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e 4.0参考指南: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的规模化敏捷框架》一2.8 原则#8——释放知识工作者的内在动力

简介: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SAFe 4.0参考指南: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的规模化敏捷框架》一书中的第2,第2.8节 作者[美]迪恩·莱芬(DeanLeffingwell),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2.8 原则#8——释放知识工作者的内在动力

看起来,任务的绩效提供了内在的奖励……这种驱动力……可能与其他元素一样,都是基础……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

精益–敏捷领导者工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环境中,对于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其实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正如德鲁克指出的:“知识工作者比他们的老板更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参考资料[2])。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完全有能力自己定义必要的活动以达成他们的目标,那么经理们如何进行管理,并协调技术活动呢?

事实上,经理们无法进行管理。相反,经理们能做的是释放知识工作者的内在动力。下面将介绍一些实施指导。

利用系统视图

在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激励元素之前,我们需要注意存在一个重要的理解,那就是需要理解SAFe的精益–敏捷原则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元素相互协作,创建了一个新的授权模式,知识工作者可以跨越职能的边界进行沟通,基于对经济效益的理解进行决策,对于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快速反馈,参与持续和增量式的学习并提高掌控能力,更多地参与解决方案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最强有力的激励因素之一。

了解薪酬的作用

许多组织的运作仍然基于那些已经过时的、对人员潜力和员工绩效的假设,而且大多基于传统观念而不是科学。这些组织继续追求的做法是,短期激励计划和按照证据的绩效工资支付方式,但实际上这种度量方式并不奏效,甚至会带来危害(参考资料[1])。

丹尼尔·平克(参考资料[1])和彼得·德鲁克(参考资料[2])以及其他一些学者,指出了知识工作者的薪酬激励因素的一个基本悖论:

如果企业不能支付足够的工资,员工就不能被激励。低薪酬是致使动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工资就不再是一个长期的激励因素了。这个临界点就是知识自由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知识工作者可以无偿地专注在工作上,而不是金钱上。

如果达到了这个临界点,增加薪酬反而会变成一个致使动力下降的原因。这可能会成为对知识完整性的一种亵渎,从而让员工把注意力只是放在金钱而不是工作上。

精益–敏捷领导者都很清楚,知识工作者的构想、创新和在工作场所中深入参与工作,是无法用金钱来激励的,也不会被威胁、恐吓和恐惧所胁迫。那种基于激励的报酬,往往体现在个人的目标管理上(MBO),会导致内部竞争,甚至有可能破坏必要的合作,乃至无法实现更宏伟的目标。如果这样的话,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失败。

提供目标、使命和最小可能约束的自主性

《驱动力》(参考资料[1])同样也“驱动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知识工作者需要具备自主性——也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提供自主性,同时把它作为大型企业发展的目标,这一点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所在。

经理们和员工们也都知道,自我指导的动力必须存在于更大的目标中。所以,领导者们需要提供一些更大的使命——把员工的日常工作和企业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在构建系统时,知识工作者作为团队的一部分参与其中,所以,成为高绩效团队的一员同样也是激励的另一个维度。领导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鼓励团队做到最好(参考资料[4])。

确立使命感:要有一个概要的目标和战略方向,同时也是一个强烈的愿景。

对于具体工作和项目计划,仅给出少量的、最小化的指导,甚至没有任务说明和计划。

对于需求和最小可能的约束条件进行检查,由团队决定如何实现这些需求

营造一个平等互助的环境

“如果要做到有效地领导,就必须尊重员工并倾听他们的声音”(参考资料[2]),而且是在相互平等的环境中(参考资料[4])。领导者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可以对员工给予及时的反馈、放下自己的职权影响力,并鼓励员工按照如下的方式开展工作:

在恰当的地方提出不同意见。

鼓励员工坚持自己的立场。

让员工清晰自己的目标并努力达成。

促进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解决问题。

协商、共识、同意和承诺。

当前的系统构建者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员工更加智慧,在具体的工作中比管理者具备更多的知识。释放这种潜力是改善员工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可以为客户和企业达成更好的成果。

参考资料

[1] Pink, Daniel. 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Riverhead Books, 2011.

[2] Drucker, Peter F. The Essential Drucker. Harper-Collins, 2001.

[3] Bradford, David L. and Allen Cohen. Managing for Excellence: The Leadership Guide to Developing High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Organizations. John Wiley and Sons, 1997.

[4] Takeuchi, Hirotaka and Ikujiro Nonaka. “The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 1986.

相关文章
|
算法 5G
带你读《6G需求与愿景》第三章6G 设计思路与愿景3.4 6G 能力愿景 (三)
《6G需求与愿景》第三章6G 设计思路与愿景3.4 6G 能力愿景
|
数据采集 资源调度 自动驾驶
带你读《6G需求与愿景》第三章6G 设计思路与愿景3.4 6G 能力愿景 (二)
《6G需求与愿景》第三章6G 设计思路与愿景3.4 6G 能力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