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中台:全面的架构演进趋势和方法(4)

简介: 不止中台:全面的架构演进趋势和方法(4)

(五)小结:行路难

架构设计的思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逐渐开始发展出来,软件行业希望也能像工业、建筑业一样具有行业级的设计原则、标准,从而使高质量软件的产出得到保证。但是,到目前为止,架构之路殊为不易,还没有哪种方法升华为举世公认的原则或者榜样。


软件工程到今天才算年过半百,还是个比较年轻的领域。从“瀑布模型”进化到“螺旋模型”大约用了20年;敏捷开发快20岁了,DDD也有17岁;微服务虽然很年轻,才5岁,但是它的前身SOA是1996年诞生的。企业架构从Zachman模型诞生到现在是33岁,而TOGAF到现在也就25岁,只相当于软件工程的一半年纪。如此说来,这些方法以其要服务的目标领域而言,都还是只是刚刚进入“青年”这个水平。


然而上述方法我们至今仍在对其某一方面大加挞伐,没有一个是“银弹”,没有一个不曾被人骂做“坑”。但是贵在探索和坚持,这些方法经历时间的洗礼,仍未褪去“稚嫩”,仍需要“呵护”与反复实践才能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对架构的积累确实是一个挑战,“快”原本应该是目标,而今成了方法。我们对很多架构方法的理解尚不深入,对其应用也需要对方法创立者的初衷深加体会,比如,敏捷方法的创始人、“敏捷宣言”起草者之一的Jeff Sutherland在《敏捷革命》一书中提到其灵感来源的“OODA”方法,建议在每个冲刺中都要完整使用,但在各类敏捷书籍中却鲜有提及;Vernon也提到,无论是对敏捷方法还是对DDD而言,“知识获取”都至关重要,但是“知识获取”显然需要积累;即便是对口诛笔伐的“瀑布模型”,也一样存在众多误解。


抛去这些争议不谈,我们至少可以从软件工程与企业架构的发展历程中看到这样两个个趋势:一是关注点从软件架构向企业架构的进化,也就是对软件设计核心目标的认识,软件设计绝不是“先写了再说”,也不一定是越快越好;二是不同方法之间更明显的结合趋势,面向企业的软件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既然很难由某一个方法自己搞定,那就“抱团取暖”吧。


二、企业级业务架构(EBA)与“组合拳”


(一)关于EBA

上文谈到了架构演进的一个趋势,就是关注点从软件架构向企业架构的进化,这反映了技术在面对不断上升的业务复杂度时,对自身局限的认知。不深入了解业务和企业,就很难建立面向整个企业的系统规划,企业内部也就很难有效打通,事实上,比尔·盖茨先生1999年在《未来时速》中提出的为企业打造“数字神经”的想法,至今也还没能完全实现。


“数字神经”的打造跟理清企业架构是分不开的,如同给一个城市设计管道系统一样,它与城市的结构是要匹配和共同演进的。而企业架构中非常重要、技术人员又很难处理的,正是业务架构。业务架构在Zachman手中萌生,到TOGAF时明确,尽管那个定义还是挺难理解的。TOGAF将企业架构(EA)和业务架构(BA)都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并且给出了包含业务架构在内的著名的“4A”结构,但是其实施难度一直饱受争议,由于周期通常较长,分析业务架构能够投入的业务人员就是有限甚至很难保证的,当然,这与企业自身的实施决心也有关。


国外有些基于BA的成功案例,比如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USPTO)于2013年启动了TMNG(Trademark Next Generation)项目,按照BA方法梳理了企业层面的20多条价值链、19个1级能力、100余个2级能力,并按照能力复用等条件确定实施优先级,能力复用越多的,计划排期越靠前。TMNG项目持续5年,从第一年只能释放1组价值链环节,到第四年可以6组价值链环节同时实施,这一方面显示了对方法应用的熟练,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可复用能力的增加。


国内,建设银行是贯彻业务架构方法的典范。由于长期受到“竖井式”开发的影响,该行于2011年痛下决心启动了“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转型工程,以企业级业务架构方法驱动IT开发转型,进而推动企业转型。工程实施时间长达6年,通过业务模型方法构建了全行统一的业务架构,梳理了20余个业务领域、80余个业务应用、100余个业务组件、900余个活动、4500余个任务、20000余个数据实体,规划了全行100余个新老系统的SOA风格改造,将整个企业连接起来。此后,工行、中行也都在近两年构建了自己的企业级业务架构模型。


综上,EBA其实对开发最大的指导作用在于它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对企业整体性的解读与规划、对业务能力的聚类与组件的划分,从而使IT对业务的支持上升到合作、融合的高度而非原有的实现,它的作用其实更多还是在过程中,而非文字里。


笔者基于原有的工作经验,将EBA设计方法进一步改造为通用方法论,以期能够为更多领域的设计人员提供借鉴。EBA方法这两年有复兴之势,一方面是有建行这样的大型实施案例,另一方面也有来自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对业务架构的重视。如果再说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现在又到了一个“转型”的时期,互联网企业这类跨界竞争者对原有行业的巨大冲击,使大家认识到,未来企业都将会带有较强的科技属性,信息化将进入它自身的高级阶段,并逐渐走向数字化阶段。这样的“转型”时期需要已经不仅是“一招鲜吃遍天”的爆款产品,更重要是大多数传统企业需要首先完成自身的“科技化”改造,需要首先实现企业内部技术基因的增强,实现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这种转型非常需要EBA的支撑。提高企业的整体性正是EBA方法的强项,正如笔者在《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一书中对EBA的定义:“以实现企业战略为目标,对企业能力进行整体规划并将其传导到IT实现端的结构化分析方法”。


企业无分大小都有战略,都有架构,就算没有显性地表现出来,所以,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可以尝试用EBA方法为自己诊脉,就算你没有最终将它应用于IT实现。笔者介绍的方法没有那么复杂,充分地认识自己不是坏事,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毕竟,无论做不做系统开发,企业每发展到一定时间,总会积累些“管理债务”要去偿还,EBA本身也可以应用于“管理”上的重构。


EBA的一般设计过程如图6所示:


image.png


image.png


如图8所示,EBA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强调企业自己对方法论的驾驭和对架构师的培养,未来的企业管理必然包含架构管理,企业管理追求的“韧性”很可能将来自于架构的“弹性”和演化能力。


image.png


EBA方法也是一个业务架构设计与IT实现之间不断迭代的过程,如图9所示:


image.png




相关文章
|
存储 数据采集 监控
信息系统架构开发方法ADM
信息系统架构开发方法ADM
739 5
|
3月前
|
缓存 负载均衡 监控
微服务架构下的电商API接口设计:策略、方法与实战案例
本文探讨了微服务架构下的电商API接口设计,旨在打造高效、灵活与可扩展的电商系统。通过服务拆分(如商品、订单、支付等模块)和标准化设计(RESTful或GraphQL风格),确保接口一致性与易用性。同时,采用缓存策略、负载均衡及限流技术优化性能,并借助Prometheus等工具实现监控与日志管理。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在于支持敏捷开发、高并发处理和独立部署,满足电商业务快速迭代需求。未来,电商API设计将向智能化与安全化方向发展。
|
8月前
|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JavaScript
面向长文本的多模型协作摘要架构:多LLM文本摘要方法
多LLM摘要框架通过生成和评估两个步骤处理长文档,支持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策略。每个LLM独立生成文本摘要,集中式方法由单一LLM评估并选择最佳摘要,而分散式方法则由多个LLM共同评估,达成共识。论文提出两阶段流程:先分块摘要,再汇总生成最终摘要。实验结果显示,多LLM框架显著优于单LLM基准,性能提升最高达3倍,且仅需少量LLM和一轮生成评估即可获得显著效果。
264 10
面向长文本的多模型协作摘要架构:多LLM文本摘要方法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NoSQL
记忆层增强的 Transformer 架构:通过可训练键值存储提升 LLM 性能的创新方法
Meta研究团队开发的记忆层技术通过替换Transformer中的前馈网络(FFN),显著提升了大语言模型的性能。记忆层使用可训练的固定键值对,规模达百万级别,仅计算最相似的前k个键值,优化了计算效率。实验显示,记忆层使模型在事实准确性上提升超100%,且在代码生成和通用知识领域表现优异,媲美4倍计算资源训练的传统模型。这一创新对下一代AI架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2 11
记忆层增强的 Transformer 架构:通过可训练键值存储提升 LLM 性能的创新方法
|
存储 边缘计算 Cloud Native
“论模型驱动架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写作框架,软考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
模型驱动架构设计是一种用于应用系统开发的软件设计方法,以模型构造、模型转换和精化为核心,提供了一套软件设计的指导规范。在模型驱动架构环境下,通过创建出机器可读和高度抽象的模型实现对不同问题域的描述,这些模型独立于实现技术,以标准化的方式储存,利用模型转换策略来驱动包括分析、设计和实现等在内的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595 3
|
10月前
|
运维 负载均衡 Shell
控制员工上网软件:高可用架构的构建方法
本文介绍了构建控制员工上网软件的高可用架构的方法,包括负载均衡、数据备份与恢复、故障检测与自动切换等关键机制,以确保企业网络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具体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实现这些机制。
207 63
|
9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基于深度混合架构的智能量化交易系统研究: 融合SSDA与LSTM自编码器的特征提取与决策优化方法
本文探讨了在量化交易中结合时序特征和静态特征的混合建模方法。通过整合堆叠稀疏降噪自编码器(SSDA)和基于LSTM的自编码器(LSTM-AE),构建了一个能够全面捕捉市场动态特性的交易系统。SSDA通过降噪技术提取股票数据的鲁棒表示,LSTM-AE则专注于捕捉市场的时序依赖关系。系统采用A2C算法进行强化学习,通过多维度的奖励计算机制,实现了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最大化收益的目标。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在不同波动特征的股票上表现出差异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存在明确市场趋势的情况下,决策准确性较高。
216 5
基于深度混合架构的智能量化交易系统研究: 融合SSDA与LSTM自编码器的特征提取与决策优化方法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文件存储
神经架构搜索:自动化设计神经网络的方法
在人工智能(AI)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神经网络架构的设计已成为一个日益复杂而关键的任务。传统上,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需要通过经验和反复试验来手动设计神经网络,耗费大量时间和计算资源。随着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方法显得愈加低效和不够灵活。为了解决这一挑战,神经架构搜索(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NAS)应运而生,成为自动化设计神经网络的重要工具。
|
11月前
|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掌握微前端架构:构建现代Web应用的新方法
本文介绍了微前端架构的概念及其在现代Web应用开发中的优势与实施方法。微前端架构通过将应用拆分成独立模块,提升了开发效率和灵活性。其核心优势包括技术栈灵活性、独立部署、团队协作及易于维护。文章详细阐述了定义边界、选择框架、管理状态和通信等关键步骤,并讨论了状态同步、样式隔离及安全性等挑战。微前端架构有望成为未来Web开发的重要趋势。
业务架构问题之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
业务架构问题之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
388 18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