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Cloud 与 K8s 在微服务层面的不同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原生网关 MSE Higress,422元/月
注册配置 MSE Nacos/ZooKeeper,182元/月
任务调度 XXL-JOB 版免费试用,400 元额度,开发版规格
简介: 微服务Springcloud已经被广泛使用了,但作为云原生的技术基础K8s,存在着与Spring cloud 组件功能类似的组件,此时可以借助于容器化手段使用K8s来解决服务的注册与发现,属性配置动态化等。

Spring Boot 1.x 与 2.x 的区别

在《浅入Spring Cloud架构设计》一文中,笔者讲过 Spring Cloud 的架构设计。其实 Spring Boot 在一开始时,运用到的基本就是 Eureka、Config、Zuul、Ribbon、Feign、Hystrix 等。到了 Spring Boot 2.x 的时候,大量的组件开始风云崛起。下面简单列下这两个版本之间的区别如下。

Spring Boot 1.x 中,session 的超时时间是这样的:

server.session.timeout=3600

而在 2.x 中:

server.servlet.session.timeout=PT120M

截然不同的写法,cookie 也是一样的:

server:
  servlet:
    session:
      timeout: PT120M
      cookie:
        name: ORDER-SERVICE-SESSIONID
  • 应用的 ContextPath 配置属性改动,跟上面的 session 一样,加上了一个 servlet。
  • Spring Boot 2.x 基于 Spring 5,而 Spring Boot 1.x 基于 Spring 4 或较低。
  • 统一错误处理的基类 AbstarctErrorController 的改动。
  • 配置文件的中文可以直接读取,不需要转码。
  • Acutator 变化很大,默认情况不再启用所有监控,需要定制化编写监控信息,完全需要重写,HealthIndicator,EndPoint 同理。
  • 从 Spring Boot 2.x 开始,可以与 K8s 结合来实现服务的配置管理、负载均衡等,这是与 1.x 所不同的。

K8s 的一些资源的介绍

上面说到 Spring Boot 2.x 可以结合 K8s 来作为微服务的架构设计,那么就先来说下 K8s 的一些组件吧。

ConfigMap,看到这个名字可以理解:它是用于保存配置信息的键值对,可以用来保存单个属性,也可以保存配置文件。对于一些非敏感的信息,比如应用的配置信息,则可以使用 ConfigMap。

创建一个 ConfigMap 有多种方式如下。

1. key-value 字符串创建

kubectl create configmap test-config --from-literal=baseDir=/usr

上面的命令创建了一个名为 test-config,拥有一条 key 为 baseDir,value 为 "/usr" 的键值对数据。

2. 根据 yml 描述文件创建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Map
metadata:
  name: test-config
data:
  baseDir: /usr

也可以这样,创建一个 yml 文件,选择不同的环境配置不同的信息:

kind: ConfigMap
apiVersion: v1
metadata:
  name: cas-server
data:
  application.yaml: |-
    ---
    spring:
      profiles: dev
    greeting:
      message: Say Hello to the Dev

注意点:

  1. ConfigMap 必须在 Pod 使用其之前创建。
  2. Pod 只能使用同一个命名空间的 ConfigMap。

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用途,具体可以参考官网。

Service,顾名思义是一个服务,什么样的服务呢?它是定义了一个服务的多种 pod 的逻辑合集以及一种访问 pod 的策略。

service 的类型有四种:

  • ExternalName:创建一个 DNS 别名指向 service name,这样可以防止 service name 发生变化,但需要配合 DNS 插件使用。
  • ClusterIP:默认的类型,用于为集群内 Pod 访问时,提供的固定访问地址,默认是自动分配地址,可使用 ClusterIP 关键字指定固定 IP。
  • NodePort:基于 ClusterIp,用于为集群外部访问 Service 后面 Pod 提供访问接入端口。
  • LoadBalancer:它是基于 NodePort。

如何使用 K8s 来实现服务注册与发现

从上面讲的 Service,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场景:所有的微服务在一个局域网内,或者说在一个 K8s 集群下,那么可以通过 Service 用于集群内 Pod 的访问,这就是 Service 默认的一种类型 ClusterIP,ClusterIP 这种的默认会自动分配地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可以通过上面的 ClusterIp 来实现集群内部的服务访问,那么如何注册服务呢?其实 K8s 并没有引入任何的注册中心,使用的就是 K8s 的 kube-dns 组件。然后 K8s 将 Service 的名称当做域名注册到 kube-dns 中,通过 Service 的名称就可以访问其提供的服务。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一个服务的 pod 对应有多个,那么如何实现 LB?其实,最终通过 kube-proxy,实现负载均衡。

说到这,我们来看下 Service 的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的策略,Service 负载分发策略有两种:

  • RoundRobin:轮询模式,即轮询将请求转发到后端的各个 pod 上,其为默认模式。
  • SessionAffinity:基于客户端 IP 地址进行会话保持的模式,类似 IP Hash 的方式,来实现服务的负载均衡。

其实,K8s 利用其 Service 实现服务的发现,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域名进行层层解析,最后解析到容器内部的 ip 和 port 来找到对应的服务,以完成请求。

下面写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cas-server-service
  namespace: default
spec:
  ports:
  - name: cas-server01
    port: 2000
    targetPort: cas-server01
  selector:
    app: cas-server

可以看到执行 kubectl apply -f service.yaml 后:

root@ubuntu:~$ kubectl get svc
NAME                          TYPE        CLUSTER-IP      EXTERNAL-IP   PORT(S)              AGE
admin-web-service             ClusterIP   10.16.129.24    <none>        2001/TCP              84d
cas-server-service            ClusterIP   10.16.230.167   <none>        2000/TCP               67d
cloud-admin-service-service   ClusterIP   10.16.25.178    <none>        1001/TCP         190d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默认的类型是 ClusterIP,用于为集群内 Pod 访问时,可以先通过域名来解析到多个服务地址信息,然后再通过 LB 策略来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请求的对象。

K8s 如何来处理微服务中常用的配置

在上面,我们讲过了几种创建 ConfigMap 的方式,其中有一种在 Java 中常常用到:通过创建 yml 文件来实现配置管理。

比如:

kind: ConfigMap
apiVersion: v1
metadata:
  name: cas-server
data:
  application.yaml: |-
    ---
    spring:
      profiles: dev
    greeting:
      message: Say Hello to the Dev
    spring:
      profiles: test
    greeting:
      message: Say Hello to the Test
    spring:
      profiles: prod
    greeting:
      message: Say Hello to the Prod

上面创建了一个 yml 文件,同时,通过 spring.profiles 指定了开发、测试、生产等每种环境的配置。

具体代码: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cas-server-deployment
  labels:
    app: cas-server
spec:
  replicas: 1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cas-server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cas-server
    spec:
      nodeSelector:
        cas-server: "true"
      containers:
      - name: cas-server
        image: {{ cluster_cfg['cluster']['docker-registry']['prefix'] }}cas-server
        imagePullPolicy: Always
        ports:
          - name: cas-server01
            containerPort: 2000
        volumeMounts:
        - mountPath: /home/cas-server
          name: cas-server-path
        args: ["sh", "-c", "nohup java $JAVA_OPTS -jar -XX:MetaspaceSize=128m -XX:MaxMetaspaceSize=128m -Xms1024m -Xmx1024m -Xmn256m -Xss256k -XX:SurvivorRatio=8 -XX:+UseConcMarkSweepGC cas-server.jar --spring.profiles.active=dev", "&"]
      hostAliases:
      - ip: "127.0.0.1"
        hostnames:
        - "gemantic.localhost"
      - ip: "0.0.0.0"
        hostnames:
        - "gemantic.all"
      volumes:
      - name: cas-server-path
        hostPath:
          path: /var/pai/cas-server

这样,当我们启动容器时,通过 --spring.profiles.active=dev 来指定当前容器的活跃环境,即可获取 ConfigMap 中对应的配置。是不是感觉跟 Java 中的 Config 配置多个环境的配置有点类似呢?但是,我们不用那么复杂,这些统统可以交给 K8s 来处理。只需要你启动这一命令即可,是不是很简单?

Spring Boot 2.x 的新特性

在第一节中,我们就讲到 1.x 与 2.x 的区别,其中最为凸显的是,Spring Boot 2.x 结合了 K8s 来实现微服务的架构设计。其实,在 K8s 中,更新 ConfigMap 后,pod 是不会自动刷新 configMap 中的变更,如果想要获取 ConfigMap 中最新的信息,需要重启 pod。

但 2.x 提供了自动刷新的功能: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cas-server
  cloud:
    kubernetes:
      config:
        sources:
         - name: ${spring.application.name}
           namespace: default
      discovery:
        all-namespaces: true
      reload:
        enabled: true
        mode: polling
        period: 500

如上,我们打开了自动更新配置的开关,并且设置了自动更新的方式为主动拉取,时间间隔为 500ms,同时,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方式——event 事件通知模式。这样,在 ConfigMap 发生改变时,无需重启 pod 即可获取最新的数据信息。

同时,Spring Boot 2.x 结合了 K8s 来实现微服务的服务注册与发现: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kubernetes-core</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kubernetes-discovery</artifactId>
</dependency>

开启服务发现功能:

spring:
  cloud:
    kubernetes:
      discovery:
        all-namespaces: true

开启后,我们在《浅入Spring Cloud架构设计》一文中讲过,其实最终是向 K8s 的 API Server 发起 http 请求,获取 Service 资源的数据列表。然后根据底层的负载均衡策略来实现服务的发现,最终解析到某个 pod 上。那么为了同一服务的多个 pod 存在,我们需要执行:

kubectl scale --replicas=2 deployment admin-web-deployment

同时,我们如果通过 HTTP 的 RestTemplate Client 来作服务请求时,可以配置一些请求的策略,RestTemplate 一般与 Ribbon 结合使用:

client:
  http:
    request:
      connectTimeout: 8000
      readTimeout: 3000

backend:
  ribbon:
    eureka:
      enabled: false
    client:
      enabled: true
    ServerListRefreshInterval: 5000

ribbon:
  ConnectTimeout: 8000
  ReadTimeout: 3000
  eager-load:
    enabled: true
    clients: cas-server-service,admin-web-service
  MaxAutoRetries: 1 #对第一次请求的服务的重试次数
  MaxAutoRetriesNextServer: 1 #要重试的下一个服务的最大数量(不包括第一个服务)
  #ServerListRefreshInterval: 2000
  OkToRetryOnAllOperations: true
  NFLoadBalancerRuleClassName: com.netflix.loadbalancer.RoundRobinRule #com.damon.config.RibbonConfiguration #分布式负载均衡策略

可以配置一些服务列表,自定义一些负载均衡的策略。

如果你是使用 Feign 来作为 LB,其实与 Ribbon 只有一点点不一样,因为 Feign 本身是基于 Ribbon 来实现的,除了加上注解 @EnableFeignClients 后,还要配置:

feign:
  client:
    config:
      default: #provider-service
        connectTimeout: 8000 #客户端连接超时时间
        readTimeout: 3000 #客户端读超时设置
        loggerLevel: full

其他的可以自定义负载均衡策略,这一点是基于 Ribbon 的,所以是一样的。

实战 Spring Boot 2.x 结合 K8s 来实现微服务架构设计

微服务架构中,主要的就是服务消费者、服务的生产者可以互通,可以发生调用,在这基础上,还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即一个服务调用另一个服务时,在该服务存在多个节点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找到该服务的一个合适的节点访问。下面主要介绍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先看生产者,引入常用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actuator</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actuator-autoconfigure</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kubernetes-config</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上面我们使用了比较新的版本:Spring Boot 2.1.13,Cloud 版本是 Greenwich.SR3,其次,我们配置了 K8s 的 ConfigMap 所用的依赖,加上了数据库的一些配置,具体其他的,实现过程中,大家可以自行添加。

接下来,我们看启动时加载的配置文件,这里加了关于 K8s ConfigMap 所管理的配置所在的信息,以及保证服务被发现,开启了所有的 namespace,同时还启动了配置自动刷新的功能,注意的是,该配置需要在 bootstrap 文件: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cas-server
  cloud:
    kubernetes:
      config:
        sources:
         - name: ${spring.application.name}
           namespace: default
      discovery:
        all-namespaces: true #发现所有的命令空间的服务
      reload:
        enabled: true
        mode: polling #自动刷新模式为拉取模式,也可以是事件模式 event
        period: 500 #拉取模式下的频率

logging: #日志路径设置
  path: /data/${spring.application.name}/logs

剩下的一些配置可以在 application 文件中配置:

spring:
  profiles:
    active: dev

server:
  port: 2000
  undertow:
    accesslog:
      enabled: false
      pattern: combined
  servlet:
    session:
      timeout: PT120M

接下来看下启动类:

@Configuration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ComponentScan(basePackages = {"com.damon"})
//@SpringBootApplication(scanBasePackages = { "com.damon" })
@EnableConfigurationProperties(EnvConfig.class)
public class CasAp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CasApp.class, args);
    }
}

这里我们没有直接用注解 @SpringBootApplication,因为主要用到的就是几个配置,没必要全部加载。

我们看到启动类中有一个引入的 EnvConfig.class:

@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greeting")
public class EnvConfig {

    private String message = "This is a dummy message";

    public String getMessage() {
        return this.message;
    }

    public void setMessage(String message) {
        this.message = message;
    }

这就是配置 ConfigMap 中的属性的类。剩下的可以自己定义一个接口类,来实现服务生产者。

最后,我们需要在 K8s 下部署的话,需要准备几个脚本。

1. 创建 ConfigMap

kind: ConfigMap
apiVersion: v1
metadata:
  name: cas-server
data:
  application.yaml: |-
    ---
    spring:
      profiles: dev
    greeting:
      message: Say Hello to the Dev
    spring:
      profiles: test
    greeting:
      message: Say Hello to the Test
    spring:
      profiles: prod
    greeting:
      message: Say Hello to the Prod

设置了不同环境的配置,注意,这里的 namespace 需要与服务部署的 namespace 一致,这里默认的是 default,而且在创建服务之前,先得创建这个。

2. 创建服务部署脚本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cas-server-deployment
  labels:
    app: cas-server
spec:
  replicas: 3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cas-server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cas-server
    spec:
      nodeSelector:
        cas-server: "true"
      containers:
      - name: cas-server
        image: cas-server
        imagePullPolicy: Always
        ports:
          - name: cas-server01
            containerPort: 2000
        volumeMounts:
        - mountPath: /home/cas-server
          name: cas-server-path
        - mountPath: /data/cas-server
          name: cas-server-log-path
        - mountPath: /etc/kubernetes
          name: kube-config-path
        args: ["sh", "-c", "nohup java $JAVA_OPTS -jar -XX:MetaspaceSize=128m -XX:MaxMetaspaceSize=128m -Xms1024m -Xmx1024m -Xmn256m -Xss256k -XX:SurvivorRatio=8 -XX:+UseConcMarkSweepGC cas-server.jar --spring.profiles.active=dev", "&"]
      volumes:
      - name: cas-server-path
        hostPath:
          path: /var/pai/cas-server
      - name: cas-server-log-path
        hostPath:
          path: /data/cas-server
      - name: kube-config-path
        hostPath:
          path: /etc/kubernetes

注意:这里有个属性 replicas,其作用是当前 pod 所启动的副本数,即我们常说的启动的节点个数,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前面讲的脚本来执行生成多个 pod 副本。如果这里没有设置多个的话,也可以通过命令来执行:

kubectl scale --replicas=3 deployment cas-server-deployment

这里,我建议使用 Deployment 类型的来创建 pod,因为 Deployment 类型更好的支持弹性伸缩与滚动更新。

同时,我们通过 --spring.profiles.active=dev 来指定当前 pod 的运行环境。

3. 创建一个 Service

最后,如果服务想被发现,需要创建一个 Service: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cas-server-service
  namespace: default
spec:
  ports:
  - name: cas-server01
    port: 2000
    targetPort: cas-server01
  selector:
    app: cas-server

注意,这里的 namespace 需要与服务部署的 namespace 一致,这里默认的是 default。

看看服务的消费者,同样,先看引入常用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actuator</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actuator-autoconfigure</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kubernetes-config</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commons</artifactId>
</dependency>

<!-- 结合 k8s 实现服务发现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kubernetes-core</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kubernetes-discovery</artifactId>
</dependency>

<!-- 负载均衡策略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kubernetes-ribbon</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ribbon</artifactId>
</dependency>

<!-- 熔断机制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hystrix</artifactId>
</dependency>

这里大部分的依赖跟生产者一样,但,需要加入服务发现的依赖,以及所用的负载均衡的策略依赖、服务的熔断机制。

接下来 bootstrap 文件中的配置跟生产者一样,这里不在说了,唯一不同的是 application 文件:

backend:
  ribbon:
    eureka:
      enabled: false
    client:
      enabled: true
    ServerListRefreshInterval: 5000

ribbon:
  ConnectTimeout: 3000
  ReadTimeout: 1000
  eager-load:
    enabled: true
    clients: cas-server-service,edge-cas-service,admin-web-service #负载均衡发现的服务列表
  MaxAutoRetries: 1 #对第一次请求的服务的重试次数
  MaxAutoRetriesNextServer: 1 #要重试的下一个服务的最大数量(不包括第一个服务)
  OkToRetryOnAllOperations: true
  NFLoadBalancerRuleClassName: com.netflix.loadbalancer.RoundRobinRule #负载均衡策略

hystrix:
  command:
    BackendCall:
      execution:
        isolation:
          thread:
            timeoutInMilliseconds: 5000 #熔断机制设置的超时时间
  threadpool:
    BackendCallThread:
      coreSize: 5

引入了负载均衡的机制以及策略(可以自定义策略)。

接下来看启动类:

/**
 * @author Damon
 * @date 2020 年 1 月 13 日 下午 9:23:06
 *
 */

@Configuration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ComponentScan(basePackages = {"com.damon"})
@EnableConfigurationProperties(EnvConfig.class)
@EnableDiscoveryClient
public class AdminAp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AdminApp.class, args);
    }

}

同样的 EnvConfig 类,这里不再展示了。其他的比如:注解 @EnableDiscoveryClient 是为了服务发现。

同样,我们新建接口,假如我们生产者有一个接口是:

http://cas-server-service/api/getUser

则,我们在调用它时,可以通过 RestTemplate Client 来直接调用,通过 Ribbon 来实现负载均衡:

@LoadBalanced
    @Bean
    public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SimpleClientHttpRequestFactory requestFactory = new SimpleClientHttpRequestFactory();
        requestFactory.setReadTimeout(env.getProperty("client.http.request.readTimeout", Integer.class, 15000));
        requestFactory.setConnectTimeout(env.getProperty("client.http.request.connectTimeout", Integer.class, 3000));
        RestTemplate rt = new RestTemplate(requestFactory);
        return rt;
    }

可以看到,这种方式的分布式负载均衡实现起来很简单,直接注入一个初始化 Bean,加上一个注解 @LoadBalanced 即可。

在实现类中,我们只要直接调用服务生产者:

ResponseEntity<String> forEntity =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http://cas-server/api/getUser", String.class);

其中,URL 中 必须要加上 "http://",这样即可实现服务的发现以及负载均衡,其中,LB 的策略,可以采用 Ribbon 的几种方式,也可以自定义一种。

最后,可以在实现类上加一个熔断机制:

@HystrixCommand(fallbackMethod = "admin_service_fallBack")
public Response<Object> getUserInfo(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 {

        ResponseEntity<String> forEntity =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envConfig.getCas_server_url() + "/api/getUser", String.class);
        logger.info("test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 {}", forEntity);
        if (forEntity.getStatusCodeValue() == 200) {
                logger.info("================================test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 {}", JSON.toJSON(forEntity.getBody()));
                logger.info(JSON.toJSONString(forEntity.getBody()));
        }
}

其中发生熔断时,回调方法:

private Response<Object> admin_service_fallBack(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 {
        String token = StrUtil.subAfter(req.getHeader("Authorization"), "bearer ", false);
        logger.info("admin_service_fallBack token: {}", token);
        return Response.ok(200, -5, "服务挂啦!", null);
    }

其返回的对象必须与原函数一致,否则可能会报错。

最后与生产者一样,需要创建 ConfigMap、Service、服务部署脚本,下面会开源这些代码,这里也就不一一展示了。最后,我们会发现:当请求 认证中心时,认证中心存在的多个 pod,可以被轮训的请求到。这就是基于 Ribbon 的轮训策略来实现分布式的负载均衡,并且基于 Redis 来实现信息共享。

相关实践学习
深入解析Docker容器化技术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Linux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容器是完全使用沙箱机制,相互之间不会有任何接口。Docker是世界领先的软件容器平台。开发人员利用Docker可以消除协作编码时“在我的机器上可正常工作”的问题。运维人员利用Docker可以在隔离容器中并行运行和管理应用,获得更好的计算密度。企业利用Docker可以构建敏捷的软件交付管道,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的信誉为Linux和Windows Server应用发布新功能。 在本套课程中,我们将全面的讲解Docker技术栈,从环境安装到容器、镜像操作以及生产环境如何部署开发的微服务应用。本课程由黑马程序员提供。 &nbsp; &nbsp; 相关的阿里云产品:容器服务 ACK 容器服务 Kubernetes 版(简称 ACK)提供高性能可伸缩的容器应用管理能力,支持企业级容器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整合阿里云虚拟化、存储、网络和安全能力,打造云端最佳容器化应用运行环境。 了解产品详情: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kubernetes
相关文章
|
25天前
|
数据可视化 Java BI
将 Spring 微服务与 BI 工具集成:最佳实践
本文探讨了 Spring 微服务与商业智能(BI)工具集成的潜力与实践。随着微服务架构和数据分析需求的增长,Spring Boot 和 Spring Cloud 提供了构建可扩展、弹性服务的框架,而 BI 工具则增强了数据可视化与实时分析能力。文章介绍了 Spring 微服务的核心概念、BI 工具在企业中的作用,并深入分析了两者集成带来的优势,如实时数据处理、个性化报告、数据聚合与安全保障。同时,文中还总结了集成过程中的最佳实践,包括事件驱动架构、集中配置管理、数据安全控制、模块化设计与持续优化策略,旨在帮助企业构建高效、智能的数据驱动系统。
将 Spring 微服务与 BI 工具集成:最佳实践
|
1月前
|
Java 数据库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Spring 微服务和多租户:处理多个客户端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 Spring Boot 微服务架构中实现多租户。多租户允许单个应用实例为多个客户提供独立服务,尤其适用于 SaaS 应用。文章探讨了多租户的类型、优势与挑战,并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 Spring Boot 的灵活配置实现租户隔离、动态租户管理及数据源路由,同时确保数据安全与系统可扩展性。结合微服务的优势,开发者可以构建高效、可维护的多租户系统。
270 127
|
25天前
|
存储 安全 Java
管理 Spring 微服务中的分布式会话
在微服务架构中,管理分布式会话是确保用户体验一致性和系统可扩展性的关键挑战。本文探讨了在 Spring 框架下实现分布式会话管理的多种方法,包括集中式会话存储和客户端会话存储(如 Cookie),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同时,文章还涵盖了与分布式会话相关的安全考虑,如数据加密、令牌验证、安全 Cookie 政策以及服务间身份验证。此外,文中强调了分布式会话在提升系统可扩展性、增强可用性、实现数据一致性及优化资源利用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合理选择会话管理策略,结合 Spring 提供的强大工具,开发人员可以在保证系统鲁棒性的同时,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
|
25天前
|
消息中间件 Java 数据库
Spring 微服务中的数据一致性:最终一致性与强一致性
本文探讨了在Spring微服务中实现数据一致性的策略,重点分析了最终一致性和强一致性的定义、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结合Spring Boot与Spring Cloud框架,介绍了如何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一致性模型,并提供了实现建议,帮助开发者在分布式系统中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与同步性。
|
26天前
|
消息中间件 Java Kafka
消息队列比较:Spring 微服务中的 Kafka 与 RabbitMQ
本文深入解析了 Kafka 和 RabbitMQ 两大主流消息队列在 Spring 微服务中的应用与对比。内容涵盖消息队列的基本原理、Kafka 与 RabbitMQ 的核心概念、各自优势及典型用例,并结合 Spring 生态的集成方式,帮助开发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消息中间件,提升系统解耦、可扩展性与可靠性。
消息队列比较:Spring 微服务中的 Kafka 与 RabbitMQ
|
26天前
|
Prometheus 监控 Java
日志收集和Spring 微服务监控的最佳实践
在微服务架构中,日志记录与监控对系统稳定性、问题排查和性能优化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在 Spring 微服务中实现高效日志记录与监控的最佳实践,涵盖日志级别选择、结构化日志、集中记录、服务ID跟踪、上下文信息添加、日志轮转,以及使用 Spring Boot Actuator、Micrometer、Prometheus、Grafana、ELK 堆栈等工具进行监控与可视化。通过这些方法,可提升系统的可观测性与运维效率。
日志收集和Spring 微服务监控的最佳实践
|
14天前
|
监控 Java 数据库
从零学 Dropwizard:手把手搭轻量 Java 微服务,告别 Spring 臃肿
Dropwizard 整合 Jetty、Jersey 等成熟组件,开箱即用,无需复杂配置。轻量高效,启动快,资源占用少,内置监控、健康检查与安全防护,搭配 Docker 部署便捷,是构建生产级 Java 微服务的极简利器。
78 1
|
19天前
|
监控 安全 Java
Spring Cloud 微服务治理技术详解与实践指南
本文档全面介绍 Spring Cloud 微服务治理框架的核心组件、架构设计和实践应用。作为 Spring 生态系统中构建分布式系统的标准工具箱,Spring Cloud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微服务解决方案,涵盖服务发现、配置管理、负载均衡、熔断器等关键功能。本文将深入探讨其核心组件的工作原理、集成方式以及在实际项目中的最佳实践,帮助开发者构建高可用、可扩展的分布式系统。
71 1
|
26天前
|
jenkins Java 持续交付
使用 Jenkins 和 Spring Cloud 自动化微服务部署
随着单体应用逐渐被微服务架构取代,企业对快速发布、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日益增长。Jenkins 作为领先的持续集成与部署工具,结合 Spring Cloud 提供的云原生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简化微服务的开发、测试与部署流程。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 Jenkins 实现微服务的自动化构建与部署,并结合 Spring Cloud 的配置管理、服务发现等功能,打造高效、稳定的微服务交付流程。
119 0
使用 Jenkins 和 Spring Cloud 自动化微服务部署

推荐镜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