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发布吴恩达团队最新成果:利用 AI 帮助检测脑动脉瘤

简介: 放射科医师借助医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开发的人工智能算法改进了脑动脉瘤的诊断。

雷锋网消息,北京时间6月8日,斯坦福大学官网发布了吴恩达团队的一项最新成果:放射科医师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改进了脑动脉瘤的诊断——脑动脉瘤是大脑血管中的隆起物,可能会渗漏或破裂,可能导致中风、脑损伤或死亡。

TB1WNEAb9SD3KVjSZFKXXb10VXa.png

这项成果发表在了JAMA Network Open上。斯坦福大学统计学研究生、该论文的联合第一作者Allison Park说,“人们对机器学习在医学领域的实际作用有很多担忧。这项研究显示了人类如何在人工智能工具的帮助下参与诊断过程。”

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该工具围绕一种名为HeadXNet的算法构建,可以提高临床医生正确识别动脉瘤的能力,其水平相当于在包含动脉瘤的100次扫描中发现另外六个动脉瘤,除此之外,它还能提高临床口译医生的共识。

TB18AAFb8Cw3KVjSZFlXXcJkFXa.gif

在脑部扫描中,HeadXNet使用透明的红色高光指示动脉瘤的位置。(图片来源:Allison Park)

虽然HeadXNet在这些实验中取得的成功很有价值,但研究团队提醒说,需要进一步调查,以便在实际临床部署之前评估AI工具的鲁棒性,因为不同医院拥有不同的设备硬件和成像协议,研究人员计划通过多中心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医师在AI帮助下降低了漏诊率

对脑部扫描结果进行梳理、寻找动脉瘤意味着要浏览数百幅图像。动脉瘤有多种大小和形状,并以不同的角度向外膨胀——有些动脉瘤在一系列类似电影的图像中不过是一个光点。

“寻找动脉瘤是放射科医生最费力、最关键的任务之一,”放射学副教授、该论文的联合高级作者Kristen Yeom说,“考虑到复杂的神经血管解剖结构所带来的固有挑战,以及遗漏动脉瘤可能导致的致命后果,这促使我将计算机科学和视觉的进步成果应用于神经成像。”

Yeom将这个想法带到了斯坦福机器学习小组运行的AI for Healthcare Bootcamp,该小组由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兼该论文的共同高级作者Andrew Ng(吴恩达)领导。小组的核心挑战是创建一种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准确地处理这些大量的3D图像并补充临床诊断实践。

TB1zOAyb21H3KVjSZFBXXbSMXXa.jpg

HeadXNet团队成员从左到右分别是:Andrew Ng,Kristen Yeom,Christopher Chute,Pranav Rajpurkar和Allison Park(图片来源:LA Cicero)

为了训练他们的算法,Yeom与Park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生Christopher Chute合作,收集了611例头部CT血管造影中检测到的临床意义显着的动脉瘤。

“我们手工标记了每一个体素——相当于一个像素的3D图像——是否属于动脉瘤的一部分,”Chute说,“建立训练数据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数据量很大。”

经过训练之后,算法确定扫描的每个体素是否存在动脉瘤。

HeadXNet工具的最终结果是算法的结论以半透明的高亮显示在扫描的顶部。这种算法决策的表示形式,使得临床医生在没有HeadXNet输入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扫描结果。

“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带有人工智能功能的扫描结果将如何提高临床医生的表现,”Pranav Rajpurkar说,他是一名计算机科学研究生,也是该论文的共同主要作者。“我们能够将动脉瘤的确切位置标记给临床医生看,而不仅仅是让算法说图像中包含动脉瘤。”

通过评估一组115个动脉瘤的脑部扫描,八名临床医生对HeadXNet进行了测试,一次是在HeadXNet的帮助下进行的,一次没有。

通过该工具,临床医生正确识别出了更多的动脉瘤,从而降低了“漏诊率”,而且医生之间更有可能达成一致。此外,HeadXNet并没有影响临床医生决定诊断所需的时间,也没有影响医生在患者没有动脉瘤的情况下正确识别扫描的能力。

并不只是人工智能的自动化

雷锋网了解到,HeadXNet核心的机器学习方法可能会被用来识别大脑内外的其他疾病。例如,Yeom设想未来的版本可以专注于加速动脉瘤破裂后的识别,从而在紧急情况下节省宝贵的时间。但是,将任何人工智能医疗工具与医院放射科的日常临床工作流程集成起来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障碍。

目前的扫描查看器并不是为配合深度学习而设计的,因此研究人员不得不开发定制的工具,将HeadXNet集成到扫描查看器中。

类似地,真实数据的变化——与算法所测试和训练的数据相反——可能会降低模型性能。如果该算法处理来自不同种类设备或成像协议的数据,或者处理不属于其原始训练的患者群体的数据,那么它可能不会像预期那样工作。

吴恩达说:“由于这些问题,我认为部署速度将会加快,不是单纯的人工智能自动化,而是人工智能和放射科医生的合作。我们仍有技术和非技术工作要做,但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将达到这一目标,人工智能与放射科医生的合作是最有希望的途径。”

目录
相关文章
|
3月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搜索推荐
北大计算机学院再登国际AI顶刊!张铭教授团队揭露医疗AI致命漏洞
【10月更文挑战第17天】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张铭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人工智能期刊上发表重要成果,揭示了医疗AI系统中的致命漏洞——“模型反演”。该漏洞可能导致误诊和医疗事故,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强调了医疗AI系统安全性评估的重要性。
49 1
|
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安全
阿里云先知安全沙龙(武汉站) ——AI赋能软件漏洞检测,机遇, 挑战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漏洞检测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展望。2023年全球披露的漏洞数量达26447个,同比增长5.2%,其中超过7000个具有利用代码,115个已被广泛利用,涉及多个知名软件和系统。文章探讨了从人工审计到AI技术的应用,强调了数据集质量对模型性能的重要性,并展示了不同检测模型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此外,还讨论了对抗攻击对模型的影响及提高模型可解释性的多种方法,展望了未来通过任务大模型实现自动化漏洞检测与修复的趋势。
|
7天前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安全
杨笛一团队:一个弹窗,就能把AI智能体操控电脑整懵了
杨笛一团队最新研究揭示,简单弹窗可操控AI智能体,使其在执行任务时陷入混乱。实验显示,在OSWorld和VisualWebArena环境中,攻击成功率分别达86%和60%以上。该发现强调了AI安全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需警惕潜在风险。研究指出,弹窗设计中的四个关键要素(注意力钩子、指令、信息横幅、ALT描述符)对攻击成功至关重要,并建议通过安全训练、人类监督和环境感知提升防御能力。
35 13
|
27天前
|
人工智能
带上团队一起来做 AI 编程实践丨通义灵码联合TGO鲲鹏会开启 AI 大课
带上团队一起来做 AI 编程实践丨通义灵码联合TGO鲲鹏会开启 AI 大课
|
29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挖掘
田渊栋团队新作祭出Agent-as-a-Judge!AI智能体自我审判,成本暴跌97%
田渊栋团队提出Agent-as-a-Judge框架,利用智能体自身评估其他智能体的性能,不仅关注最终结果,还能提供中间反馈,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智能体的真实能力。该框架在DevAI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成本效益显著,为智能体的自我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45 7
|
30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PI
吴恩达开源aisuite:简化AI模型调用的新工具 | AI工具
近日,著名人工智能学者吴恩达教授在推特上宣布了他的最新开源项目——aisuite。这款全新的Python包旨在简化开发者与各大AI模型服务商的集成过程,极大提升了应用开发的效率。aisuite的推出,无疑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者带来了一个强大而便利的工具。
87 5
|
9天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图形学
【AI落地应用实战】篡改检测技术前沿探索——从基于检测分割到大模型
在数字化洪流席卷全球的当下,视觉内容已成为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核心媒介,然而,随着PS技术和AIGC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篡改给视觉内容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篡改检测技术的现实挑战,分享篡改检测技术前沿和最新应用成果。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o1医学领域大胜GPT-4,性能暴涨!顶尖华人团队激动发文:离AI医生越来越近了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近日,一支顶尖华人团队发布论文《A Preliminary Study of o1 in Medicine: Are We Closer to an AI Doctor?》,揭示了OpenAI最新语言模型o1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表现。研究显示,o1在概念识别、文本总结、问答等任务上远超GPT-4,显著提升了医学领域的AI应用水平,向实现AI医生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65 3
|
3月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搜索推荐
北大计算机学院再登国际AI顶刊!张铭教授团队揭露医疗AI致命漏洞
【10月更文挑战第16天】北京大学张铭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人工智能期刊上发表重要成果,揭示了医疗AI系统中的致命漏洞——“模型反演”。该漏洞可使攻击者通过特定数据样本误导AI诊断,引发误诊风险。此发现引起广泛关注,强调了医疗AI安全评估的重要性。
66 4
|
3月前
|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安全
CIO面临更快交付AI成果的压力
CIO面临更快交付AI成果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