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rd + Namerd,实现Kubernetes 集群的灰度发布

简介: 主要内容源于 https://blog.buoyant.io/2016/11/04/a-service-mesh-for-kubernetes-part-iv-continuous-deployment-via-traffic-shifting/ ,砍掉了 Jenkins 等附加部分,更换了更加易于理解的示例应用,以保证主干突出。

主要内容源于 https://blog.buoyant.io/2016/11/04/a-service-mesh-for-kubernetes-part-iv-continuous-deployment-via-traffic-shifting/ ,砍掉了 Jenkins 等附加部分,更换了更加易于理解的示例应用,以保证主干突出。

Kubernetes 所提供的 rolling-update 功能提供了一种渐进式的更新过程,然而其滚动过 程并不容易控制,对于灰度发布的需要来说,仍稍显不足,这里介绍一种利用 Linkerd 方案进行流量切换的思路。

官网介绍:linker∙d is a transparent proxy that adds service discovery, routing, failure handling, and visibility to modern software applications。

本文从实际操作入手,上线两个版本的简单应用,利用这一组合完成流量的切换和测试过程。

测试目标

  • 同时上线两个版本的应用。两个应用均可工作,利用不同输出进行区分。
  • 动态调整分配给两个版本的流量。
  • 利用 CURL 进行流量分配的测试。

准备工作

这里利用一个 1.2 以上版本的 Kubernetes 集群进行演示:

  • API Server / Registry:10.211.55.62
  • Node:10.211.66.63

另外因某些原因,需要有能力获取 Dockerhub 的镜像。

例子程序很简单,用一个 PHP 文件显示环境变量中的内容:

<?php
 echo getenv("VAR_LABEL");

Docker file 继承自 dustise/lamp:latest,文件内容如下:

FROM dustise/lamp
COPY index.php /web/codebase

利用 Docker build 创建镜像,这里命名为 lamp:gray,备用。

创建工作负载

做一个简单的 yaml 文件来加载蓝绿两组应用,名字、环境变量和端口三个位置需要更改:

---
kind: ReplicationController
apiVersion: v1
metadata:
 name: green
# 此处省略若干
 env: - name: VAR_LABEL
 value: 'green' ---
kind: Service
apiVersion: v1

# 此处省略若干 

 type: NodePort
 ports: - protocol: TCP
 nodePort: 32001
 port: 80
 targetPort: 80
 name: http
 selector:
 name: green

利用 kubectl create -f green.yaml ( 以及 blue.yaml )之后,可以利用 curl 或者浏览器检查运行情况,如果正常,两个端口的访问应该分别会返回 greenblue

另外这里的端口命名很重要,这一名称会被后面的规则引用到。

注意,这里 NodePort 并非必须,仅为测试方便。

运行 Namerd

此处 yaml 主要来自于官网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BuoyantIO/linkerd-examples/master/k8s-daemonset/k8s/namerd.yml 为适应本地环境,将原有 Loadbalancer 类型的服务改为 NodePort

略微做一下讲解。

整个 yaml 由四部分组成:

ThirdPartyResource

这部分被用于做 Namerd 的存储后端。

Configmap

作为 Namerd 的配置,其中定义了这样几个内容(详情可参见 https://linkerd.io/config/0.8.5/namerd/index.html#introduction):

  • 管理端口 9990
  • storage:存储定义,通过 8001 端口同 Kube Api Server 通信,完成在 ThrdPartyResource 中的访问(8001 端口由 kubectl proxy 指令开通)
  • namer:定义服务发现能力由 Kubernetes 提供。
  • interface 部分则是定义了两种支持协议。其中 HTTP Controller 可以接收 namerctl 的控制指令。

RC

这部分不新鲜,除了 namerd 之外,还利用 kubectl proxy 提供通信端口给 namerd,颇有蛇足之嫌。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直接和 Kube API Server 进行通信。

Service

这里注意服务类型的变更( LoadBalancer -> NodePort ),需要暴露 4180 和 9990 两个端口,分别作为控制端口和界面端口。

利用 kubectl 启用之后,就可以在指定的端口查看管理界面了。此时的管理界面没有做任何配置,因此比较单薄。

添加规则

下面来安装 namerd 的控制工具,namerctl

go get -u github.com/buoyantio/namerctl
go install github.com/buoyantio/namerctl

接下来创建一条规则:

/host=>/#/io.l5d.k8s/default/http; /http/*/*/*=>8*/host/blue&2*/host/green;

这段代码表示该服务同时连接 blue 和 green 两个后端服务,按照 80/20 的比例进行流量分配。

利用 namerctl dtab create [file name] --base-url 这里 base-url 取值就是我们给 namerd 设置的 Nodeport。

接下来就能够看到管理界面上显示出新的规则了。

运行 Linkerd

这里同样基于官方的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BuoyantIO/linkerd-examples/master/k8s-daemonset/k8s/linkerd-namerd.yml

需要注意的是,官方给出的 yaml 文件中有一处 bug,使得这个 yaml 只能在缺省的 namespace 和 domain suffix 下运行。需要纠正对 namerd 的访问方式,删除 Namerd 后面的default.svc.cloud.local 即可。

同样的,他的服务端口和管理端口都应该改用 NodePort 方式进行暴露。

运行后,同样可以看到 Linkerd 的管理界面。

测试

下面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来证明流量分配的有效性:

for ((i=1;i<=300;i++)); do curl -s "http://10.211.55.63:30001/";echo ""; done | grep -i blue| wc -l

可以看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其结果越来越趋近于 80/20 的分配比例。

接下来,我们修改上面的 dtab 为如下内容:

/host=>/#/io.l5d.k8s/default/http; /http/*/*/*=>8*/host/blue&8*/host/green;

重新进行测试,就可以看到,流量分配已经发生了变化。另外,还可以在 Linkerd 的管理界面上看到网络流量的变化情况。

结语

这一组合基本能够满足流量渐变分配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有如豆瓣这样的大厂使用,但他的 dtab 还是个相对复杂的东西,如果在生产上进行使用,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另外,按照其文档中所陈述的功能范围内容来看,仅用来做流量分配还是颇有点大材小用的味道,从个人来说,我倾向于一些更轻量级的解决方法。


本文转自中文社区-Linkerd + Namerd,实现Kubernetes 集群的灰度发布

相关实践学习
通过Ingress进行灰度发布
本场景您将运行一个简单的应用,部署一个新的应用用于新的发布,并通过Ingress能力实现灰度发布。
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
欢迎来到《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课程,本课程是“云原生容器Clouder认证“系列中的第二阶段。课程将向您介绍与容器集群相关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可以帮助您了解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的使用。同时,本课程也会向您介绍可以采取的工具、方法和可操作步骤,以帮助您了解如何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构建和管理企业级应用。 学习完本课程后,您将能够: 掌握容器集群、容器编排的基本概念 掌握Kubernetes的基础概念及核心思想 掌握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概念及使用方法 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搭建和管理企业级网站应用
相关文章
|
1月前
|
缓存 容灾 网络协议
ACK One多集群网关:实现高效容灾方案
ACK One多集群网关可以帮助您快速构建同城跨AZ多活容灾系统、混合云同城跨AZ多活容灾系统,以及异地容灾系统。
|
2月前
|
Kubernetes Ubuntu 网络安全
ubuntu使用kubeadm搭建k8s集群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以在 Ubuntu 系统上使用 kubeadm 成功搭建一个 Kubernetes 集群。本文详细介绍了从环境准备、安装 Kubernetes 组件、初始化集群到管理和使用集群的完整过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实际应用中,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调整配置,进一步优化集群性能和安全性。
152 12
|
2月前
|
Prometheus Kubernetes 监控
OpenAI故障复盘 - 阿里云容器服务与可观测产品如何保障大规模K8s集群稳定性
聚焦近日OpenAI的大规模K8s集群故障,介绍阿里云容器服务与可观测团队在大规模K8s场景下我们的建设与沉淀。以及分享对类似故障问题的应对方案:包括在K8s和Prometheus的高可用架构设计方面、事前事后的稳定性保障体系方面。
|
2月前
|
Kubernetes 网络协议 应用服务中间件
Kubernetes Ingress:灵活的集群外部网络访问的利器
《Kubernetes Ingress:集群外部访问的利器-打造灵活的集群网络》介绍了如何通过Ingress实现Kubernetes集群的外部访问。前提条件是已拥有Kubernetes集群并安装了kubectl工具。文章详细讲解了Ingress的基本组成(Ingress Controller和资源对象),选择合适的版本,以及具体的安装步骤,如下载配置文件、部署Nginx Ingress Controller等。此外,还提供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镜像下载失败的应对措施。最后,通过部署示例应用展示了Ingress的实际使用方法。
87 2
|
2月前
|
存储 Kubernetes 关系型数据库
阿里云ACK备份中心,K8s集群业务应用数据的一站式灾备方案
本文源自2024云栖大会苏雅诗的演讲,探讨了K8s集群业务为何需要灾备及其重要性。文中强调了集群与业务高可用配置对稳定性的重要性,并指出人为误操作等风险,建议实施周期性和特定情况下的灾备措施。针对容器化业务,提出了灾备的新特性与需求,包括工作负载为核心、云资源信息的备份,以及有状态应用的数据保护。介绍了ACK推出的备份中心解决方案,支持命名空间、标签、资源类型等维度的备份,并具备存储卷数据保护功能,能够满足GitOps流程企业的特定需求。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备份中心的使用流程、控制台展示、灾备难点及解决方案等内容,展示了备份中心如何有效应对K8s集群资源和存储卷数据的灾备挑战。
|
3月前
|
Kubernetes 监控 Cloud Native
Kubernetes集群的高可用性与伸缩性实践
Kubernetes集群的高可用性与伸缩性实践
102 1
|
4月前
|
JSON Kubernetes 容灾
ACK One应用分发上线:高效管理多集群应用
ACK One应用分发上线,主要介绍了新能力的使用场景
|
4月前
|
Kubernetes 持续交付 开发工具
ACK One GitOps:ApplicationSet UI简化多集群GitOps应用管理
ACK One GitOps新发布了多集群应用控制台,支持管理Argo CD ApplicationSet,提升大规模应用和集群的多集群GitOps应用分发管理体验。
|
4月前
|
Kubernetes Ubuntu Linux
Centos7 搭建 kubernetes集群
本文介绍了如何搭建一个三节点的Kubernetes集群,包括一个主节点和两个工作节点。各节点运行CentOS 7系统,最低配置为2核CPU、2GB内存和15GB硬盘。详细步骤包括环境配置、安装Docker、关闭防火墙和SELinux、禁用交换分区、安装kubeadm、kubelet、kubectl,以及初始化Kubernetes集群和安装网络插件Calico或Flannel。
309 4
|
4月前
|
Kubernetes 应用服务中间件 nginx
搭建Kubernetes v1.31.1服务器集群,采用Calico网络技术
在阿里云服务器上部署k8s集群,一、3台k8s服务器,1个Master节点,2个工作节点,采用Calico网络技术。二、部署nginx服务到k8s集群,并验证nginx服务运行状态。
1455 1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