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和机器学习时代 如何对抗新的网络威胁

简介: 需要渗透测试服务出现了一个世纪以来时,在系统的攻击变得频繁。许多公司开始丢失其敏感数据,从而以最坏的方式影响了客户。敏感数据的丢失恰恰是我们何时(以及为什么)看到另一个技术行业兴起的时候。

--------点击屏幕右侧或者屏幕底部“+订阅”,关注我,随时分享机器智能最新行业动态及技术干货----------

1.png

需要渗透测试服务出现了一个世纪以来时,在系统的攻击变得频繁。许多公司开始丢失其敏感数据,从而以最坏的方式影响了客户。

敏感数据的丢失恰恰是我们何时(以及为什么)看到另一个技术行业兴起的时候。

您会看到一家公司让位给渗透测试的整个新行业。该公司收集了比较优秀的技术人才,并要求他们提出解决方案,以阻止网络犯罪分子伤害组织和个人。

但是,网络犯罪和测试人员领域的变化比任何其他技术领域都快。网络罪犯不断提出新的病毒和网络攻击。为了避免人们落入这些陷阱,测试公司需要进行足够的发展以计划这些病毒,并领先于犯罪分子。让我们深入了解渗透测试的历史,以了解其随着时间的变化。

一开始的渗透测试

企业始终有理由选择渗透测试,以保持与恶意软件和其他病毒的距离。首先,渗透测试仅针对系统而设计-使它们从各个角度都是安全的。很快,人们发现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钓鱼和社交活动成为目标。

多角度攻击迫使渗透测试公司针对每种可能的网络威胁提出解决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测试是手动完成的,一组测试人员会坐在一起,了解软件,列出所有要求并构建测试用例。

然后逐个运行这些测试用例,并记录每个测试用例的状态。最后,准备了一份报告,供开发人员了解可能存在的漏洞,重新创建漏洞的方法以及弥补这些漏洞的想法。市场上引入了不同的技术来适应人们的不同需求。但是,步骤几乎总是相同的,因为它需要一组测试人员来执行所有活动。然后是更先进技术的时代。由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提供支持的软件。

机器学习技术很聪明,但是却不受保护,可以让网络罪犯攻击并掌握它。

尽管每个公司都认为对这种新的物联网技术使用手动测试是一个好主意,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失败了。这次失败显然要求设计出新的方法,并将其用于改善使用 AI 和 ML 技术小工具的组织和个人。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时代

尽管测试人员在手动测试的帮助下尽了很大的努力来对抗新的网络威胁,但他们却多次失败了。

当 AI 成为对罪犯的威胁时,测试领域引入了新的历史转折。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已成为渗透测试的一部分。开发了不同的 AI 和 ML 技术和工具来帮助捕获系统中存在的恶意软件和病毒。

现在,您一定想知道,在攻击者手中人工智能是否如此强大,它在用于测试时是否应该提供更多好处?显然,它应该在测试中提供更多的好处—因此,这是渗透测试公司如何在其技术中嵌入 AI 和 ML 的方式发展:

更好的信息收集

整个测试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就是收集信息。它也被称为侦察阶段。根据专家的说法,如果测试人员设法收集到更多数据,那么一开始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增加一倍以上。但是,这很容易说,而且很难做。在笔测试活动中,团队只有有限的时间花在收集数据上。很难确保所收集数据的质量是比较好的。

借助 AI 的持续支持,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质量数据。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来确保构建具有许多细节的良好数据概况。

扫描系统

手动测试许多系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同样,由于人必定会犯错误,因此很多时候系统中的漏洞没有引起注意,从而造成麻烦。当扫描数百个系统时,您可以想象手动测试可能带来的破坏。人工智能支持的扫描确保全面覆盖并获得良好的解释结果。也可以在需要的地方使用它对代码进行一些修改。总体而言,它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AI 提供了良好的测试管理和自动创建测试用例。因此,它使您的系统更安全。

维护和进入阶段

一旦测试人员完成扫描,他们就准备好访问多个网络设备并提取目标数据并开始测试。此步骤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不存在任何漏洞,防止攻击者加以利用。测试还包括检查每位员工的凭证和强项。基于AI的解决方案能够尝试不同的密码组合,以检查破解密码的强度。设计了不同的算法来观察用户数据,持续的趋势,当前的模式并训练自己进行更好的测试。

更佳报告

每个测试公司紧随其后的渗透测试的最后阶段是报告阶段。报告阶段通常测试攻击者掩盖其踪迹并删除系统中存在的所有踪迹的能力。这些证据可以在现有的访问通道,用户日志以及由于渗透过程引起的意外错误消息中找到。手动测试未能在更大范围内发现这些问题,从而使攻击者可以轻松地执行其任务,而无需管理层知道它们的存在。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轻松地发现隐藏的后门,系统中网络犯罪分子的踪迹以及原本不应该存在的多个访问点。一旦找到,这些活动及其详细信息将存储并保存在报告中。详细的报告还包含针对每一次攻击的适当时间表。

人工智能笔测试的总体优势

既然我们已经讨论了 AI 所能提供的好处以及它在渗透测试领域所带来的变化,我们现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计算出好处。这是 AI 笔测试比手动测试好得多的方法的完整列表。

  • 由于人工智能参与了基于 AI 的测试,因此返回结果要比手动测试更快。这减少了预期的时间投入,并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更多时间来解决问题。
  • 基于 AI 的渗透测试可确保测试完成后不存在漏洞。与手动测试相比,这使您的系统和软件更安全。
  • 与手动测试相比,测试结果更加准确。这也为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减轻了烦恼。
  • 对于公司而言,让 AI 执行重复性和一般的任务会减少投资。您可以投资购买 AI 工具,而不必雇用和管理庞大的测试人员团队。
  • 由于组织的增长速度很快,因此很难通过手动测试来对其进行测试。因此,基于 AI 的测试可确保以更少的时间对大量系统进行测试并获得良好的结果。
  • 这些工具在市场上很容易获得,并随着新威胁和病毒的进入而不断更新。因此,您不必担心提高员工技能并对其进行投资。

image.png

文章来源:https://yqh.aliyun.com/detail/15855

目录
相关文章
|
1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IDE
模型微调不再被代码难住!PAI和Qwen3-Coder加速AI开发新体验
通义千问 AI 编程大模型 Qwen3-Coder 正式开源,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 PAI 支持云上一键部署 Qwen3-Coder 模型,并可在交互式建模环境中使用 Qwen3-Coder 模型。
351 109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AI 基础知识从 0.6 到 0.7—— 彻底拆解深度神经网络训练的五大核心步骤
本文以一个经典的PyTorch手写数字识别代码示例为引子,深入剖析了简洁代码背后隐藏的深度神经网络(DNN)训练全过程。
548 56
|
2月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网络安全
2025攻防演习回顾,AI赋能下的网络安全新格局
网络安全实战攻防演习历经9年发展,已成为检验安全体系、洞察威胁趋势的重要手段。攻击呈现实战化、体系化特征,APT、0day、勒索攻击等手段升级,AI、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新风险。攻击入口多元化、工具智能化、API成重点目标,“AI+人工”协同攻击加剧威胁。面对挑战,企业需构建纵深防御体系,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对抗。瑞数信息通过动态安全技术与AI融合,实现0day防护、漏扫干扰、勒索应急等能力,打造WAAP超融合平台,助力关键基础设施构建智能、协同、前瞻的主动防御体系。
173 1
|
1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资源调度 算法框架/工具
AI-ANNE: 将神经网络迁移到微控制器的深度探索——论文阅读
AI-ANNE框架探索将深度学习模型迁移至微控制器的可行路径,基于MicroPython在Raspberry Pi Pico上实现神经网络核心组件,支持本地化推理,推动TinyML在边缘设备中的应用。
95 10
|
1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安全
AI来了,网络安全运维还能靠“人海战术”吗?
AI来了,网络安全运维还能靠“人海战术”吗?
134 28
|
15天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网络安全
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动态安全+AI”成网络安全破题密码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靠人民”为主题,聚焦AI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热点。随着AI技术滥用加剧,智能化攻击频发,瑞数信息推出“动态安全+AI”防护体系,构建“三层防护+两大闭环”,实现风险前置识别与全链路防控,助力企业应对新型网络威胁,筑牢数字时代安全防线。(238字)
|
21天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数据可视化
如何破解AI推理延迟难题:构建敏捷多云算力网络
本文探讨了AI企业在突破算力瓶颈后,如何构建高效、稳定的网络架构以支撑AI产品化落地。文章分析了典型AI IT架构的四个层次——流量接入层、调度决策层、推理服务层和训练算力层,并深入解析了AI架构对网络提出的三大核心挑战:跨云互联、逻辑隔离与业务识别、网络可视化与QoS控制。最终提出了一站式网络解决方案,助力AI企业实现多云调度、业务融合承载与精细化流量管理,推动AI服务高效、稳定交付。
|
2月前
|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物联网
AI 来当“交通警察”:如何优化 5G 网络资源分配?
AI 来当“交通警察”:如何优化 5G 网络资源分配?
86 9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PyTorch
零基础入门CNN:聚AI卷积神经网络核心原理与工业级实战指南
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局部感知和权值共享两大特性,成为计算机视觉的核心技术。本文详解CNN的卷积操作、架构设计、超参数调优及感受野计算,结合代码示例展示其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184 7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分布式计算
AI 大模型时代的网络架构演进
​2025 年 7 月 26 日,第二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分布式计算大会暨中国算力网大会(CCF Computility 2025)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大会以“算力网: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分布式系统”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 1200 余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分布式计算与算力网络的前沿技术与未来趋势。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