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浪潮王虹莉 探互联网服务器市场的未来
2009年8月26日,浪潮服务器在京举办名为"存之有道 储"值"得法"的存储服务器新品发布会。专程从美国赶来的INTEL全球服务器平台事业部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Jason.Waxman与浪潮集团服务器&存储营销本部产品总经理王虹莉女士一起发布了基于Xeon 5500处理器的两款存储服务器新品,SA5212L和SA5212S。SA5212L/S充实存储服务器产品线与上一代产品相比,SA5212L/S的性能提升2.25倍以上,整体功耗和噪音反而有所降低,一举两得实现了更高的性价比和更低的能耗。据了解,作为浪潮与Intel紧密合作的结晶,SA5212L采用了特别针对IPDC设计的主板和符合80 Plus Gold标准的高效能电源,电能转换率大幅度提高。SA5212L和SA5212S发布后,浪潮在存储服务器这一细分市场实现了较为全面的差异化布局。SA5212L/S与AS200M、AS500M、NF200S、NF220S、NF360S、AS500N2六款产品均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随新品一同发布的还有浪潮新一代睿捷管理套件。该管理套件包括管理、智能安装和备份还原三大模块,全面支持IPMI 2.0标准,可以实现带外管理,从而降低用户的运维负担。“全程定制化”精耕互联网市场此次新品发布会上,王虹莉再三强调了浪潮服务器对于互联网市场的重视。多方数据显示,由于Web2.0应用的迅猛发展和3G“落地”,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对于服务器的需求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2007年开始,浪潮明确提出“定制化”的战略将互联网行业看做第二大战略市场,通过推出定制化的Cache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等形式的产品,当年取得了100%的销量增长。2008年,浪潮正式实施“三驾马车”策略,推出从产品定制上升到应用定制和方案定制的“全程定制化”解决方案。“2009年我们在互联网市场取得的成绩有望再度翻番”,王虹莉在接受51CTO记者专访时表示。谈到定制化策略的指导思想,王虹莉认为定制化代表了差异化,会给研发、制造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要在产品设计理念上体现从单一成本到综合成本的观念转变。为了支持这一策略,浪潮集团采取了不少举措,首先是在经营策略上有所倾斜,平衡好利润率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与“种子型”客户紧密合作,集中投入力量进行定制化设计和生产;再者是联合Intel等上游厂商共享技术资源,更好地把握互联网用户的需求特点。“强调定制化是否也会造成产品规格混乱,品质难以保证?”面对这一问题,王虹莉给出的回答是“80%的行业化定制加20%的单个性需求”,她还告诉51CTO记者,每一款定制化的产品都会经由浪潮实验室和客户生产环境进行至少两个月的测试。从双方对合作的重视来看,浪潮的全程定制化解决方案显然也得到了Intel的高度认可和鼎力支持。Jason.Waxman在新品发布会上表示,浪潮通过定制化的创新给用户带来高性价比和低功耗的产品,可以帮助数据中心实现运维优化。另外,通过与浪潮的合作,Intel也获得了许多来自互联网市场的用户反馈,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服务有望创造新的利润空间据了解,浪潮在互联网行业的服务器市场占用率已达到15%,并且在CDN、视频分享两大细分市场稳坐占有率第一的位置。由于2U12硬盘的存储服务器性价比突出,浪潮在这一细分领域也已先声夺人,获得了不少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大客户的青睐。“随着3G应用的兴起,无线互联网市场也已成为浪潮关注的重点,我们将继续采取定制化的策略”,王虹莉表示。51CTO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浪潮不仅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器产品,而且也提供诸如上门安装、机房搬迁、应急响应这样的配套服务。“服务的定制化和供货保证是我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王虹莉认为这也是浪潮服务器在本地研发、制造所带来的先天优势;未来,定制化的服务亦将成为利润来源。对于时下炙手可热的云计算话题,王虹莉透露浪潮已有所准备。她告诉51CTO记者,浪潮集团对于云计算的研究由HPC部门牵头,未来将与服务器&存储营销本部一同向业界伙伴发布共建云计算联盟的策略。此外,王虹莉认为与在线应用紧密相关的可视计算、图形计算也将是服务器发展的新亮点。记者手记:产品之外的亮点本土的IT企业,若过多地依赖于政府采购和特定行业市场,不仅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很容易撞到“天花板”,而且难以得到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可,甚至也不乏因固步自封跟不上市场变化而日渐式微的先例。相比之下,浪潮服务器扎根互联网市场的举措不仅勇气可嘉,而且经过数年耕耘形成了完善的产品线与自成机抒的操作方法,所获颇丰。在服务器市场总体需求增长放缓,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浪潮的策略或可给同业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本文转自 alifafa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chenghong/196683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聚焦CBD应用场景 浪潮M5新一代服务器加速智慧计算落地
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整个世界,各行各业都在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当我们从信息化到智能化,智慧时代已经到来。
进入智慧时代,智慧计算成为计算当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浪潮一直在主打计算+的战略,并形成了完善的软硬件产品。其中,计算+包括关键计算、智慧计算和科学计算。而最具有增长潜力、成长空间最大的是智慧计算,这也是今后浪潮业务发展的重心。
在今年的IPF2017上,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恩东提出了浪潮长期业务战略——聚焦智慧计算。很显然,智慧计算需要过硬的产品进行支撑。
近日,浪潮在北京发布新一代服务器M5,浪潮M5新一代服务器全面支持最新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代号为“Skylake”),聚焦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简称CBD)应用场景,强调极致的场景化设计,涵盖关键业务服务器、通用服务器、融合架构服务器和应用优化服务器4大系列、35款产品,提供业界最丰富的场景应用产品阵列。
浪潮集团副总裁彭震
浪潮集团副总裁彭震告诉至顶网记者,浪潮M5新一代服务器针对智慧计算的时代需求所设计,遵循“极致、弹性、开放、智能”4个设计原则,聚焦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简称CBD)应用场景,强调极致的场景化设计。“浪潮M5新一代服务器并不是换换CPU那么简单,实际上我们把它定义为面向智慧计算的新一代产品。”彭震如是说。
浪潮M5四大设计原则:极致、弹性、开放、智能
过去的服务器都是面向通用市场设计的,用一个服务器适用于多种场景。很显然,这样的架构设计是无法适应智慧计算需求的。智慧计算时代下,服务器需要打破传统设计思路,从均衡设计走向场景化的极致设计,即在关注服务器传统RASUM五大特性之外,对服务器空间、能耗、弹性、开放上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聚焦应用场景的极致设计和应用优化增强。
彭震表示,浪潮M5服务器虽然从概念上看还是传统服务器架构,但是我们赋予了其更多智慧计算内涵。也就是从传统标准化的中庸、均衡设计,到以应用场景为主追求极致和应用优化,在计算性能、可扩展性、灵活弹性、智能自动化管理等方面实现极致创新与突破。所以,我们提出了四大设计理念——极致、弹性、开放、智能。
在极致方面,浪潮M5突破空间限制,挑战极限设计。浪潮设计的PCI-E交换机、I/O Box等专用扩展模块来突破平台扩展性极限的同时,也发展了高强度分仓结构、高精度风流控制和高效高功率主板供电等一系列领先的底层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器产品的计算密度、存储密度等物理表现。
例如,存储服务器NF5486M5高度为4U,最大配置100块3.5寸硬盘,是业界最高密度的存储服务器,每U高达25PB的存储密度,与通用存储服务器相比,数据中心存储设备空间节省60%。该产品运行时每排硬盘都会使空气升温2°C左右,当环境温度达到35°时,出风位置的硬盘温度就接近临界温度,浪潮引入高精度气流调配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上市销售的这款产品即使部署在35°环境中,出风口处的硬盘也能保证正常工作。
在过去,服务器主要是承担计算的角色,承载的应用也比较单一,应用场景有限。
在智慧计算时代,不管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以及深度学习的场景,服务器需要承载的工作复杂日趋多样化。比如在云计算场景中,就有计算密集型、存储密集型、I/O密集型等不同的需求。浪潮M5新一代服务器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例如NF5280M5在2U空间内可扩展56个物理核心,24个内存插槽和10个标准PCI-E接口,可配置为30多种应用方案,覆盖通用计算、异构计算等5类应用场景。
在实现了极致设计之后,浪潮M5在弹性方面并没有“顾此失彼”。通过弹性组合,浪潮M5实现了随需而变。
“通常在极致设计之后,系统的弹性会损失很多。但是我们在中间层加入了很多弹性设计,通过组件化与模块化,浪潮M5可以基于不同的应景场景实现轻松应对。”彭震说。
浪潮新一代M5服务器采用了高度通用的模块化设计,每一款面向应用的高度定制化方案都是“通用模块+高弹性产品平台”的灵活组合。例如浪潮IncloudRack和I9000均可支持2路4路和八路节点,以及I/O、PC–E扩展模块,可以配置为企业私有云、深度学习、公有云、交易处理等十几类业务应用的承载平台。
在开放性方面,浪潮是中国ODCC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会员、OCP白金会员、Open19的首批会员。一方面浪潮不断推动各个组织标准的产业化,另一方面,融合不同组织的标准,形成统一开放的计算生态。
目前浪潮针对三大开放计算标准推出了天蝎整机柜、OCP整机柜、OCS整机柜、Open19整机柜等5大方案平台以及17款扩展节点,融合不同标准,形成了统一的产品线。
彭震表示,目前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成为一大趋势,而里面的服务器来自于不同的厂商,以及相同厂商不同代的产品。如何实现这些服务器的管理,开发性和标准化就变得非常重要。
“浪潮M5就引入了Redfish、OpenBMC这样一些开源标准。通过参与开放标准组织的活动,可以让不同的硬件实现高效的统一工作,同时实现更大的生态构建。”彭震说。
此外,对于开放性,彭震有着更多解读,例如在开源方面,浪潮秉持三个原则,分别是源于开源、回馈开源、高于开源。
对于“源于开源、回馈开源”,我想不用过多解释。而对于“高于开源”,彭震介绍说,当前的开源社区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以OpenStack为例,其在某些模块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在安装、配置、部署,计费等等,包括自动化运维方面,实际上是不够的。
“浪潮要做的就是在开源的基础上增加很多客户需求的功能模块,同时我们也会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封装应用软件,因为单纯的开源社区软件并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商业版软件。”彭震说,“基于开源,我们在给客户交付的时候其实可以进行差异化服务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同时,彭震强调说,积极加入开源开放组织其实是加入了一个生态,不光是技术,还包括产品、商业模式等。比如加入OCP组织,其实是需要浪潮贡献IP(知识产权)的,浪潮可以把客户共性的需求转化为IP,让整个业界可以共享使用。
在智能方面,浪潮M5实现了多维度智能管理和负载分流,简化IT运维,智能监控业务负载状态。通过搭载多维合一的自动管理方案,支持OpenBMC和Redfish两大标准管理API接口,兼容已有的管理软件API,同时也支持最新技术,可以帮助用户构建一个统一数据中心管理系统,涵盖服务器、存储、网络以及供电、散热、安监等所有设备和设施。实现自动IT、制冷、供电系统联动,进行功耗管理,可将传统数据中心PUE指标降低20%。同时针对大规模数据中心IT运维,开发了智能云诊断系统,快速定位故障,并实时反馈给IT运维人员,使得硬件问题修复时间缩短70%。
彭震表示,过往服务器的硬件与软件是绑定在一起的,浪潮一直在讲“硬件重构+软件定义”,在浪潮M5中,我们引入了软件定义状态。所谓软件定义状态,也就是把一台服务器的状态,包括底层固件的设置、网络MAC地址、IP、管理特性等,都抽离出来,和硬件完全分离开。
“通过硬件与软件的解耦,一方面实现了弹性,另一方面实现智能化。”彭震说。
正是基于这种场景化设计,浪潮M5新一代服务器,计算性能峰值提升125%;多路服务器计算密度提升100%;存储服务器的存储密度是上一代的2.78倍;业界最全的AI的产品线,在部署密度、峰值性能、硬件解耦处于业界领先水平,相比上一代产品性能提升1.5倍。
浪潮M5支撑智慧计算“CBD”场景的应用价值
前面说过,浪潮M5聚焦“CBD”应用场景,强调极致的场景化设计。具体而言:
浪潮M5产品家族,覆盖了从企业/行业云数据中心到超大规模云数据中心的多样化应用需求,提供易于部署、运维、实施的产品组合,对云数据中心的能源、管理、服务持续优化,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浪潮M5新一代服务器,创新采用了弹性基础架构设计和Merry hierarchy优化技术,相比传统架构实现了存储密度4倍提升,存储性能提升10倍以上,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最佳的基础设施平台。
其中,通用服务器和关键业务服务器面向传统的企业应用,追求极致的RASUM特性,为ERP、CRM等传统企业应用提供强大、可靠、灵活的支撑平台。
应用优化服务器分为两个子系列,分别针对计算密集型应用和数据丰富型应用,前者为云数据中心而设计,追求极致的密度、能效和易维护性,提供极致优化的整体成本。后者针对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新兴的数据丰富型应用,在存储、异构扩展性等方面突破技术平台的限制,提供远超于一般产品的物理存储容量和异构计算能力。
融合架构产品线,是下一代数据中心模块化解决方案,包含多子星、刀片和整机柜等多种形态。这些产品性能密度、存储密度、能效等物理指标,以及计算、存储、I/O等各类资源的扩展性方面远远优于传统服务器。
浪潮M5新一代服务器AI产品家族,面向人工智能训练、识别的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异构计算密度、基于弹性配置的灵活拓扑、以及适应不同类型标准或池化计算架构,为人工智能提供最丰富的配置和最理想的性能。例如,深度学习专用服务器NF5288M5,实现了在2U空间内8块GPU的部署,具有极致的性能空间比,是全球最高计算密度、最高性能的AI服务器。
浪潮服务器高级架构师吴安表示,浪潮在AI产品线可以提供最完整的AI解决方案。同时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我们也有非常完整的产品布局。浪潮M5新一代服务器产品将帮助客户应对智慧计算时代带来的挑战,助力客户向智慧时代转型。
彭震说,现在人工智能非常火爆,而人工智能里面主要用的还是深度学习这样的技术。深度学习这种技术和传统的CPU计算模式完全不一样,所以GPU、FPGA等芯片技术涌现出现。这也是浪潮为什么关注异构计算的原因。
另外,在人工智能市场,浪潮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国AI领域最大的计算平台供应商。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浪潮的角色是搭平台,我们并不会做上层应用。在不同的行业里面,浪潮和合作伙伴、客户进行更紧密的联合创新。应用与数据是属于合作伙伴和客户的,浪潮更多是帮助它们用好平台。”彭震说。
目前浪潮已经成立人工智能部门,并推出面向AI应用的创新计算平台,在数据中心产品创新、深度学习算法框架优化、生态系统建设等方向全面发力。
在4月的IPF上,浪潮与百度联合发布了面向更大规模数据集和深层神经网络的超大规模AI计算平台——SR-AI整机柜服务器。
在6月德国ISC17上,发布了可灵活扩展的新型AI加速计算产品GX4,实现CPU与GPU、Xeon Phi以及FPGA等协处理加速资源解耦并可随需扩展计算性能,为多样化的AI应用提供极具弹性的加速计算支撑。
同样是在6月的2017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会上,浪潮获评为“人工智能影响力企业”,这是面向企业颁发的最高大奖。
……显然在智慧计算的道路上,浪潮已经起航。
对于未来服务器市场的布局,彭震表示,通用型服务器更多应用在传统IT,而传统IT在这些年增长相对比较缓慢。近两年,爆发式的应用是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平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转向增长更迅速、量更大的市场。
写在最后
总的来看,浪潮新一代M5服务器带来了很多新特性,这些特性是浪潮面向智慧计算应用场景的思考成果。这新一代M5系列产品相比以往的产品设计更加极致、弹性、智能和开放,支撑了浪潮智慧计算策略的进一步落地。
借助浪潮M5新一代的智能计算平台,企业能够更好地在智慧时代进行业务创新。在浪潮M5服务器全新构建的平台上,浪潮的智慧计算大门也随之开启。
“浪潮服务器在中国市场已经取得了领先的位置,在未来几年,我们希望能成为全球的TOP3的服务器厂商。在智慧计算的大潮流里面,浪潮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浪潮要做智能化转型的赋能者和推动者,为智慧计算提供更加强劲的计算平台。”彭震如是说。
原文发布时间为: 2017年7月19日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至顶网。
VMware虚拟化技术培训(3) 安装配置ESXi
实施VMware虚拟化的第一步就是在物理服务器上安装ESXi,培训学校给提供了一批浪潮的刀片服务器,4人一组,每组2台服务器。另外还提供了一组存储,由讲师分配给各组使用。
感觉ESXi对硬件的兼容性也并不差,它的基本硬件要求:
有同学在用VMware Workstation创建的虚拟机里竟然也可以安装上ESXi,而且yeslab的视频教程里为了方便演示也是这样操作的,所以我估计在目前的很多PC机里应该也都可以安装上ESXi,这样如果要实施教学的话,对实验条件就不必那么苛刻了。
下面我们还是来在浪潮的服务器上安装ESXi。
1. 远程配置服务器
ESXi可以用光盘或优盘的方式直接在服务器上安装,我们这里采用的是远程安装方式,所以首先需要对服务器进行一些必要配置。
首先通过IE远程登录到服务器:
登录之后,这里需要先对IE浏览器做下安全配置,否则将无法执行配置功能。打开安全选项,选择自定义安全级别,启用两个安全策略,第一个为“加载应用程序和不安全文件”,默认状态是禁用的,改为启用。
第二个为“文件下载和文件下载的自动提示”,默认也是禁用的,都改为启用。
配置完安全策略后需要先将IE关闭,然后重新打开IE进行登录。登录之后点击“KVM OVER IP”选项,点击右下边“开启”,这样就可以在本地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了。
接下来根据提示还需要安装一个java插件:
运行之后,就进入到了服务器的配置页面:
2. 安装ESXi
下面首先加载ESXi的iso镜像,在Device菜单中选择“Redirect ISO”:
选择已经准备好的镜像文件:
此时需要将服务器重启,重启之后再次进入服务器管理界面,就会出现ESXi的安装向导:
接下来的安装过程就比较简单了,下面只记录一些主要的安装步骤。
选择ESXi的安装位置,这里选择安装在本地硬盘:
选择键盘布局:
默认的管理账号是root,设置密码,注意密码需要满足复杂性要求:
确认开始安装:
安装进行中……
安装之后会自动将服务器重启。
重启时可以顺便进入服务器的BIOS设置,确认已经开启了CPU的虚拟化支持。
这样,ESXi就安装完成了。
3. 配置ESXi
接下来对ESXi进行适当的配置。按F2进行配置。
输入管理账号以及密码:
这里主要是对网络进行配置:
设置固定IP:
服务器上可能有多块网卡,选择已经是连接状态的那块网卡:
保存配置。
至此,ESXi的安装配置就全部完成了。
本文转自 yttitan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yttitan/1257704
开放计算下的多节点服务器 浪潮i48如何实现数据中心高密度化?
机架服务器具备便捷部署、灵活扩展以及超大存储能力和高性价比优势,刀片服务器具有高密度、易于管理和更高的性能功耗比等优点。在数据中心客户对这两种服务器难以选择之际,多节点服务器集机架服务器和刀片服务器之所长,凭借更加灵活的架构,市场空间正不断扩张。
数据中心高密度化
2018开放数据中心峰会期间,浪潮服务器i48成为首款通过ODCC认证的多节点服务器。这不仅是ODCC对浪潮服务器i48的散热、供电等部件的冗余性、整机稳定性和整机性能等方面的认可,也为厂商和多节点服务器客户省去了测试资源的重复投入。
过去的数年中,视频、AI催生了存储和计算需求的急剧增长,数据中心数量大幅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国内高密度数据中心虽然不及国外更加普遍,但目前高密度化已经成为国内数据中心越来越一致的需求。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到,2018年9月份北京市发布通知,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建和扩建互联网数据服务的数据中心(PUE值在1.4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禁止新建和扩建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的数据中心(PUE值在1.4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中心城区禁止新建和扩建互联网数据服务中的数据中心,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的数据中心,其中,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ODCC新技术测试工作组组长郭亮还透露,ODCC正在和某一线城市制定相关政策,对于新建和扩建数据中心的PUE或将限制在1.3以下。显然,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已经成为稀缺资源,这就更加要求数据中心高密度化。
据ASHRAE预测,2020年,国内的平均单机柜功率密度要达到15-20KW,在已经有了天蝎整机柜服务器的情况下,多节点服务器仍有市场需求,第三方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高密度服务器市场将达到42亿美元,从实际市场来看,高密度多节点服务器也是众多服务器类型中增长率最高的。
简单来看,天蝎服务器分为整机柜和多节点两类形态,整机柜服务器具有节能、高密、快速部署和集中管理等优势,但整机柜服务器对于数据中心的功率密度、层高、承重等有要求,更适合大型CSP客户采购和部署。
浪潮过去极力推进Tier1互联网厂商的整机柜服务器市场部署,在Tier2甚至Tier3互联网公司也在逐渐发力,多节点服务器正迎合了这部分厂商的需求。浪潮集团互联网行业部副总经理孙波告诉雷锋网,去年10月份,浪潮把整个架构又做了一次拆分和重组,7年改了8次组织架构,围绕客户随时调整的团队架构,提供专属服务和差异化产品。
“比如客户需要一周交付一万多个节点,如果用单台服务器根本不可能做到,用整机柜很轻松可以搞定。多节点服务器就是介于这两者形态之间,满足我们交付需求”,孙波提到,“一切出发点是围绕着目标客户,围绕它的诉求痛点”。
浪潮i48与开放计算
ODCC正式成立于2014年,旨在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标准化、加快产业化进程。浪潮是ODCC的核心会员,其第一代整机柜服务器SR 1.0,早于天蝎组织(ODCC的前身)成立2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机柜服务器标准的制定,目前浪潮SR整机柜已经迭代到4.5,中国互联网市场占有率超过60%。多节点服务器方面,浪潮此前推出过高密度服务器i24和i28等,多节点服务器的设计就借鉴了天蝎整机柜服务器集中供电和散热的理念。
作为核心会员,浪潮还为ODCC贡献了不少技术,包括背部无线缆大风扇墙设计、RMC集中管理设计、资源池化方案设计、整机柜服务器测试标准等等。
雷锋网了解到,ODCC多节点服务器的技术规范在2014年12月完成,测试规范在2016年初立项,直到本届开放数据中心峰会,浪潮服务器i48是首款通过ODCC认证的多节点服务器。
ODCC天蝎多节点服务器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高密度,高度为4U,支持标准19英寸机柜安装;二是采用共享机箱、风扇、电源的设计形态;三是支持良好的远程监控及管理能力;四是满足具体的节点配置要求,包括计算型节点和存储型节点的不同要求。
从产品本身来看,浪潮i48基于最新的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平台,兼容19英寸标准机柜,i48配有三个类型的节点,NS5488M5、NS5484M5以及NS5482M5,分别面向计算密集型应用 、均衡型应用以及存储型应用,所有类型节点在同一机箱内可混插,可以组成 70多种硬件解决方案,覆盖NFVI、云计算、大数据、冷温热存储等新型应用需求,也可以承载 ERP、办公等传统企业需求。
i48还可看成一个数据中心微模块方案,与通用的2U双路服务器相比,2U双路服务器主流的高配置为2颗处理器以及12块3.5寸硬盘,以10台计算,需要占用空间20U,同样的空间,如果承载计算密集型应用,i48可以部署40个节点;如果承载存储型应用,i48可以部署360块3.5寸硬盘,存储密度比可以达到原来的3倍。雷锋网从浪潮了解到,i48可使单节点成本相比刀片服务器方式降低8%,相比普通机架服务器方式降低15%。
“i48服务器与机架式服务器不同,机架式服务器是全能型选手,满足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而i48服务器体现的是让每一种不同的节点能够实现单项冠军,让资源最大的利用、性价比最大的优化,这就是i48设计的核心理念”,浪潮高密度服务器产品线总监王玮在开放数据中心峰会服务器专场表示。
相关文章:
今日头条超大数据中心亮相,与英特尔共同发力AI与大数据
不吹不黑!年均PUE 1.1的百度首个自建超大型数据中心是什么水平?
智慧计算厘革生态质变 王恩东详解浪潮五年服务器全球第一目标如何达成
浪潮服务器自动重启
环境:
浪潮服务器,型号NF5270M4
故障:
服务器不定时自重启
排查:
在/var/log/message发现,每次重启前都会有如下语句
/usr/sbin/bmc-watchdog[3383]: fiid_obj_get: 'present_countdown_value': data not available
解决办法:
1.不安装“freeipmi-bmc-watchdog” package
2. /etc/init.d/bmc-watchdog stop && chkconfig bmc-watchdog off
本文转自 穿越防火墙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sjitwant/1924092
教育的小船不能翻 浪潮云存储为天津大学信息系统利旧扩容
对于教育来说,"互联网+"意味着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天津大学在过去的几年中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选择与浪潮展开合作,对存储系统进行利旧及扩容。
教育的小船说翻就翻,怎么破?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是天津大学最具实力的学院之一,下设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等重点学科,并建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机械工程专业首建于1895年,是北洋大学最早的四个专业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工程专业。
天津大学拥有中国最早的机械工程专业
"互联网+"趋势下,知识爆炸、信息量指数级增长,信息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该如何把准脉搏,继续引领文明?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现有的信息系统设备陈旧,大量服务器及存储设备采购于2007年前后,早已超过了设备的正常折旧年限;技术架构也依旧在采用传统方式,利用物理设备运行相应系统,直接产生的问题就是耗电量大、资源浪费严重,造成现有机房电力供应困难、空间剩余少。
小船说翻就翻,保持系统稳定、持续运行,成为学院眼下要第一时间解决的问题。
利旧扩容,浪潮的巨轮不会说沉就沉
经过前期沟通,浪潮为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规划建设一套云存储,通过存储虚拟化接管现有业务,先进、节能的技术架构,实现数据的集中与扩容。
浪潮为学院提供了一台高性能的AS8000存储阵列,通过两台20端口的光纤通道交换机构成核心的SAN存储环境,以存储设备为中心,支持数据存储服务功能;通过光纤通道SAN的架构,本地的12台服务器连接到磁盘阵列,每台服务器配备光纤通道适配器(HBA卡),构成服务器与阵列之间通道连接;主机采用双光纤通道卡设计,同时配置浪潮存储链路冗余软件,为主机通道实现负载均衡及故障切换,保障主机系统的高可用性。
浪潮虚拟化统一存储AS8000系列
浪潮AS8000稳定性极高,并具有丰富的软件功能,提供单一控制点来帮助提高存储效率;支持用户存储资源的虚拟化、整合与层级,提高应用可用性和资源利用率;在用户的IT基础架构中,无论是全新还是现有存储资源,该系统都提供易用、经济、高效的管理功能。
冗余的SAN架构是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和成熟的应用,浪潮AS8000是浪潮AS全光纤通道智能化磁盘阵列的新一代产品,用户非常广泛,在各种类型的应用和业务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产品的可靠度得到了充分的验证;AS8000采用优化的缓存读写技术,适合多应用的并发访问、数据库类型混合及今后不断增加的业务类型的需求。
针对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系统现状,由AS8000构建的完全冗余的存储网络架构保证服务器的应用访问磁盘阵列数据的最高可用性,最大减少本地服务器应用数据不可用的时间,同时保证数据安全可靠。
为了适应整个业务系统不断增长的需要,浪潮AS光纤磁盘阵列可以从容量到性能不断地扩展升级,并且是完全在线进行,直至构建大规模数据中心级存储网络。
作为国内厂商中领先的存储方案供应商,在提供整体软硬件方案的同时,浪潮的服务水平及质量也得到了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认可。项目由浪潮服务部门专门负责SAN的部署实施,确保方案使用效果达到用户预期,同时由售后服务队伍负责设备的安装,并确保与用户现有环境下的服务器及应用软件配合运行。在使用过程中,存储设备出现任何问题,售后服务队伍都会有专人负责及时响应,迅速解决问题。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年04月21日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至顶网。
又到一年云栖时,浪潮TO阿里:对你AI不完
10月11-14日,为期四天的阿里巴巴云栖大会将再度在杭州云栖小镇起航,四海八荒的行业先锋又将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奔赴杭州,而这距离上次同样4万人的阿里巴巴18周年年会仅仅过去了1个月的时间。难怪有人感叹,"阿里巴巴是有能力承接奥运会的公司"。
上次年会主力军是阿里的自家人,而这次云栖大会则是一场老伙计和新朋友的大集会。在这股滚滚人流中,有一位阿里的老朋友,相识6年,一起走过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名字,叫浪潮。
从2009年的1个亿到2016年的双十一单日1207亿,浪潮已经成为阿里巴巴最为重要的服务器战略合作伙伴,从2012年合作至今,浪潮在阿里的服务器交付量提升了60倍,双方共同研发出貔貅,雷神,SA5212M4等多款定制化产品,并持续在AI计算服务器、定制化FPGA、高效能存储方案等诸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沟通周期化、平台化,提升研发、运营和生产效率
浪潮建立了与阿里供应链订单管理对接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双方物料齐套、订单、生产计划、到货计划、订单状态、资产以及物流信息线上传输,通过双方供应链平台对接,阿里能实时监控订单情况,提高了商务运营的工作效率,能快速承接了其多样化需求。
不仅如此,浪潮与阿里还定期进行全面稽核和改善。阿里的研发、供应链、采购人员可以到浪潮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对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质量管控等都做细致的审核,并针对定制化产品生产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一次稽核中,我们完善了10余项设计规范,改进数十项测试用例。
2000公里实际路测,保障产品质量
质量的控制不仅仅发生在生产中,更体现在从物料挑选到送测的每一个细节里。除了在生产过程中,道路运输过程同样容易导致设备的故障。
于是,浪潮创造性地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一次道路监测实验,通过在车辆不同部位安装测试装置,从济南到千岛湖,再从千岛湖到内蒙,2000余公里,服务器外壳、主板,车辆内部、外部,数十个传感器昼夜无休的工作,完整记录下这段路的路谱数据,而这些数据则成为后续改善服务器结构、承重、包装甚至运输车辆的依据。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2014-2015年度,浪潮在为阿里巴巴的数百次供货中,按时到货率近100%,并因此荣获"阿里巴巴使命必达奖"。在2016年,浪潮荣获阿里巴巴最佳服务奖。
阿里专项保障团队,最优服务时效
作为全球最大的线上交易平台,每年的双十一都是中国乃至全球剁手党们的狂欢日。但这对于阿里的IT人来说,则是每年一度的大考,或者更合适的说法是,一场战争。
双十一的前一个月,浪潮就开始成立专项保障小组,确保双十一期间的绿色通道畅通;双十一前夕所有备件全部到位,双十一保障期间在阿里数十个机房派驻现场服务工程师,总部有50+工程师24小时待命(包括技术专家、备件管理团队、特殊应急小组),严格执行1小时内开始故障处理,2小时内修复故障的紧急时刻售后实效。
并且,现场工程师需要经过浪潮和阿里的双重认证才能为阿里提供售后服务,目前已经在全年实现了100+的现场工程师认证,随时为阿里提供售后服务。
合作6年,携手同心,10月11日-14日的云栖大会,浪潮与阿里又将带来什么样的黑科技和新惊喜呢?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年10月11日
本文作者:至顶网存储频道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
英特尔浪潮共推高性能计算用户迁移计划KEEP
日前,浪潮与英特尔联合推出了一项针对Knights Landing(以下简称KNL)新一代处理器的试用体验计划(Knights Landing Evaluation and Escalation Program,简称KEEP),双方将共同建立基于全新KNL技术的、开放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帮助更多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用户在KNL上完成应用测试、迁移及优化。7月20日,KEEP计划将正式接收用户报名申请。同时,在当天举办的英特尔高性能计算应用创新论坛上,所有到场用户可到浪潮展区进行现场注册报名。
KEEP计划由浪潮与英特尔在6月的国际超算大会(ISC2016)上共同宣布启动。随后,双方工程师团队在6月底前完成了超过200TFlops计算能力的KNL测试系统的安装(后续目标扩容到超过700TFlops),该系统可满足大多数HPC或深度学习用户应用的测试迁移评估需求。随着Knights Landing测试系统的调试完成,KEEP计划也正式进入试用体验阶段。
浪潮与英特尔在国际超算大会(ISC2016)上共同宣布启动KEEP
据了解,除现场报名外,全球科研院所或实验室的科研小组、高校师生以及企业HPC用户,也可登陆:http://inspurhpc.com/KEEP/,向Inspur-Intel中国并行计算实验室提交应用说明和KNL测试迁移申请。同时,联合实验室还提供Intel Parallel Studio 2017软件分析工具,帮助分析和优化应用,并有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团队帮助用户完成KNL测试、迁移、优化技术支持等流程。
浪潮集团高性能计算总经理刘军认为,KEEP计划的最大特点是能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以零成本体验到英特尔新型计算芯片的魅力,同时,联合实验室专家团队还将根据用户应用在KNL的实际测试报告,给出KNL深度优化方案,帮助用户应用在KNL上达到性能最优。
作为英特尔新一代的至强Phi芯片,Knights Landing首要变化就是既可以继续做协处理器,也可以单独做中央主处理器,其采用了Silvermont架构的改进定制版和14nm新工艺,核心数量多达72个并支持四线程,最多拥有288个线程,双精度浮点性能超过3TFlops,单精度则超过6TFlops,被业界视为在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领域革命性的产品。
另据透露,浪潮目前已有基于Knights Landing处理器的2U 4节点新型高性能计算服务器,该服务器可集成或外联英特尔Omni-Path高速互联网络架构,板载24根DDR4内存插槽,最大支持384GB ECC DDR4 2400MHz内存,存储方面支持12块3.5/2.5寸SATA/SSD硬盘,电源配置了2000W热插拔1+1冗余80PLUS钛金级电源,该服务器也将在英特尔高性能计算应用创新论坛的浪潮展区进行现场展示。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年7月20日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至顶网。
浪潮存储合作伙伴大会召开,聚焦“活性+”直指中国前三
8月26日,2015浪潮存储合作伙伴大会在济南举行,本次大会吸引了全国200余家ISV、SI和分销商参加。
会上,浪潮依托今年年初提出的“计算+”战略,在存储领域对“硬件重构+软件定义”做了全新解读,提出“活性+”存储理念,强调替代、扩展和创新三大业务策略,目标直指中国存储市场前三。
“活性+” 迎击产业互联网下的数据挑战
“互联网+”的趋势下,万千企业开启转型升级模式,全民创业成为社会的新常态,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强大的数据平台来支撑。面对激增的数据量、多样化的数据类型和多元的业务模式,我们看到,一场以数据应用为中心的存储变革已经到来,存储将成为中国IT产业最具前景的市场之一。
浪潮首度提出“活性+”是“互联网+”下存储基础设施的演进方向,其核心在于实现存储领域的“硬件重构+软件定义”。其中,硬件重构是指基于融合设计理念,实现存储的底层介质重构、接口重构、互联重构和架构重构。软件定义是指基于灵活配置和按需供给,实现软件定义存储服务、软件定义存储功能、软件定义存储效率和软件定义存储方案。“活性+”存储将助力企业实现多元化业务融合、资源按应用驱动来动态分配、数据持续在线和业务永续。
浪潮集团副总裁彭震
浪潮集团副总裁彭震在“业务永续,携手共赢”的主题演讲中谈到:“浪潮在今年年初制定了以‘计算+’为核心的战略,存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此次提出的‘活性+’存储,与计算+一脉相承。通过硬件重构+软件定义的‘活性+’存储理念,浪潮将发挥在硬件方面积累的优势,并在存储软件方面加大投入,目前已超过400人的软件研发团队。”
作为“活性+”存储理念的落地,浪潮提出了替代、扩展和创新三大业务策略。
替代:指面向关键业务,全面替代MNC统一存储、海量存储产品。并且适应云计算需求,以Scale out分布式架构替代传统Scale up SAN架构,用SSD、NVDIMM等创新介质替代传统磁盘介质。
扩展:指面向云计算、大数据、富媒体等创新海量数据应用构建端到端解决方案,并依托渠道拓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海量中低端市场。
创新:指与合作伙伴和用户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业务进行联合创新,驱动互联网+业务转型。并积极拥抱开源,参与、贡献、引领OpenStack、Ceph、Hadoop的发展。
“活性+” 全面展示浪潮存储实力
会上,浪潮推出的高端存储新品、超融合存储新品、闪存新品和双活存储新品为实现进入中国市场前三的目标,构建了坚实的产品基础。
浪潮存储产品部总经理周俊杰
浪潮存储产品部总经理周俊杰表示:“‘活性+’战略的推出更全面展示浪潮强大和全面的技术能力。在主流存储领域,浪潮拥有scale-up和scale-out两种架构的产品,实现了高、中、低端全线存储产品覆盖,提供先进的存储解决方案。配合浪潮服务器,可以更好地为包括政府、金融、电信等在内的企业级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些都在产品层面为浪潮存储高速的增长目标提供了备战条件。”
关键存储领域 再次突破
继今年5月推出面向传统企业关键业务的高端存储AS18000之后,此次会议上浪潮又发布再次发布面向云环境的高端存储新品——AS18000-E。
AS18000-E采用控制器设计架构,由多个系统单元组成,每个系统单元标配3个全对称负载均衡Active-Active-Active控制器,整体系统最大可扩展到36个控制器,使关键数据平台的可靠性、数据一致性和性能有了大幅提升,系统可靠性达到7个9,IOPS最高可扩展至千万级,再一次刷新了业界高端存储的技术指标。
每个系统单元即单机柜系统可提供2个PB可用容量,2.3TB的一级缓存,二级可达24TB,未来可达86TB,再创业界新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创新,AS18000-E从开始就被设计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存储系统。AS18000-E单柜在满负荷的情况下最大电力消耗8KW,相对提供类似容量的存储系统,AS18000-E的能耗节省效果显著,是业界的1/4。
创新存储领域 加速布局
“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云计算、大数据、万物互联的趋势成为主流,企业业务需求和部署模式不断创新和改变,技术和方案的创新更加活跃,闪存、超融合、软件定义、双活等创新存储在产品化和商业化上前景大好。
看到这一点,浪潮存储加速了在创新存储上的布局,此次会上,浪潮发布超融合新品、闪存存储新品、双活新品,完善了在超融合、闪存、双活等创新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布局。结合浪潮服务器和传统存储领域的优势,构建最高级别的数据持续在线、业务灵活扩展、资源按需供给的“互联网+”下的存储基础设施。
超融合新品,基于软件定义,融合计算和存储设备,提供按需供给的数据和计算资源
双活新品,采用数据分流技术、完全对等引擎技术和无数据缓存技术,构建RPO=0和RTO=0的零感知双活数据中心
闪存存储新品,采用多核CPU调度技术、NVRAM写加速技术和聚合顺序写技术,通过对SSD缓存加速策略的优化,单主机可提供15万IOPS,3U空间最高提供100TB可用容量,实现“不是闪存胜似闪存”的效果
浪潮不断加大存储软件研发投入,在全球已经拥有五大软件研发中心。其中美国研发中心专注于存储软件架构和核心算法,台北主要进行存储软件平台开发,北京主要进行存储系统软件及功能的开发,济南聚焦在存储解决方案,郑州主要进行存储软件测试验证。
首度发力存储渠道 提出300%增长目标
浪潮一直坚持“合作是两翼”的业务发展战略,去年浪潮实行了“优点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保证对合作伙伴的政策三年不变、全面优于MNC、市场投入增长3倍的承诺和实际行动,合作伙伴体系迅速壮大。
浪潮集团渠道管理部总经理王峰表示:“‘合作是两翼’是浪潮渠道的坚实策略,2015年浪潮将向伙伴出让更多利益,激发伙伴产能。浪潮首度建立涵盖ISV、SV、分销商等的综合存储渠道体系”。
借力服务器渠道优势,2015年浪潮存储将协同合作伙伴,发力三大市场:
首先,协同增值渠道,加速自主可控替代。浪潮将通过K1+存储的产品优势组合、以及 “浪潮发现之旅”、行业研讨活动和面向用户应用的测试迁移等一系列举措,与1200家合作伙伴,一起完成存储的自主可控替代。
其次,协同SI/ISV开拓大行业大企业,加速新型业务创新。将借力服务器渠道优势,和SI/ISV合作伙伴一起,面向政府、能源、金融等国内重点行业提供联合解决方案,成立联合实验室,驱动存储渠道从单一型、产品型向方案型、服务型转变,激活“活性+”存储战略。
再次,协同4000多家存储价值渠道,加大中低端市场覆盖。浪潮在中端存储市场具有较大优势,2014年中端存储市场出货量业界领先,市场增长率超过200%,SMB市场增长率也超过200%。在2015年,浪潮将加大在中低端市场的投入,在备货、安装、技术支持、资金物流平台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渠道支持,助力合作伙伴实现中低端存储市场的全面覆盖。
2015年,浪潮将发展2000家以上专业存储渠道,500家以上存储解决方案商,并培训1500名存储解决方案工程师,助推渠道业务目标实现。对销售额排名第一的合作伙伴,将奖励奔驰一辆。大奔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顺势而为 进入中国前三
浪潮正面临前所未见的存储市场机遇。
2011年MNC厂商以83%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同期国产厂商仅占据17%市场份额;到2015年第一季度这一局势发生了很大扭转,国产厂商占49%,拿下中国市场“半壁江山”。
浪潮集团渠道管理部总经理王峰
这一进程中,浪潮不断夯实产品和技术根基,引领了国产存储厂商的快速增长。2014年浪潮存储实现70%以上的年销售额增长,中高端存储市场增长超过150%,渠道伙伴达到7000多家,并在政府、教育、广电、金融、能源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拓展。
2015年浪潮存储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业务存储领域率先突破,推出高端存储产品,和K1构成了关键业务的“双引擎”;并在超融合、闪存、双活、软件定义存储等创新存储领域加速布局。
目前,浪潮协同存储合作伙伴,朝着进入中国市场前三,存储市场整体销售额增长120%、渠道销量增长300%的目标,正满怀信心的前行。
作者:佚名
来源:51CTO
Windows Server 2012 VDI&RDS — 部署
为了帮助快速部署,Windows Server 2012提供了两种部署方式,可以如同传统一样,面向服务器进行部署;也可以适应虚拟化浪潮,将服务器角色或者功能直接部署到虚拟服务器的虚拟磁盘。
为了部署RDS远程桌面服务,Windows Server 2012提供了传统方式的基于角色的安装方式,也提供了专门的远程桌面服务部署方式。
基于远程桌面服务安装的部署方式,能够集中的进行服务器角色的分派和安装,这借助了Windows Server 2012的服务器集中管理方式。
标准部署能够指定对应的服务器角色,适合部署生产规模的架构。而快速启动方式能够自动基于选择的服务器和虚拟机模版,能够快速的就绪VDI架构。个人认为后者比较适合测试环境或者小规模VDI架构,如果是中大规模的架构部署,使用前者感觉更清晰。
标准部署、快速启动部署都会部署RD连接代理、RD Web访问和RD虚拟化主机三个角色,使得立即能够使用VDI架构。
VDI方式的桌面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池化的虚机,这种模式下,池内的虚机并未指定使用的用户,而是在用户连接时,从池中为用户分配一台可用的虚拟机桌面。另一种是个人化虚机,这时虚拟机指定给特定的用户使用。
为了帮助使用池化虚机的用户也能够保存用户的数据,Windows Server 2012提供了用户配置磁盘(UPD,User Profile Disk)。这是基于网络文件共享的保存方式。
而会话方式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共享桌面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服务器会话共享的桌面给用户。由于不是独占计算机,用户体验和应用特别是外设受到较大限制。幸亏有一些驱动可以工作在用户模式下。还有一种是远程应用方式,可以将服务器上的应用窗口传递到用户端。
那么,假如我们要测试所有的RDS模式,最少需要多少台服务器呢?(物理机和虚拟机)
本文转自HaoHu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haohu/1305213,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