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过滤器模式

简介: 概念过滤器模式(Filter Pattern)或标准模式(Criteria Pattern)是一种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允许开发人员使用不同的标准来过滤一组对象,通过逻辑运算以解耦的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结合多个标准来获得单一标准。

概念

过滤器模式(Filter Pattern)或标准模式(Criteria Pattern)是一种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允许开发人员使用不同的标准来过滤一组对象,通过逻辑运算以解耦的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结合多个标准来获得单一标准。

组成角色

过滤器模式有如下角色:

  • 抽象过滤器角色(AbstractFilter):负责定义过滤器的实现接口,具体的实现还要具体过滤器角色去参与,客户端可以调用抽象过滤器角色中定义好的方法,将客户端的所有请求委派到具体的实现类去,从而让实现类去处理;
  • ConcreteFilter(具体过滤器角色):该角色负责具体筛选规则的逻辑实现,最后再返回一个过滤后的数据集合,标准的过滤器只对数据做过滤,当然也可以对集合中的数据做某项处理,再将处理后的集合返回;
  • Subject(被过滤的主体角色):一个软件系统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目标角色,在具体过滤器角色中会对指定感兴趣的目标进行处理,以确保后面的数据确实是我想要的。

过滤器模式的特点

  • 可插拔:过滤器的设计概念要求其是支持可插拔设计的;
  • 有序性:过滤器是被设计为一组组的过滤装置,要实现数据过滤,就必须有顺序性要求,比如我们要设计编解码过滤器,用户请求过来的 xml 数据会优先通过 xml2json 过滤器进行数据处理,完了再在响应发出前进行相应的 json2xml 过滤处理,以保证客户端交互以 xml 数据格式为准的同时系统内部数据交互还是维持 json 格式不变;
  • 过滤器的独立性:每种过滤器必须是独立的实体,其状态不受其它过滤器的影响,每个过滤器都有自己独立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只要各个过滤器之间传送的数据遵守共同的规约就可以相连接。

实现

实体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姓名
    private String gender;//性别
    private String maritalStatus;//婚姻状态
    ...
    }

筛子(Criteria)

先定义基本的筛子,通过组合的方式,组装成新的筛子。总共会有五把筛子

public interface Criteria {
     public List<Person> meetCriteria(List<Person> persons);
}
/**实现类**/
 public class CriteriaMale implements Criteria {
     @Override
     public List<Person> meetCriteria(List<Person> persons) {
         List<Person> malePersons = new ArrayList<Person>(); 
           for (Person person : persons) {
              if(person.getGender().equalsIgnoreCase("MALE")){
                 malePersons.add(person);
              }
           }
           return malePersons;
}
public class CriteriaFemale implements Criteria {
    @Override
    public List<Person> meetCriteria(List<Person> persons) {
        List<Person> femalePersons = new ArrayList<Person>(); 
          for (Person person : persons) {
            if(person.getGender().equalsIgnoreCase("FEMALE")){
               femalePersons.add(person);
             }
          }
          return femalePersons;
    }

过滤器模式的优缺点

过滤器模式的优点:

1、高内聚、低耦合;2、多过滤器简单合成;3、功能模块重用;4、便于维护;5、支持特定分析;6、支持并行操作

过滤器模式的缺点:

1、导致系统成批操作;2、需协调数据流;3、性能下降,实现复杂



目录
打赏
0
0
0
0
4
分享
相关文章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生成器模式
生成器模式(Builder Pattern)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用于分步骤构建复杂对象。它允许用户通过控制对象构造的过程,定制对象的组成部分,而无需直接实例化细节。该模式特别适合构建具有多种配置的复杂对象。其结构包括抽象建造者、具体建造者、指挥者和产品角色。适用于需要创建复杂对象且对象由多个部分组成、构造过程需对外隐藏或分离表示与构造的场景。优点在于更好的控制、代码复用和解耦性;缺点是增加复杂性和不适合简单对象。实现时需定义建造者接口、具体建造者类、指挥者类及产品类。链式调用是常见应用方式之一。
52 12
|
25天前
|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模式扩展(配置工厂)
该设计通过配置文件和反射机制动态选择具体工厂,减少硬编码依赖,提升系统灵活性和扩展性。配置文件解耦、反射创建对象,新增产品族无需修改客户端代码。示例中,`CoffeeFactory`类加载配置文件并使用反射生成咖啡对象,客户端调用时只需指定名称即可获取对应产品实例。
88 40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工厂方法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通过一个工厂类根据传入参数创建不同类型的产品对象,也称“静态工厂方法”模式。其结构包括工厂类、产品接口和具体产品类。适用于创建对象种类较少且调用者无需关心创建细节的场景。优点是封装性强、代码复用性好;缺点是扩展性差,增加新产品时需修改工厂类代码,违反开闭原则。
45 15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简单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通过工厂类根据传入参数创建不同类型的对象,也称“静态工厂方法”模式。其结构包括工厂类、产品接口和具体产品类。优点是封装性强、代码复用性好;缺点是扩展性差,增加新产品时需修改工厂类代码,违反开闭原则。适用于对象种类较少且调用者无需关心创建细节的场景。
54 19
前端必须掌握的设计模式——模板模式
模板模式(Template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父类定义固定流程和步骤顺序,子类通过继承并重写特定方法实现具体步骤。适用于具有固定结构或流程的场景,如组装汽车、包装礼物等。举例来说,公司年会节目征集时,蜘蛛侠定义了歌曲的四个步骤:前奏、主歌、副歌、结尾。金刚狼和绿巨人根据此模板设计各自的表演内容。通过抽象类定义通用逻辑,子类实现个性化行为,从而减少重复代码。模板模式还支持钩子方法,允许跳过某些步骤,增加灵活性。
142 11
Kotlin教程笔记(51) - 改良设计模式 - 构建者模式
Kotlin教程笔记(51) - 改良设计模式 - 构建者模式
63 1
Kotlin教程笔记(51) - 改良设计模式 - 构建者模式
Kotlin教程笔记(51) - 改良设计模式 - 构建者模式
Python编程中的设计模式:工厂方法模式###
本文深入浅出地探讨了Python编程中的一种重要设计模式——工厂方法模式。通过具体案例和代码示例,我们将了解工厂方法模式的定义、应用场景、实现步骤以及其优势与潜在缺点。无论你是Python新手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都能从本文中获得关于如何在实际项目中有效应用工厂方法模式的启发。 ###
Kotlin教程笔记(51) - 改良设计模式 - 构建者模式
本教程详细讲解Kotlin语法,适合希望深入了解Kotlin的开发者。对于快速学习Kotlin语法,推荐查看“简洁”系列教程。本文重点介绍了构建者模式在Kotlin中的应用与改良,包括如何使用具名可选参数简化复杂对象的创建过程,以及如何在初始化代码块中对参数进行约束和校验。
46 3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AI助理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