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行业中的应用
作为物联网重要技术组成的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的视角有助于深刻地、全面地理解物联网的本质。作为物联网重要技术组成的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的视角有助于深刻地、全面地理解物联网的本质。
591abb8934313.jpg
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这个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
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行业共同的机会无处不在,我们总结为:无论是物联网三要素(感知行),还是智慧地球3i,CPS的3C,实际上都是在讲一件事:人、机、物的和谐发展。因此该嵌入式系统一直具有很高的要求:要多功能化、低功耗、微型化,这些已经都在做,在系统和方案无线传感器的结点的智能汇集,设计趋向一体化,同时该嵌入式系统追求网络化。
目前,医疗电子、智能家居、物流管理和电力控制等方面非常风靡,无论怎样,嵌入式系统重视和把握这个机会,利用自身在嵌入式系统上积累的底蕴经验,想办法在已经成熟的平台和产品基础上,通过与应用传感单元的结合,扩展物联和感知的支持能力,发掘某种领域物联网应用,通过拓展后台(也称为物联网中枢服务器)应用处理和分析功能,向物联应用综合系统上发展。朗锐智科(www.lrist.com)在移动医疗,智慧交通,智能养殖以及活体水产品运输领域、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监控、餐饮服务领域、工业现场移动办公以及智能档案管理方面有整体的解决方案。
嵌入式系统作为物联网的重要技术基础,嵌入式系统服务在绿色农业、工业监控、移动医疗,移动办公,军工协同,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监控等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
从出行无线覆盖到智慧交通的演变,锐捷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有一套
无论哪种交通工具没有无线Wi-Fi上网,都不能被称为一次愉快的出行。或许有点夸张的成分,但从现在人们对无线Wi-Fi上网的需求来看,智慧交通的出行必然要有无线Wi-Fi的身影。从陆地的上的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公交车几大应用场景到海上的远洋游轮应用场景,不同的交通场景对无线Wi-Fi的搭建需求是不尽相同的。
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场景,锐捷地铁Wi-Fi移动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在上海地铁的无线网路服务中,实现了600多辆列车、以及全线路600多千米的无线网络覆盖。高速公路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可实现道路Wi-Fi覆盖、服务区Wi-Fi覆盖及中心认证/营销/管理平台,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实现:通过道路路况与气象预警信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应急救援现场图像实时回传,提高应急救援速度;道路监控和监测中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可通过无线接入,降低实施和维护成本;车路协同应用,提供数据交互通道。
对于不同的交通场景,锐捷网络都有着完整无线网络搭建解决方案,从地上的公交到飞驰的高铁,从水上的轮船再到机场,锐捷在交通领域的无线网络搭建都已非常成熟。从无线网络搭建到交通信息化的建设,锐捷先后为交通运输部等百余家行业客户服务,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在智慧交通建设的道路上锐捷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如何从出行无线覆盖到智慧交通演变,锐捷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有一套
无论哪种交通工具没有无线Wi-Fi上网,都不能被称为一次愉快的出行。或许有点夸张的成分,但从现在人们对无线Wi-Fi上网的需求来看,智慧交通的出行必然要有无线Wi-Fi的身影。从陆地的上的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公交车几大应用场景到海上的远洋游轮应用场景,不同的交通场景对无线Wi-Fi的搭建需求是不尽相同的。
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场景,锐捷地铁Wi-Fi移动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在上海地铁的无线网路服务中,实现了600多辆列车、以及全线路600多千米的无线网络覆盖。高速公路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可实现道路Wi-Fi覆盖、服务区Wi-Fi覆盖及中心认证/营销/管理平台,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实现:通过道路路况与气象预警信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应急救援现场图像实时回传,提高应急救援速度;道路监控和监测中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可通过无线接入,降低实施和维护成本;车路协同应用,提供数据交互通道。
对于不同的交通场景,锐捷网络都有着完整无线网络搭建解决方案,从地上的公交到飞驰的高铁,从水上的轮船再到机场,锐捷在交通领域的无线网络搭建都已非常成熟。从无线网络搭建到交通信息化的建设,锐捷先后为交通运输部等百余家行业客户服务,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在智慧交通建设的道路上锐捷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从出行无线覆盖到智慧交通演变,锐捷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有一套
无论哪种交通工具没有无线Wi-Fi上网,都不能被称为一次愉快的出行。或许有点夸张的成分,但从现在人们对无线Wi-Fi上网的需求来看,智慧交通的出行必然要有无线Wi-Fi的身影。从陆地的上的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公交车几大应用场景到海上的远洋游轮应用场景,不同的交通场景对无线Wi-Fi的搭建需求是不尽相同的。
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场景,锐捷地铁Wi-Fi移动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在上海地铁的无线网路服务中,实现了600多辆列车、以及全线路600多千米的无线网络覆盖。高速公路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可实现道路Wi-Fi覆盖、服务区Wi-Fi覆盖及中心认证/营销/管理平台,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实现:通过道路路况与气象预警信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应急救援现场图像实时回传,提高应急救援速度;道路监控和监测中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可通过无线接入,降低实施和维护成本;车路协同应用,提供数据交互通道。
对于不同的交通场景,锐捷网络都有着完整无线网络搭建解决方案,从地上的公交到飞驰的高铁,从水上的轮船再到机场,锐捷在交通领域的无线网络搭建都已非常成熟。从无线网络搭建到交通信息化的建设,锐捷先后为交通运输部等百余家行业客户服务,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在智慧交通建设的道路上锐捷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兰州新区三维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
日前,总投资约10亿元的三维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在兰州新区开工奠基。这一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4亿元。
三维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由兰州三维大数据标准化研究院、兰州北科维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兰州国器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兰州三维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一期工程占地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该项目将围绕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家庭、智能楼宇、智慧社区等领域,着力整合智能制造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三维数字便民自助终端、智能家居、三维智能交通、三维智能机器人和射频芯片标签等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兰州新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西北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园区。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银江股份10月10日将发布城市智慧交通3.0战略
10月10日,银江股份将发布城市智慧交通3.0战略,包括推出交通超能计算平台,将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进一步深耕;推出智能终端新产品,将开启终端战略;推出城市级智慧停车云平台、交通宝一站式车生活服务平台,加强整合战略,优化提升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加强产学研战略,加快技术合作和技术产业化。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滴滴出行在智慧交通领域为自己设定的三个短期目标
“滴滴应该可以算作一家数据公司,在你看来也能称之为一家AI公司么?”
“是的。”
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高级副总裁、智慧交通项目负责人章文嵩对主持人抛来的问题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提起滴滴,显然我们已经不能再局限的定义它是一个手机召车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前两天,一场围绕智慧交通话题的三方对话,在章文嵩、优达学城(Udacity)创始人Sebastian Thrun和Pingwest品玩创始人骆轶航之间铺展开来。
无人驾驶尚处早期阶段
说到智慧交通,就不得不提到自动驾驶。Sebastian坦言,现在的科技足以让自动驾驶与人类驾驶相媲美,但自动驾驶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只有类似概念产物,产品还未商业化。
“目前在自动驾驶的研究中,每一辆车所犯错误的经验,都可以应用到对现有车辆的研究中。在此过程中,预计每18个月自动驾驶技术的革新会让先前驾驶质量提升十倍。”Sebastian认为,当前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自动驾驶的车辆甚至比人工驾驶更为安全。
“为了使自动驾驶技术更快发展,拥有像滴滴这么庞大和复杂度的数据是非常关键的。”章文嵩认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大数据技术所依赖的不是有限规则,而是无限的模式。因为我们正在面对的驾驶世界要比AlphaGo面对的复杂成百上千倍。
对此,滴滴已经开始使用App来监测司机的驾驶行为,这样一来,短期内就可以有效提升驾驶安全和服务质量。同时,所积累的数据通过分析后,还可以提升无人驾驶的精度和应急能力。
针对智慧交通的三个短期目标
作为滴滴2017五大战略关键词之一。去年,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已经与包括成都、深圳、南京、沈阳等在内的11个城市展开了战略合作。
以贵阳为例,滴滴已经将交管局与滴滴出行收集的交通大数据融合,应用在城市道路的智慧交通诱导屏上。在实时显示前方道路通行情况的同时,还能通过滴滴的ETA(预计到达时间)技术预测去往前方路段所需时间,让城市交通诱导系统变得更加智慧。
在当天的对话中,章文嵩提到了未来滴滴在智慧交通方面的三个短期目标。而第一个目标则是先从改善交通灯的效率开始。其次是与公共交通体系合作,将公交系统“搬上”网。最后,滴滴希望未来出行将作为服务而非单个产品。
“当你要去往目的地,整体的智能交通体系将提供一整套的可选方案,整个空港车道、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都可能被大数据预测能力的调配下变得通达。”章文嵩说这就是他们所努力实现的智慧城市。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7-14
本文作者:孙博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至顶网
中兴通讯5G网络开启智慧城市新纪元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我们的城市将会承载更多的人口与功能。目前,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而智慧城市又涵盖了:应急管理、平安城市、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园区等诸多领域及行业。因此,要实现对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和运行,就必须建立起一套更为智能及高效的平台作为支撑。
近年来,“城市大数据”的概念被业界广泛认可,其也被视为驱动智慧城市落地与应用的主要技术驱动力。在提升城市运营管理水平方面,大数据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作为城市信息化过程中的产物,未来将与智慧城市紧密结合,两者将形影不离的为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大数据催生智慧城市迈入3.0时代
谈到大数据,就不得不谈谈其本身原理,大数据前期最主要的工作是对数据的采集,通过各种方式及传感设备收集大量的数据,后期再经过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处理,最终实现更为精准的决策力和洞察力,从而达到提升经营和管理效率的目的。
而城市数据持续汇聚及催生出大量数据流,并引领土地流、资本流、价值流和人才流的汇聚和价值提升,实现基于数据经济的发展模式。基于创新驱动的数据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城市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创新形态和创新产业的裂变,持续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及新动能。
在2015年,中兴通讯就提出了“智慧城市2.0战略”,其核心内容为“一云一网一图”架构、城市共享大数据云平台、PPP模式下的创新商业模式和城市合作运营。在智慧城市2.0基础上,智慧城市3.0接踵而来。
智慧城市3.0以万物互联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核心,逐步健全产业生态圈和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来自物联网、互联网、行业的数据价值,从而逐步构建城市数据空间,推动城市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要让智慧城市3.0真正实现落地,对城市中大量数据的采集则是最基础之核心,对此在网络行业中也早已提出万物互联的概念,物联网随之应运而生。我们今天所看到包括5G在内的很多通讯技术,也都是为解决更高密度的设备连接到网络中所提出的网络连接技术。
5G技术成为联接物联网助推智慧城市的关键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应用方案的完善,城市网络进一步向边缘延伸,接入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带宽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除此以外,还有超低时延业务也将逐渐接入智慧城市的网络之中。随之而来的海量数据和需求各异的数据需求必然会对传统通信网络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象:未来城市中的公共设施,比如路灯、井盖、共享车辆;视频和监控,比如食品生产运输追踪、水质空气监控、污染排放检测;家里的家居、家电等都被装上了各种传感器采集数据并互相连接。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使用VR、AR与家人沟通,和同事协作,身临其境参加学习、会议或畅快游戏享受影音放松心情。道路上的交通灯、车辆、监控摄像头、地磁等系统互相连接。云端系统调度交通和车辆实现自动行驶,提高车速,减少事故,规避堵车和红灯,并实现自动泊车和车辆共享……所有这些美好的图景都给我们的城市网络以及大数据云网络提出了苛刻的需求。5G或许是目前可见唯一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统一移动接入方案。
在此背景下,中兴通讯不断打造城市级智能网络概念,从城市的神经末梢(物联网)到信息传递的接入骨干网络再延伸到城市云大脑UOC,构建大集成、大平台。其凭借在网络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及对行业应用的敏锐观察,今年初,中兴通讯发布2016年行业趋势报告,预测产品个性化、技术智能化、制造服务化、组织扁平化等成为未来趋势,而5G技术也将成为下一代数字经济风口的基础要素。
而在移动接入端的5G技术方面,中兴通讯在2014年率先提出了Pre5G技术理念和系列解决方案,提前在4G网络上实现5G的业务体验。这不仅意味着在网络上享受更快、更好的用户体验,更意味着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提前享受数字化的生活。
据悉,在本届CeBIT 2017展会上,中兴通讯将用无人机+HD VR+机器人展示基于5G的超高带宽和超低时延。
未来5G也将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为此中兴通讯正在和产业界多方紧密合作,共同为未来5G的多彩体验而努力。目前,中兴通讯已与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日本软银、韩国KT、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多个运营商签订5G战略合作协议,在5G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和产业合作。中兴通讯是欧盟H2020计划成员,致力5G创新研究,同时,被德国电信列入首批5G创新实验室合作伙伴名单。
中兴通讯将在无线市场持续投入,践行M-ICT战略,在MBB、5G、IoT、SDN、NFV、BigData等方面持续开拓,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网络保障服务。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年6月13日
本文作者:李超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至顶网。
浙江大华许焰:依托视频技术逐步向外拓展
ZD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5月18日 新闻消息(文/于泽):5月18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ZD至顶网协办的第八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有来自全国各地近万人报名参与。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虽然主旨依旧是云计算,但是涵盖的层面更多了,比如安防、视频监控是如何与云计算、大数据结合的。
正是因为如此多的精彩内容,直接导致参会人员爆棚,有不少到了现场的观众都没法近距离聆听。这里对各位没进场的观众表示歉意,同时欢迎没来的和来了没进去的,关注ZD至顶网的第一手直播报道(直播地址:第八届中国云计算大会)。
同时,与大会同期进行的,还有业界专家大咖的访谈,比如我们请到了来自浙江大华的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许焰,让我们来听听视频监控、安防与大数据、云计算结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图作为浙江大华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许焰
Q:您能大致概括下在本次大会上的演讲内容吗?
A: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视频云平台的创新与实践”,因为云计算和大数据是不可分离的,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包括在云端做的很多事情,基于云在大数据方面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在为最终用户创造价值提供基础。所以我认为,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未来都将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
Q:您觉得云计算、大数据时代,视频监控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何?浙江大华在其中的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层次?
A:目前来讲,我们看到的整个视频大数据应该是有不同的细分领域,我们所做的视频大数据,其实主要是面向于视频监控领域,也就是摄像头所产生的视频,它和我们传统比如说像新闻和媒体产生的大数据种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单从视频监控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目前的大数据水平,在整个行业内是处于领先的状态,即便是在全球范围,也排在第二。
Q:浙江大华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或者是说现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产品?
A:整个安防包括从最前端的摄像头开始,到数据的传输,再到后端的存储,以及存下来的数据、应用。当前我们在多个不同的领域其实都是有很多创新和核心技术,包括我们所提出的HBCI将传统的数据,模拟的摄像头可以做非常长距离的传输,实现高清化,同时我们在后端大数据以及云计算上面的技术也是一直引领整个行业,包括我们最早推出行业内第一套云存储,我们最早在整个行业内推出第一套针对视频云计算的识别,我们也是最早推出面向行业通用大数据方向的解决方案。我们一直在引领这个行业。
Q:浙江大华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是怎样的?或者说未来在智慧城市中,浙江大华有什么样的规划?
A:其实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但是就大华来讲,一直比较务实,我们觉得智慧城市有很多领域,包括像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以及智慧交通,所以我们其实是想通过其中一个像平安城市、或者是智慧交通这两个细分领域去拓展到整个智慧城市里面去,因为现在所看的到直接给我们带来价值的,只有平安城市和智慧交通最为直接。像其他领域还面临着很多包括数据如何汇聚,数据结构不统一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Q:非常感谢来参加我们这届中国云计算大会,能谈谈您的参会感受吗?
A:这个感想应该从每一届云计算大会主题就可以看得出来,我记得最早的前四届,或者是前五届大家还在争论什么是云计算,后来大家开始争论什么是公有云,什么是私有云,什么好,到这一届大家谈,到底有哪些应用能帮助大家创造价值,说明大家对云计算是根深蒂固的认可,再谈我们到底应该干什么事情,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整个云计算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繁荣稳定的过程。
Q:通过本届云计算大会也能看到云计算发展从诞生到逐渐落地的过程。未来大华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A:去年我们整个公司实现了一百亿的销售目标,然后在一百亿之后,其实我们也一直围绕着视频技术开始去拓展到视频监控本身以外一些新领域,包括我们去投一些无人机,我们也在无人驾驶上面有一些新的探索。另外,我们也在视频云这种云平台、云服务上面有探索,包括我们在智能家居也有一个品牌。总的来说,我们整个大华是以视频数据为基础去拓展新的领域。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05-18
本文作者:李祥敬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至顶网。
“新基建”如火如荼,为物联网发展按下快进键
云栖号资讯:【点击查看更多行业资讯】在这里您可以找到不同行业的第一手的上云资讯,还在等什么,快来!
2009 年,中国政府提出“感知中国”理念,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新纪元由此开启。这之后,有关物联网的政策、技术、需求和市场不停发展变化,如今已经过去 10 余年。
整个过程中,能够联网的设备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产生的数据总量和类型越来越丰富,物联网解决方案正在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复杂与动态,牵扯起更庞大的生态系统。在大众熟知的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大层次里,平台层将作为物联网从设备连接到场景应用的关键“桥梁”而发挥作用。
近年来,物联网不仅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它的用途广泛,在各个行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其背后的万亿级市场,更是令无数人趋之若鹜、试图闯入的迦南之地。
也正因为如此,物联网其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2019年物联网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可以对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环境、现状、产业链、前景及趋势窥见一斑。
数据表明,2019-2022年,物联网行业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预计到202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预计到2022年,中国物联网连接规模将达70亿。也有一份报告预测,到2027年,将有410亿台IoT设备投入使用,到2025年,IoT的总体经济影响可能在每年4-11万亿美元之间。
何为物联网?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RFID 及芯片等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由于其概念中主要强调“联”,所以也有人预测,未来便是一个物联网时代,或者称为万物互联的时代。而为了实现物物相联功能,其顶层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
IDC 认为,物联网平台是一款提供丰富功能组合的商业软件产品,主要体现在:负责物联网设备的连接与管理;负责物联网数据的访问、摄取与存储;对数据的可视化与分析;作为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和集成的工具。
首先,要实现万物互联,需要在实现物体或者环境状态的感知与识别,从而进行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这就是其架构中的感知层。感知层的意义在于,将其采集到的信息,经由网关转化处理,成为可以识别的信息,从而在网络层进行精准传输,达到相互关联、沟通“对话”的目的。
其次,在平台层面,物联网可以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服务,对收集好的数据进行处理挖掘,从而进行连接管理、设备管理,为其实际应用打下平台基础。
再次,在应用层面,则可以基于感知层与平台层的支撑,进行智能硬件、软件及服务、系统集成应用等内容,为社会民生的实际应用,寻找可以落地的硬件、软件解决方案。
最后,调研公司 MachNation 认为,平台可以发挥设备管理、集成、监控、分析、数据处理,以及趋势预测等功能,值得行业用户密切关注。甚至还有观点认为,物联网未来一定是平台为王。尤其随着数据量剧增、用户对计算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具有强大接入与运维管理能力的云平台将是企业打造品牌的重要关键。
目前,物联网顶层架构中感知层的技术日趋成熟,包括智能芯片、识别技术、传感器、边缘计算技术等,都已经经过了几轮迭代。而借助平台层面的标准化服务,其在行业应用方面也是百花齐放、遍地开花。
疫情期间物联网大显身手
在新冠肺炎防控关键时期,物联网在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我国经济平稳有序运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区管理方面,人脸识别、热成像测温等在社区人员身份识别、“无接触式”体温筛查及门禁无人化管理方面得到普遍应用;手机APP实时发布疫情防控信息,并协助业主遥控“无接触”乘坐电梯;智能摄像头高效协助小区人员管理,对人员聚集等违规行为实时监控并预警。
在人流管控方面,车牌智能识别、红外测温等技术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卡口等人流密集区域大量投入使用,大幅提高排查效率;无人机巡查、高空喊话在城区、乡村疫情防控中灵活应用,成为亮点。在医疗救治方面,定位标签在医护人员、患者、医疗设备上得到应用,不仅实现了对活动位置、运行轨迹的实时监测和越界预警,还为患者提供了一键呼叫功能,提高了医疗救治、患者管理效率。
多环节高效助力复工复产。在物流环节,物流信息自动匹配与智能拼单,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司机端与用户端实时查看订单物流信息,及时掌握生产类物资运送情况;最后一公里仓储设施+无人配送物流系统,有效避免人员直接接触造成交叉感染。
在生产环节,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机械臂、AGV智能车等生产设备和智能装备高度互联,构建无人化生产线,可显著缓解疫情期间人员到岗不足的压力;将生产工艺、生产动态的实时数据与云平台打通,可对生产线可视化远程操作并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参数。
在运维环节,智能摄像头与物联网终端实时采集生产设备数据和现场监控画面并上传平台,工作人员使用工业APP即可实时掌握设备状态与生产现场情况,远程把握生产进度,并对事故进行监测和预警;灵活运用巡检机器人,对能源管线,电力机房、工厂内生产、消防设备等进行巡检管理,可实现远程运维。
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新基建”为物联网发展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
近十年来,我国将数字经济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并针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具体领域出台意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在供给方面,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我国光缆总长度达到4750万公里,4G基站总数超过544万个,5G网络建设顺利推进,许多城市实现了5G网络重点市区室外的连续覆盖。
在需求方面,以新冠疫情为契机,企业认识到只有具备智能化、信息化的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方能更好地应对此类危机。
同时,随着5G逐渐普及,各种新型消费模式会大量涌现,从而激发更多的用户需求,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自2008年500亿美元增长至2018 年仅 151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11.7%。对比全球产业规模增长数据,我国物联网发展速度较全球平均水平更快。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2017年达11500亿元,自 2011 年起进一步加速,2009-2017 年均复合增速达 26.9%。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数据表明,智能家居将成为消费级IoT的主流产品,智能穿戴设备次之。2017 全球消费级 IoT 中智能家居设备、穿戴式设备、其他领域销售额占比分别达 60.3%、3.8%、35.9%,而在中国,以上三大领域占比分别达 82.2%,3.2%、14.6%。由此可见,智能家居设备在全球及国内均占据主流。
截至目前,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超过10亿,今年年底预计将突破12亿大关。而且,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以及在移动通信5G网络普及等“新基建”项目的推波助澜下,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万物互联的时代也悄然来临。数据流量的瓶颈一旦突破,移动物联网的应用,将会更大面积的得以普及,而其主流应用阵地的人工智能家居,也将出现多方利好。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以人工智能家居产业为代表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也有较多的制约因素。当前的物联网发展,既存在巨大的时代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现实的挑战。而其未来的方向,势必是向着消费IoT的方向,不断的拓展应用场景,寻找解决方案,并且同时兼顾用户的体验与信息安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物联网只是一个花架子,无法带来实际应用价值。
物联网具备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三大特征,是传统领域智能化转型、信息消费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传统领域智能化转型成为政府、行业、学术界关注焦点,央地政策迭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推动智慧交通、智慧水利、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城市等建设提速;信息消费在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的浪潮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零售、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共享经济等信息消费领域迅速崛起。
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在新冠疫情的催生下,迅速壮大,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无接触购物等模式创新成为引领大众消费新趋势并加快普及。这些领域的高速发展需求,将牵引着物联感知终端规模部署,为物联网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不断成熟,物联网时代正逐渐到来。据统计,目前,国内物联网连接数已达16亿个,预计2020年将超过70亿个,市场规模达到2.5万亿元,物联网发展潜力巨大。
行业智能化成主旋律
近年,智慧城市也是极为热门的话题,在政府政策的推波助澜下。国内一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是如火如荼。而且,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也逐渐覆盖到方方面面。包括市政管理智能化、农业园林智能化、医疗智能化、楼宇智能化、交通智能化到旅游智能化及其他应用智能化等方面,都已经逐步由概念走向应用落地。
通过物联网,城市市政管理的效率更高,而且通过各种资源的有效协同、整合、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互感知、链接,让城市管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以楼宇建筑为核心的物业体系,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无论是智能化水、电、煤等各种记录仪表,还是楼宇安全警报、防止高空抛物等公共事件的监控,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而在楼宇摄像机、烟感、红外、震动等各种报警探测器方面,物联网也可以为异常事件的警报、预防等方面,也逐渐得以应用。
除此以外,智慧交通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以及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促进交通信息网络完善、运输装备智能、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而在智慧旅游方面,同样结合物联网、数字处理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和体验方面的应用。可以极大的调动旅游管理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服务效率。
除了这些热门的应用领域外,物联网也在新零售、智慧医疗、供应链管理、智慧农业等方面都有广泛覆盖,未来,也将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惠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语
如上文所述,物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但是科技化时代的来临,已经为物联网的发展孕育了肥沃的土壤。所以期间遇到的困难,也将会被一一攻克。
拥抱行业资源整合、平台化的大趋势。任何行业,都需要有发展的平台,物联网也概莫能外。因此,其只有进行横向、纵向的资源整合、互通合作,才能更快、更稳的走向未来。
技术的进步,应该始终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解决了其在社会民生应用层面的实际问题,其技术的革命、先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物联网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与这些新基建一起,并驾齐驱,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云栖号在线课堂】每天都有产品技术专家分享!课程地址:https://yqh.aliyun.com/live
立即加入社群,与专家面对面,及时了解课程最新动态!【云栖号在线课堂 社群】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发布时间:2020-06-29本文作者:黄美婷本文来自:“51CTO”,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51CTO](https://iot.51cto.com/art/202006/619800.htm#to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