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求和の解决方案】307. 区域和检索 - 数组可修改 :「树状数组」&「线段树」

简介: 【区间求和の解决方案】307. 区域和检索 - 数组可修改 :「树状数组」&「线段树」

网络异常,图片无法展示
|


题目描述



这是 LeetCode 上的 307. 区域和检索 - 数组可修改 ,难度为 中等


Tag : 「区间和」、「树状数组」、「线段树」


给你一个数组 nums,请你完成两类查询,其中一类查询要求更新数组下标对应的值,另一类查询要求返回数组中某个范围内元素的总和。


实现 NumArray 类:


  • NumArray(int[] nums) 用整数数组 nums 初始化对象
  • void update(int index, int val)nums[index] 的值更新为 val
  • int sumRange(int left, int right) 返回子数组 nums[left, right] 的总和(即,nums[left] + nums[left + 1], ..., nums[right]


示例:


输入:
["NumArray", "sumRange", "update", "sumRange"]
[[[1, 3, 5]], [0, 2], [1, 2], [0, 2]]
输出:
[null, 9, null, 8]
解释:
NumArray numArray = new NumArray([1, 3, 5]);
numArray.sumRange(0, 2); // 返回 9 ,sum([1,3,5]) = 9
numArray.update(1, 2);   // nums = [1,2,5]
numArray.sumRange(0, 2); // 返回 8 ,sum([1,2,5]) = 8
复制代码


提示:


  • 1 <= nums.length <= 3 * 10^41<=nums.length<=3104
  • -100 <= nums[i] <= 100100<=nums[i]<=100
  • 0 <= index < nums.length0<=index<nums.length
  • -100 <= val <= 100100<=val<=100
  • 0 <= left <= right < nums.length0<=left<=right<nums.length
  • 最多调用 3 * 10^43104updatesumRange 方法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很经典的题目,通常还能拓展出一大类问题。


针对不同的题目,我们有不同的方案可以选择(假设我们有一个数组):


  1. 数组不变,求区间和:「前缀和」、「树状数组」、「线段树」
  2. 多次修改某个数(单点),求区间和:「树状数组」、「线段树」
  3. 多次修改某个区间,输出最终结果:「差分」
  4. 多次修改某个区间,求区间和:「线段树」、「树状数组」(看修改区间范围大小)
  5. 多次将某个区间变成同一个数,求区间和:「线段树」、「树状数组」(看修改区间范围大小)


这样看来,「线段树」能解决的问题是最多的,那我们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都写「线段树」呢?


答案并不是,而且恰好相反,只有在我们遇到第 4/5 类问题,不得不写「线段树」的时候,我们才考虑线段树。


因为「线段树」代码很长,而且常数很大,实际表现不算很好。我们只有在不得不用的时候才考虑「线段树」。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按这样的优先级进行考虑:


  1. 简单求区间和,用「前缀和」
  2. 多次将某个区间变成同一个数,用「线段树」
  3. 其他情况,用「树状数组」


树状数组



本题只涉及「单点修改」和「区间求和」,属于「树状数组」的经典应用。


「树状数组」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数据结构,但是要搞懂其为什么可以这样「查询」&「更新」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为什么可以这样更新),往往需要从「二进制分解」进行出发理解。


树状数组涉及的操作有两个,复杂度均为 O(\log{n})O(logn)


  • void add(int x, int u):含义为在 xx 的位置增加 uu(注意位置下标从 11 开始);
  • int query(int x):含义为查询从 [1, x][1,x] 区间的和为多少(配合容斥原理,可实现任意区间查询)。


代码:


class NumArray {
    int[] tr;
    int lowbit(int x) {
        return x & -x;
    }
    void add(int x, int u) {
        for (int i = x; i <= n; i += lowbit(i)) tr[i] += u;
    }
    int query(int x) {
        int ans = 0;
        for (int i = x; i > 0; i -= lowbit(i)) ans += tr[i];
        return ans;
    }
    int[] nums;
    int n;
    public NumArray(int[] _nums) {
        nums = _nums;
        n = nums.length;
        tr = new int[n + 10];
        for (int i = 0; i < n; i++) add(i + 1, nums[i]);
    }
    public void update(int index, int val) {
        add(index + 1, val - nums[index]);
        nums[index] = val;
    }
    public int sumRange(int left, int right) {
        return query(right + 1) - query(left);
    }
}
复制代码


  • 时间复杂度:插入和查询复杂度均为 O(\log{n})O(logn)
  • 空间复杂度:O(n)O(n)


线段树



相比「树状数组」,另外一个更为进阶且通用的做法是使用「线段树」。


线段树的所有操作同样为 O(\log{n}),O(logn)由于本题不涉及「区间修改」操作,因此我们的线段树只需要实现 pushup 操作(子节点往上更新父节点),而不需要实现用于懒标记的 pushdown 操作(父节点往下传递「更新」的操作)。


关于线段树设计的几种操作:


  • void build(int u, int l, int r):含义为从编号为 uu 的节点开始,构造范围为 [l,r][l,r] 的树节点;
  • void update(int u, int x, int v):含义为从编号为uu的节点开始,在xx位置增加vv
  • 更具一般性(涉及区间修改)的操作应该为 void update(int u, int l, int r, int v),代表在 [l, r][l,r] 范围增加 vv
  • int query(int u, int l, int r):含义为从编号为 uu 的节点开始,查询 [l, r][l,r] 区间和为多少。


注意:对于编号为 u 的节点而言,其左子节点的编号为 u << 1,其右节点的编号为 u << 1 | 1


代码(考虑为线段树增加 static 优化的代码见 P2P2,样例个数较少,优化不明显):


class NumArray {
    Node[] tr;
    class Node {
        int l, r, v;
        Node(int _l, int _r) {
            l = _l; r = _r;
        }
    }
    void build(int u, int l, int r) {
        tr[u] = new Node(l, r);
        if (l == r) return;
        int mid = l + r >> 1;
        build(u << 1, l, mid);
        build(u << 1 | 1, mid + 1, r);
    }
    void update(int u, int x, int v) {
        if (tr[u].l == x && tr[u].r == x) {
            tr[u].v += v;
            return ;
        }
        int mid = tr[u].l + tr[u].r >> 1;
        if (x <= mid) update(u << 1, x, v);
        else update(u << 1 | 1, x, v);
        pushup(u);
    }
    int query(int u, int l, int r) {
        if (l <= tr[u].l && tr[u].r <= r) return tr[u].v;
        int mid = tr[u].l + tr[u].r >> 1;
        int ans = 0;
        if (l <= mid) ans += query(u << 1, l, r);
        if (r > mid) ans += query(u << 1 | 1, l, r);
        return ans;
    }
    void pushup(int u) {
        tr[u].v = tr[u << 1].v + tr[u << 1 | 1].v;
    }
    int[] nums;
    public NumArray(int[] _nums) {
        nums = _nums;
        int n = nums.length;
        tr = new Node[n * 4];
        build(1, 1, n);
        for (int i = 0; i < n; i++) update(1, i + 1, nums[i]);
    }
    public void update(int index, int val) {
        update(1, index + 1, val - nums[index]);
        nums[index] = val;
    }
    public int sumRange(int left, int right) {
        return query(1, left + 1, right + 1);
    }
}
复制代码

class NumArray {
    static int N = 30010;
    static Node[] tr = new Node[N * 4];
    class Node {
        int l, r, v;
        Node(int _l, int _r) {
            l = _l; r = _r;
        }
    }
    void build(int u, int l, int r) {
        if (tr[u] == null) {
            tr[u] = new Node(l, r);
        } else {
            tr[u].l = l; tr[u].r = r; tr[u].v = 0;
        }
        if (l == r) return ;
        int mid = l + r >> 1;
        build(u << 1, l, mid);
        build(u << 1 | 1, mid + 1, r);
    }
    void update(int u, int x, int v) {
        if (tr[u].l == x && tr[u].r == x) {
            tr[u].v += v;
            return ;
        }
        int mid = tr[u].l + tr[u].r >> 1;
        if (x <= mid) update(u << 1, x, v);
        else update(u << 1 | 1, x, v);
        pushup(u);
    }
    int query(int u, int l, int r) {
        if (l <= tr[u].l && tr[u].r <= r) return tr[u].v;
        int mid = tr[u].l + tr[u].r >> 1;
        int ans = 0;
        if (l <= mid) ans += query(u << 1, l, r);
        if (r > mid) ans += query(u << 1 | 1, l, r);
        return ans;
    }
    void pushup(int u) {
        tr[u].v = tr[u << 1].v + tr[u << 1 | 1].v;
    }
    int[] nums;
    public NumArray(int[] _nums) {
        nums = _nums;
        int n = nums.length;
        build(1, 1, n);
        for (int i = 0; i < n; i++) update(1, i + 1, nums[i]);
    }
    public void update(int index, int val) {
        update(1, index + 1, val - nums[index]);
        nums[index] = val;
    }
    public int sumRange(int left, int right) {
        return query(1, left + 1, right + 1);
    }
}
复制代码


  • 时间复杂度:插入和查询复杂度均为 O(\log{n})O(logn)
  • 空间复杂度:O(n)O(n)


最后



这是我们「刷穿 LeetCode」系列文章的第 No.307 篇,系列开始于 2021/01/01,截止于起始日 LeetCode 上共有 1916 道题目,部分是有锁题,我们将先把所有不带锁的题目刷完。


在这个系列文章里面,除了讲解解题思路以外,还会尽可能给出最为简洁的代码。如果涉及通解还会相应的代码模板。


为了方便各位同学能够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提交代码,我建立了相关的仓库:github.com/SharingSour…


在仓库地址里,你可以看到系列文章的题解链接、系列文章的相应代码、LeetCode 原题链接和其他优选题解。

相关文章
|
人工智能 开发框架 物联网
为什么 C# 可能是最好的第一编程语言
C# 是一个全面领域的全能型语言,结合新时代的 .NET 平台,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未来无限可期!对于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人们,是否该刮目相看了呢?下面看看行业大佬关于 .NET 的解说。
1356 2
为什么 C# 可能是最好的第一编程语言
|
存储 缓存 自然语言处理
Elasticsearch 内存占用分析及 page cache 监控
Elasticsearch 内存占用相关知识,以及对 lucene 文件的 page cache 进行监控
4197 6
|
6月前
|
XML Java 数据库连接
微服务——SpringBoot使用归纳——Spring Boot集成MyBatis——基于 xml 的整合
本教程介绍了基于XML的MyBatis整合方式。首先在`application.yml`中配置XML路径,如`classpath:mapper/*.xml`,然后创建`UserMapper.xml`文件定义SQL映射,包括`resultMap`和查询语句。通过设置`namespace`关联Mapper接口,实现如`getUserByName`的方法。Controller层调用Service完成测试,访问`/getUserByName/{name}`即可返回用户信息。为简化Mapper扫描,推荐在Spring Boot启动类用`@MapperScan`注解指定包路径避免逐个添加`@Mapper`
265 0
|
12月前
|
JavaScript
js计算时间差,包括计算,天,时,分,秒
js计算时间差,包括计算,天,时,分,秒
815 16
|
10月前
|
存储 数据可视化 项目管理
Heptabase 替代指南:免费知识管理工具分享
如果你还在找知识库管理软件,试试这5款可以替代heptabase 的免费工具。
554 1
Heptabase 替代指南:免费知识管理工具分享
|
9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人工智能
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的深度剖析与应用前景####
本文深入探讨了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的技术原理、关键技术突破及广泛应用场景,通过具体实例展现了该技术如何深刻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文章还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全面而深入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图景。 ####
|
11月前
|
监控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 查看数据库实例
MySQL 查看数据库实例
259 6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文字识别
飞天技术观丨大模型如何真正在应用环节产生价值
大模型揭开了智能时代的序幕,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可即便如此,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一个问题:大模型如何真正实现商业化应用落地?
飞天技术观丨大模型如何真正在应用环节产生价值
|
运维 安全 云计算
蝶宇云陈林:基于阿里云计算巢的业务转型 | 2023云栖精选
2023年10月31日-11月2日,2023云栖大会在中国杭州·云栖小镇举行,蝶宇云科技总经理陈林在【计算巢专场】发表了题为《基于阿里云计算巢的业务转型》的主题演讲,从初创企业突破困境之路、拥抱阿里云计算巢、专注安全运维托管服务等方向做了分享。 立即购买【蝶宇云—金蝶云星空计算巢(企业版SaaS服务)】:https://market.aliyun.com/products/56082003/cmgj00064150.html?#sku=yuncode5815000001
|
前端开发 rax Linux
深度解析shellcode原理及编码技术
深度解析shellcode原理及编码技术
29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