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听器模式和观察者模式的关系,写点你不知道的

简介: 监听器模式和观察者模式的关系,写点你不知道的

前言

无论大家在实践中是否自己实现过观察者模式或监听器模式,但肯定间接使用过。比如Spring的事件机制,大多数人肯定都用过,只是没留意而已。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围绕观察者模式、监听器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不仅用实例介绍它们的使用,而且也会聊一聊Spring事件机制对观察者模式的实践。


监听器模式和观察者模式怎么看起来是一样的?


先聊聊设计模式

为什么要使用监听模式,直接调用不好吗?这我们就要说说设计模式的好处了。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可重用代码、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同时,采用设计模式之后,代码能够达到低耦合、低依赖的效果。


也就是说,即便不用设计模式,直接硬编码也能实现。但如果考虑到代码的耦合性、依赖性、扩展性等问题,设计模式便是更好的选择。比如观察者模式就能达到解耦、异步等效果。


观察者模式的定义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即一个主题对应多个观察者。当一个主题对象改变状态时,它的所有依赖者(观察者)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比如用户订阅某个订阅号或公众号,当发新消息时,会发送给所有订阅者。


image.png观察者模式解决的是对象和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当多个对象依赖一个对象的关系时,一个主题对象状态改变,需要通知所有观察者对象。


监听器模式并不是一个新的设计模式,它是观察者模式在特定场景下的一种改造和应用。通常,观察者模式的主题在通知观察者时,通知中不包含任何信息。如果这个过程中携带了一些其他信息,那么主题本身就成为了事件源,而携带信息的封装类就成为了事件。此时的观察者模式,也就升级为监听器了。监听器模式是观察者模式的另一种形态。


观察者模式实例

先来看看观察者模式的代码实现,可以直接使用JDK自带的Observer,也可以自定义对应的API。单从JDK自带观察者模式的API,也可以看出该设计模式的分量(虽然在Java被废弃了)。


我们这里采用自定义相关类,主要包括主题和观察者两种对象。


首先定义一个主题对应的接口Subject:


public interface Subject {
    /**
     * 注册定义
     */
    void 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
     * 发送通知
     */
    void notifyObservers(Object msg);
}

主题接口中定义了两个方法一个用来注册观察者,一个用来发送通知。定义这个主题的具体实现类ConcreteSubject:

public class Concrete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
     * 观察者集合
     */
    private List<Observer> observers = new ArrayList<>();
    @Override
    public void 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
        // 添加订阅关系
        observers.add(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Object msg) {
        // 通知订阅者
        for (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 {
            observer.update(msg);
        }
    }
}

实现类中存储了,观察者的集合,这样就实现了主题和观察者之间一对多的关系。


创建一个观察者接口Observer,方便管理:


public interface Observer {

   // 处理业务逻辑

   void update(Object msg);

}

1

2

3

4

定义观察者接口的具体实现类ConcreteObserver:


public class ConcreteObserver implements 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Object msg) {
        // 业务逻辑实现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Observer 接收到主题的消息: " + msg);
    }
}

在实现类中,打印一行消息。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个实现类可以通过匿名类的形式创建,这样就具体的匿名类就在registerObserver时定义了。

下面来测试一下:

public class Observ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bject subject = new ConcreteSubject();
        Observer observer = new ConcreteObserver();
        // 注册观察者
        subject.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 发布消息
        subject.notifyObservers("来自Subject的消息");
    }
}

执行程序,打印结果:


ConcreteObserver 接收到主题的消息: 来自Subject的消息

1

说明可以正常接收到主题发布的消息。


在上面的实现中,可以看出已经达到了解耦合的效果,同时减少了依赖关系。每个观察者根本不需要知道发布者处理了什么业务逻辑,也不依赖于发布者的业务模型,只关心自己的逻辑处理即可。


监听模式实例

监听器模式通常包含三个角色:事件源、事件对象、事件监听器。如果观察者模式中的类名和方法对照改一下,并不改变业务逻辑,我们来看看是啥效果。


比如,将Observer改名为Listener,将其update方法改为onClick();将Subject的实现类ConcreteSubject改名为ListenerSupport,将registerObserver方法更名为addListener……


定义一个事件对象Event,用来传递事件信息:


public class Event {
    private String data;
    private String type;
    Event(String data, String type) {
        this.data = data;
        this.type = type;
    }
    // 省略getter/setter
}

原来主题的订阅对象Observer改名为Listener之后,成为监听器:

public interface Listener {
    void onClick(Event event);
}
• 1
• 2
• 3

为监听器提供一个实现类,当然在实践中也可以采用匿名类创建的方式:

public class ListenerA implements 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Event event) {
        System.out.println("触发事件,type:" + event.getType() + ",data:" + event.getData());
    }
}

原来的主题ConcreteSubject对照ListenerSupport成为事件管理器:

public class ListenerSupport {
    private List<Listener> listeners = new ArrayList<>();
    public void addListener(Listener listener) {
        listeners.add(listener);
    }
    public void triggerEvent(Event event) {
        for (Listener listener : listeners) {
            listener.onClick(event);
        }
    }
}

对应的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Even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ener listener = new ListenerA();
        ListenerSupport listenerSupport = new ListenerSupport();
        listenerSupport.addListener(listener);
        listenerSupport.triggerEvent(new Event("dataA", "typeA"));
    }
}

执行程序,打印信息如下:


触发事件,type:typeA,data:dataA

1

通过上面的对照代码,我们可以看出,即便业务逻辑不变,经过重命名的观察者模式已经变为监听器模式了。而它们的对照关系是:事件源对照ConcreteSubject(主题)、事件对象对照update方法的Object、事件监听器对照ConcreteObserver(订阅者)。这也再次证明了所说的“监听器模式是观察者模式的另一种形态”。


观察者模式和监听器模式对比

用一张图,来比较观察者模式和监听器模式的联系和区别:


image.png通过对比可以发监听器模式的优势是:在很多场景中,通知中附带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其他信息,而事件Event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封装,使它本身拥有了多态的特性。每个事件对象就可以包含不同的信息。从这个层面来说,事件监听器模式是对观察者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抽象。


Spring中的最佳实践

观察者模式的经典应用算是Spring事件驱动模型了,它便是基于观察者模式实现的,同时也是项目中最常见的事件监听器。


Spring中观察者模式包含四个角色:事件、事件监听器、事件源、事件管理。


事件:ApplicationEvent是所有事件对象的父类。ApplicationEvent继承自jdk的EventObject,所有的事件都需要继承ApplicationEvent,并且通过source得到事件源。Spring 提供了很多内置事件,比如:ContextRefreshedEvent、ContextStartedEvent、ContextStoppedEvent、ContextClosedEvent、RequestHandledEvent。


事件监听器:ApplicationListener,也就是观察者,继承自jdk的EventListener,该类中只有一个方法onApplicationEvent,当监听的事件发生后该方法会被执行。


事件源: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是Spring的核心容器,在事件监听中ApplicationContext可以作为事件的发布者,也就是事件源。因为ApplicationContext继承自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在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中定义了事件发布的方法:publishEvent(Object event)。


事件管理:ApplicationEventMulticaster,用于事件监听器的注册和事件的广播。监听器的注册就是通过它来实现的,它的作用是把Applicationcontext发布的Event广播给它的监听器列表。


小结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知道,监听器模式的本质就是观察者模式,先将回调函数注册到被观察对象,当被观察对象发生变化时,通过回调函数告知观察者/监听者。而Spring中事件管理也是基于观察者模式实现的,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



目录
相关文章
|
1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计算机视觉 Python
目标检测笔记(三):Mosaic数据增强完整代码和结果展示
本文介绍了Mosaic数据增强技术,通过将四张图片拼接成一张新图,极大丰富了目标检测的背景信息。文章提供了完整的Python代码,涵盖了如何处理检测框并调整其位置,以适应拼接后的图像。Mosaic技术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在标准化BN计算时同时考虑了四张图片的数据,从而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1096 1
|
NoSQL 搜索推荐 Java
使用Spring Boot实现与Neo4j图数据库的集成
使用Spring Boot实现与Neo4j图数据库的集成
|
存储 监控 前端开发
Sentry 监控部署与使用(详细流程)
Sentry 监控部署与使用(详细流程)
13035 1
|
缓存 算法 索引
【Elasticsearch专栏 07】深入探索:Elasticsearch的倒排索引如何进行模糊查询和通配符查询
Elasticsearch的倒排索引支持模糊查询和通配符查询,通过特定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能够实现对关键词的模糊匹配和通配符匹配。这两种查询类型提供了更灵活的搜索功能,但可能影响查询性能,需结合优化策略使用。
514 0
|
Java 程序员 API
Java中的Lambda表达式:简化代码的现代方法
Lambda表达式在Java 8中引入,旨在提供一种更为简洁、灵活的方法来表示匿名函数。这一特性不仅优化了代码的可读性与编写效率,还促进了函数式编程范式在Java中的应用。本文将深入探讨Lambda表达式的基本概念、语法结构以及在实际编程中的几种典型应用场景,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利用Lambda表达式提升Java代码的质量。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处理
【YOLOV5-6.x讲解】数据增强方式介绍+代码实现
数据增强 学习到空间的不变形,像素级别的不变形特征都有限,利用平移,缩放,旋转,改变色调值等方法,让模型见过各种类型的数据,提高模型在测试数据上的判别力
2550 0
|
存储 缓存 前端开发
完美解决 - 前端发版后浏览器缓存问题(发版后及时拉取最新版本代码)
完美解决 - 前端发版后浏览器缓存问题(发版后及时拉取最新版本代码)
6261 0
|
Java Go API
JDK21要来了,协程可以给Java带来什么
今年9月份,Java会最新的LTS版本的发布会带来一项重磅更新:协程在此之前,在JDK19中协程已经作为一个预览版的功能被放在了JDK中,本文将探讨一下使用协程后究竟可以为我们现在的Java应用解决什么问题,以及现在成熟的协程实现(Kotlin/Go),在最后会基于JDK20的协程实现分析下JDK部分的源码。协程是什么协程其实是很古老的概念,1963年就被提出。协程是一种协作式的程序执行流,只有当
6196 0
JDK21要来了,协程可以给Java带来什么
|
SQL Java 数据库连接
MyBatis根据表结构自动生成PO/Mapper代码的最佳实践
MyBatis根据表结构自动生成PO/Mapper代码的最佳实践
1553 0
MyBatis根据表结构自动生成PO/Mapper代码的最佳实践
|
Java Python
python线程池(threadpool)模块使用笔记
一、安装与简介 pip install threadpool    pool = ThreadPool(poolsize) requests = makeRequests(some_callable, list_of_args, callback) [pool.
163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