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疗这件事上,要不要相信人工智能?

简介: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往往表现为辅助诊断或者影像检测的「轻」应用,如辅助影像诊断医生筛查早期肿瘤,或是帮助完成病例电子化、流程无人化。

随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与成熟,人工智能也在不断拓展疆界。跨越传统的语音、图像、数据挖掘等强相关领域,人工智能正不断与物流、教育、金融等领域碰撞出新灵感。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往往表现为辅助诊断或者影像检测的「轻」应用,如辅助影像诊断医生筛查早期肿瘤,或是帮助完成病例电子化、流程无人化。


也许在药物开发和药物选择这样的「重」领域上,人工智能同样能发挥不俗的作用。


新时代的 Lipinski Rule of Five


1997 年,辉瑞公司资深药物化学家 Christopher A. Lipinski 分析了 2,000 多种二期临床后的药物理化特征,总结出了四条非常具体的结论。如果一个化合物违反其中任何两个,将可能面临水溶性或透膜性差的问题:

氢键给体(连接在 N 和 O 上的氢原子数)数目小于 5;

氢键受体(N 和 O 的数目)数目小于 10;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500;

脂水分配系数小于 5。


因为都与 5 相关,这些规则被称为 Rule of Five(RO5)。很快,RO5 成为药物化学家设计药物前必须考虑的因素。


事实上,水溶性或透膜性只是药物设计过程几十个障碍中的两个。2008 年,销量前 10 名的小分子药物中,只有 4 个完全符合 RO5。作为「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凭「肉眼」总结、被奉为药物研发圭臬的 RO5,并不能概括药物的全部特征。


微信图片_20211128140216.jpg

Rule of Thumb 来源于用拇指测量木材的木工,指代「使用广泛、但非绝对精确的原则」


「我们认为制药的规则不应该『脑袋一拍』就提出。一个人能见过 1,000 种药物,但不可能见到 10,000、100,000 万种,机器可以做的比人好。」


对于以往随机发现的药物研发方式,人工智能的加入也许能让「大海捞针」变成「有的放矢」。来自 Accutarbio 的创始人范捷博士,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就读于加州伯克利分校。博士师从 Nikola Pavletich,期间解析了 RPA-DNA 复合物晶体结构;博士后师从 99 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Günter Blobel,解析了核孔小体复合物的相关结构。他相信人工智能与实验验证相结合 (hybrid-method),可以加速新一代靶向治疗药物开发,也可以为癌症病人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微信图片_20211128140220.jpg

AccutarBio 官网上,创始人范捷的信息


病人使用药物的目的,是改变致病蛋白质的构象,让其被「锁住」停止「作恶」,或者干脆降解消除它们。这也是制药的基本原理——药物像一把开锁(治疗)的「钥匙」,制造钥匙的方法是了解「钥匙孔」(致病蛋白质)的准确形状(构象)。


想要获得蛋白质的构象信息,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实验。但这种方法的局限也很明显,一方面蛋白质晶体难以培养,另一方面实验中得到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瞬间、片面的结构信息;另一种方法则是计算方法,即通过统计学规律,计算出某种情况下蛋白质的结构情况。


AccutarBio 显然选择了第二种。通过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学习大分子晶体结构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BD)中全世界研究者上传的蛋白质、核酸的 X 光晶体衍射、NMR 核磁共振结构数据,AccutarBio 可以在准确描绘钥匙孔形状、选择氨基酸构象这件事上,给出比目前行业好得多的算法。


有了钥匙孔的形状,配钥匙就变得有迹可循。这套算法可以画出钥匙孔中每个氨基酸的构象、蛋白与蛋白相互接触表面的氨基酸构象,在预测「钥匙孔」周围氨基酸位置、钥匙摆放方法和位置构象上,可以提供更高准确性。


目前,AccutarBio 的药物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模式预测(docking),即为锁「配钥匙」的过程,在准确度和速度上都较行业药物设计领头羊 Schrodinger 有显著提升。「我们的预测更准确的原因,在于使用了基于数据的算法。与常规基于经验和大量物理学假设的方法相比,在数据量足够大时具有明显优势。」


微信图片_20211128140224.jpg

可前往 AccutarBio 的官网查看相关视频示例


与市面上通过调参来预测、设计药物的方法不同,AccutarBio 的算法没有为不同药物的设计使用不同的函数和参数。「并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解决,至少目前我们的方法论是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才有说服力。」目前,AccutarBio 正在进行相关专利申请。



算法衍生的一张表格


如今听起来耳朵长茧的「靶向假说」、「精准医疗」,其实已是医疗界相当新的想法。


19 年前,Peter Nowell 和 Janet Rowley 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研究的贡献,获得了「小诺贝尔奖」the Albert Lasker 医学研究奖的认可。他们发现 CML 患者基因突变中丢失的 22 号染色体 DNA 片断,「移位」至 9 号染色体,使两种正常蛋白发生结合从而致病。这项研究促成了一种新药物的诞生——格列卫(Gleevec,伊马替尼),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靶向治疗药物。


自 1997 年利妥昔单抗被 FDA 批准上市以来,已经有 40 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在市面上流通。但它们仅覆盖了十几个靶点,在人类的基因中,致癌的基因数量的是以千为单位的。


微信图片_20211128140227.jpg

2009 年,致力于研究白血病和其他癌症发病因的 Janet Rowley 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药物的缺乏也许可以用「老药新用」的方式解决。本为治疗心绞痛开发的西地那非(Sildenafil),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伟哥(Viagra);失败的化疗药物叠氮胸苷(Azidothymidine),也曾被用来治疗 HIV 病毒感染。常用药物同样可能对癌症靶点起作用。


药物与靶点的对应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不断去试吗?计算力的提升和机器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用算法替代随机发现的自然科学过程。通过前文所述的算法,AccutarBio 将 FDA 认证过的 1400 多种药物与 10000 个左右的潜在靶点进行匹配计算,得出了一个巨大的对应表格。


计算发现,FDA 认证过的药物中,没有几种药物的优先靶点是它的设计靶点,大部分药物都排在靶点对应药物序列的几百名左右。如果病人已经无药可医,也许这张表格能提供一些选择。


尽管提供了按图索骥的可能,对应关系的验证仍需要大量实验,「这张表更有指向性和预见性,把实验的过程变得更精准」。并非将这张巨大表格当作许愿神灯,范捷希望 AccutarBio 的实验室与合作实验室尽量将这张表格验证填满,「有越来越多实验的支撑,才会真正给病人带来更多临床治疗的选择」。



Accutar——Accurate Targeting「精准打靶」


「算法是下金蛋的鹅。金蛋的今天是表,明天是药,后天可以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把表格中较强的药物与靶点对应关系找出来,可以直接从临床 II 期或临床 III 期开始药物实验申请认证,是这张表格的运用方式之一。范捷也在不断思考算法和衍生表格的商业模式,不过终点都指向一个方向,「让更多病人尽快受益」


目前 AccutarBio 的团队近 20 名成员,分别来自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背景。在上海、纽约均设有实验室,顾问包括诺贝尔奖得主 Günter Blobel、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Jerard Hurwitz 以及 Mount Sinai 的教授 Jin Jian。


微信图片_20211128140232.jpg


「去做别人认为是风险,在我们看来是机会的事。」在学术与创业的岔路口,身为导师的 Günter Blobel 曾给过范捷这样的指引。在创业过程中,不论学术还是融资,Günter Blobel 博士都给予了不少帮助。「他会用他的资源帮你成长,而不是和你抢功劳」,这大概是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的原因。


师徒相协也许是人工智能领域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无论是在图像识别、NLP 还是其他分支,都能循着这条规律的影子找到不少印证。人工智能大概是门槛最高的创业方向中的一个,先在学术上取得认可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包括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AccutarBio 已获得天使轮融资,投资人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目前正在展开 A 轮融资。  微信图片_20211128140335.jpg

相关文章
|
人工智能 安全 算法
你能相信吗?一半人工智能模型从未投入生产
最近发布的Gartner 2022 AI in Organizations调查发现,80%的高管认为自动化可以应用于任何商业决策。随着自动化对商业运营变得越来越重要,该调查探讨了企业如何将人工智能的使用作为其长期自动化战略的一部分。报告估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的商业价值将达到51亿美元。
116 0
你能相信吗?一半人工智能模型从未投入生产
|
1天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安全
人工智能伦理:我们准备好面对AI的未来了吗?
【6月更文挑战第24天】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愈发显著。本文探讨了AI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伦理挑战,包括隐私泄露、自动化导致的失业、算法偏见以及超级智能的潜在威胁等。文章强调了建立全面的伦理框架和监管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促进人类与AI和谐共存的策略。
|
5天前
|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搜索推荐
人工智能(AI)在前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AI)在前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6 4
|
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Generative AI)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Generative AI)
31 3
|
8天前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人工智能(AI)与物联网(IoT)的融合是当今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人工智能(AI)与物联网(IoT)的融合是当今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
8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人工智能(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改变金融业态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改变金融业态的重要力量
|
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人工智能(AI)的崛起
人工智能(AI)的崛起
4 0
|
4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搜索推荐
AI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引领科技创造新时代
AI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引领科技创造新时代
32 0
|
7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算法
人工智能(AI)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AI)伦理问题
107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