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同传PK人类同传,这或许是两个职业

本文涉及的产品
NLP自然语言处理_基础版,每接口每天50万次
图片翻译,图片翻译 100张
文档翻译,文档翻译 1千页
简介: 人工智能又又又摔了个跟头。

 50efd280009a2315b7b0f5b18ddab9bc.jpg


人工智能又又又摔了个跟头。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第一次出现了AI同传。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博鳌论坛创办17年首次采用人工智能同传技术。然而,在如此重要的场合,现场配备的腾讯AI同传却掉了链子。词汇翻译不准确、重复、短语误用等“乌龙”引来各方“嘲笑”。

人们总是把AI跟人类职位对立起来,各种“取代论”层出不穷。博鳌论坛会议前,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取代论新闻”引起了各界关注。最终,AI同传“翻车”,引来外界一片唏嘘。

然而,就目前来看,AI同传前路未明,太早将其与人类同传对立起来实在是“杞人忧天”。除了取代,AI同传其实有更好的路。

e80f543793a04a07c8f8172d4d5047d5.jpg

图为AI同传内容



AI同传进阶之路:变智能问题为数据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人工智能如果要处理自然语言,就必须理解自然语言。实质上,AI翻译靠的是数字,更准确地来说,是统计。AI同传出错,并不是“智能”不够,实质上,是数据和模型出了问题。


1.AI同传还需要理解力

首先,AI同传要去理解场景。在博鳌论坛上,会议现场专业度高、覆盖度广,AI对特殊场景的理解还不够。场景对于语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相同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景里有不同的意思。举个例子,“好 ”这个字在百度汉语显示有多种语义,既可以表示称赞,也可以表示状态,还可以表达问好……诸如此类,语义的表达和理解都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在具体的句子中,这种语义与情景的结合就更为紧密,更需要机器理解学习。


其次,AI要理解口语的模糊逻辑。口语翻译是不会百分百传译的,根据 AIIC(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规定,同传译员只要翻译出演讲者内容的80%就已经算是合格了(90 %~100 %的“同传”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AI工作量减少吗?当然不,正是这种模糊的东西使得AI同传更加困难,除此之外,口语没有标点符号来标志句子,缺少了必要的声调和停顿,就很容易造成句子的歧义。而模糊的指令极有可能出现的是满屏的错码。


2.    隐马尔可夫模型(HMM)解决统计数据之外的语言问题

然而,在参考腾讯AI同传的失误后,我们发现,仅仅增加数据量还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零概率或者统计量不足的问题。


比如一个汉语的语言模型,就足足达到20万这个量级。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刨掉互联网上的垃圾数据,互联网中将会有100亿个有意义的中文网页,这还是相当高估的一个数据,每个网页平均1000词,那么,即使将互联网上上所有中文内容用作训练,依然只有1013。


为了解决数据量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把HMM看作一个黑箱子,这个黑箱子可以利用比较简洁的数据,处理后得出:

1. 每个时刻对应的状态序列;


2. 混合分布的均值和方差矩阵;


3. 混合分布的权重矩阵;


4. 状态间转移概率矩阵。


看起来可能比较复杂,简单点说,这个模型可以通过可观察的数据而发现这个数据域外的状态,即隐含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凭借一句话,来探索出这句话后的隐含的意思,从而解决一些微妙的语义问题。


9580fc3e8cea665b8deb5dcf5d2ab4ea.jpg

如上图所示,这个模型能够通过你提供的可以明显观察的句子,推断出一个人隐含的心情状态(开心OR难过),并得到最后的行为判断(宅、购物、社交),即通过已知推断出未知。


而如何优化这个模型,得到最优隐含状态?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算法, 包括前向算法、Viterbi算法和Baum-Welch算法。此中奥妙,难以尽述。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数据+模型就能很好地打造出一款AI同传翻译,数据越大,神经网络更好。即使翻译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建设足够大的数据库,建立更好的模型,打磨算法,AI同传很快就会有更大的提升。


NLP金字塔顶端反哺底端:打造高质量AI同传


除了增加数据库和打磨数据模型,AI同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其它的技术。下图中,这四个方面代表了人们在 NLP 领域的一些进步。用金字塔形来表示这四个技术之间的关系,难度是逐级上升的。

cdd40a581bb467b1d64b7b08c42e41a4.jpg

目前,聊天机器人和阅读理解这一块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而AI阅读理解技术的进步不止是NLP的高阶进化,还有一层意义是,科学之间是相通的,技术之间可以互相借鉴,金字塔顶端技术可以反哺底端。

在自然语言处理上,人区别于AI的点在于人有先验知识。即人们在听到某个字时,会自然地联想到后一个字,或者会被一个词触发了一句话的联想。比如,我们听到“中”,既有可能想到“国”,也可能想到“间”。但是AI“联想”的词却依靠数据。它说“北”,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变,那后面跟的就是”京“。

62ed1a6d82afc03156f94e76ae22fbf9.jpg智能相对论(ID:aixdlun)行业分析师颜璇曾经在《AI在阅读理解领域开始“跑分”,这个“人类好帮手”还能去哪炫技》一文中总结了AI阅读理解的技术层面,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阅读理解技术反哺AI同传的方法。


AI阅读理解技术的流程如下,Embedding Layer(相当于是人的词汇级的阅读知识)→Encoding Layer(相当于人通览全文)→Matching Layer(相当于带着问题读段落)→Self-Matching Layer(相当于人再读一遍进行验证)→AnswerPointerLayer(相当于人综合线索定位答题)。


综合来看,阅读更偏向的是 Multi-turn,即做完一次输入输出后,要把结果作为下轮输入的一部分继续输出,系统在运作时需要考虑上下文。而翻译,则是 Single-turn,一句话进一句话出。


合理利用后,机器翻译即使现在是 Single-turn,将来也有可能是 Multi-turn;AI同传现在没用到上下文背景,将来也有可能结合上下文做到翻译质量更佳。


如今,创作还是人工智能正在摸索的领域,而一旦这个领域有了突破,将一些技术应用到AI同传里,我们或许可以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



在未来,AI不会挤占人类同声传译员的空间


AI同传会取代人类翻译吗?当然不会。先不说语言本身的复杂,我们可以来看看同传的实际应用场景。


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口译还是直接对话都需要同传来完成,不会有被服务方只聘用其中的一个职能。也就是说,AI同传不仅要学会翻译,还要学会聊天。而在这一块儿,机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那么,AI同传的用处在哪里呢?


1.    AI共享同传,仅针对普通人的市场


人们出国旅游,常常会遇到语言沟通问题,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起一个专业的口语翻译。这时候,如果一个可穿戴设备亦或者一部手机就能为你同声传译,想必会减少很多人的出国成本。随身携带一位专属的同声传译,是不是觉得很酷呢?


智能硬件一直是AI的狂热地带。就在去年,微软和华为合作,在 Mate 10 手机中嵌入了微软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可以算得上是在终端运行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第一例。


如果AI同传的硬件设备出世,更可能的商业模式是出租或者共享。即按需求进行租用,有一个专门的技术公司负责租赁,正如共享单车一样,我们的使用费会降到极低。而这类AI的应用场景并不在复杂的会议现场,而是日常生活,出外旅游等,语料库的建设也会更加简单。


如此,AI同传只是更加惠民而已,却不会取代在某个特殊场景比如金融会议、医疗会议等更加专业的人类同传。


将AI同传与硬件设备相结合,创造切实可用的语音接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用户在移动终端、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智能设备的体验,真正在交互层面实现智能时代的人机结合。


2.AI同传成为同声翻译的考官

同声传译需求量成倍增加,但是合格的同声传译的数量却增长非常缓慢,据了解,现实市场上能够十句话翻译出十句的同传译员寥寥无几。同时,拥有高级口译资格证书的人并不一定能胜任同声翻译,同声翻译还需要进行专业的技能训练,而有些合格的同声翻译人员也并不一定有口译证书。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相关事宜,也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进行考评。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或许可以在AI同传上开个脑洞。


人们可以利用AI数字化、标准化等特点,以数据库为依托,将AI训练成单一功能性的考核机器,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同声传译员进行考核和评级,从而规范人才市场。


这里或许可以参考驾驶培训机器人。驾培机器人包含了高精度GPS导航技术、惯性技术和虚拟传感技术、视频检测、数据处理、无线传输、指纹身份识别等高新技术,能够精确记录、判断驾驶人操纵驾驶机动车的真实能力。


同理,AI同传也可以在各种场景里,去观察、判断考生的翻译能力,以及考生对翻译规则的熟悉、理解程度。这个系统可以减少考试员的劳动强度和人为因素,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考核方法科学准确。


简单来讲,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智能机器,使考核自动化,选拨或者是训练真正的人才,而并非取代人类的翻译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在考核过程中,AI又能不断吸收新养分,增加口语类文本语料库,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文章
|
5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算法
AI浪潮下程序员的职业重构与生存指南
当代码生成器能写出比人类更规范的代码时,程序员的价值在哪里?这个问题曾让我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八成职场人依赖AI工具下,“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与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AI)正深度重塑职场生态。数据显示,约八成职场人使用AI工具,00后互动频率最高。AI虽提升效率,但也带来技能退化风险。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关键,如生成式人工智能认证(GAI认证)助力职场人掌握核心技术与应用方法。未来,职业技能培训与AI技术将共生共荣,推动职场人适应变革、实现成长。
|
4月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我国“AI+X”跨界人才培养:如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把握人工智能就业机遇?
在“AI+X”时代,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职业图景和人才标准。跨界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要求从业者既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AI可理解的框架,又能将技术输出转化为实际业务价值。这推动了职业技能培训从单一技术传授向复合能力培养转型,强调知识架构重组、场景化学习和伦理判断力培养。个人发展需构建“认知-实践-认证”的闭环路径,持续更新技能以适应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未来属于既懂行业本质又能驾驭技术的跨界者,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职业技能培训的使命在于赋能学习者,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从专业从业者到领域创新者的蜕变。
|
4月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安全
AI时代:不可替代的“人类+”职业技能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于“人类工作者是否会被算法取代”的焦虑日益增加。本文探讨了AI对职业的重塑作用,指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重新定义人类的不可替代性。文章分析了替代与创造的辩证关系,强调人机协作时代的核心能力,如架构设计力、情感智慧和伦理决策力,并提出职业技能培训应从岗位技能导向转向能力生态构建。最终,通过系统性培训发展“人类+”特质,使AI成为解放人类潜能的工具,而非竞争对手。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I时代职业新风口:调研报告揭示57.2%受访者向往AI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GAI)认证成职场新宠
人工智能(AI)正成为职场新宠,57.2%受访者考虑从事相关职业。AI领域不仅薪资优厚、前景广阔,还充满创新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GAI)认证逐渐成为衡量AI技能的重要标准,助力求职者掌握核心知识、提升实战能力及增强合规意识。面对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持续学习、关注行业动态和拓展人脉将成为职场竞争的关键。让我们共同迎接AI带来的美好未来!
|
6月前
|
人工智能
破局AI焦虑,赋能职场未来——GAI认证开启智能时代职业新赛道
在AI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职场人士面临被技术取代的焦虑。生成式人工智能(GAI)认证由培生推出,为职场人士提供系统学习AI技能的机会,助力提升竞争力。掌握AI技能不仅可应对挑战,还为职业发展创造新机遇。GAI认证不仅是求职市场的加分项,更是职场晋升的加速器。与其焦虑,不如拥抱AI,通过学习与认证赋能自我,在未来职场中脱颖而出。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2025人工智能职场报告:57.2%的职场人考虑从事AI类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GAI)认证如何重构职业价值坐标系
人工智能(AI)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变革性的力量之一,尤其生成式人工智能(GAI)认证正重构职业价值坐标系。数据显示,57.2%的职场人愿从事AI相关职业,凸显其吸引力。GAI认证不仅提升个人竞争力、拓宽职业道路,还增强职业认同感,助力企业在人才选拔中更精准高效。面对机遇,职场人需明确目标、结合实践、持续学习,以适应快速发展的AI领域,为企业与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6月前
|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安全
“AI +”岗位热潮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认证开启职业新篇
随着“AI+”岗位的兴起,人工智能技能成为就业市场热门需求。清华大学春招现场显示,众多企业增加AI相关岗位,如自动驾驶、AI技术专家等,反映行业强劲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认证(GAI认证)由培生推出,涵盖AI技术、伦理与法律等方面,助力求职者提升竞争力。通过学习GAI课程,学员可掌握主流AI工具使用方法,适应职业新需求。认证获Mindstone认可,内容贴合实际应用,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6月前
|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DeepSeek告诉你眼中不会被AI替代的职业,打工人可以这样华丽转型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职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约30%的岗位可能被AI替代,但AI并非终结者,而是转型推手。DeepSeek揭示了教育、医疗、手工艺和创意等难以被AI替代的职业领域,并提供了从“被替代者”到“AI指挥官”的转型指南。生成式人工智能(GAI)认证成为提升自我、适应AI时代的关键工具,助力职场人掌握核心技能,实现华丽转型。未来赢家将是善用AI放大自身优势的人。
|
6月前
|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数据挖掘
不必过于焦虑被AI替代:与生成式AI共舞,拓展职业新边界
在AI迅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探讨其对本职工作的影响。证券分析师担忧被替代,但AI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AI虽在数据处理和逻辑分析方面表现出色,但仍存在局限,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独特价值。通过学习如Pearson的生成式AI(GAI)认证,掌握AI工具的应用,我们可以与AI协同工作,提升效率,创造更多价值,拓展职业新边界。不必焦虑被替代,而是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