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5G 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第三章增强多天线技术3.4上行满功率发送(二)

简介: 带你读《5G 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第三章增强多天线技术3.4上行满功率发送(二)

3.4.3    Mode1方案

 

R15PUSCH功率控制规则的限制下,只要允许终端使用所有端口都为非零功率的预编码矩阵进行上行传输就可以实现 PUSCH的满功率传输。Mode1方案沿用了 R15SRS资源配置方式和功率控制规则,通过引入新的码本子集实现满功率传输。R15  的码本子集包括  3  种配置:"非相千"部分和非相千"全、部分和非相千

     "非相千对应的码本子集(非相千码本子集,NC-CBS中所有的预编码矩阵的任意一个  数据层只对应一个非零功率的天线端口。"部分和非相千对应的码本子集(部分相千码 本子集,PC-CBS)除包含非相千码本子集中的预编码矩阵外,还包含符合以下条件的预编      码矩阵:任意一个数据层对应的非零功率天线端口数不大千  且至少一个数据层对应的非功率天线端口数等千2。"全、部分和非相千对应的码本子集全相千码本子集,FC-CBS包含部分相千码本子集中的预编码矩阵外,还包含符合以下条件的预编码矩阵:至少一 个数据层对应的非零功率天线端口数等千    SRS   资源的天线端口数。基站只能为非相千的终端(NC-UE)配置非相千码本子集;为部分相千的终端(PC-UE只能配置非相千码本子集    或部分相千码本子集;为全相千的终端(FC-UE)则可以配置任意一个码本子集。

为了使得 NC-UEPC-UE可以满功率传输,最直接的方式是允许为终端配置不包含非零功率天线端口的预编码矩阵(可以满功率传输的预编码矩阵)。综合开销、性能和灵活性等因素,Mode1的码本子集的设计为在 R15码本子集限制的基础上,针对不能满功率传输的数据层数增加一些可以满功率传输的预编码矩阵。Mode1码本子集的设计没有针对不同的 PA结构分别设计,而是适用千所有 PA结构下的终端。

非相千码本子集虽然可以被配置给任意相千传输能力的终端,但其设计应主要考虑NC-UE的特性。NC-UE   的任意两个天线都不能相千传输。因此,对千每一种可以满功率传输的天线选择特性,NC-CBS中只需要包含一个预编码矩阵。表 3-2给出了 Mode1非相千码本子集相对千 R15NR系统非相千码本子集新增的预编码矩阵。除秩为 14Tx非相千码本子集外,针对其他无法满功率传输的秩,Mode1非相千码本子集都新增了一个可以满功率传输的预编码矩阵指示TPMI编号最小的预编码矩阵。秩为 1的   4Tx非相千码本子集新增的预编码矩阵为,在 CP-OFDM波形和 DFT-s-OFDM波形下的上行码本中都包含的、TPMI编号相同且最小的可以满功率传输的预编码矩阵。

      R154Tx部分相千码本子集只在秩为 1时不能满功率传输。因此,Mode14Tx部分相千码本子集只需针对秩为 1的预编码矩阵进行增强。Mode14Tx部分相千码本子集的设计主要考虑 PC-UE的特性。在 PUSCH实际传输时,相对千基站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时刻,PC-UE在相千传输天线组间无法保证相位差的稳定性,但在相千传输天线组内是可以保证天线间相位差的稳定性的。相对千只包含一个所有天线端口都为非零功率的预编码矩阵,在部分相千码本子集中包含多个在同一个相千天线组内具有不同的相位差的所有天线端口都为非零功率的预编码矩阵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因此,Mode14Tx部分相千码本子集新增了 4个所有天线端口都为非零功率的预编码矩阵,包含了相千天线组内的多个天线相对相位关系组合[11]T[1j]T[1    -1]T[1    -j]T

image.png

 

3-2 Mode1的码本子集

 


 

3.4.4    Mode2方案

 

根据 R15PUSCH的功率控制规则,若 PUSCH为单端口传输,则 PUSCH的功率缩放因子为1,即可以实现满功率传输。这意味着如果终端没有可以满功率传输的 PA,终端支待通过天线虚拟化的方式来实现单端口的满功率传输。

Mode2方案采用了与 R15相同的码本子集配置的限制,通过新的 SRS资源配置方式和新的PUSCH功率控制规则,允许非相千或部分相千的终端通过天线虚拟化或者可以满功率传输的 PA在使用特定预编码矩阵时达到 PUSCH的满功率传输。Mode2允许终端上报可以满功率传输的预编码矩阵,终端使用这些预编码矩阵可以进行PUSCH满功率传输。

对千 Mode2方案,SRS资源集中可以最多配置 4SRS资源R15最多可以配置两个 SRS资源)。当配置多个 SRS资源时,多个 SRS资源的天线端口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且最多可以被配置两个不同的空间波束。

对千 4Tx终端来说,一个 SRS资源的天线端口数量可以为 124。因此,如果SRS资源集内的 SRS资源可以配置不同的天线端口数,那么需要考虑将 SRS资源数从R15最大为 2扩展至更多。与配置 3SRS资源相比,配置 4SRS资源并不增加 SRS资源指示SRISRSResourceIndicator的开销,还可以增加基站配置的灵活度。因此,Mode2支待在 SRS资源集中最多配置 4SRS资源。

为了不对终端提出关千波束赋形能力的额外要求,R16规定用千基千码本的 PUSCH

SRS资源集中的 SRS资源最多可以被配置两个不同的空间波束。

Mode2方案采用如下功率控制规则。

(1)对千终端上报的支待满功率传输的预编码矩阵,PUSCH的功率缩放系数为 1

(2)对千其他预编码矩阵:

·如果只配置了一个 SRS资源,PUSCH的功率缩放系数为非零功率的 PUSCH线端口数与 SRS资源的天线端口数的比值

·如果配置了多个 SRS资源,PUSCH的功率缩放系数为非零功率的 PUSCH天线端口数与 SRI指示的 SRS资源的天线端口数的比值。

根据 Mode2的功率控制规则,无论终端支待的一个 SRS资源的最大 SRS端口数量是多少,只要不包含零功率的 PUSCH天线端口,PUSCH就可以满功率传输。终端分别上报 2端口和 4端口支待满功率传输的预编码矩阵。

相关文章
|
13天前
|
存储 自动驾驶 大数据
5G技术:连接未来的桥梁
【6月更文挑战第17天】**5G技术,连接未来的桥梁,以高速率(20Gbps)、低时延(1ms)和海量连接赋能工业自动化、远程医疗、无人驾驶及智能教育。5G推动产业升级,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全球化,开启全新应用场景,预示着一个更高效、智能和互联的未来。**
|
28天前
|
5G 安全 SDN
【计算巢】网络切片技术:5G 网络的核心创新
【6月更文挑战第2天】5G时代的变革核心技术——网络切片,如同万能钥匙,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定制专属网络服务。通过虚拟化逻辑网络,满足各类行业个性化需求,如自动驾驶的低延迟连接或远程手术的安全传输。实现网络切片涉及NFV和SDN等技术,虽面临动态管理、安全隔离等挑战,但其潜力巨大,将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
|
2月前
|
自动驾驶 物联网 5G
【计算巢】无线网络技术:从Wi-Fi到5G的演进
【5月更文挑战第31天】本文探讨了无线网络技术从Wi-Fi到5G的演进,Wi-Fi利用无线电波实现无线局域网连接,示例代码展示如何用Python扫描Wi-Fi网络。5G技术则引入大规模MIMO、波束成形和毫米波,提高速度和容量,支持物联网等应用。通过Python检测5G信号强度的代码帮助理解其工作原理。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演进,为生活和工作带来更高效率和更多可能性。
|
2月前
|
安全 物联网 5G
探索5G技术及其对物联网的深远影响
【5月更文挑战第29天】5G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其高速率、低延迟和大连接密度特性,显著影响物联网发展。它提升物联网设备连接速度与稳定性,推动设备智能化,增强安全性,并促进物联网产业繁荣。5G将重塑生活和生产方式,助力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
12天前
|
监控 自动驾驶 安全
5G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5G技术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应用。本文将探讨5G技术的前沿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16 0
|
2月前
|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物联网
5G技术:重塑我们生活的未来
【5月更文挑战第11天】5G技术,引领未来生活变革,提升通信速度、降低延迟,助力自动驾驶、远程医疗、虚拟现实等领域。5G将使日常生活更便捷,产业升级,社会进步,尤其在家居智能化、工业生产、农业精准化及医疗效率上带来显著改善。随着5G与AI、物联网融合,未来将深入各领域,塑造全新生活体验,驱动社会全面发展。
|
2月前
|
边缘计算 运维 5G
【专栏】IT 技术百科:5G 承载网是连接5G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的关键基础设施,负责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
【4月更文挑战第28天】5G 承载网是连接5G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的关键基础设施,负责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它保障通信质量,支持多样业务,并驱动技术创新。关键技术包括FlexE、网络切片、光传输和智能管控。面对高速率、低时延需求及网络复杂性挑战,5G承载网需持续创新并优化规划。未来,它将趋向智能化、融合发展及绿色节能。作为5G性能的核心,5G承载网将伴随5G技术的普及,持续为数字生活创造更多可能性。
|
2月前
|
安全 物联网 5G
5g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5g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132 0
|
2月前
|
5G 调度 vr&ar
5g技术的应用
5g技术的应用
40 0
|
2月前
|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物联网
5G技术会带来什么新的技术革新
5G技术会带来什么新的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