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分层架构及代码目录结构(上)

简介: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分层架构及代码目录结构

代码结构

DDD并没有给出标准的代码模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理解。

按DDD分层架构的分层职责定义,在代码模型里分别为用户接口层、应用层、领域层和基础层,建立了 interfaces、application、domain 和 infrastructure 四个一级目录。

image.png

1 DDD分层架构

1.1 分层架构的基本原则

每层只与位于其下方的层发生耦合。

1.2 分层架构的分类

严格分层架构(Strict Layers Architecture)

某层只能与其直接下层耦合,即我的奴隶的奴隶,不是我的奴隶。

松散分层架构(Relaxed Layers Architecture)

允许任意上层与任意下层耦合。由于用户接口层和应用服务通常需要与基础设施打交道,许多系统都是该架构。


较低层有时也可与较高层耦合,但只限于采用观察者 (Observer)模式或者调停者(Mediator)模式场景。

较低层绝不能直接访问较高层。例如,在使用调停者模式时,较高层可能实现了较低层的接口,然后将实现对象作为参数传递到较低层。当较低层调用该实现时, 它并不知道实现出自何处。

1.3 分层架构演进

1.3.1 传统四层架构

image.png

将领域模型和业务逻辑分离出来,并减少对基础设施、用户界面甚至应用层逻辑的依赖,因为它们不属业务逻辑。将一个夏杂的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每层都应该具有良好的内聚性,并且只依赖于比其自身更低的层。


传统分层架构的基础设施层位于底层,持久化和消息机制便位于该层。

这里的消息包含


MQ消息

SMTP

文本消息(SMS)

可将基础设施层中所有组件看作应用程序的低层服务,较高层与该层发生耦合以复用技术基础设施。即便如此,依然应避免核心的领域模型对象与基础设施层直接耦合。

1.3.2 改良版四层架构

传统架构的缺陷

DDD初创开发团队发现,将基础设施层放在最底层存在缺点,比如此时领域层中的一些技术实现就很困难:

  • 违背分层架构的基本原则
  • 难以编写测试用例

何解?

使用依赖反转设计原则:低层服务(如基础设施层)应依赖高层组件(比如用户界面层、应用层和领域层)所提供的接口。

应用依赖反转原则

  • 依赖反转原则后的分层方式:基础设施层在最上方,可实现所有其他层中定义的接口
  • image.png
  • 依赖反转原则真的可以支持所有层吗?

有人认为依赖反转原则中只存在两层:最上方和最下方,上层实现下层定义的抽象接口。因此上图的基础设施层将位于最上方,而用户接口层、应用层和领域层应作同层且都位于下方。对此大家可保留自己意见。

2 各层职责

2.1 Interfaces(用户接口层)

一般包括用户接口、Web 服务等。

只处理用户显示和用户请求,不应包含领域或业务逻辑。

有人认为,既然用户接口需验证用户输入,就无可避免应该包含业务逻辑。事实上,用户接口所进行的验证和对领域模型的验证不同:对那些粗制滥造且只面向领域模型的验证行为,应该予以限制。


如果用户接口使用了领域模型中的对象,那么此时领域对象仅限于数据渲染展现。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可使用展现模型对用户接口与领域对象进行解耦。

由于用户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其他系统,有时用户接口层将采用开放主机服务的方式向外提供API。

用户接口层是应用层的直接用户。

用户接口层在于前后端调用的适配。若你的微服务要提供服务给很多外部应用,而对每个外部应用的入参出参都不同,你不可能开发一堆一对一的应用服务,这时Facade接口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包括DO和DTO对象的组装和转换。


由于主要负责接入各种终端,所以该层有人也叫接入层。

实际开发中,我们都会感受到该层依附于应用层存在。随前后端分离,Restful API 流行,对简单的系统来说该层越来越弱化。对于有终端接入的系统来说,该层并不简单,需要处理各种协议适配:XMPP、websocket、MQTT 等。

复杂度不高时,我们往往把该层和应用层合并部署,主要凭开发经验和理解程度来决定。


存放用户接口层与前端交互、展现数据相关的代码。


前端应用通过这层接口,向应用服务获取展现所需的数据。


该层主要用来处理用户发送的Restful请求,解析用户输入的配置文件,并将数据传递给应用层。


数据的组装、数据传输格式以及Facade接口等代码都会放在这一层目录里。


封装应用服务和对外暴露接口。

特点

  • 关心视图和对外的服务,Restful、页面渲染、websocket、XMPP 连接等
  • 如果没有多种用户端接入方式,可以和应用层合并
  • 对应到分布式系统中的网关、BFF、前台等概念
  • 只产生接入异常,例如数据校验,对应 HTTP 状态码 400、415 等
  • 一个应用可以有多个接入层
  • 接入层做和业务规则无关的 bean validation 验证
  • 准单体系统下,按照连接方式分包

该层指的是服务端用于适配端侧的部分,而非端侧本身。因为该层本就依赖应用层,无人使用接口在这里做依赖倒置,所有又被称作主动适配。

目录
打赏
0
1
0
0
1891
分享
相关文章
Git进阶笔记系列(01)Git核心架构原理 | 常用命令实战集合
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Git的核心概念和实际操作技巧,提升版本管理能力。
基于HarmonyOS 5.0(NEXT)与SpringCloud架构的跨平台应用开发与服务集成研究【实战】
本次的.HarmonyOS Next ,ArkTS语言,HarmonyOS的元服务和DevEco Studio 开发工具,为开发者提供了构建现代化、轻量化、高性能应用的便捷方式。这些技术和工具将帮助开发者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智能设备和服务提供方式。
76 8
基于HarmonyOS 5.0(NEXT)与SpringCloud架构的跨平台应用开发与服务集成研究【实战】
Web应用上云经典架构实战
本课程详细介绍了Web应用上云的经典架构实战,涵盖前期准备、配置ALB、创建服务器组和监听、验证ECS公网能力、环境配置(JDK、Maven、Node、Git)、下载并运行若依框架、操作第二台ECS以及验证高可用性。通过具体步骤和命令,帮助学员快速掌握云上部署的全流程。
实时数仓Kappa架构:从入门到实战
【11月更文挑战第24天】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实时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求日益增长。实时数仓(Real-Time Data Warehouse, RTDW)应运而生,其中Kappa架构作为一种简化的数据处理架构,通过统一的流处理框架,解决了传统Lambda架构中批处理和实时处理的复杂性。本文将深入探讨Kappa架构的历史背景、业务场景、功能点、优缺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底层原理,并详细介绍如何使用Java语言快速搭建一套实时数仓。
421 4
后端服务架构的微服务化转型
本文旨在探讨后端服务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的过程,分析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单体架构的局限性,然后详细阐述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两种架构,指出微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最后,讨论了微服务架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云计算的未来: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的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技术正迅速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如容器化和微服务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现代应用开发。我们将揭示云原生如何重塑软件开发流程,提升业务敏捷性,并探索其对企业IT架构的深远影响。 ####
83 3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与挑战####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云原生架构以其高效、灵活、可扩展的特性成为现代企业IT架构的首选。本文聚焦于云原生环境下的微服务治理问题,探讨其在促进业务敏捷性的同时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微服务拆分、服务间通信、故障隔离与恢复等关键环节,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如何在云原生环境中有效实施微服务治理的全面视角,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
从单体到微服务:如何借助 Spring Cloud 实现架构转型
**Spring Cloud** 是一套基于 Spring 框架的**微服务架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组件,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分布式系统,尤其是微服务架构。
305 69
从单体到微服务:如何借助 Spring Cloud 实现架构转型
智慧工地云平台的技术架构解析:微服务+Spring Cloud如何支撑海量数据?
慧工地解决方案依托AI、物联网和BIM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立体化管理。通过规范施工、减少安全隐患、节省人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地管理的安全性、效率和精益度。该方案适用于大型建筑、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场景,具备微服务架构、大数据与AI分析、物联网设备联网、多端协同等创新点,推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将融合5G、区块链等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服务架构的演进:从单体到微服务的探索之旅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复杂度的提升,对软件系统架构的要求也日益严苛。传统的架构模式在应对现代业务场景时逐渐暴露出诸多局限性,于是服务架构开启了持续演变之路。从单体架构的简易便捷,到分布式架构的模块化解耦,再到微服务架构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对技术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尤其是 Spring Cloud 和 Dubbo 等微服务技术的对比和应用,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本篇文章会从服务架构的演进开始分析,探索从单体项目到微服务项目的演变过程。然后也会对目前常见的微服务技术进行对比,找到目前市面上所常用的技术给大家进行讲解。
98 1
服务架构的演进:从单体到微服务的探索之旅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AI助理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