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final 2018-03-10 560浏览量
原文:
IOCP模型的总结
IOCP(I/O Completion Port,I/O完成端口)是性能最好的一种I/O模型。它是应用程序使用线程池处理异步I/O请求的一种机制。在处理多个并发的异步I/O请求时,以往的模型都是在接收请求是创建一个线程来应答请求。这样就有很多的线程并行地运行在系统中。而这些线程都是可运行的,Windows内核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进行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并没有多少时间花在线程运行上。再加上创建新线程的开销比较大,所以造成了效率的低下。
而IOCP模型是事先开好了N个线程,存储在线程池中,让他们hold。然后将所有用户的请求都投递到一个完成端口上,然后N个工作线程逐一地从完成端口中取得用户消息并加以处理。这样就避免了为每个用户开一个线程。既减少了线程资源,又提高了线程的利用率。
完成端口模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先创建一个完成端口(::CreateIoCompletioPort())。然后再创建一个或多个工作线程,并指定他们到这个完成端口上去读取数据。我们再将远程连接的套接字句柄关联到这个完成端口(还是用::CreateIoCompletionPort())。一切就OK了。
工作线程都干些什么呢?首先是调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函数在关联到这个完成端口上的所有套接字上等待I/O的完成。再判断完成了什么类型的I/O。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的I/O,OP_ACCEPT,OP_READ和OP_WIRTE。我们到数据缓冲区内读取数据后,再投递一个或是多个同类型的I/O即可(::AcceptEx()、::WSARecv()、::WSASend())。对读取到的数据,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进行相应的处理。
为此,我们需要一个以OVERLAPPED(重叠I/O)结构为第一个字段的per-I/O数据自定义结构。
typedef struct _PER_IO_DATA
{
OVERLAPPED ol; // 重叠I/O结构
char buf[BUFFER_SIZE]; // 数据缓冲区
int nOperationType; //I/O操作类型
#define OP_READ 1
#define OP_WRITE 2
#define OP_ACCEPT 3
} PER_IO_DATA, *PPER_IO_DATA;
将一个PER_IO_DATA结构强制转化成一个OVERLAPPED结构传给::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函数,返回的这个PER_IO_DATA结构的的nOperationType就是I/O操作的类型。当然,这些类型都是在投递I/O请求时自己设置的。
这样一个IOCP服务器的框架就出来了。当然,要做一个好的IOCP服务器,还有考虑很多问题,如内存资源管理、接受连接的方法、恶意的客户连接、包的重排序等等。以上是个人对于IOCP模型的一些理解与看法,还有待完善。另外各Winsock API的用法参见MSDN。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集结各类场景实战经验,助你开发运维畅行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