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识别尚未受到虚拟现实内容开发者的重视,但却是一个有前景的技术。
虚拟现实设备如何解读大脑的情绪表现?NeuroSky和Affectiva这两家公司曾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在2014年NeuroSky的实验项目中,让实验者戴上虚拟现实头盔,再利用NeuroSky的生物技术,可以得到脑电波来解读情绪。不过,不额外配上心律仪和血氧仪,这种方法的准确率不到50%。这里不得不提,挪威公司Smartbrain最近研发的EmerEEG头盔,用于在事故现场对伤员进行脑电图检查,其检测脑电波的准确度肯定要比NeuroSky靠谱得多。
与侧重于检测脑电波的NeuroSky不同的是,Affectiva公司选择侧重于人脸面部的研究,今年3月,他们将自产的情绪识别插件植入了Unity平台,鉴于Unity3D对于VR设备的良好支持,450万名开发者将有机会将此功能带入虚拟现实。
虽然两家公司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将情绪识别带入虚拟现实还有一段路要走。
两种方案都难以投入应用
当前的头戴式VR大多只能提供眼球的跟踪功能,不能将扫描面积扩大到整个脸部,NeuroSky的脑电波的检测技术似乎更加可行,然而尴尬的是,较低的准确率会让数据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引导开发者走往错误的方向。此外,NeuroSky需要佩戴更多的外设,让其难以成为消费级产品。
情绪识别内容不足
Unity3D中为VR内容开发者提供了情绪识别的相关插件,但是鲜有人投入这门技术。目前的VR内容还处于传统思路的转型期,其整体在丰富度上还未能获得延展,内容开发者更愿意使用熟悉的方式来构建VR世界,千篇一律的demo就是一个例子。现实是,情绪识别技术要真正投入到使用中,还需要开发者们不断的尝试。
情绪识别技术现阶段还未投入虚拟现实市场,但其背后的商用价值却很诱人。如果在虚拟现实头显中植入的传感器可以随时对使用者的情绪进行解读,广告商可以更加人性化地投入广告,在合适的时机展现广告内容。游戏开发商无需费尽心力地揣测玩家的想法,通过数据的收集,可以直接分析玩家对于游戏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从而相应的调节平衡,设置内购激励措施,或者增添NPC的交互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体留存率。此外,在治疗心理疾病上,情绪识别技术也将大显身手。
总而言之,VR的风潮逾越数十年才刚落地生根,情绪识别技术在商业上的应用小菏才露尖尖角。将两者融合起来尚处在一个试水的探索阶段,还需要技术提供者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开发者更加深入这门技术以及科技大佬加大资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