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深度文章,请关注:https://yq.aliyun.com/cloud
编者按:《2016年中国企业云服务行业研究报告》梳理了中国企业云计算服务行业的基本概念、行业现状、市场规模、投融资、应用场景、企业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内容有所修改。
2016年是云计算火热的一年,艾瑞咨询历时几个月,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九家行业领军企业、二十余位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访谈,对技术、行业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完成《2016年中国企业云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观察与观点:融合、开放
1、云服务概述
概念及研究范围
广义云计算强调服务模式,狭义云计算强调技术架构
云计算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所说的为广义云计算,本报告亦采用此概念。
云服务分类
按服务模式分为SaaS、PaaS和IaaS
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按部署模式分为公有云、私有云、社区云和混合云
公有云:公有云对一般公众开放,由公有云服务商提供服务。
私有云:私有云是为一个用户/机构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可以由该用户/机构或第三方管理。
社区云:有共同利益(如任务、安全需求、政策、遵约考虑等)并打算共享基础设施的组织共同创立的云。
混合云:同时接入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云服务,且实现统一化管理。
云服务特点
即需即用,按需付费
云服务包括随时接入、自助服务、资源共享、弹性扩展、服务可计量等特点。
私有云并不符合云服务的全部特点,严格讲只能算是IT系统的一次架构升级。但由于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大量的既有硬件资源等因素,致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所有应用都上公有云。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运维一体化程度的私有云,仍有相当大的价值和市场。
云服务优势
云服务的本质是社会分工
云服务的本质是对IaaS、PaaS、SaaS、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和一般的企业客户进行社会分工,让每个企业都都专注于自己的所长。
云计算与大数据
大数据是云计算支撑的多个应用方向之一
云计算和大数据密不可分,但并不相同。
云安全
安全隐患确实存在,但心理因素为更大障碍
数据安全隐患包括数据丢失与篡改、数据泄露、中止服务等不同类型。从原理上看,云环境既面临传统IT的所有安全隐患,又面临虚拟机、Docker不同层级的隔离不当而造成的数据泄露和权限失控,还面临运营商因负载均衡不当或超卖而造成的I/O阻塞。
但从实际来看,社会分工使得专业性大幅提升,云服务商有比一般企业IT系统更好的安全机制和运维能力,因此整体上安全性更高。
RightScale对全球企业技术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随着企业对云计算认识和应用的深入,云安全被认为是挑战程度会大幅降低。云安全隐患确实存在,但更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因为云的安全性能优于绝大多数传统IT。
2、企业云服务行业及市场分析
PEST分析
政策环境:文件频发,持续利好
自2010年以来,云计算政策持续利好。仅是近两年,就有大量促进云计算发展的政策文件颁发。除这些政策性文件外,各地政府主导建设政务云,在政府层面为云计算背书。国家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短时间内也有利于国内云服务商的成长。
经济环境:网络经济及软件产业均增长
据艾瑞统计,2015Q1到2016Q2期间,网络经济整体仍保持增长。工信部2016年1-8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显示:软件业务收入30526亿元、软件产品收入9514亿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5810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
社会环境:媒体、客户、投资人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技术环境: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支撑落地
市场规模
2016年整体市场规模超五百亿
2016年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规模超50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仍保持约30%的年复合增长率。
产业链及商业模式
越到底层越标准化,价格战可能性也越高
云服务产业链非常简单:位于底部(产业链上游)的一层可以为其上面(产业链下游)的任何一层或者终端客户提供服务。在链条中,越是底部,标准化程度越高,价格战也越有效,例如硬件;越是上层,越接近用户,标准化程度越低,越没法进行简单横向比较,例如SaaS层服务:性能稳定性、功能丰富性、交互、体验等都在其中,很难简单评价性价比高低。目前来看,即使是偏底层的IaaS层服务,性能稳定性仍有差异,因此单纯降价并非是赢得客户尤其是大客户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规模上最大、技术水平最完备的企业主动挑起价格战,容易将其他企业从行业内直接挤出。
产业图谱
SaaS:市场巨大但巨头未现
SaaS最贴近用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中国的软件业本身缺乏巨头,加上版权问题、用户付费习惯问题、产品本身易用性和开放性问题等,致使SaaS巨头迟迟未能出现。从产品本身来说,国内的SaaS仍不够开放:暴露API不足够多,导致企业采购服务后难集成,更无法采用类IFTTT的方式做简单对接,在企业内部仍形成众多信息孤岛;有的SaaS产品在客户不再使用服务时,历史数据不方便导出。SaaS产品的第一要义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协同化、模块化、开放化为发展方向。
PaaS:功能本身最为重要,与IaaS越来越“难舍难分”
PaaS层的玩家缺乏SaaS的海量用户和IaaS层的规模效应,始终面对后入者的挑战,并且,一旦需求足够刚性便容易降级为IaaS标配。当云计算发展到一定程度,IaaS企业在性能上差距不大,价格战也非长久之计,最终会演变为功能之争也即PaaS之争,PaaS与IaaS也越来越难以清晰划分。PaaS在未来占比会大幅增加,但在API经济全面来临之前,纯PaaS厂商(指不打包基础资源仅提供细分领域单向能力的PaaS)成长为巨头仍有一定阻力。PaaS层面对的是开发者,功能的强大性、稳定性,API定义的简洁性、规范性,技术文档的可读性至关重要。
IaaS:厂商众多,但市场份额集中,未来大部分面临关闭或转型
IaaS层目前有国际厂商、互联网公司、创业者、硬件厂商、IDC/CDN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等不同类型的玩家。目前,主要的市场份额来自于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其次为创业公司。运营商和IDC营收较多,但更多是刻意扩大了“云”的范围。受制于政策等,国外服务商难以大规模扩张。IaaS层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短期内仍必须通过持续“烧钱”取得优势。未来大部分公有云服务商在长时间无法取得竞争优势及盈利情况下,将转型为以私有云为主的混合云,或直接关闭云业务。IaaS层未来新进创业者且突围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传统IDC将以为国际厂商提供代理运营的形式进行转型。
企业竞争格局
IaaS层已趋“二八”,PaaS和SaaS则长尾明显
从客户数量、营收规模来看:IaaS层阿里云一家独大,加上其他几家主流云服务商,占据80%以上份额。PaaS层中,对象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细分领域内,存在各自头部公司,但从PaaS覆盖的全部领域来看,更大的市场则被大量的小企业瓜分。SaaS层中,互联网公司产品如阿里钉钉拥有最多的客户数量,转型软件企业如金蝶拥有最多的云业务营收,但这些远不能覆盖SaaS层的全部业务,小企业长尾明显,且仍有大量初创企业涌现。
企业云服务创业环境
PaaS和SaaS创业机会仍较多
IaaS层高成本换取规模优势等因素致使IaaS创业成本越来越高,可能性越来越低。PaaS和SaaS仍具有较多创业机会,能够深入理解行业痛点的行业人才与技术型人才共同创业(或同时具有两方面能力),产品往往可迅速占领一个细分市场。
资本市场热度
融资次数略有回落,天使轮和A轮居多
从融资次数来看,2015年次数最多,为641次;从融资轮次来看,大部分融资仍然集中于早期的天使轮和A轮。从获得投资的企业业务类型来看,数据服务类企业最受资本市场青睐。
3、企业云服务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应用场景:场景云热度
不同场景下云迁移时间不同,视频云为当前公有云热点
本部分划分并未采用严格的同一维度,例如视频云可能应用于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但由于其体量大、特点明显,将其单独划分为一个版块。
互联网原生行业如游戏行业,私密性要求低(相对)、弹性强、并发量大,是最早云迁移的或直接为云开发的,且大多数采用公有云。金融行业的传统银行核心业务,对稳定性、私密性、实时性具有很高要求,且运行在大、小型机上的业务系统迁移难度大,因此整体云迁移时间较晚,更多将采用私有云或以私有为主的混合云。带宽的不断升级,移动终端的普及,交互方式的改变,使得视频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且视频本身需要CDN加速,因此公有云是更佳方案。视频云存储、网络需求大的特点恰恰也可以为公有云服务商带来更多营收。视频云为当前公有云热点。
应用场景:部署、服务模式选择策略
部署模式和服务模式的选择:许不许?值不值?能不能?
企业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之间的选择应考虑政策、总体成本和企业自身IT能力等因素。
应用场景:服务商选择策略
服务商的选择:经验和案例至为重要
云服务为非完全标准化的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功能的丰富性、问题解决的及时性等都有差异(即使是IaaS这一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因此,服务商在细分领域的经验和案例十分重要。
4、企业云服务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阿里云:云数智三位一体的赋能平台
与庞大的用户群体共同打造云计算生态系统
阿里云创立于2009年,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公司。阿里云为用户提供全球领先、安全、稳定的云计算产品,包括云计算基础服务、域名与网站(万网)、安全(云盾)、大数据(数加)等。阿里云拥有满足广泛业务需求的产品系列:网络服务、企业级互联网中间件、视频服务。阿里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遍布全球,分布华北、华东、华南、香港、新加坡、美西、美东等地。已有超过230万用户加入阿里云生态。
2016年第三季度阿里云营收14.93亿元,同比增长130%,持续保持三位数的增长。
阿里云提供数据智能的基础设施
2016年8月,阿里云发布了人工智能品牌阿里云ET。随着计算能力提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新的春天——数据智能时代。集合多年数据智能技术、代表领域最先进水平的阿里云人工智能ET,在各行业进行创新、变革、数据化和智能化。
企业云服务发展趋势分析
技术趋势一:DevOps和NoOps
开发运维一体化和自动化运维将持续受关注
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以CI/CD/CD为具体环节,以统一的运维平台为支撑,主要解决以下痛点:①代码分支过多,版本管理混乱,无法集成;②开发环境和使用环境不一致,无法交付;③客/用户反应问题无法及时改进上线;④A/B测试困难,应用回滚困难。开源工具上,DevOps既包括分布式版本控制工具如Git,也包括集中配置工具如Puppet、Chef、Saltstack和Ansible,还包括容器工具如Docker及相应的编排工具如Kubernetes。
NoOps:开发运维一体化的高级阶段或理想状态,即让运维完全自动化以接近于零运维的状态。
CI/CD/CD: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DevOps的典型特点和具体环节。
随着用户的增多、数据量的增大,服务器的大规模、超大规模将成为常态,用户体验的不断改进又要求代码持续提交,产品持续迭代。因此,开发运维一体化会更加流行,并且运维自动化程度会不断增加,逐渐趋于零运维,即NoOps状态。
技术趋势二:Docker更加普及
短期内Docker仍将火热,但单纯基于Docker创业仍有风险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目前,Docker因极大程度消除了开发环境和运维环境的差异,因此便于版本管理、持续交付,是一种有效的DevOps工具,此点广为认可。但是,以Docker来取代Hypervisor和Guest OS,却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其在性能和启动速度上有明显优势,反对者认为内核态的缺失和用户态的暴露导致硬件调用自由度和用户安全性均不够。短期看,Docker因镜像小、启动快、弹性强等特点,作为开源技术会进一步普及(国际、国内主流公有云服务商都已支持Docker);受制于Docker自身瓶颈、外部技术如Rocket威胁和大型云服务商的切入,单纯基于Docker创业仍然具有一定风险,尤其是只提供高度标准化产品而没有附加的订制服务。
技术趋势三:混合云将成为主流
公有云、私有云实现统一管理
公有云不能利用闲置的硬件资源,自主配置的程度较低,部分行业存在监管上的风险,不少企业对公有云的数据安全仍有顾虑。私有云存在弹性扩展相对较差(与公有云比),抗攻击能力弱等缺点。混合云架构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目前,Azure推出了私有云和混合云的版本Azure Stack,IBM Bluemix也有本地版本以实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国内主流公有云厂商等都有较为成熟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另外也有大量的OpenStack创业者和ISV围绕公有云做混合云解决方案。
RightScale调查数据显示,95%的受访者正使用云服务,其中仅公有云的为18%,仅私有云的为6%,采用混合云的为71%,较之上年的58%有较大幅度提升。受国内政策、公司性质影响,未来国内混合云的比例会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主流云架构。
行业趋势一:服务分层淡化
IaaS、PaaS和SaaS不再有明显界线
从技术角度看,随着API调用越来越多,跨层应用越来越多,例如统计类工具,SDK部分是在PaaS层完成,但后期所有的报表查看和分析都是在网页端(SaaS层)完成。目前,已经有CaaS(Communications as a Service,通信即服务)、BaaS(Backend as a Service,后端即服务)等不同概念,但因这些概念并不能完全概括云服务的全部,并未广泛应用。
从商业角度看,每一层服务商都希望给客户/用户更好的操作体验和更全面的增值服务,这就导致他们主动向其他层渗透:不断有刚需性质的上层服务成为下层标配,如数据库;也不断有下层服务集成打包升级为上层服务,如融合了CDN、存储而又增加了美化、鉴黄等功能的视频云。
行业趋势二:多种技术要素相互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融合为新平台
客户希望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更多的服务,这些服务往往是超出计算、存储和网络本身的,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这些技术要素和相应的产业要素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目前来看,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融合得最为深入,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为当前的发力点,物联网和区块链已有少量服务商开始布局,但整体上看仍为蓄势待发状态。
行业趋势三:云服务商生态化发展
不同类型服务商将选择不同的生态模式
云服务商的生态模式分为产业生态和场景生态:产业生态是指不同企业间互惠互利、共赢共生,可以分为“引凤筑巢”型和“同舟共济”型;场景生态是指从终端用户的实际场景出发,将与这一场景有关的所有要素进行组织优化,产生作用。
来源: CTI论坛
报告下载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