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懂互联网,那这些你知道么?(三)

简介: 今天的因特网无疑是有史以来由人类创造的、精心设计的最大系统、该系统由数以千计的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彼此相互连接构成,并且还有一批与因特网相互连接的物品比如游戏机、监控系统、汽车、医疗设备、智能眼镜、手表、运动手环等,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也越来越称为可能,这里推荐一下 尤瓦尔·赫拉利 的《未来简史》,这个人的格局很高,他书中描述的未来也越来越成为现实,他写的文字能让你感觉到你更想变为计算机世界里的一片硅片。

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种连接局域网的传统技术,它能够使设备通过协议(一组规则或通用网络语言)相互通信,以太网的接入设备可以相互识别对方。

我之前一直想了解以太网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一直没有细致的了解,现在就来挖一下以太网的工作流程!下面是以太网的接入过程

30.jpg

之前的以太网用户使用双绞铜线与一台以太网交换机相连,以太网交换机或这样相连的交换机网络,则再与更大的因特网相连。使用以太网接入,用户通常以 100 Mbps 或 1 Gbps 速率接入以太网交换机,而服务器可能具有 1 Gbps 甚至 10 Gbps 的接入速率。

而最新的以太网用户可以使用双绞线和光纤线路以及交换机接入。以太网传输速率从 2.94 Mbit/s 提高到最新的 400 Gbit/s 。

有线和无线

在往下进行前,需要先讨论一下有线和无线的关系

有线 顾名思义就是使用电缆或者物理介质组成的,而有线网络是使用有线把电信号从一端传输到另一端的网络。通常在有线网络中,使用 T1线,电缆解调器或任何其他方式使用 Internet 连接。

无线 指的是由电磁波(即 EM 波)或红外波组成的介质。所有的无线设备都带有天线或者传感器。典型的无线设备包括蜂窝移动设备,无线传感器,电视遥控器,带有 WLAN 的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不使用电线 进行数据通信。

它们之间的差别如下

技术指标 有线网络 无线网络
运作速度 更高 相比有线网络要低,但是先进的无线技术(例如LTE,LTE-A和WLAN-11ad)将有可能实现与有线网络相当的速度
系统带宽 低,因为频谱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成本 更少,因为电缆不贵 无线订户站,无线路由器,无线接入点和适配器价格昂贵
安装 有线网络安装麻烦,需要更多时间 无线网络安装简便,所需时间更少
流动性 受限制,因为它在有线网络连接的系统所覆盖的区域中运行 没有限制,因为它在整个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运行
传输介质 铜线,光缆,以太网 电磁波或无线电波或红外线
网络覆盖范围扩展 需要集线器和交换机来扩展网络覆盖范围 相互连接的无线基站覆盖了更多区域。
应用领域 局域网(以太网),城域网 WLAN,WPAN(Zigbee,蓝牙),红外,蜂窝(GSM,CDMA,LTE)
信道干扰和信号功率损耗 干扰较小,因为一个有线网络不会影响另一有线网络 由于无线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障碍(例如天气条件,墙壁反射等),干扰会更高。
QoS(服务质量) 更好 由于抖动值高和连接设置延迟而导致的性能较差
可靠性 与无线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优势,因为多年以来由于有线技术的存在,制成的电缆具有更高的性能。 合理高,这是由于路由器故障会影响整个网络。

WiFi

如果你配置过网络,那你一定见过 WLAN(Wireless LAN) 无线计算机网络,它使用无线通信连接两个或多个设备,用来形成一个 LAN。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物品无线接入因特网。基于 IEEE 802.11 技术的无线 LAN 接入,更通俗的称为 WiFi,现在WiFi 几乎无处不在,如大学、商业办公室、咖啡厅、机场、家庭甚至是在飞机上。

广域无线接入:3G 和 LTE

iPhone 和 安卓等设备越来越多的用于在移动中发信息、在社交网络中分享照片、观看视频和播放音乐等。这些设备应用了与蜂窝移动电话相同的无线基础设施,通过蜂窝网提供商运营的基站来发送和接收分组。与 WiFi 不用的是,蜂窝网提供的范围要比 WiFi 大太多了。

下面是使用 3G 无线技术进行接入的示意图

31.jpg

电信公司在第三代无线技术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3G 为分组交换广域无线因特网接入提供了超过 1Mbps 的速率。甚至更高速率的广域接入即第四代 4G 广域无线网络也已经被部署了(咳咳,我们国家已经马上5G 了谢谢)。LTE(Long-Term Evolution) 来源于 3G 技术,它能够取得超过 10Mbps 的速率。

物理媒介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描述了互联网接入技术,那么要进行这些互联网必然是少不了传输媒介的,那么你考虑一下这个发送过程,一个比特数据包从一个端系统开始传输,经过一系列的链路和路由器,从而到达另外一个端系统。这个比特会被转发了很多次,那么这个比特经过传输的过程所跨越的媒介就被称为物理媒介(phhysical medium),物理媒介有很多种,比如双绞铜线、同轴电缆、多模光纤缆、陆地无线电频谱和卫星无线电频谱。其实大致分为两种:引导性媒介和非引导性媒介。

双绞铜线

最便宜且最常用的引导性传输媒介就是双绞铜线,多年以来,它一直应用于电话网。从电话机到本地电话交换机的连线超过 99% 都是使用的双绞铜线,例如下面就是双绞铜线的实物图

32.jpg


双绞铜线由两根绝缘的铜线组成,每根大约 1cm 粗,以规则的螺旋形状排列,通常许多双绞线捆扎在一起形成电缆,并在双绞馅的外面套上保护层。一对电缆构成了一个通信链路。无屏蔽双绞线一般常用在局域网(LAN)中。

同轴电缆

与双绞线类似,同轴电缆也是由两个铜导体组成,下面是实物图

33.jpg


点击查看源网页

同轴电缆

借助于这种结构以及特殊的绝缘体和保护层,同轴电缆能够达到较高的传输速率,同轴电缆普遍应用在在电缆电视系统中。同轴电缆常被用户引导型共享媒介。

光纤

光纤是一种细而柔软的、能够引导光脉冲的媒介,每个脉冲表示一个比特。一根光纤能够支持极高的比特率,高达数十甚至数百 Gbps。它们不受电磁干扰。光纤是一种引导型物理媒介,下面是光纤的实物图

34.jpg

一般长途电话网络全面使用光纤,光纤也广泛应用于因特网的主干。

陆地无线电信道

无线电信道承载电磁频谱中的信号。它不需要安装物理线路,并具有穿透墙壁、提供与移动用户的连接以及长距离承载信号的能力。

卫星无线电信道

一颗卫星电信道连接地球上的两个或多个微博发射器/接收器,它们称为地面站。通信中经常使用两类卫星: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

后记

这里说一下,希望我们都能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大,就比如文末最后提到的3G技术,从我初中开始就有了吧,大概是 08年那会吧,具体哪一年不重要,我想表达的是短短10年间我们就从 3G 过度到了 5G 技术,这个速度有多可怕。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的?

下面贴出几个截图大家感受一下我们国家的强大

36.jpg




目录
相关文章
|
2天前
|
存储 弹性计算 人工智能
【2025云栖精华内容】 打造持续领先,全球覆盖的澎湃算力底座——通用计算产品发布与行业实践专场回顾
2025年9月24日,阿里云弹性计算团队多位产品、技术专家及服务器团队技术专家共同在【2025云栖大会】现场带来了《通用计算产品发布与行业实践》的专场论坛,本论坛聚焦弹性计算多款通用算力产品发布。同时,ECS云服务器安全能力、资源售卖模式、计算AI助手等用户体验关键环节也宣布升级,让用云更简单、更智能。海尔三翼鸟云服务负责人刘建锋先生作为特邀嘉宾,莅临现场分享了关于阿里云ECS g9i推动AIoT平台的场景落地实践。
【2025云栖精华内容】 打造持续领先,全球覆盖的澎湃算力底座——通用计算产品发布与行业实践专场回顾
|
1天前
|
云安全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阿里云x硅基流动:AI安全护栏助力构建可信模型生态
阿里云AI安全护栏:大模型的“智能过滤系统”。
|
1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自动驾驶
关于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启真问智”人工智能模型&智能体大赛决赛的通知
关于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启真问智”人工智能模型&智能体大赛决赛的通知
|
4天前
|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大模型微调技术:LoRA原理与实践
本文深入解析大语言模型微调中的关键技术——低秩自适应(LoRA)。通过分析全参数微调的计算瓶颈,详细阐述LoRA的数学原理、实现机制和优势特点。文章包含完整的PyTorch实现代码、性能对比实验以及实际应用场景,为开发者提供高效微调大模型的实践指南。
542 2
|
2天前
|
Linux 虚拟化 iOS开发
VMware Workstation Pro 25H2 for Windows & Linux - 领先的免费桌面虚拟化软件
VMware Workstation Pro 25H2 for Windows & Linux - 领先的免费桌面虚拟化软件
765 4
VMware Workstation Pro 25H2 for Windows & Linux - 领先的免费桌面虚拟化软件
kde
|
4天前
|
人工智能 关系型数据库 PostgreSQL
n8n Docker 部署手册
n8n是一款开源工作流自动化平台,支持低代码与可编程模式,集成400+服务节点,原生支持AI与API连接,可自托管部署,助力团队构建安全高效的自动化流程。
kde
364 3
|
4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Java
AI 超级智能体全栈项目阶段四:学术分析 AI 项目 RAG 落地指南:基于 Spring AI 的本地与阿里云知识库实践
本文介绍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结合Spring AI与本地及云知识库实现学术分析AI应用,利用阿里云Qwen-Plus模型提升回答准确性与可信度。
260 91
AI 超级智能体全栈项目阶段四:学术分析 AI 项目 RAG 落地指南:基于 Spring AI 的本地与阿里云知识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