营”。但一般来讲,当前绝大部分企业或者业务所谓的数据运营还都是BI层面,还没到“大数据”层面,所以经常搞着搞着就觉得也没啥意思,“热闹”大于“实用”,花了很多钱,最后发现对于发展业务也不是那么有效,因为事实上当前很多所谓的数据分析都是基于算法和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这些结论的获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值当花那么多钱,这是当前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很多投资决策者失去兴趣,非常不利于“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养“数据需要耐心和大投入。我们在实际运营中采集沉淀了很多数据,但往往因为缺少某些数据而导致这些数据不能被有效的串在一起,使得价值大打折扣。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产品设计和运营活动来”养“出这些数据,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也很费钱。 如何”用“好数据,非常考验使用者的智慧和经验,甚至生活阅历。在很多地方,往往存在这样一些思维:我这里有很多数据,看看你们BI工程师能不能挖掘出来点啥。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往往很不好,没有商业需求驱动下的使用数据,在当前还没看到特别的好效果,我们也投入过几个类似项目,分析的结果就是出来一大堆报告,看上去很吸引人,但也没发现啥商业价值。但有些优秀产品人员就能够根据”大数据“的思维提出数据需求和简单的分析模型,譬如“找出某款游戏的潜在用户群”“找出中继节点的最佳部署位置”“勾勒用户社交关系的强弱图谱”等,然后数据部门就帮他准备数据并提供分析结果,来指导产品设计和运营,往往取得较好的成果。所以别指望着数据工程师或分析工程师”用”好数据。J 消除”数据孤岛“靠行政力量不行,唯有靠商业利益。譬如运营商拥有大量的数据,但用户的profile数据、消费记录、位置信息、增值业务行为数据等散落在不同部门,要想让各部门主动的贡献出来这些数据非常困难,所以很多创新业务就开展不起来,之前我们在推动时也颇感吃力。未来如果能够成立专业公司来运营这些数据并获取商业利益,再作价结算给各部门,才有些可能。这个问题同样也会发生在很多组织和企业里。 “服务用户”与“侵犯用户”的边界问题。现在很多产品和业务在采集用户数据方面是非常具备“侵略性”的,以前有些企业还会将采集的数据打乱塞在心跳包里偷偷上传,至少还掩饰一下,现在很多APP以更好的“服务用户“名义窃取用户手机里的信息时肆无忌惮,如果这些信息被滥用,导致用户出现反弹情绪,再引来CCTV的关注,那么就会严重损害产业的发展。如果有一些可信任的权威机构来统一建设一些基础数据库,并公平、规范的开放出来,将会使创新更加容易一些。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4-05-12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
文章
安全  ·  大数据  ·  数据处理  ·  数据库  ·  UED
2017-05-02
你为什么错过优质信息?
弱水三千,你不能连一瓢饮也取不到啊。 这几天,忙着给学生指导论文开题,错过了许多有意思的新闻。偶然打开微信,惊觉朋友圈突然被讯飞语音输入法刷屏了。 后来看了视频,才明白是罗永浩在推介新手机的时候,用讯飞语音输入法做了一段展示,底下观众的喝彩声和掌声爆棚。 讯飞语音输入法的识别率很高,罗永浩说已经超过97%。可是它并不是这几天才有高识别率的。我是讯飞输入法的老用户,一直很喜欢它,曾经多次把它推荐给我的朋友和学生。 我的疑惑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一直没有听说过它呢? 教训 据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 确实,我们不想接收的信息天天轰炸我们。电视里的三俗礼品广告,广播里面的假酒促销,微信朋友圈……你懂的。 可是我们想找的信息依然找不到。我很想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报告和重组并购战略,我的学生可能对明天考试的题目更感兴趣。找得到吗? 你说这叫什么信息爆炸?还是和菜头说得对,这是个垃圾信息爆炸时代。 要么没人愿意发,要么没人乐意听。两种情况下信息传播不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可讯飞语音输入法的情况不是这样啊! 讯飞公司恨不得每个人都来用它的语音输入法——因为技术架构完成后,服务一个新用户的边际成本几乎是0,而每一个新用户都代表了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每多出一个用户,就给产品多提供了一个训练样本,语音识别准确率就有可能再度提升。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它怎能不愿意宣传自己的产品? 用户不但不反感讯飞输入法的推介讯息,而且见到后简直就是惊喜,因为对自己有用啊。我见到好几条朋友圈都在嘚瑟“本条留言采用讯飞语音输入法录入,一字未改”。有人甚至信誓旦旦下一篇论文也要用讯飞输入法来口述。 讯飞和用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然而在这次锤子手机发布会之前,它的传播效果显然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落后别人N年才使用讯飞语音输入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问题很知乎体吧? :-P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奇怪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网络效应 讯飞语音输入法为什么长期不为大众所知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名词,叫做“网络效应”。定义为: 某种产品对于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这个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 具备这种属性的产品,就被称作具有网络效应。 微软的Office最为典型。竞争产品里自由软件有LibreOffice,商业软件有WPS Office和iWork。它们虽不敢说比微软产品更强大,但也是各具特色。你看乔布斯和罗永浩做演讲幻灯,啥时候用过PowerPoint?人家一直都在用Keynote啊。 但是论用户数量,这些软件加在一起也未必能赶上微软的Office。 因为站在用户角度,考虑的就不只是软件功能问题了。他们还要考虑兼容性。 你做了个PPT,拿到客户那里,肯定希望他们已经装了powerpoint,否则无法正常播放。你用Word写了论文发给老师,肯定希望老师也装了Word,否则打开后格式可能会乱掉。学校给师生发表格统计数据,根本不由分说就直接发Excel文件。你没装微软Office?那还不赶紧去装一个! 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发现自己成了微软的销售。不仅领不到薪水,还需要经常绑架亲友一起用微软产品。用微软Office的人越多,你就越必须继续用。否则兼容性会给你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还有人记得中国移动的飞信吗?那东西可以用来在移动用户之间免费发送短信。要知道那时候短信一条一毛钱,每天群发短信通知许多人也是笔开支。当时的手机大多是按键式非智能的,打字多了恨不得扔在地上,而用电脑打字显然更方便。因此这东西颇受班主任、辅导员和基层领导们青睐。 但是它最大的问题是只支持移动手机号使用。许多人虽然更喜欢联通或者电信的套餐,主号码转换了阵营,却不得不保留一个移动号码,专门用来接收单位的飞信群发通知。 我参加工作几个月之后就换了联通号码,导致经常收不到重要的群发通知信息。这种苦恼直到微信普及后才算结束。 讯飞语音输入法的问题是——它没有网络效应。 你用不用语音输入法,关别人什么事? 你用哪款语音输入法,关别人什么事? 所以,讯飞增加一个用户,并不会增加其他用户的价值。用户并不会为了兼容性或者社交压力去帮助它免费推广。 这还没完,用户甚至可能故意不推广。 分享动力 好东西,就是要分享 作为标语,这话自然没问题。实际上呢?那可就未必了。 Robert Cialdini教授的大作《影响力》一书,经芒格推荐洛阳纸贵。许多人读到这本书后的心理非常阴暗——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这本书的存在! 如果真有个土豪当了这书的第一批读者,我怀疑他会买断版权,高价收购所有市售版本,然后留下一本传给子孙,其余全部烧掉。 这种事情不仅外国有,中国也一样。我怀疑明代曾经明令禁止《孙子兵法》在民间流传,否则满洲八旗的高级将领也不会一人挥舞着一本《三国演义》冲入关内。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分享某些优质信息?因为竞争。如果一个信息传播后使得自己竞争力受损,他有什么理由去传播? 可口可乐公司天天花大钱做广告,让你知道它家饮料好喝。可它愿意公布自己的秘方吗? 讯飞语音输入法曾经长期被部分人当成竞争中的秘密武器。 两个人在一个编辑部里面实习,竞争同一个职位。谁如果能够输入信息又快又准又省力,显然便具备了竞争优势。某天其中一人偶然发现了这么一款高准确率的语音输入法,你觉得他会愿意推荐给邻桌的那个同事吗? 注意力 用户这一方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大部分人根本无法获得有价值信息,原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你的注意力被耗散了。 注意力这东西比时间还要宝贵。可是看看你的朋友圈,里面疯传的都是什么东西?谣言、八卦、心灵鸡(du)汤(yao)、养生秘诀…… 你可能很不服气——这些我一般都不点开看的! 有志气!问题是你的朋友圈里面如果有人分享高质量的信息,便会立即淹没在那一堆垃圾里面。往化粪池里面找金戒指这事儿你乐意天天干吗? 不是你的甄别能力不够高,而是你干嘛要如此折磨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只有你的朋友圈被刷屏的时候,你才知道有个讯飞语音输入法。下次这种现象级奇观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你又会错过多少对你有益的宝贵信息? 我们不可能自己直接找到所有优质信息源,因此必须借助信息渠道。垃圾信息太多,我们就得做些必要的清理工作,例如删去那些天天给你发垃圾小广告的信息渠道;但是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注意收集和积累优质的信息渠道。 因为它们就是未来互联网的新入口。 入口 在贩卖知识的领域中,存在着一条非常清晰的鄙视链。 我们这种在学校里当老师拿死工资的,是鄙视链的最底层。不止一家培训机构的人对我说“那仨瓜俩枣有啥意思?来我这儿干吧!我们这儿首席培训师两年挣的钱,比你们学校教授一辈子的收入都高!” 可是他们并不是鄙视链的顶端。他们看不懂“知识网红”这码事儿。今年初罗辑思维获得了新的估值后,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很疑惑地问我:“他罗胖做几段视频,说的话都是别人写好的。然后顺便卖点书,怎么能值这么多钱?” 因为罗胖成了人们与知识产品连接的入口。 你现在怎么去找没看过却可能想读的书?互联网推荐引擎有许多。可是亚马逊或者豆瓣给你推荐一本,你真的就立即跑去买一本吗?除非你真是不差钱。 大部分人的可支配资源都受到约束。不管是搜索引擎,还是你的好友向你推荐一本书,你可能都得斟酌再三才会做出购买决定。而罗辑思维绘声绘色给你把书介绍一遍,中间也许有一两句话触动了你。你的胃口可能一下子被吊了起来,毫不犹豫要买一本。为了能比别人早几个月看到书,你只能选择他们独家的版本。那可是按照定价销售,一分折扣都没有的。 这就是互联网新入口的例子。它从流量计数变成了人格化的品牌。能做入口的标准是覆盖人群的数量,和人们对其信任的程度。 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讲云计算和语音识别技术,多次举过讯飞输入法的例子。还专门录了视频给大家展示输入效果。台下的反应也是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但是那又怎么样?我的传播能力只能覆盖这几十个学生。冲击力再强的内容出了教室也惊不起一丝涟漪。 罗永浩就不一样了。许多人看发布会,根本不是冲着他的新手机去的——他们中不少人用iPhone。他们看中的是罗永浩这个人。这个年代有情怀就是个“珍惜保护动物”,不抓紧时间看,以后就怕看不到了。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大家信任他。罗永浩说的话,人们就会认真倾听。罗永浩推荐的软件,人们就会去积极尝试。许多人一起尝试、赞叹,于是就造成了病毒一般的传播效果。 看来我们的收入差别是很有道理的。 干法 分析了原因,说说该怎么办吧。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旦发现了优质的互联网入口,一定要积累下来。订阅微信公众号、邮件列表、视频列表……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下次当你需要获得某一方面的专业信息的时候,你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直接上搜索引擎乱找信息不仅效率低,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有生命危险。附带的好处是当这些优质信息源的更新讯息占用了你的注意力之后,那些垃圾信息甚至没有什么机会进入你的视野。 如果你确实做了个好产品,却传播不出去,尝试一下跟这些互联网的新入口建立联盟合作关系吧。效果?你已经看到了。 想要收获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红利,你最好把自己打造成入口。当然,这是不容易的。这个时代想出名(获得别人几分钟的注意力)不难,所以网红的蹿红之路各式各样。然而若是想要收获别人的信任,难度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实话实说,我真的没有见过谁轻而易举地获得这种信任。把这些互联网入口叫做“网红”真的有些委屈他们了。 祝大家看了本文后可以更有效获得优质的信息,抓住应当抓住的机会。 本文初稿采用讯飞语音输入法录入,后期在电脑编辑整理完成。电脑上用的是哪款输入法?你猜。 :-P
文章
2016-10-23
5G+AIoT技术大趋势和产业机遇系列之 移动通讯与互联网应用演进与革新
作者介绍   唐云峰,1999年创建“站长工厂”网站,提供网站建设技术与资讯、开源软件下载、托管应用、桌面虚拟化等服务。2009年起投身物联网与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2017年担任中韩未来革新加速器(SKFI)社长,专注于IoT企业投资与技术赋能。    2018年底成为2018~2019年度阿里云MVP,此次应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之邀,参与“MVP时间”策划的5G+AIoT系列专题创作。 内容概述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5G的想象空间与应用并不能在4G时代去规划,但从业者可以沿着4G技术对于现有应用与场景的支撑不足展开一些近期可能的产业机遇分析。    AI与IoT目前的技术边界决定了AIoT的融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或者说是技术工具,严格来讲作者是立足于互联网从业者角度去看待5G的产业发展的,所关注的也更多是应用场景。最后将以个人视角展开几个应用场景,管窥蠡测其中的工程难题与产业机遇。 文章目录 移动通讯与互联网应用演进与革新 IoT发展现状(物联网这个事情有多么的不高级) AI有多么的不智能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看成IoT(万物互联)的演化历史 那么现有的技术会带给物联网什么样的未来呢? 实现AIoT(万物智能)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挑战并带来怎样的产业机遇 更新计划   自2019年11月27日起,每周更新一篇,感谢关注,期待交流。虽然内容准备很正经,但是我尽量说人话,讲故事,谈场景。该系列自我要求:多一点感性认识,少一些理性分析。不是提倡反智,而是甘为搬运工。 到底移动网络被互联网用来干啥? 20年前,我的互联网小回忆     1999年起,我陆续收到很多邮件来问询网站和域名出售,当时一个双拼域名可以卖到50万人民币,一个流量十几万独立IP的综合性网站可以卖到50万美元。不过,我很单纯地认为他们都是骗子,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不值那些钱。   很多原先的上网冲浪者变成了站长,各种千奇百怪、创意迭出的事物冒出来。也有很多人找我做网站,开出很高的价钱,虽然我也不知道最终他们如何实现花数万数十万的价钱做出来的网站上获得的电子邮件甚至是留言中的信息把钱挣回来,反正他们告诉我,“dot com时代来了!”   那个时候我的ISDN(电信把这个业务叫“一线通”),能够支持128Kbps的速度了,虽然并没有后来出现的3G移动网络快,但很稳定,不!又快又稳定(按:那时候连网吧都还在让十几二十台电脑共享着56Kbps)。   那么快的网速可以看Flash视频了,很爽!很快有一天,Showgood《大话三国》系列里面突然讲到纳斯达克的指数“跌得呱呱叫”,当时只是觉得动画很好笑。叫做盛极必衰也好,叫做泡沫破灭也好,反正自此以后找我做网站的人能给出来的钱越来越少,少到了几万块,少于一万块。反正做个网站也花不了多少时间,高中生也觉得,就这样都让零花钱已经多得用不完了。多年后,有人灵魂拷问:为啥不去上海买房?我十多岁了都还在想着,如何让几年前买的玩具四驱车跑得更快更久。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是不是满意多了? 移动网络曾经拯救过中国互联网第一代创业项目 2000年底的一天,飞在天上的猪们(第一代互联网创业风口的弄潮儿)受邀参加了一个饭局,中国移动要做一个“移动梦网”。这些创业者们被劝着挣钱去了。说说硬件条件吧,GSM的电路数据业务接入最大9.6kpbs,而且容易掉线。可以提供的内容是GIF图片、MIDI文件、图文短信以及几乎没有什么人用的WAP(划重点手机上网、手机上网、手机上网)和JAVA游戏。GIF图片就是今天大家在手机上互传的各种动图。虽然这个格式用于传输,但满足所有的图像存储原理,图片尺寸越小,颜色越少,也就越小。那个时代还有大量非彩屏机,比如经典情怀机3310,84x84像素(算术不好的同学不用按计算器了,大概是7000像素),请自行脑补两千万像素的手机拍摄出来的照片上万分之3.5的面积展示的内容。所以图片也不大,几Kb算大的了。不过彼时这些图片大多用来作为手机屏幕的背景。MIDI文件是什么鬼?权且当作一种音乐文件。一首歌只有几KB,只有伴奏没有人声。知道的朋友会说MIDI是很老的音乐文件格式,效果不好。其实说是一种音乐文件,但其中并不包含音色,可以理解为数字化的乐谱。回放设备如同演奏乐谱的乐团,“乐团的水准”决定了播放出来的效果与质量。昔日手机能够支持一种乐器声音的叫单和弦铃声(独奏的孤独乐团),支持16种乐器并能够同时发出两个以上声音的叫做多和弦铃声(县级交响乐团)。当然下载到手机既可以作为手机铃声也可以当音乐来播放,它有一个响亮的商业名称——“彩铃”。“发送短信XXXX到1066XXXXXXXX,即可下载XXX。”不管是订阅图文短信(短信新闻或彩信报)、下载彩铃、下载GIF墙纸。几乎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化应用。是不是感觉我标题党了?怎么就拯救中国互联网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都还没挣钱呢!即使算上广告收入,面对巨大的支出在没有新的融资进来的时候,几乎都入不敷出。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成了各大门户网站和腾讯的主要收入。我们可以从技术上回顾一下,用户发送短信到指定的服务接入号码,进行订阅服务。通过短信服务网关,将互联网的内容下发至手机。然后从手机用户的预缴话费中扣除相应的服务费。一不注意就被扣费最终让“移动梦网”业务成了公众诟病的对象,那时候公众也并没有发现自己已经通过短信在上网并且在网上消费了。身为阿里云MVP,不仅需要做技术的传播,更需要用历史视角与技术视角结合去看待产业,“移动梦网”提供的并不是一堆具体的业务,而是为业务场景服务的基础设施: 打通短信与互联网服务接口的106网关 预付费的手机账户提供了最早的移动互联网钱包这也说明了此前第一代互联网信息服务商(ICP)找不到卖广告位之外的收入途径的一个客观制约。即使想内容收费,但如何收费,邮局电汇? 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代支付技术已经在很多年以后了,那就是手机支付宝和微信手机支付的故事了。 回顾当年的技术展望与产业成果    接到这个写作选题的时候,就有一种预感,这是要做一件十年之后会啪啪打脸的事情。跟对待技术的态度保守或是激进没关系,对产业发展乐观与悲观也没有关系。好在我是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并不是通信领域的专家,从外行视角去回顾一下当年内行们如何被打脸也是一件趣事。    CSD电路交换型数据业务几乎存在于所有的2G手机中,其实是前一节提到的“移动梦网业务”默认上网方式。9.6Kbps的速度,就当作可以接入网络就好了。真正算是GSM移动互联网的要从称为2.5G的GPRS通用分组交换数据业务开始了。   因为这一系列文章的读者当中,有很多从事技术工作。技术人求知欲极强,肯定会去搜索CSD和GPRS的区别,肯定有很多人看了好几篇文章之后也没弄明白那些高通讯的家伙说的是啥。为了后面的内容陈述方便,我在此用俗谛给大家解说一下自行总结的,通讯行业之不可能三角。请注意以下内容敲黑板划重点:   在编码技术、无线频率、时空因素确定的情况下,系统终端接入量、响应能力以及带宽三个条件最多只能满足其中两个达到设计极限。   即使很重要,因为是我为便于大家理解的个人创作,就不说三遍了。大家自己大声朗读三遍即可。不懂,没关系!接下来我说人话。   不管是2G、3G、4G甚至是5G,能够有XX个设备同时使用、x毫秒甚至x纳秒的响应以及x K/M/Gbps的下载速度,不可能同时实现那一代技术的所有设计极限。   也就是说不管哪一代的移动通讯技术,都只能根据应用场景的具体需要,调整物理资源的分配方式实现各种超能力。   说回来吧,CSD保证的是响应速度牺牲的是带宽,GPRS要的是高带宽。对比一下,CSD提供9.6Kbps的带宽,GPRS则可以提供最高171.2Kbps的速度。CSD按照接入时长计费,GPRS按照流量计费。GPRS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上网。   所以GPSR绝对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里程碑,因为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确定了后续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模式。   来来来,给2G移动网络总结回顾一下吧。2G移动网络的应用展望是向用户提供便捷和高速的移动 Internet业务,如Web浏览E- mail FTP文件传输、 Telnet远程登录等;移动办公、移动数据接入业务(提供与企业内部网 Intranet互通);WAP业务、聊天、移动QQ、在线游戏等;GPRS短消息业务;远程操作(在线股票交易、移动银行等);定位业务(GPS定位信息传输);信息服务。GPRS可向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如新闻、时刻表、交通信息账户查询、股市行情、调度管理、订票、天气预报、博彩、业务广告等。技术应用都实现了,不过都没有实现产业化。前面提到的很多业务在3G、4G时代实现了产业化。另外,当年宣传GPRS的时候,还提到了稳定的语音和视频传输。民用无线通讯技术发展史上,2G是被寄予最多期望的一代,因为从模拟走向数字,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后续的几代技术都是在沿着2G未竟的事业继续发展前行。    2G网络的实际产业成就是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梦网”。    2G时代我的第一次手机上网则不是上述的场景,而是我在刚开张的淘宝网上买了个一个上海的133XXXX1118的手机号,安装到了一台CDMA手机当中。花了半钟完成了一次百度搜索,兴奋不已。一个感受,快!再后来使用西门子C65(JAVA)、西门子SX1(塞班6.1 S60)、多普达P800(WM 5)手机的时候,EDGE的网络+UC浏览器才基本上能够满足当时的上网浏览(真的不是给阿里移动做软文,那个时候还不属于阿里巴巴),而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讨论3G的时代展望了。   我的第一台3G手机是多普达D900(WM 6.5),但使用的是2G网络上网。而我使用3G网络的第一台手机是联通版iPhone 4。这两台设备是真正能够诠释3G网络特点的设备,一个是电脑型的手机,一个是手机型的电脑。3G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自此移动互联网时代才算真正来临。   几乎所有的3G都有一个前置摄像头,设计者们是希望用来利用3G网络的高速,而实现视频通话。最终被本着“不抛弃不放弃原则”的用户们拿来自拍。一个原生的移动宽带互联网,不仅3G时代里面视频通话没有在产业上成功,就连VoIP都在整个中国3G时代都未曾实施。技术的发展也仅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有如一个贩卖焦虑的App里面热卖的一本书名《你有你的计划 世界另有计划》(没看过,不知道写了啥,且借用人家的书名来占位置)。   历史上有个产品叫做飞信,打通了即时通讯和短信。可是短信要收费的,而且只能支持中国移动。有没有手机发消息不要钱的呢?有的,米聊。只要经常联系的人,都安装一个这样的软件,就不需要发短信了。(不要问为什么不用手机QQ,很多人没有QQ号。)同样的逻辑,这个市场最终由微信拿下了(但手机QQ完全占据了低龄及新生代市场)。   更恐怖的是中国移动有一个自绝于世界的3G标准TD-SCDMA。是的,这个标准以及后续的TD-4G标准帮助中国移动实现了在现代世界挖了一条真正的“护城河”(我都不确定这样的概念表述该不该加引号了),一条让自己出不去,用户进不来的河。所以,在讨论3G和4G,几乎不会以中国移动业务之上的场景作为分析案例。   当然,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来临,真正的移动支付也在3G时代诞生了。显然,移动支付并不在3G的产业展望之中。   我们总结一下3G时代,计划的核心应用场景,都没实现产业化(视频通话、VoIP、、基于IPTV的在线电视)。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应用是移动支付、真正的WWW浏览(WAP终于被抛弃了)、各种手机App。在3G时代的末期,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风口。第二波被吹飞起来的猪们(移动互联网应用创业者)和LTE(长期演进)网络出现了。    LTE被市场称为4G移动网络,几乎实现了2G网络所有的产业展望,而且兼容了以前所有的频段资源,3G时代的各种调制方式,引入新的编码技术,更为高效的时空管理。用人话说就是LTE真的好用,而且和同时期的家庭光纤宽带体验差距非常小。以至于真正4G网络(LTE-A)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没什么感觉甚至没有注意到。   演进意味着不是革命。所以,4G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更好的移动互联网。也因为互联网的移动化实现,其实4G可以算做正真意义上的人际互联网。   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却都带来了个革命性的影响。进入这个人际互联网的人们,在传媒舆论、消费习惯、生产销售、社会治理、体育娱乐、财产观念、婚恋、生育等领域都因为4G的不断演进产生了革命。   与此同时,各类接入设备也实现了高效能、低功耗。   伴随着接入设备、通讯带宽、通讯量的海量增加,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如同传统公共设施一般的算力、存储、带宽、算法、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支撑,帮助各行业针对各自场景实现低成本、高弹性、高可靠以及实时响应的移动应用底层技术支持。云原生技术体系赋能未来以场景为软件交付单元的云计算资源组合形式。   云计算技术已经准备就绪,就等着更快、更稳定敏捷、更大的移动通讯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回顾过去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2G时代的展望,经历了三代,7次重要技术迭代与演进,历时20年,所有的产业应用得以实现,并且成功的全方位升级为移动互联网。不禁令我想到一首歌,有如2G之于4G,移动通讯网之于互联网,“长到后,我就成了你,我就成了你。” 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最缺乏创意且最广泛的应用在哪呢?    我们从今天大家都十分反感的骚扰电话与短信说起吧!每天在反骚扰软件的加持下,至少超过10个骚扰电话与垃圾短信。内容几乎“全是广告”,过去的广告都是内容本身,现在的短信广告都是一个短网址,点击之后或者打开一个App或者访问一个Landing Page。这是一个典型的2G移动网络之于互联网的应用。手机打开网站满屏的广告,需要在广告中寻找新闻,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是广告。购物App可是人们主动打开的,总该没有广告了吧?太天真了,就连整个购物网站都是为你动态私人订制的广告,能被你第一眼看到的都支付了广告费。   这些是3G移动网络时代开始的应用,在如今大数据的加持下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广告投放(阿里妈妈是不是考虑给点广告费赞助一下本文作者啊)。广告在这个时代真的是无孔不入,打开电视开机画面是广告,自从内容为广告插播电视剧和广告插播综艺节目的模式越发的不受欢迎之后,电视人索性把广告做成了影视剧或者综艺节目,点播停下来是广告。话说回来,电视有广告,历来如此,大抵也就习惯了。   可是当你走上街头,看见消防宣传屏幕、无人图书站、电梯、共享充电宝之类,拥有显示器的设备在他们的商业策划书里一定可以看到买广告可以变现。   视频直播应用挖掘了人们对与俊男靓女互动的需求,原本打赏就能变现挣钱了,然而流量红人们又开始了他们的广告。类似的短视频应用,开始各种疯狂种草、疯狂带货。这些是4G移动网络时代的新生应用了。   综上所言,这样的移动互联网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移动广告网”。 5G怎么来临,近期能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认识5G的核心不同?     5G网络,带来了一系列的未来展望,从来没有如此广泛被公众讨论,全社会对通讯技术的热情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2G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未来展望的最终实现给公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直观、迅速而令人惊奇。   尽管公众并不能体会5G到底有何不同,但内心仍然充满了期待,期待一种力量能够推动自身走向更便利、更舒适以及更高效的新时代。    4G网络的延迟已经低于人类的神经系统响应速度(100毫秒),从而在技术上奠定了人际互联网。5G的核心目标是逐步将人际互联网演进为一个高速、高可靠、低延迟、海量承载的IoT(万物互联网)。 即将登场的5G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高速度,2G~4G的最大变化是速度,升级5G还是更快。“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到现在,人们觉得4K加载不够快,以后还需要8K视频。通话仅仅看到人影还不行,还需要全息影像交流。现在的文件越来越大,上传下载真的耽误时间。游戏主机本地的算力已经跟不上我的需要了,我需要渲染完成的结果,需要更清晰的画面。电影工业需要存储的数据太多,既需要云端的存储能力和算力,更需要强大的在线产线。VR系统需要更精细的场景体验。没有速度,都是妄谈。   低延迟,大量的机械设备、传感器、车辆、仪器、医疗设施以及各种可穿戴设备大部分对响应延迟要求在10毫秒以下,其中有的设备需要在5毫秒以下的响应延迟。   高可靠,几乎所有涉及到低延迟的设备都要求网络连接高可靠。一个非常形象的距离就是这边的手术进行着,远程的医生觉得不能在前行1mm就划破血管了,一下子网络断了,后果不堪设想。   海量承载,目前的通讯网络每4平方米1个设备都难以实现高可靠和低延迟。未来的场景下可能是每平方米数个设备。   总结一下,对于传统的互联网应用来讲,更高的速度,会带来更好的体验。而对于工业互联网以及商用物联网来说,能够提供更多设备接入情况下实现高可靠与低延迟。也是在为未来更多设备、更快速度、更稳定接入提供支持。 等待5G的建设得有过日子的心    目前通信业界提出了13中从4G演进到5G的方案,其中只有方案2是真正的5G核心网+5G基站的模式。其他的方案都是从市场进度和已经完成的投资网络等客观条件出发,设计的逐步演进方案。   每一代移动通讯网络的演进都不是一次性建成的,3年内可能会在一些区域出现5G核心网+5G基站的全覆盖区域,但4G的覆盖依然会作为网络的重要补充。   一些对于“移动”特性要求高的场景,或许在未来3年内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较低。而对于高带宽的应用可能会在这个阶段迅速获得提升与推广。   最后再说回IoT,5G在关键特性上,可以说是专门为IoT设计。然而,IoT不是依靠网络覆盖就可以建成的。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现在的那么多真正有销量的IoT设备几乎都是仅支持2.4G的wifi和支持低功耗蓝牙(BLE)呢?各种技术类型的优劣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后续可以专门开一章节。   价格,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wifi网络下有十多个2.4G设备之后的延时与可靠性就出现巨大隐患了。但是一个wifi模组都不到1美金,蓝牙的情况也类似。反观其他模组几乎都在3美金以上。 短期内应当断绝那些妄念?    纯5G不可能在短期内大规模建成,运营商会进行长时间的混合组网演进。所以,在进行场景应用开发的时候,通用型的场景可能不会太容易获得较好的市场反馈,而针对性的场景在这个阶段比较容易获得订单。5G相关应用研发可以做尝试,逐步培养技术力量。全力投入纯5G应用研发,则需要长期的稳定资金作为后备。特别针对IoT相关领域。   停滞不前也是大忌,比如现在还有大量设备在基于GPRS在接入。2G/3G已经在逐步退网了,对于物联网设备而言可以选择NB-IoT进行平滑切换。但这样的形式并没有完整利用NB-IoT的特性,可以考虑以IoT云为基础对云管边端技术重构。当然基于LTE的eMTC可以纳入观察视野,甚至在一些定制场景可以开始使用。   支持独立组网与非独立组网的5G模组,在具有网络覆盖的区域应该做一些试验性的场景,不论有没有订单,因为指望一切都完善了再去做,最好就当甲方爸爸。    5G应用不会独立于云计算而存在,包括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人工智能、IoT底座都是无法割裂的。把单片机+通讯模组看作是IoT也是一大妄念。   在本期最后,谈谈个人的看法。“技术不能决定什么商业模式,能怎么使用也决定不了什么,而在于市场需要你怎么使用技术解决什么问题。” 下期预告    本期通过介绍数字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展望了5G的近期发展机遇,下一期我们将一起用历史的视野与技术的视野看看AI的现状。
文章
5G  ·  物联网  ·  云计算  ·  存储  ·  人工智能
2019-11-26
“九”答不可 | ​量子力学在现实世界都有哪些应用?
这是被爱因斯坦和玻尔用“上帝跟宇宙玩掷骰子”来形容的学科,也是研究“极度微观领域物质”的物理学分支,它带来了许许多多令人震惊不已的结论——科学家们发现,电子的行为同时带有波和粒子的双重特征(波粒二象性),但仅仅是加入了人类的观察活动,就足以立刻改变它们的特性;此外还有相隔千里的粒子可以瞬间联系(量子纠缠):不确定的光子可以同时去向两个方向(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更别提那只理论假设的猫既死了又活着(薛定谔的猫)…… 诸如以上,这些研究结果往往是颠覆性的,因为它们基本与人们习惯的逻辑思维相违背。以至于爱因斯坦不得不感叹道:“量子力学越是取得成功,它自身就越显得荒诞。” 人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它依然看起来奇异而陌生,但量子力学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为人类带来了太多革命性的发明创造。 陌生的量子,不陌生的晶体管 美国《探索》杂志在线版给出的真实世界中量子力学的一大应用,就是人们早已不陌生的晶体管。 1945年的秋天,美国军方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真空管计算机ENIAC。据当时的记载,这台庞然大物总重量超过30吨,占地面积接近一个小型住宅,总花费高达100万美元。如此巨额的投入,注定了真空管这种能源和空间消耗大户,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中只能是一个过客。因为彼时,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在加紧研制足以替代真空管的新发明——晶体管。 晶体管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同时扮演电子信号放大器和转换器的角色。这几乎是所有现代电子设备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但晶体管的出现,首先必须要感谢的就是量子力学。 正是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领域获得的突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尤金·瓦格纳及其学生弗里德里希·塞茨得以在1930年发现半导体的性质——同时作为导体和绝缘体而存在。在晶体管上加电压能实现门的功能,控制管中电流的导通或者截止,利用这个原理便能实现信息编码,以至于编写一种1和0的语言来操作它们。此后的10年中,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制作和改良了世界首枚晶体管。1954年,美国军方成功制造出世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TRIDAC。与之前动辄楼房般臃肿的不靠谱的真空管计算机前辈们相比,TRIDAC只有3立方英尺大,功率不过100瓦。今天,英特尔和AMD的尖端芯片上,已经能够摆放数十亿个微处理器。而这一切都必须归功于量子力学。 量子干涉“搞定”能量回收 无论怎样心怀尊敬,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太容易能把量子力学代表的理论和它带来的成果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听起来就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而“能量回收”就是个例子。 每次驾车出行,人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做一件负面的事情——浪费能量。因为在发动机点燃燃料以产生推动车身前进的驱动力同时,相当一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或者直白地说,浪费在空气当中。对于这种情况,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借助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干涉原理来解决这一问题。 量子干涉描述了同一个量子系统若干个不同态叠加成一个纯态的情况,这听起来让人完全不知所谓,但研究人员利用它研制了一种分子温差电材料,能够有效地将热量转化为电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的厚度仅仅只有百万分之一英尺,在其发挥功效时,不需要再额外安装其他外部运动部件,也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研究团队表示,如果用这种材料将汽车的排气系统包裹起来的话,车辆因此将获得足以点亮200只100瓦灯泡的电能——尽管理论让人茫然,但这数字可是清晰可见的。 该团队因此对新型材料的前途充满信心,确定在其他存在热量损失的领域,该材料同样能够发挥作用,将热能转变为电能,比如光伏太阳能板。而我们只需知道,这都是量子干涉“搞定”的。 不确定的量子,极其确定的时钟 作为普通人,一般是不会介意自己的手表快了半分钟,还是慢了十几秒。但是,如果是像美国海军气象天文台那样为一个国家的时间负责,那么这半分半秒的误差都是不被允许的。好在这些重要的组织单位都能够依靠原子钟来保持时间的精准无误。这些原子钟比之前所有存在过的钟表都要精确。其中最强悍的是一台铯原子钟,能够在2000万年之后,依然保持误差不超过1秒。 看到这种精确的能让人紊乱的钟表后,你也许会疑惑难道真的有什么人或者什么场合会用到它们?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人需要。比如航天工程师在计算宇宙飞船的飞行轨迹时,必须清楚地了解目的地的位置。不管是恒星还是小行星,它们都时刻处在运动当中。同时距离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旦将来我们飞出了所在星系的范围,留给误差的边际范围将会越来越小。 那么,量子力学又与这些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些极度精准的原子钟来说,导致误差产生的最大敌人,是量子噪声。它们能够消减原子钟测量原子振动的能力。现在,来自德国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通过调整铯原子的能量层级来抑制量子噪声程度的方法。它们目前正在试图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所有原子钟上去。毕竟科技越发达,对准时的要求就越高。 量子密码之战无不胜 斯巴达人一向以战斗中的勇敢与凶猛闻名于世,但是人们并不能因此而轻视他们在谋略方面的才干。为了防止敌人事先得知自己的军事行动,斯巴达人使用一种被称作密码棒的东西来为机密信息加密和解密。他们先将一张羊皮纸裹在一根柱状物上,然后在上面书写信息,最后再将羊皮纸取下。借助这种方式,斯巴达的军官能够发出一条敌人看起来语无伦次的命令。而己方人员只需再次将羊皮纸裹在同等尺寸的柱状物上,就能够阅读真正的命令。 斯巴达人朴素的技巧,仅仅是密码学漫长历史的开端。如今,依靠微观物质一些奇异特性的量子密码学,已经公开宣称自己无解。它是一种利用量子纠缠效应、基于单光子偏振态的全新信息传输方式。其安全之处在于,每当有人闯入传输网络,光子束就会出现紊乱,每个结点的探测器就会指出错误等级的增加,从而发出受袭警报;发送与接收双方也会随机选取键值的子集进行比较,全部匹配才认为没有人窃听。换句话说,黑客无法闯入一个量子系统同时不留下干扰痕迹,因为仅仅尝试解码这一举动,就会导致量子密码系统改变自己的状态。相应的,即便有黑客成功拦截获得了一组密码信息的解码钥匙,那他在完成这一举动的同一时刻,也导致了密钥的变化。因而当合法的信息接收者检查钥匙时,就会轻易发现端倪,进而更换新的密钥。 量子密码的出现一直被视为“绝对安全”的回归,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拥有1000多年前那部维京时代海盗史的挪威人,已经打破了量子密码无解的神话。借助误导读取密码信息的设备,他们在不尝试解码的条件下,就获得了信息。但他们承认,这只是利用了现存技术上的一个漏洞,在量子密码术完善后即可趋避。 随机数发生器:上帝的“量子骰子” 所谓的随机数发生器,并不是老派肥皂剧中那些奇幻神秘的玩意。它们借助量子力学,能够召唤出真正的随机数。不过,科学家们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深入量子世界来寻找随机数,而不是简单轻松地抛下硬币、掷个骰子?答案在于:真正的随机性只存在于量子层级。实际上只要科学家们收集到关于掷骰子的足够信息,那么他们便能够提前对结果做出预测。这对于轮盘赌博、彩票甚至计算机得出的开奖结果等等,统统有效。 然而,在量子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绝对无法预测的。马克斯·普朗克大学光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是借助这一不可预知性,制作出了“量子骰子”。他们先是通过在真空中制造波动来产生出量子噪声,然后测量噪声所产生的随机层级,借此获得可以用于信息加密、天气预演等工作的真正随机数字。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骰子被安装在固态芯片上,能够胜任多种不同的使用需求。 我们与激光险些失之交臂 与量子力学的经历相似,激光在早期曾经也被认为是“理论上的巨人,实际应用上的侏儒”。但今天,无论是家用CD播放器,还是“导弹防御系统”,激光已经在当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不过,如果不是量子力学,我们与激光的故事,很可能是以“擦身而过”而收场。 激光器的原理,是先冲击围绕原子旋转的电子,令其在重回低能量级别时迸发出光子。这些光子随后又会引发周围的原子发生同样的变化,即发射出光子。最终,在激光器的引导下,这些光子形成稳定的集中束流,即我们所看到的激光。当然,人们能够知晓这些,离不开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及其发现的量子力学原理。普朗克指出,原子的能量级别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散、不连贯的。当原子发射出能量时,是以在离散值上被称作量子的最小基本单位进行的。激光器工作的原理,实际上就是激发一个特定量子散发能量。 专门挑战极端的超精密温度计 如果用普通的医用温度计,去测量比绝对零度低百分之一的温度,这支温度计的下场可想而知。那么如何去对付这样的极端温度呢?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支可以对付这些情况的神奇温度计。它不仅能在极端环境中保持坚挺,更能够提供无比精确的数值。 为制作这种温度计,研究团队必须重新梳理温度计的设计思路。比如获得精确数值的方式。幸运的是,在追寻精确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借助量子隧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像钻入山体内部而不是在其表面爬上爬下,粒子在穿越势垒的过程中,产生出了量子噪声。使用研究团队的量子温度计去测量这些噪声,便能够精确地得出实验物体的温度。 虽然这种温度计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在科学实验室,尤其是那些需要极低温度环境的材料实验室它就可以大展身手了。现在,研究者们还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该温度计的精确性,并期望随着它应用范围的拓展,更极端的科研环境都可以从中受益。 人人都爱量子计算机 在196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对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做了一些粗陋但却意义深远的预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日后著名的摩尔定律:每平方英尺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的数量,每18个月便会翻两倍。这一定律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现在,摩尔定律似乎走到了尽头,因为到2020年,硅芯片将会达到自身的物理极限,而随着晶体管体积的不断缩小,它们将开始遵循量子世界的各种规律。 和量子世界的规律“抱有敌意”相比,顺应量子时代或许才是人们最好的选择。今天,那些从事量子计算机研究的科学家做的正是这件事情。相比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并行处理。借助并行处理的能力,量子计算机能够同时处理多重任务,而不是像传统计算机那样还要分出轻重缓急。量子计算机的这一特性,注定它在未来将以指数级的速度超越传统计算机。 不过,在量子计算成为现实之前,科学家们还需要克服一些艰难挑战。比如,量子计算机使用的是比传统比特存储能力高出许多的量子比特,但是不幸的是,量子比特非常难以创造出来,因为这需要多种粒子共同组成网络。直到现在,科学家只能够一次性将12种粒子缠连起来。而量子计算机若要实现商业化应用,至少需要将这个数字增加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瞬时通信吗 量子力学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人们带来的成就弥足珍贵,但科学家们有理由相信,其在未来会奉献的更多。 现在,当你在手机、短信、邮件以及MSN、飞信等等诸如此类的通信工具之间徜徉时,可能以为自己已经被所谓的“瞬时通信”覆盖。实际上,你发出的声音、文字、图像都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达到目的地,或长或短而已。现在的人们日常所能用到的通信方式,所需时间都极其短,但在很远的未来,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会只限于大洲与大洲之间,而可能需要横跨星系,这就使通信时间大大的增加——譬如说,在今年8月6日,“好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传回的信号到达地球就有十几分钟的延迟。但这还只是在太阳系中地球和火星的距离,如果将距离延伸的更远,那么科学家们认为,只有量子力学才有能力真正实现“即时”的通信,无论距离多远。 使瞬时通信成为现实的关键,在于被称为量子纠缠的量子力学现象——爱因斯坦称其为“幽灵般的远距作用”,指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即使距离遥远,也保持着特别的关联性,对一个粒子的操作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简单来说就是,当其中一个粒子被测量或者观测到,另一个粒子也随之在瞬间发生相应的状态改变。这种仿佛“心电感应”般的一致行动,已超出了经典物理学规则的解释范畴,因此才被爱因斯坦视作鬼魅。但利用量子纠缠,我们可以操纵其中一个粒子引起对应粒子的即时、相应变化,从而完成收发“宇宙邮件”的动作。 不过,这一应用还面临着最大的问题:一些物理学家坚持认为纠缠的粒子实际上并不能传送信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我们的名单中的下一个项目,则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远距传输从科幻到现实 科幻片,尤其是太空题材的,最爱远距传输:偌大的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出现。 远距离传输就是量子态隐形传输,是在无比奇特的量子世界里,量子呈现的“纠缠”运动状态。该状态的光子如同有“心电感应”,能使需要传输的量子态“超时空穿越”,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出现。在“超时空穿越”中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这些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组成要素。 此前,IBM团队的6名工程师证明,远距传输完全可以实现,至少从理论上来讲是这样。但必须注意的是,“原对象”在此过程中将消失——因为远距传输可不是“传真机”,你原来那份“文件”是会被它销毁的。其貌似“复制”原物体的过程,实际也是对原物体的一种改变。 2009年,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联合量子研究所的科学家进行的“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中,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原子到1米外的一个容器里的另一个原子的量子隐形传输。尽管在实验中是一个原子转变成另一个原子,由第二个原子扮演起第一个原子的角色,与“原物传送”的概念不同,但原子对原子的传输,却对于研制超密超快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具有重大意义。 没错,远距传输并不仅在传输物体这一目标上才有价值,在达到这一目的之前,通往“圣域”的各项研究也被证明在其他多重领域大有作为。而所有的量子力学研究,甚至人类所有的科学活动,亦同此理。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12-26 本文作者:陶卿 本文来源:九州量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文章
安全  ·  量子技术  ·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  芯片
2018-05-03
【干货】大数据如何与零售业结合
一、“大数据”的商业价值 1、对顾客群体细分 “大数据”可以对顾客群体细分,然后对每个群体量体裁衣般的采取独特的行动。瞄准特定的顾客群体来进行营销和服务是商家一直以来的追求。云存储的海量数据和“大数据”的分析技术使得对消费者的实时和极端的细分有了成本效率极高的可能。 2、模拟实境 运用“大数据”模拟实境,发掘新的需求和提高投入的回报率。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中都装有传感器,汽车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可收集数据呈现爆炸性增长。Blog、Twitter、Facebook和微博等社交网络也在产生着海量的数据。 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得商家可以在成本效率较高的情况下,实时地把这些数据连同交易行为的数据进行储存和分析。交易过程、产品使用和人类行为都可以数据化。“大数据”技术可以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模型模拟来判断不同变量(比如不同地区不同促销方案)的情况下何种方案投入回报最高。 3、提高投入回报率 提高“大数据”成果在各相关部门的分享程度,提高整个管理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投入回报率。“大数据”能力强的部门可以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和内部搜索引擎把”大数据”成果和“大数据”能力比较薄弱的部门分享,帮助他们利用“大数据”创造商业价值。 4、数据存储空间出租 企业和个人有着海量信息存储的需求,只有将数据妥善存储,才有可能进一步挖掘其潜在价值。具体而言,这块业务模式又可以细分为针对个人文件存储和针对企业用户两大类。主要是通过易于使用的API,用户可以方便地将各种数据对象放在云端,然后再像使用水、电一样按用量收费。目前已有多个公司推出相应服务,如亚马逊、网易、诺基亚等。运营商也推出了相应的服务,如中国移动的彩云业务。 5、管理客户关系 客户管理应用的目的是根据客户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行为属性),从不同角度深层次分析客户、了解客户,以此增加新的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客户消费等。 对中小客户来说,专门的CRM显然大而贵。不少中小商家将飞信作为初级CRM来使用。比如把老客户加到飞信群里,在群朋友圈里发布新产品预告、特价销售通知,完成售前售后服务等。 6、个性化精准推荐 在运营商内部,根据用户喜好推荐各类业务或应用是常见的,比如应用商店软件推荐、IPTV视频节目推荐等,而通过关联算法、文本摘要抽取、情感分析等智能分析算法后,可以将之延伸到商用化服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帮助客户进行精准营销,今后盈利可以来自于客户增值部分的分成。 以日常的“垃圾短信”为例,信息并不都是“垃圾”,因为收到的人并不需要而被视为垃圾。通过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给需要的人发送需要的信息,这样“垃圾短信”就成了有价值的信息。在日本的麦当劳,用户在手机上下载优惠券,再去餐厅用运营商DoCoMo的手机钱包优惠支付。运营商和麦当劳搜集相关消费信息,例如经常买什么汉堡,去哪个店消费,消费频次多少,然后精准推送优惠券给用户。 7、数据搜索 数据搜索是一个并不新鲜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时性、全范围搜索的需求也就变得越来越强烈。我们需要能搜索各种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等数据。其商业应用价值是将实时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和广告联系起来,即实时广告业务和应用内移动广告的社交服务。 运营商掌握的用户网上行为信息,使得所获取的数据“具备更全面维度”,更具商业价值。典型应用如中国移动的“盘古搜索”。 二、“大数据”与零售业的结合运用 对于数据的使用,许多实体零售商同样表示非常重视,他们对企业积累的数据进行了各种预测和分析。然而,对具体的销售业务来说,往往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前不久市场中一家知名的服装零售企业一方面在宣传盈利上市的同时,一方面曝出有近10亿元的库存。国内很多零售企业都知道“大数据”应用的好处,但他们一旦将“大数据”的应用结合到自己的企业经营中时,便会出现与目前经营有非常大的不适应问题,如此导致许多企业对此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1、将零售策略与“大数据”技术进行结合 零售企业谈的“大数据”的最大价值,是在零售策略上与“大数据”技术进行结合,最大程度地编制前置性的零售策略,确保销售计划的实现。“大数据”讲究四个“V”:一是数据体量大(Volume);二是数据类型复杂(Variety),多涉及到各种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的;三是价值密度低(Value),这和体量大是相对应的;四是数据更新与处理速度快(Velocity)。 根据这些特性主动地在业务数据产生的同时做出相应的策略应对,会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时间和市场策略调整空间。这类似于大江大河的洪峰预警,上游的洪峰出现什么状况,下游要做什么样的应对。数据用到这一层面上,才具有直接的业务价值,这不是那种销量同期比、环比、销售计划比数据能指导业务的价值能相比的。例如一家涉足线上业务的实体零售商,在一组货品的15分钟促销时间内,往往准备着3套应变策略,以确保货品能够按计划卖出。 在实体商业领域,有许多关于数据与营销的案例。一个较早的版本就是美国沃尔玛啤酒和尿布的数据关系。原来,美国的妇女在家照顾孩子,所以她们会嘱咐丈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为孩子买尿布,而丈夫在买尿布的同时又会顺手购买自己爱喝的啤酒。 当分析师了解到啤酒和尿布销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购买情境,于是将这两种属于不同门类的商品摆在一起。这个发现为商家带来了新的销售组合。当然,即使再多的零售连锁企业知道这个故事,也极少从平时销售中能发现这样的组合,哪怕是牵强附会的。 所以,零售策略设计是零售业“大数据”价值最大的地方,也是“大数据”可以直接为其提供支持的业务。 2、零售企业对“大数据”应保持正确态度 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重视“大数据”的发展、重视企业的数据中心,把收集顾客数据作为企业营销运营的第一目标;第二,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及建立收集数据的软硬件机制;第三,以业务需求为准则,确定哪些数据是需要收集的;第四,确认在企业已有的数据基础上或者未来方向前提下,如何达成前三项目标的基础建设方案。 在这些IT基础工作需要企业有实实在在的投入和建设规范的信息化团队,作为中国商业最大的一分子——中小微型零售企业似乎是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面对这样一场变化的。 大中型零售商因为本身业务及利润的积淀,已经能够承担这样一场需求趋势的需要成本。中小微型企业还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也如同大中型企业进行全方面的投入,将很快会被新型的IT工具拖垮或者遭受重创。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零售企业没有机会,实际上IT的发展为所有的企业都提供了平等的选择,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即是对这样一场变革带来的临时礼物。 作为中小微型零售企业,完全不必考虑自己建设一套“大数据”的IT系统,他们从精力、成本、能力上来说都不适合,因此此类企业可以将企业的IT建设外包给适合的服务商,企业本身的所有精力可以投入到对商圈的开发上。 目前,一些IT软件开发运营商也已经针对传统零售企业推出了云服务的基础平台,为中小微型商业企业提供了大型企业和超大型企业同样的基础环境及系统架构,小企业只需清晰地规划出自己的目标和适合的步骤,使用云平台按需付费即可,大可不必进行巨大的初始投入和不可预测的运行成本。 三、“大数据”在零售企业实战中的应用 1、Target 最早关于“大数据”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第二大的超市塔吉特百货(Target)。孕妇对于零售商来说是个含金量很高的顾客群体。但是他们一般会去专门的孕妇商店而不是在Target购买孕期用品。人们一提起Target,往往想到的都是清洁用品、袜子和手纸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却忽视了Target有孕妇需要的一切。为此,Target的市场营销人员求助于Target的顾客数据分析部要求建立一个模型,在孕妇第2个妊娠期就把她们给确认出来。在美国出生记录是公开的,等孩子出生了,新生儿母亲就会被铺天盖地的产品优惠广告包围,因此必须赶在孕妇第2个妊娠期行动起来。如果Target能够赶在所有零售商之前知道哪位顾客怀孕了,市场营销部门就可以早早的给他们发出量身定制的孕妇优惠广告,早早圈定宝贵的顾客资源。 如何能够准确地判断哪位顾客怀孕? Target想到公司有一个迎婴聚会(baby shower)的登记表,开始对这些登记表里的顾客的消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不久就发现了许多非常有用的数据模式。比如模型发现,许多孕妇在第2个妊娠期的开始会买许多大包装的无香味护手霜;在怀孕的最初20周大量购买补充钙、镁、锌的善存片之类的保健品。最后Target选出了25种典型商品的消费数据构建了“怀孕预测指数”,通过这个指数,Target能够在很小的误差范围内预测到顾客的怀孕情况,因此Target就能早早地把孕妇优惠广告寄发给顾客。 为了不让顾客觉得商家侵犯了自己的隐私,Target把孕妇用品的优惠广告夹杂在其他一大堆与怀孕不相关的商品优惠广告当中。 根据这个“大数据”模型,Target制订了全新的广告营销方案,结果Target的孕期用品销售呈现了爆炸性的增长。Target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从孕妇这个细分顾客群开始向其他各种细分客户群推广,从Target使用“大数据”的2002年到2010年间,Target的销售额从440亿美元增长到了670亿美元。 2、ZARA ZARA平均每件服装价格只有LVHM四分之一,但是,回看两家公司的财务年报,ZARA税前毛利率比LVHM集团还高23、6%。 (1)分析顾客的需求 在ZARA的门店里,柜台和店内各角落都装有摄影机,店经理随身带着PDA。目的是记录其顾客的每个意见,如顾客对衣服图案的偏好,扣子的大小,拉链的款式之类的微小举动。店员会向分店经理汇报,经理上传到ZARA内部全球资讯网络中,每天至少两次传递资讯给总部设计人员,由总部作出决策后立即传送到生产线,改变产品样式。 关店后,销售人员结帐、盘点每天货品上下架情况,并对客人购买与退货率做出统计。再结合柜台现金资料,交易系统做出当日成交分析报告,分析当日产品热销排名,然后,数据直达ZARA仓储系统 。 收集海量的顾客意见,以此做出生产销售决策,这样的作法大大降低了存货率。同时,根据这些电话和电脑数据,ZARA分析出相似的“区域流行”,在颜色、版型的生产中,做出最靠近客户需求的市场区隔。 (2)结合线上店数据 2010年,ZARA同时在六个欧洲国家成立网络商店,增加了网络巨量资料的串连性。2011年,分别在美国、日本推出网络平台,除了增加营收,线上商店强化了双向搜寻引擎、资料分析的功能。不仅回收意见给生产端,让决策者精准找出目标市场;也对消费者提供更准确的时尚讯息,双方都能享受“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分析师预估,网络商店为ZARA至少提升了10%营收。 此外,线上商店除了交易行为,也是活动产品上市前的营销试金石。ZARA通常先在网络上举办消费者意见调查,再从网络回馈中,撷取顾客意见,以此改善实际出货的产品。 ZARA将网络上的海量资料看作实体店面的前测指标。因为会在网络上搜寻时尚资讯的人,对服饰的喜好、资讯的掌握,催生潮流的能力,比一般大众更前卫。再者,会在网络上抢先得知ZARA资讯的消费者,进实体店面消费的比率也很高。 这些顾客资料,除了应用在生产端,同时被整个ZARA所属的英德斯(Inditex)集团各部门运用:包含客服中心、行销部、设计团队、生产线和通路等。根据这些巨量资料,形成各部门的KPI,完成ZARA内部的垂直整合主轴。 ZARA推行的海量资料整合,后来被ZARA所属英德斯集团底下八个品牌学习应用。可以预见未来的时尚圈,除了台面上的设计能力,台面下的资讯/数据大战,将是更重要的隐形战场。 (3)对数据快速处理、修正、执行 H&M;一直想跟上ZARA的脚步,积极利用“大数据”改善产品流程,成效却不彰,两者差距愈拉愈大,这是为什么? 主要的原因是,“大数据”最重要功能是缩短生产时间,让生产端依照顾客意见,能于第一时间迅速修正。但是,H&M;内部的管理流程,却无法支撑“大数据”供应的庞大资讯。H&M;的供应链中,从打版到出货,需要三个月左右,完全不能与ZARA两周的时间相比。 因为H&M;不像ZARA,后者设计生产近半维持在西班牙国内,而H&M;产地分散到亚洲、中南美洲各地。跨国沟通的时间,拉长了生产的时间成本。如此一来,“大数据”即使当天反映了各区顾客意见,无法立即改善,资讯和生产分离的结果,让H&M;内部的“大数据”系统功效受到限制。 “大数据”运营要成功的关键,是资讯系统要能与决策流程紧密结合,迅速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回应、修正,并且立刻执行决策。 3、亚马逊 此前亚马逊并未大张旗鼓推展广告业务,直至2012年年底,有报道指出,亚马逊即将推出实时广告交易平台,从而向Facebook和谷歌发起挑战。这个实时广告交易平台又称“需求方平台”(Demand Side Platform,DSP),可以让广告与目标消费者相遇。广告商可以在“需求方平台”上竞标网站的闲置广告空间,而竞标标的包括广告版位,以及符合特定条件的消费者。 亚马逊开发的“需求方平台”可以“协助广告商接触网路上的众多用户,同时也帮助客户迅速找到想购买产品的相关资讯”,“需求方平台”概念虽非亚马逊首创,但以丰富资料为后盾。 亚马逊与广告商分享的资讯有两类,一是依用户网路行为所做的通用分类,例如热衷时尚、喜爱电子产品、身份为母亲、爱喝咖啡等,二是用户的商品搜寻记录。至于消费者的实际购物资料,亚马逊似乎尚未列入分享。广告商即使无法得知实际消费记录,能了解潜在顾客的商品搜寻记录;亚马逊如果全力进军网路广告市场,仍可能大大改变产业生态。 亚马逊2012年的广告收入约为5亿美元, 2013年的广告收入将达10亿美元。这会成为亚马逊未来几年内营收增长的新动力,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亚马逊各项业务中利润率最高的业务之一。 4、沃尔玛 2011年,沃尔玛电子商务的营收仅是亚马逊的五分之一,且差距年年扩大,让沃尔玛不得不设法奋起直追,找出各种提升数字营收的模式。最终,沃尔玛选择在社交网站的移动商务上放手一搏,让更大量、迅速的资讯,进入沃尔玛内部销售决策。沃尔玛的每张购买建议清单,都是大量资料运算而出的结果。 2011年4月,沃尔玛以3亿美元高价收购了一家专长分类社群网站Kosmix。Kosmix不仅能收集、分析网络上的海量资料(大数据)给企业,还能将这些资讯个人化,提供采购建议给终端消费者(若不是追踪结帐资料,这些细微的消费者习惯,很难从卖场巡逻中发现)。这意味着,沃尔玛使用的“大数据”模式,已经从“挖掘”顾客需求进展到要能够“创造”消费需求。 沃尔玛本身就是一个海量资料系统,适用各种商业上的分析行为,它的综合功能,作为世界最大的零售业(专题阅读)巨人,沃尔玛在全球超过200万名员工,总共有110个超大型配送中心,每天处理的资料量超过10亿笔。由于资料量过于庞大,沃尔玛的“大数据”系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做出每一笔决定前,将执行成本降到最低,并且创造新的消费机会。 Kosmix为沃尔玛打造的“大数据”系统称做“社交基因组(Social Genome)”,连结到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工程师从每天热门消息中,推出与社会时事呼应的商品,创造消费需求。分类范围包含消费者、新闻事件、产品、地区、组织和新闻议题等。同时,针对社交网络快消息流的性质,沃尔玛内部的“大数据”实验室专门发展出一套追踪系统,结合手机上网,专门管理追踪庞大的社交动态,每天能处理的资讯量超过10亿笔。 “社交基因组”的应用方式五花八门。举例来说,沃尔玛实验室内部软件能从Foursquare平台上的打卡记录,分析出在黑色星期五,不同地区消费者最常购买的品项,然后,针对不同地区送出购买建议。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4-01-04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
文章
存储  ·  大数据  ·  数据挖掘  ·  云计算
2017-04-03
跳转至:
大数据文摘
6109 人关注 | 0 讨论 | 3457 内容
+ 订阅
  • 波士顿动力机器狗变身侦查犬!被征警的Spot,更安全还是该害怕?
  • 看YouTube学做广播体操?机器人即将掌握人类所有动作 | 一周AI最火论文
  • 到家自动充电,拜拜充电线!东京大学开发自动充电房间,能量成为“与空气一样的东西”
查看更多 >
安全
1031 人关注 | 23272 讨论 | 50838 内容
+ 订阅
  • ECS使用体验
  • 从头搭建一个flask鉴权系统之登陆
  • Java虚拟机:虚拟机类加载机制
查看更多 >
开发与运维
5179 人关注 | 125216 讨论 | 179594 内容
+ 订阅
  • 【Java 强化,最全面试考点与面试技巧
  • Java并发:InheritableThreadLocal详解
  • ECS使用体验
查看更多 >
人工智能
2593 人关注 | 9266 讨论 | 60678 内容
+ 订阅
  • 【Java 强化(1),4000多页合集的计算机、网络、算法知识总结
  • 使用sklearn+jieba完成一个文档分类器
  • OMG!日常Java练习题(每天进步一点点系列
查看更多 >
大数据
183885 人关注 | 22884 讨论 | 50488 内容
+ 订阅
  • 使用sklearn+jieba完成一个文档分类器
  • SpringBoot整合!关于分布式锁原理的一些学习与思考
  • 一个印象深刻的Bug-WebDriverException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