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这是至顶科技创始人玮哥引用《人类简史》的一段话,在他看来,区块链确实具备跨越边界的能力,但是我们不用刻意去突破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边界,也许如何认知、设定这个边界,才是通证经济要考虑的最主要问题。那么,在他的理解中,区块链和通证经济到底有哪些值得探讨的话题呢?玮哥从四个方面做了分享:第一,什么是通证,第二,通证的类型,第三跨越边界的特性,第四,区块链通证经济的未来。以下为玮哥的详细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玮哥简介:
王玮,北京志顶科技创始人。金融IT领域从业20年,主持过世界上最大的基于开放平台和分布式技术的银行账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关村20周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2014年创建志顶科技,主要产品是面向行业应用的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零识区块链、链得得、巴比特、华夏基石管理杂志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工程硕士导师。
以下是演讲实录: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跟大家分享一下对区块链通证经济的一些想法。今天的话题主要是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下,很多数字资产,比如说股票、债券等,怎么通过通证来发行、流通,以及会有什么特点。
我分享的内容分四个部分,首先讲通证的含义,第二个是通证的类型,第三个讲跨越边界的特性,也就是区块链通证经济的特征,最后讲一下区块链通证经济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通证的含义
我们现有的数字资产存在银行账户、交易所、债券登记机构,是账户上的一个数字。到了区块链时代,会有一种新的形态,即“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就像比特币一样,未来所有数字资产都可能存在于区块链上,成为“通证”的形态。
通证本质上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可流通。如果不可以流通,数字资产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的钱、债券等,核心在于流通,所以可流通是数字资产的一个特征。
那通证为什么可以流通呢?依赖于通证的另外两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可被证明。如果没有证明的手段,没有人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资产。比如我给你发一封邮件,里面写上“一万块”,你就承认收到一万块钱,那是不可能的。现实当中的纸币,我们为什么相信它是钱呢?因为它有防伪的金属线、水印、凸起的油墨,还有特殊的纸张,这样我们就能识别它,相信它不是伪造的,因此我们承认它是资产。我将这种特性称之为“技术共识”,与比特币通过共识算法确定记账结果其实是相同的。区块链本质上就是把传统基于防伪技术的共识手段变成了POW,变成了POS,变成了区块链加密的方式,让所有的节点验证它的真实性。
第三个特征是有价值。一个资产的价值归根结底来自于背后谁给它做背书。央行以国家信用为其发行的货币做背书,股票则是它的发行方、交易所以及国家这三者联合起来做背书。因此价值是一种“社会共识”——所有人都认可其背书者的信用或者兑付能力,承认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这跟前面我们说的技术共识其实是共识的两个维度。
技术共识与社会共识
这两种共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社会共识是价值的来源,所有人都承认房子的价值,所有人都承认钱可以消费,所有人都承认股票有收益,得到了社会共识承认就存在价值。如果一个国家信用崩溃,就不是所有人都承认他的钱能花出去,一个公司信用崩溃,他的股票价格也会一落千丈,这就是社会共识的作用。
技术共识实际上是对价值凭证的一种确认,是一种防止伪造、证明它真实存在的技术手段,它是社会共识的基础。如果没有技术共识,就像一张纸币没有四大防伪措施,意味着我们人人都可以去造假币,社会的经济体系金融体系就会崩溃,因为没有人能够对这些纸币形成社会共识。因此,技术共识是社会共识的保障,没有技术共识,社会共识很难存在。
其次,社会共识是相对的,全世界都承认美元,但是一个小国发行的货币只能在小国内部进行流通,这是社会共识的相对特性。而技术共识某种意义上是绝对的:我们有微信、支付宝,跟国外的同学照样发红包,不会因为他在美国,就担心红包里的钱是假的。
第三,技术共识并不必然产生社会共识。如果技术的手段提升了,技术的手段很发达,是不是社会共识一定会出现呢?其实不然,就像现在的“空气币”,它也是一个TOKEN,技术共识手段与有价值的TOKEN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发行方都跑路了的情况下,它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技术共识不能替代社会共识。
但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下,技术共识能促进社会共识的诞生。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特币:比特币最初发明出来就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即做一种网络上的现金,而不是纸质的现金,经由我给到你,不通过银行,不通过支付宝。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把他的现金发行到了比特币的网络上,对吧?也就是说,比特币作为电子现金的手段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所承认,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所采用,意味着它想作为电子现金的技术手段的目标其实没实现。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没有一个群体可以将它用作电子现金——现在实际上就有人将其作为电子现金使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还很广泛。
因此,虽然技术共识不能替代社会共识,不能自然产生社会共识,但是比特币作为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其实就是技术共识直接产生社会共识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就是人类的一个社会实验。这件事情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深入的探讨和理解它的意义——一个很独特的技术共识逐渐产生并达成了社会共识的现象。它有价格,可以与法币进行对价,比特币价格的暴涨暴跌,反映出在它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共识的不稳定性。法币的稳定性是央行、国家所维护的,比特币所依赖的社会共识人口少,所以它是不稳定的,代表了社会共识的不稳定。
多维价值尺度与通证类型
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共识,但是社会共识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看看普遍有哪几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标准的价值模型,比如说一美元可以兑6.3元人民币,一克黄金300多块钱,这就是它对应的内在价值。
第二种是收益,如股票。我们可以看到股票现在的价格,但是它未来为什么会涨,为什么会跌,为什么有人把股票卖掉去兑换人民币?假设所有人都认为该股票会涨,大家就都握在手里不卖。如果有人卖,意味着在此时此刻他愿意用未来的收益获得人民币,即价值的尺度除了现价还有未来时间。
第三种是权利,如VIP卡。我是一个商家的VIP,到该商家消费可以打八折,因为我消费的金额不同,每次优惠的价格也不同,这是一种权利。
通过这些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多维的价值尺度,正是因为有多维的价值尺度存在,我们的数字资产也会因此划分成为很多种类型,基本上对应着上述多维价值尺度。
第一种类型我把它称为价值型,此时此刻有一个现价,比如,储值卡,兑换券,银行承兑汇票;第二种是收益类,比如:股票、ABS。第三种,权利型,它是社会共识之间一种主观的认定,比如VIP卡,持卡人消费能打折,这是一种主观的权利,也是社会共识。年龄大一点的人都知道我们国家曾存在粮票,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粮食紧缺,限制消费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凭证。第四种是计算类,例如以太币,是通过计算成本来衡量的。这种模式很独特,他没有特定的价值背书人,这也是技术共识导致社会共识的一个典型。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币安币,它就包含多种属性,是多种价值维度的一种混合。首先它包含了权利类,可以在该交易所抵扣手续费,所以它是权利。同时因为可以回购,有升值的可能,因此具有收益的属性。
当一种通证混合几种价值尺度的时候,会给人造成一种困扰:一个可以涨价的东西同时可以用来消费,意味着未来消费购买力更强,今天消费就是一种亏损,因此不会有人用该物消费,实际上也就丢失了消费的属性。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呢?这往往是通证发行者的一个主要困扰。
其实也不用太担心,我们刚才讲过,人跟人之间,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判断价值尺度就是不一样。比如,你在币安的交易量大,优惠就多,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评估价格,它未来的升值收益还不一定比今天抵扣的手续费大。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交易量小,他持有这个东西就是为了赚点钱,那就会选择持有。所以我们像币安币这种设计,普遍存在于我们现在对token的设计当中,只要实际存在着价值,就不会因为价值尺度的混淆而产生无法解决的困难。
跨越边界
大家想一想,传统经济的一些问题是不是可以用区块链来解决呢,是不是可以区块链化呢?我们讲一个有意思的案例,大家知道CDR吗?如果关注股票市场,会发现CDR概念现在特别火,就是美国股票可以在中国上市了,而大家有对此有很大的需求。
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从流程上,CDR要经过无数的中介机构的转换,把它从纽交所买下来,然后把它存在那里,告诉大家说我没有去卖,这样就可以在中国发行等值的股票。一定是有跨境的能力的机构,才能实现这一点,细节我不说了,流程很复杂。我们再来看比特币,全世界的交易所有上千个交易所,不管这个交易所横跨哪几个国家,我如果想换一个交易所交易,不都是进行提币和充币吗?
股票本身的价值是社会共识,这一点没有变化,不是CDR考虑的问题。但是技术共识的手段,是可以大大提升的,是可以通过像比特币、区块链的手段,因为每一枚比特币都是可跟踪、可防伪、不可篡改的,可以防止增发或其他违规操作。这样一来就很有利于国家或者监管机构来进行管理,从技术上就可以很快实现,这是区块链对交易流转登记带来的巨大的变革。
因此,我本人长期对区块链的定义就是——“数字资产的去中心化价值网络”,它把过数字资产的发行、登记和转让这种三位一体的中心化的价值网络改变了。因为资产可以登记在链上,所以它让我们的发行可以跟原来保持一致,它的权属的登记可以实现去中心,从而交易可以实现多中心,就像刚才说的上交所和纽交所本质上可以交易同一支股票,要比你用CDR的方式发行同一支股票要有利的多。区块链完成了数字资产的去中心化登记,因此创造了无尽的可能性。
总结一下上面所说的,可以归纳为通证经济设计的三要素:
第一就是流通的价值。就是我们要把什么东西通证化,刚才讲过了,一切价值尺度的数字资产都可以通证化,关键是其价值支撑或者说社会共识是什么,因为通证化只是改进了技术共识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社会共识。
第二点是如何流通。这里主要指链的形态与智能合约。其实联盟链、公有链,都是可以发行通证的。通证也应该有结构,比如多种资产的组合流通。关于智能合约,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法律规定一个股份公司的股东不能超过二百人。假设我们将来用区块链来管理公司股份,当前已经有二百个持有人,如果其中有人把一部分token转让给非持有人,那么转让动作后的持有人就超过二百个了,这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来进行判断,并且禁止转让。在这种情况下,既做到了股权的人与人之间自由转让,又遵从了法律的规定,是一个非常适度的监管措施。
第三个就是流通的边界。本质上讲,一个公司发行的积分,只能在内部流转,而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了跨边界流转的能力,所以我们如果要去用区块链,想要在什么边界内流通,想要跨越的是什么边界,是大家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更容易说服别人,“你把你的资产上链吧,因为它能帮你跨越哪一个边界”,就像刚才我们说的CDR一样。当然,像CDR这种,针对传统金融资产进行跨越监管机构边界流通的,在设定通证系统时,需要考虑监管机构的意见。其实十年前次贷危机时,就有人给证监会申请过,证监会没有批准,如今却批准了,可见监管机构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和认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太悲观,不应该担心监管机构一切都会否定,应该去沟通和设计。
今天的区块链就像20年前的二维码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二维码技术是29年前诞生的,今天使用到最多的QRCode也是1994年产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但是今天在座的诸位有谁不知道二维码?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二维码突然爆发了。为什么呢?因为智能手机+高速摄像头、移动互联网、O2O产生了,几种合力之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今年是区块链诞生的第九年,真的有可能就是20年前的二维码的状态。区块链提供的跨边界流转的能力,也许今天还没有产生最适合的资产和最佳的场景,但是在三年以后、五年后可能就会产生。今天我们不要去纠结找不到好的场景,我们都努力去做,先把资产上链,逐渐去发展。最后我们会看到,也许就像二维码一样,未来几年之内有了各种要素的结合,区块链能改变整个商业形态。
最后总结一下,通往区块链通证经济之路,第一点就是我们要有更多的跨越边界的资产流通的需求存在,比如CDR这样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到那个时候区块链应用的领域会越来越大。
第二是全社会在这方面共识的形成。过去开玩笑说“发大财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以往我们往往会倾向于遏制跨边界流转,是因为连最基本的防伪都做不到,还敢让它跨边界流动吗?但是,未来区块链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出现这种社会资产越来越多的时候,社会共识,社会变化,都会产生。这里社会所指的不是光是每一个老百姓,包括政府、监管机构、法律制度,最后都会调整,会改变,就像十年前证监会没有批准CDR,今天批准了一样。
第三点跟区块链的密码学特性有关。如果说谁的银行卡丢了,我们可以用身份证找回、重置、挂失,但是今天的区块链仍然属于完全的密码学控制的一套体系,所以如果你把密码忘记了,资产也就人间蒸发了。这一点与传统资产区别很大,如果想让社会大众去接受,肯定是有困难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因此,现在有很多区块链的方案跟实名绑定,我认为这些发展的方向是合理的,它实际上最终可以帮我们链上的资产接触到每一个人。
这三点综合一句话,就是区块链需要跟现实世界的资产做适度的对接。
最后我想引用《人类简史》当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区块链确实具备跨越边界的能力,但是我们不用刻意去突破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边界,也许如何认知、设定这个边界,才是通证经济要考虑的最主要问题。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年04月04日
本文作者:区块链大本营
本文来源:CSDN区块链大本营,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