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人才追踪调查」:美国的顶级AI研究者29%来自中国,驱逐人才无异于自绝后路

简介: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最大输出源国家。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研究者中,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在麦克罗波洛智库分析师马特 · 希恩看来,美国政府近期一系列面向国际研究者的「驱逐政策」,最终削弱的将是美国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1.jpg


全球最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在哪里工作?超过一半在美国。


这些在美国从事人工智能的顶尖研究者来自哪里?接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2.jpg


邓力、李飞飞、沈向洋…… 如今,在美国的高校、企业以及任何研究团体中,来自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都占据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有人说,如果浏览各大 AI 顶会的接收论文,至少一半以上的研究都署有中国人的姓名,甚至比例更高。


但或许很少有人关注,这些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的研究者,是如何从中国来到美国,在中美关系逐渐紧张化的趋势下,未来又将向何处去。近日,美国保尔森基金会 (Paulson Institute) 下属的麦克罗波洛智库 (MacroPolo) 公布了一项名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的调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审视这个问题。


为了更加精准地评估顶级人工智能学者的流动趋势,麦克罗波洛智库选择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会议 NeurIPS,该会议主要关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方面的理论进展,这两个领域被视为推动人工智能最新发展的重要子领域。在去年年底的 NeurIPS 2019 大会上,共有 15920 位研究者提交了 6614 篇论文,最终接收率为 21.6%,从参会人数、投稿规模和受欢迎程度来看,NeurIPS 都算得上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会议。


他们从 1428 篇被接收的论文中创建了一个研究者数据集,从中抽取了 175 篇论文的 675 名作者信息作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研究者来自中国(即在中国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这些来自中国的研究者比其他任何国家的研究者贡献的论文都要多。但同时也发现,这些人大多数在美国生活,为美国的公司和大学工作。


人才输入: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的原因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2017 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其中提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人才,是重中之重。要想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竞争力,最关键的是拥有取得关键理论突破的核心技术人才。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顶级人工智能研究者资源方面,美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在这份「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调查报告中,美国的人工智能相关机构聘用了全球 60% 的顶级研究人员,是排行第二名中国(10.6%)的六倍,也是第三名欧洲(10.2%)的六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才的来源:美国本土研究者大概只占据三分之一。假如没有来自美国之外的研究人员持续不断的输入,美国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大大降低。尤其是,27% 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都来自中国。

3.jpg

美国机构中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本科毕业国家和地区。注:该调查以本科阶段就读的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者来源地的判断依据。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最大输出源国家。

4.jpg


从上面这张人工智能研究者流动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的研究者中,只有 34%目前在中国,大约 56%则前往美国深造。在美国完成研究生学习后,有 88%的中国研究人员 选择留在美国工作,而只有 10%返回中国。(此样本包括应届毕业生、职业中期研究人员和资深研究人员的组合,以反映所有这些组的平均留存率。)

5.jpg

这张图展示了所抽取研究者的学历背景,29% 的人本科阶段就读于中国的大学,但在研究生阶段这一比例则明显下降。


为什么要留在美国?对于这些人才来说,或许在美国才能找到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舞台。麦克罗波洛智库还发现,在所采集样本中,论文作者最常见的工作单位依次是谷歌、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微软研究院。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清华和北大,是前 25 名中仅有的两家中国院校。

6.jpg


时代夹缝中的个体命运


但政策因素正在影响着这些人工智能顶尖研究者的未来,也将深刻影响那些计划赴美求学或者正处于求学过程的年轻中国学生。


日益紧张的技术竞争,加上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导致美国的移民政策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中美关系已经到达了数十年来的最低点,特朗普政府正在采取行动限制中国获得美国的先进研究成果。


上个月,美国白宫提出计划取消数千名特朗普政府认为可能从事敏感领域研究的中国留学生签证。此举声称是为了「打击知识产权盗窃等行为」,原因是有人怀疑来自中国大学的前来攻读研究生、博士的学生在美国大学中从事此类活动。目前暂不清楚受到影响的中国大学具体名单。


诸如此类的波动可能会进一步让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紧张化,也将直接影响到来自中国的 STEM 研究人员。如果所有国际学生的签证都将被取消,中国学生和印度学生将是受到影响最广泛的人群。中国学生几乎占美国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学生数量的一半。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包括暂停 OPT 计划,比如不再允许中国学生毕业后 1 到 3 年在美工作,甚至直接拒绝任何 STEM 领域中国学生的签证。在《纽约时报》关于该研究的一篇报道中,一位最新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的中国工程师 Lisa Li 表示,让国际学生成为牺牲品是自绝才源的做法,就像是「杀死下金蛋的鸡」。最终受到破坏的是美国的国家竞争力。「中国出生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的人工智能领域很常见。前微软研究员、现任对冲基金公司 Citadel 首席人工智能官的邓力,对提高语音识别技术有很大贡献,这种技术被用于智能手机和摆在咖啡桌上的数字助理设备。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 (Fei-Fei Li) 在谷歌工作了不到两年,她帮助推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场革命,这种技术让软件能识别物体。」

7.jpg

麦克罗波洛智库的分析师、该研究作者之一马特 · 希恩 (Matt Sheehan) 表示,这种大范围阻止中国人才的行为,可能会削弱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取决于研究人员的努力,但现在,技术突破的发生地越来越取决于决策者的态度。


「他们都是中国最聪明的人才,他们选择为美国的研究实验室工作、在美国教书、在美国的公司工作」希恩说:「如果美国不再欢迎这些顶尖研究人员,北京会张开双臂欢迎他们回去。」


参考链接:

https://macropolo.org/digital-projects/the-global-ai-talent-tracker/https://www.nytimes.com/2020/06/09/technology/china-ai-research-education.html

相关文章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文字识别
UGPhysics:本科物理推理评估基准发布,助力AI+Physics交叉研究
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大语言模型(LLM)在数学、代码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推理和生成能力,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
85 0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AI Agent多模态融合策略研究与实证应用
本文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构建了一个结合图像与文本的AI Agent模型,并通过PyTorch代码实现了完整的图文问答流程。未来,多模态智能体将在医疗、自动驾驶、虚拟助手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模型优化的核心是提升不同模态的协同理解与推理能力,从而打造真正“理解世界”的AI Agent。
AI Agent多模态融合策略研究与实证应用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深度强化学习在异构环境中AI Agent行为泛化能力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 Agent 在游戏、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场景中已逐步展现出强大的自适应能力。特别是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的引入,使得智能体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自动学习最优的行为策略。本文将系统性地探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AI Agent行为决策机制,并结合代码实战加以说明。
深度强化学习在异构环境中AI Agent行为泛化能力研究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原来AI也能“读心术”?——聊聊AI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那些突破
原来AI也能“读心术”?——聊聊AI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那些突破
101 1
|
8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谷歌DeepMind研究再登Nature封面,隐形水印让AI无所遁形
近日,谷歌DeepMind团队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名为SynthID-Text的研究成果。该方法通过引入隐形水印,为大型语言模型(LLM)生成的文本添加统计签名,从而实现AI生成文本的准确识别和追踪。SynthID-Text采用独特的Tournament采样算法,在保持文本质量的同时嵌入水印,显著提高了水印检测率。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多个LLM中表现出色,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25-4。
268 26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I 驱动:如何用AI直接生成矢量 Logo? 技术研究与工具选择
AI 技术革新品牌标志设计,通过深度学习分析数据,精准把握市场趋势,智能生成高辨识度 Logo。矢量格式(SVG)确保清晰不失真,适配各类展示场景。AI 工具高效便捷,支持个性化定制,助力品牌快速打造专业视觉形象,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123 0
|
4月前
|
人工智能 小程序 API
【一步步开发AI运动APP】九、自定义姿态动作识别检测——之关键点追踪
本文介绍了【一步步开发AI运动APP】系列中的关键点追踪技术。此前分享的系列博文助力开发者打造了多种AI健身场景的小程序,而新系列将聚焦性能更优的AI运动APP开发。文章重点讲解了“关键点位变化追踪”能力,适用于动态运动(如跳跃)分析,弥补了静态姿态检测的不足。通过`pose-calc`插件,开发者可设置关键点(如鼻子)、追踪方向(X或Y轴)及变化幅度。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uni-app`框架中使用`createPointTracker`实现关键点追踪,并结合人体识别结果完成动态分析。具体实现可参考文档与Demo示例。
|
3月前
|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定位技术
AI尝鲜:DeerFlow,可以使用MCP的深度研究工具
DeerFlow(Deep Exploration and Efficient Research Flow)是一个社区驱动的深度研究框架,它建立在开源社区的杰出工作基础之上。我们的目标是将语言模型与专业工具(如网络搜索、爬虫和 Python 代码执行)相结合,同时回馈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社区。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AutoGLM沉思:智谱AI推出首个能"边想边干"的自主智能体!深度研究+多模态交互,颠覆传统AI工作模式
AutoGLM沉思是由智谱AI推出的一款开创性AI智能体,它突破性地将深度研究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融为一体,实现了AI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执行的跨越式发展。
375 16
AutoGLM沉思:智谱AI推出首个能"边想边干"的自主智能体!深度研究+多模态交互,颠覆传统AI工作模式
|
6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Shandu:开源AI研究黑科技!自动挖掘多层级信息,智能生成结构化报告
Shandu 是一款开源的 AI 研究自动化工具,结合 LangChain 和 LangGraph 技术,能够自动化地进行多层次信息挖掘和分析,生成结构化的研究报告,适用于学术研究、市场分析和技术探索等多种场景。
516 8
Shandu:开源AI研究黑科技!自动挖掘多层级信息,智能生成结构化报告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