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达摩院举办2021青橙奖终审答辩会,20位青年学者参与答辩。
他们拥有海内外顶级高校的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仅33岁,横跨15个科研领域,且均已独立开展科研并作出突破性工作:
数学领域候选人聚焦“千禧年难题”,提出原创数学方法;
航天学者探索火星软着陆问题,用视觉算法、噪声模型等技术解决难题;
生物学家专注RNA结构和机制研究,有利于新冠病毒药物开发;
计算机领域研究者试图改进半导体加工工艺,发表多篇顶刊文章。
入围终审答辩的青年学者们
青橙奖最终获奖名单将在云栖大会期间正式公布,届时,将有10位科学家获得由达摩院提供的1000万元奖金,以及阿里提供的开放数据、应用场景等全方位科研支持。
青橙奖是阿里达摩院于2018年设立的纯公益性学术评审活动,面向35岁及以下的中国青年学者,目的在于发现和鼓励中国科研新生力量。
如今,青橙奖已连续举办四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顶尖青年学者,覆盖研究方向快速增加。2021年青橙奖,共吸引365名青年学者申报,他们来自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研究细分方向超过83个。
青年学者带来的研究课题,体现了科研的最新动向和趋势。与往年相比,今年申报青橙奖的科研课题展现出几大特点:
01农业课题首次入围
实用科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首次有农业领域研究入围20强,该研究围绕着棉花基因组学,取得阶段性、创造性科研成果;生命科学领域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也迎来新突破,持续为新冠药物的开发提供新解法。
“农资大事在种子”,为突破高端原棉对进口依赖性强的现状,青年学者持续深耕基因组大数据与智能育种设计,利用遗传图谱、双单倍体技术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成功组装了国际上第一个异源四倍的棉花基因组。同时还开发了生物育种芯片,可帮助科研人员快速鉴定材料中的遗传信息。
此外,还有不少青年学者的课题围绕冠状病毒展开,在RNA结构和机制、创新药物研发等方向持续突破,成功解析出冠状病毒聚合酶的三维结构,发现的小分子抑制剂能够很好的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阻断病毒的复制。
02 计算机科学由软向硬
相比往年,今年申报的研究方向更聚焦在计算机基础技术领域,如半导体制造、云计算系统软件、存储系统、数据中心等。
半导体制造已进入“后摩尔时代”,突破传统制造工艺和结构成为全行业难题。一位青年学者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成功将垂直晶体管器件的沟道长度降到了1nm以下,代表着晶体管的最小尺寸和最高精度,被学界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工作”,对推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进步有重要作用。
一项云计算基础技术研究也入围终审答辩。候选人的研究针对网络、存储、计算三大核心资源,建立了一套软件定义的网-存-算融合方法与技术,解决云计算多机互联中带宽分配、负载均衡、多机协同的难题,成功将网络平均传输速度提高4.45倍,存储吞吐量提高3-10倍以及分布式一致性性能提高1-3个数量级。
03 基础科学比重增加
专注基础科学的候选人比重增加,青年学者向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
其中,千禧年问题成为数学家们共同的追求。有人提出原创性的数学方法,解决了流动稳定性数学理论中一系列重要的公开问题,并尝试探索超临界方程的奇性问题,对Navier-Stokes方程的解答作出贡献。
在物理学领域,量子科学势头正劲,60%的科研课题与量子相关。如近年大热的拓扑量子材料研究,有青年学者成功预言了新拓扑态的材料体系,并提出了完备的拓扑能带理论,相关论文成功入选《Nature》封面文章,同时建立了拓扑材料数据库,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在答辩会上,评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表示:“现在是他们最有创造力的时候,他们不躺在传统成果上,对重大科学问题抱有极大热情,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成果,未来更值得期待!”
备注:来源| 阿里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