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仅凭几个前端工程师,就能 hold 住一家企业吗?

简介: 微前端架构旨在解决单体应用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跨度下,由于参与的人员、团队的增加,从一个普通应用演变成一个巨石应用(Frontend Monolith),随之而来的应用不可维护问题。这类问题在企业级 Web 应用中尤为常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拥抱云时代的前端开发架构:微前端。

作者 | 克军

​阿里妹导读:微前端架构旨在解决单体应用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跨度下,由于参与的人员、团队的增加,从一个普通应用演变成一个巨石应用(Frontend Monolith),随之而来的应用不可维护问题。这类问题在企业级 Web 应用中尤为常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拥抱云时代的前端开发架构:微前端。

微前端的价值

阿里云提供的很多商业化产品和服务,本质上是对外提供「能力」,普惠中小企业。目前,能力输出主要是通过 OpenAPI,用以集成到企业自己的业务场景中,这里主要解决的还是企业底层的能力问题——无需雇佣算法工程师,就可以拥有语音、图像识别等能力。安全也是一样,不需要找安全专家,普通的工程师就可以通过控制台高效地处理各种安全事件。

但是,随着云技术不断的下沉,与产业结合的越来越紧密,OpenAPI 唯有把粒度做得越来越细,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业务场景,但同时企业侧的学习成本和开发复杂度自然就上去了。控制台做为管(理)控(制)这些能力的工具,目前也只能算是「标品」,必须为了满足不同体量、不同业务特点的需求,灵活地组合和部署,就像是用户自己开发的一样。

综上所述,微前端的价值有 3 点:

解决产品侧的扩展性和组合性。化整为零,自由组合。
解决能力输出的「最后一公里」。
云生态中的「新物种」 — 微应用。

如果微前端只存在工程上的价值,那它是不值得大张旗鼓去做的。

我认为,前端团队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出业务价值。如果你问我 Ant Design 有什么技术价值?它的价值就是有大量的企业在用,形成某种能力依赖,不需要找设计师或者多么资深的前端工程师,就可以做出看上去很专业的后台界面。

在这条价值链路上,OpenAPI 太底层,控制台不灵活,UI 库太通用。其中的空白点是绑定能力的商业化组件。举个例子,企业的后台管理页上,可以直接 inside 一个「漏洞管理」的微前端应用,和一个 DataV 的微前端应用展示数据,只需要简单配一下即可,不用开发,就能做到“就像自己开发的一样”。反过来也一样,ISV 在阿里云的产品平台上,不仅可以通过小程序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微前端应用的形式输入自己的服务。

微前端的问题域

简单地说,搞微前端目的就是要将产品原子化(跟原子化的 OpenAPI 一个道理),再根据客户业务场景组合。每个功能模块能单独迭代,自由集成当然好,但维护成本怎么控制。怎么调试、公共组件版本控制、众多同窗微应用之间怎么“和谐相处”等等。微前端并非只是解决在页面上异步加载一个模块就完事了,更多的是将改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体系化的方案解决,否则就变成反生产力工具。

目前,阿里的微前端方案有 qiankun(乾坤)、Magix、icestack、以及内部很多的微前端解决方案。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自身的业务特色,没有明确提出标准,或者明确定义微前端的技术体系到底包含哪些内容。这方面有项目落地的团队真应该再进一步瞄准更高的价值点做,同时广泛交流,这样才能更快得出标准化的东西。我们团队也在实践中,这里我抛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讨论。

首先必须明确微前端不是框架、不是工具/库,而是一套架构体系,它包括若干库、工具、中心化治理平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微前端包括 3 部分:

微前端的基础设施。这是目前讨论得最多的,一个微应用如何通过一个组件基座加载进来、脚手架工具、怎么单独构建和部署、怎么联调。
微前端配置中心:标准化的配置文件格式,支持灰度、回滚、红蓝、A/B 等发布策略。
微前端的可观察性工具:对于任何分布式特点的架构,线上/线下治理都很重要。

微前端具体要解决好的 10 个问题:

微应用的注册、异步加载和生命周期管理;
微应用之间、主从之间的消息机制;
微应用之间的安全隔离措施;
微应用的框架无关、版本无关;
微应用之间、主从之间的公共依赖的库、业务逻辑(utils)以及版本怎么管理;
微应用独立调试、和主应用联调的方式,快速定位报错(发射问题);
微应用的发布流程;
微应用打包优化问题;
微应用专有云场景的出包方案;
渐进式升级:用微应用方案平滑重构老项目。

通过问题理解问题是一种思考方式,相信大家能沟通通过微前端三大组成部分和它要解决的 10 个问题,能够有一个大概的理解。下面,看一下我归纳的微前端的架构体系(如图):

123002.jpg

通过上图,很明显的看出前后端分工,以及线上微应用相关配置流程。整体运行环境以及开发流程是非常复杂的,留到大会的时候再详细讲解。

微前端的基本原理

如下图所示,微前端的工程化是从传统前端工程化体系升级上来的。

123003.jpg

比如构建,增加微应用类型的项目构建,有动态的打包策略。传统项目管理工具通常是命令行工具,包括构建、发布、测试,会升级为项目工作台,通过 Web 界面管理项目。一个项目包括哪些微应用,版本,发布策略等在配置中心统一管理。一个大型应用被「碎片化」后,还要能做到「一目了然」。哪个模块报错,加载失败等异常发生第一时间反应在配置中心里。

下面的原型图,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配置中心的样貌。微前端体系要可控、可观察。

123003.jpg

通过多个微应用的组合,能够在变化如此复杂的需求中,更好的更快的赋能业务。

云时代的前端开发模式

前端开发从 PC 时代到移动时代,从刀耕火种的原始运维到云计算时代,回顾起来,我们会发现——开发模式跟时代背景真是密不可分。前端奋斗 20 年才把页面写好,而现在又变成「切页面」了,只是此「切」非彼「切」。云时代的开发模式注定是「碎片化」的,开发是面向模块的,而页面只是一种组合场景,一种运行时容器。

我想,未来的产品开发主要时间是在「编排」——编排服务、编排逻辑、编排组件、编排访问策略、编排流程。到了云时代,一家企业只要招几个前端工程师就可以了,兼顾开发和运维、资产全部上云,运维任务通过控制台就能完成。开发借助 Serverless 和编排工具就能实现无服务端。在未来,无论是前端工程师还是全栈工程师,都将不复存在,应该叫端到端(F2E -> E2E)工程师了。

目录
相关文章
|
监控 负载均衡 安全
服务治理:构建健壮的微服务生态系统的关键
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治理是确保服务可靠性、可伸缩性和高可用性的关键组成部分。本博客将深入探讨服务治理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在微服务生态系统中实施它。
|
Kubernetes 调度 C++
Kubernetes vs Docker Swarm:容器编排工具的比较与选择
在当今云计算时代,容器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众多容器编排工具中,Kubernetes和Docker Swarm是两个备受关注的竞争者。本文将深入比较这两个工具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容器编排解决方案。
|
9月前
|
存储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PolarDB开源数据库进阶课17 集成数据湖功能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PolarDB数据库中接入pg_duckdb、pg_mooncake插件以支持数据湖功能, 可以读写对象存储的远程数据, 支持csv, parquet等格式, 支持delta等框架, 并显著提升OLAP性能。
526 2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安卓声音克隆:让你的声音独一无二,探索个性化语音新世界!
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个性化已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从独特的手机铃声到定制化的社交媒体内容,我们总希望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自我。那么,你是否想过在安卓设备上也能找到声音克隆的神奇功能,让你的
|
12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可视化
比 Copilot 快两倍以上,在我的开源项目 AI Godot 桌宠中用通义灵码解决问题
在我的开源项目 AI Godot 桌宠中用通义灵码解决问题。
583 46
|
12月前
|
云安全 存储 安全
带你读《阿里云安全白皮书》(二十)——云上安全重要支柱(14)
本文介绍了阿里云在企业多账号管理和身份权限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针对中大型企业面临的账号管理复杂性和安全合规挑战,阿里云提供了资源目录(Resource Directory)和Control Policy等工具,实现账号的有序管理和权限的精细控制。此外,阿里云还支持企业内部身份与云上身份的关联与映射,通过单点登录(SSO)简化身份管理,降低安全风险。这些措施有助于企业在云上实现高效、安全的资源管理。
|
12月前
|
缓存 前端开发 安全
数据同步原理
数据同步原理
303 10
数据同步原理
|
网络协议
逆向学习网络篇:心跳包与TCP服务器
逆向学习网络篇:心跳包与TCP服务器
513 0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Docker
Docker - 数据卷挂载与目录挂载的区别
Docker中数据卷挂载与目录挂载的区别,包括它们的定义、使用场景和命令差异。
1274 0
|
SQL Oracle 关系型数据库
下一篇
开通oss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