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M 深入解读(一):OAM 为云原生应用带来哪些价值?

本文涉及的产品
函数计算FC,每月15万CU 3个月
文件存储 NAS,50GB 3个月
简介: # 背景 OAM 是阿里巴巴联合微软在社区推出的一款用于构建和交付云原生应用的标准规范,之前我们已经发布过一系列介绍文章,为方便大家查阅,链接和介绍如下: * [《Open Application Model (OAM) 实践指南》](https://www.atatech.org/articles/155780):具体而详实的介绍了OAM方方面面的细节。 * [《给 K8s API

背景

OAM 是阿里巴巴联合微软在社区推出的一款用于构建和交付云原生应用的标准规范,之前我们已经发布过一系列介绍文章,为方便大家查阅,链接和介绍如下:

在上面的几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为什么云原生应用需要标准定义,以及 OAM 模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则为大家介绍 OAM 本身有哪些价值,即回答为什么是使用 OAM 来作为应用标准模型。

AWS 构建 ECS CLI v2 的开发原则

本月初(2019年12月),AWS 发布了 ECS CLI v2,这是自2015年发布 v1 以后,四年来首次发布的大版本更新,这次发布的 v2 版本命令行工具将更关注端到端的应用体验,即管理从源代码开发到应用部署的全方位应用交付流程。他们基于多年来收到的用户反馈总结了四条CLI的开发原则:

  1. 默认创建现代化的应用。创建的现代化应用默认满足这几个特征:无服务化(serverless),基础设施即代码(infrastructure as code),可观测(observable),安全(secure)。
  2. 用户应该考虑的是架构,而不是基础设施。开发者构建微服务的时候,不应该指定VPC、负载均衡配置亦或是复杂的Pipeline流程配置。开发者可以对云服务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应该制定应用到底属于哪种类型,即应用应该适配哪种架构,基础设施应该根据应用指定的架构自动匹配资源。
  3. 运维也应该是工作流的一部分。应用的构建、开发、部署只是应用生命周期中由应用开发者负责的一部分。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中还应该包含运维的部分,即问题排查和解决。
  4. 应用交付是持续的。应用的升级变更也应该方便的集成到 CI/CD 系统中。

这几条原则与其说是 ECS CLI 的开发原则,不如说是用户的诉求,用户希望他们的应用是现代化的(或者说云原生化的);用户希望他们指定架构,而不是具体的基础设施资源;用户希望运维能力也被统一管理进应用的生命周期;用户希望应用的变更交付可以持续、透明、方便的对接并被 CI/CD 系统管理。

OAM 模型的价值

针对上述用户的诉求,我们一个个来看 OAM 是如何满足的,同时也能看出 OAM 在其中发挥的价值。

云原生化

  • OAM 应用定义是声明式的,即面向终态的,它的格式与 K8s 的 API 一致,可以与 K8s 的 CRD 无缝对接,直接作为 Custom Resource 的 Object 部署到 K8s。
  • OAM 应用定义是自包含的,通过 OAM 定义的描述可以找到包含一个应用生命周期中方方面面所有的信息。

如下图所示,你可以看到运行 OAM 的一个应用配置,使用 K8s 的API spec,完整包含了一个应用方方面面的资源。

image.png

平台无关、运行时无关

  • OAM 应用定义并不限定你底层的平台和实际运行时,你完全可以运行在K8s以外的平台,不管是ECS、Docker、又或是 FaaS(Serverless),自然也不存在厂商锁定的问题。如果你的应用满足Serverless的条件,那么针对该应用的OAM描述,天然就可以运行在支持OAM规范的Serverless运行时。

image.png

在支持OAM的不同环境中,你便可以使用统一的应用描述,打造无差别的应用交付。就如下图所示,对应用户,他们只要描述统一的应用配置,便可以在不同的环境达到一致的应用体验。

image.png

基础设施即代码

云原生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基础设施即代码的实现,K8s 作为一个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声明式API,让用户习惯了 通过 Yaml 文件描述需要的资源,这其实就是基础设施即代码的实现。 而 OAM 更进一步,还将原生 K8s 中没有包含的基础设施资源也统一定义起来,通过配置 OAM 规范的 yaml(代码)来使用基础设施。

如今阿里云上的资源编排产品 ROS 的 OAM 实现就是这样一个典范,你完全可以通过 OAM 的配置拉起一个云上的基础设施资源。

让我们来实际看一个例子,为拉起一个 NAS 持久化存储,其中包含两个ROS的资源,分别为 NAS FileSystemNAS MountTarget

apiVersion: core.oam.dev/v1alpha1
kind: ComponentSchematic
metadata:
  name: nasFileSystem
  annotations:
    version: v1.0.0
    description: >
      component schematic that describes the nas filesystem.
spec:
  workloadType: ros.aliyun.com/v1alpha1.NAS_FileSystem
  workloadSettings:
    ProtocolType: NFS
    StorageType: Performance
    Description: xxx
  expose:
    - name: fileSystemOut

---
apiVersion: core.oam.dev/v1alpha1
kind: ComponentSchematic
metadata:
  name: nasMountTarget
  annotations:
    version: v1.0.0
    description: >
      component schematic that describes the nas filesystem.
spec:
  workloadType: ros.aliyun.com/v1alpha1.NAS_MountTarget
  workloadSettings:
    NetworkType: VPC
    AccessGroupName: xxx
    FileSystemId: ${fileSystemOut.FileSystemId}
  consume:
    - name: fileSystemOut
  expose:
    - name: moutTargetOut 

---
apiVersion: core.oam.dev/v1alpha1
kind: ApplicationConfiguration
metadata:
  name: nas-demo
spec:
  components:
    - componentName: nasMountTarget
      traits:
        - name: DeletionPolicy
          properties: "Retain"
    - componentName: nasFileSystem
      traits:
        - name: DeletionPolicy
          properties: "Retain"  

在定义中,你可以看到 NAS MountTarget 使用了 NAS FileSystem 输出的 FileSystemId,最终这个 yaml 会由 ROS 的 OAM Controller 翻译为 ROS 的资源栈模板文件,最终拉起云上的资源。

关心架构而不是基础设施

用户的诉求其实是应用的架构,而不是具体使用哪种基础设施资源。而 OAM 通过 “WorkloadType” 来解决这个诉求,通过描述一个应用的 WorkloadType 来定义应用的架构,这个WorkloadType可以是简单的无状态应用“Server”,表示应用可复制、可访问、并作为守护进程长久运行;也可以是一个数据库类型的应用“RDS”,对应启动一个云上的RDS实例。

用户的组件 “Component” 通过指定 “WorkloadType”选择具体的架构模板,多个Component构成了完整的架构。

使用 OAM 应用定义让用户真正关心的是架构,而不是具体的基础设施。

如下图所示,OAM 的一个应用描述,用户指定它的应用需要一个外网访问能力,而不是指定一个SLB,用户指定它的组件是数据库的。

image.png

运维能力管理

用户希望运维能力也是应用生命周期的一部分,而 OAM 正是如此,通过绑定Trait,来定义一个Component所使用到的运维能力,从而把运维能力也加入到应用描述中,方便底层基础设施统一管理。

如下图所示,一个应用包含两部分组件,一个web服务和一个数据库, 数据库组件应该具有数据备份的能力,而web服务则可以被访问、可以弹性扩缩容。这些能力由OAM的解释器(即OAM的实现层)统一管理,从此运维能力绑定出现冲突也不再是烦恼。

image.png

透明化的集成

就像 Docker 镜像解决了长久以来开发、测试、生产环境不一致一样,统一而标准化的OAM应用描述也让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变得透明而标准化。

image.png

不同的角色关注点分离

OAM 也将原先K8s All-in-one 的复杂 API 做了一定层次的解耦,分为应用研发(管理Component)、应用运维(将Component组合并绑定Trait变成AppConfig)、以及基础设施提供方(提供OAM的解释能力映射到实际的基础设施)三大角色,不同角色分工协作,从而整体简化单个角色关注的内容。使得不同角色可以更聚焦更专业的做好本角色的工作。

image.png

弹性可扩展

OAM 应用定义是弹性、可扩展的,你可以通过扩展Workload来定义不同类型的工作负载,你也可以通过自定义的Trait来描述你的运维能力,而且都可以与现有的K8s体系里面 CRD+Operator的扩展方式完美结合。

image.png

模块化协作

OAM 通过关注点分离的思想,将应用分为研发、运维和基础设施三个层次,同时又为研发的Workload和运维的Trait 提供了模块化协作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复用能力。

image.png

未来

相信OAM会成为应用云原生化的必然选择。

相关实践学习
深入解析Docker容器化技术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Linux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容器是完全使用沙箱机制,相互之间不会有任何接口。Docker是世界领先的软件容器平台。开发人员利用Docker可以消除协作编码时“在我的机器上可正常工作”的问题。运维人员利用Docker可以在隔离容器中并行运行和管理应用,获得更好的计算密度。企业利用Docker可以构建敏捷的软件交付管道,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的信誉为Linux和Windows Server应用发布新功能。 在本套课程中,我们将全面的讲解Docker技术栈,从环境安装到容器、镜像操作以及生产环境如何部署开发的微服务应用。本课程由黑马程序员提供。     相关的阿里云产品:容器服务 ACK 容器服务 Kubernetes 版(简称 ACK)提供高性能可伸缩的容器应用管理能力,支持企业级容器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整合阿里云虚拟化、存储、网络和安全能力,打造云端最佳容器化应用运行环境。 了解产品详情: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kubernetes
相关文章
|
23天前
|
消息中间件 人工智能 安全
云原生进化论:加速构建 AI 应用
本文将和大家分享过去一年在支持企业构建 AI 应用过程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256 20
|
2月前
|
存储 弹性计算 Cloud Native
云原生数据库的演进与应用实践
随着企业业务扩展,传统数据库难以应对高并发与弹性需求。云原生数据库应运而生,具备计算存储分离、弹性伸缩、高可用等核心特性,广泛应用于电商、金融、物联网等场景。阿里云PolarDB、Lindorm等产品已形成完善生态,助力企业高效处理数据。未来,AI驱动、Serverless与多云兼容将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137 8
|
11月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深入理解云原生架构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全球,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云原生架构的兴起,正在重塑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软件开发模式。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原生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云原生策略,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通过分析云原生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揭示它如何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260 13
|
11月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安全
云原生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云原生技术在现代企业IT架构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其带来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揭示了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以实现业务敏捷性和技术创新的平衡。 ####
|
11月前
|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开发者
云原生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与实践####
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技术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企业IT架构转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云原生如何促进企业的敏捷开发、高效运维及成本优化。不同于传统摘要仅概述内容,本部分旨在激发读者对云原生领域的兴趣,强调其在加速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为后续详细论述奠定基础。 ####
|
7月前
|
Cloud Native Serverless 流计算
云原生时代的应用架构演进:从微服务到 Serverless 的阿里云实践
云原生技术正重塑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阿里云作为亚太领先云服务商,提供完整云原生产品矩阵:容器服务ACK优化启动速度与镜像分发效率;MSE微服务引擎保障高可用性;ASM服务网格降低资源消耗;函数计算FC突破冷启动瓶颈;SAE重新定义PaaS边界;PolarDB数据库实现存储计算分离;DataWorks简化数据湖构建;Flink实时计算助力风控系统。这些技术已在多行业落地,推动效率提升与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占据先机。
381 12
|
11月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物联网
云原生技术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云原生技术的兴起背景、核心理念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云原生架构如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指出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 ####
|
11月前
|
人工智能 缓存 异构计算
云原生AI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部署构建
本文探讨了云原生技术背景下,尤其是Kubernetes和容器技术的发展,对模型推理服务带来的挑战与优化策略。文中详细介绍了Knative的弹性扩展机制,包括HPA和CronHPA,以及针对传统弹性扩展“滞后”问题提出的AHPA(高级弹性预测)。此外,文章重点介绍了Fluid项目,它通过分布式缓存优化了模型加载的I/O操作,显著缩短了推理服务的冷启动时间,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并发请求时表现出色。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Fluid在vLLM和Qwen模型推理中的应用效果,证明了其在提高模型推理效率和响应速度方面的优势。
云原生AI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部署构建
|
11月前
|
Cloud Native JavaScript Docker
云原生技术:构建现代应用的基石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云原生技术如同一艘承载梦想的航船,引领企业驶向创新与效率的新海域。本文将深入探索云原生技术的核心价值,揭示其如何重塑软件开发、部署和运维模式,同时通过一个简易代码示例,展现云原生应用的构建过程,让读者领略到云原生技术的魅力所在。
|
12月前
|
消息中间件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原生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与优势###
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带来的显著优势。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云原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架构,正逐渐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文章将详细介绍云原生的核心概念、主要技术组件以及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成功案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实用的参考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云原生技术。 ###
下一篇
开通oss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