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阿里巴巴中间件 」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阿里巴巴资深技术专家无相:我们能从InteliJ IDEA中学到什么?》文中提到了「心流」这个概念,并引用麦肯锡的研究成果:当你处于心流状态,你的工作效率比非心流状态下的工作效率提高500%。
心流状态下的效率为什么这么高?
到底什么是心流?
一个人如何才能进入心流?
恰好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正是心流理论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开山之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简称《心流》。清明假期把这本书读完,就谈谈我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吧。
作者发明了一个概念叫做精神熵,指的是人的心灵混乱的程度,当精神熵比较高的时候,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大脑做功的能力很低,很多心灵能量都消耗在内耗上。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这种现象,它会导致自我的解体,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人若是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将对自我产生严重的损害,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当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对自我的控制越来越得心应手,因而更加自信,进而能够用更多的精神能量,专注于自己选择的目标,作者把这种状态称为“心流体验”。一旦进入了心流状态,心灵能量就能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起来,向同一个方向高效的输出。在心流过程中大脑会关闭一部分功能,并分泌“多巴胺”等激素,人就会产生愉悦感,感觉就像漂浮起来,好像被一股洪流带领着,人对时间的感觉会发生扭曲,一瞬间能变成一整天,一整天也会有一闪而过的感觉。假如在此过程中大脑这个并行计算机的潜能被更充分的发挥,效率的提升何止500%。
其实作为东方人应该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心流,我们都知道《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正在解牛的庖丁便处于心流状态。庖是职业,意为厨子,丁是姓,丁厨子虽出身低贱,但却成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那就是不断完善自己解牛的技艺,最终做到了游刃有余,每每解牛已毕,环顾四周不禁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的状态便是心流。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到底什么是心流,作者给出了心流体验的八项构成要素:
- 可做之事、首先要有一件正在做的事情,有行动方能产生心流。
- 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在当下要做的事情上才能体验心流。
- 明确目标、站在心流体验本身的角度,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而至于目标是什么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 即时反馈、没有外界对行为的及时反馈,行为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就无从评估。
- 心无旁骛、在心流状态下,心灵完全没有容纳其他不想干事情的任何余地,“自我”仿佛消失了。
- 掌控自如、心流状态能够帮助参与者加强技巧,把犯错的可能性降低至几近于零,这种掌控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乐趣。
- 完善自我、在心流体验中“自我”并没有消失,在心流体验结束之后,自我的疆界得以扩张,新的技巧和成就将使它变得更加丰富。
- 时间扭曲、参与者对时间的感觉将发生扭曲,不知疲倦的忙碌一天就像只过了一个小时,一个一秒钟不到的动作可以延伸成好几分钟。
一个人想要进入心流的状态,首先要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这里的目标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作者的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找意义”:无论它的本质,无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其次是行动的决心,目标完成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浪费掉。
最后是内心的和谐统一,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方向、决心加上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
找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心无旁骛,不断获取反馈和精进就能达成心流的状态。
就这么简单?当然没那么容易。
先人们可以很容易的在天真无邪的基础上建立起精神的秩序,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遥不可及,人类一旦摘下知识树上的果实,重返伊甸园的路就被永远封闭了。就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描述的那样:浮士德得到了知识与权力,付出的代价却是灵魂的纷扰难安。
对于现代人来说,想要追逐心流只能是以更复杂应对复杂,在把自己变得更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和幸福。
关于“自我”的复杂化,本书序言五中,台湾大学余德惠教授的一段描述最妙,放在这里作为结束。
最优体验是人穿梭于具体的世界与遥远的心智国度间的过程;具体的生活犹如在泥沼中行走,心智的世界则是人类理解生活的灵光。人透过苦涩的生活,尤愿召唤更复杂的心智来理解生活,两者交织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是由简单的认知到“自我”的复杂化,使我们的心灵不再乞求于简单容易的思考,而是进入自我的彻底私密的体验,先完成主体的思考,再回来俯视自己,使自身在生活与意识之间来回整合。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