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 底层算法分析

简介:

Hash算法

HashMap使用Hash算法,所以在解剖HashMap之间,需要先简单的了解Hash算法,Hash算法一般也成为散列算法,通过散列算法将任意的值转化成固定的长度输出,该输出就是散列值,这是一种压缩映射,也就是,散列值的空间远远小于输入的值空间。
简单的说,hash算法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快速存取数据的方法,它用一种算法建立键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每一个真实值只能有一个键值,但是一个键值可以对应多个真实值),这样可以快速在数组等里面存取数据。

下面我们建立一个HashMap,然后往里面放入12对key-value,这个HashMap的默认数组长度为16,我们的key分别存放在该数组的格子中,每个格子下面存放的元素又是以链表的方式存放元素。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 map 
= new HashMap();
        map.put(
"What""chenyz");
        map.put(
"You""chenyz");
        map.put(
"Don't""chenyz");
        map.put(
"Know""chenyz");
        map.put(
"About""chenyz");
        map.put(
"Geo""chenyz");
        map.put(
"APIs""chenyz");
        map.put(
"Can't""chenyz");
        map.put(
"Hurt""chenyz");
        map.put(
"you""chenyz");
        map.put(
"google""chenyz");
        map.put(
"map""chenyz");
        map.put(
"hello""chenyz");
    }


当我们新添加一个元素时,首先我们通过Hash算法计算出这个元素的Hash值的hashcode,通过这个hashcode的值,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这个新元素应该存放在这个hash表的哪个格子里面,如果这个格子中已经存在元素,那么就把新的元素加入到已经存在格子元素的链表中。

运行上面的程序,我们对HashMap源码进行一点修改,打印出每个key对象的hash值

What-->hash值:8
You-->hash值:3
Don't-->hash值:7
Know-->hash值:13
About-->hash值:11
Geo-->hash值:12
APIs-->hash值:1
Can't-->hash值:7
Hurt-->hash值:1
you-->hash值:10
google-->hash值:3
map-->hash值:8
hello-->hash值:0

计算出来的Hash值分别代表该key应该存放在Hash表中对应数字的格子中,如果该格子已经有元素存在,那么该key就以链表的方式依次放入格子中



从上表可以看出,Hash表是线性表和链表的综合所得,根据数据结构的定义,可以得出粗劣的结论,Hash算法的存取速度要比数组差一些,但是比起单纯的链表,在查找和存取方面却要好多。

如果要查找一个元素时,同样的方式,通过Hash函数计算出这个元素的Hash值hashcode,然后通过这个hashcode值,直接找到跟这个hash值相对应的线性格子,进如该格子后,对这个格子存放的链表元素逐个进行比较,直到找到对应的hash值。

在简单了解完Hash算法后,我们打开HashMap源码

初始化HashMap

下面我们看看Map map = new HashMap();这段代码究竟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数据结构的变化。

HashMap中几个重要的属性

transient Entry[] table;
用来保存key-value的对象Entry数组,也就是Hash表

transient int size;
返回HashMap的键值对个数

final float loadFactor;
负载因子,用来决定Entry数组是否扩容的因子,HashMap默认是0.75f

int threshold;
重构因子,(capacity * load factor)负载因子与Entry[]数组容积的乘值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int threshold;    

    
final float loadFactor;

    
transient Entry[] table;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6;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 Find a power of 2 >= initialCapacity
        int capacity = 1;
        
while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capacity 
<<= 1;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reshold 
= (int)(capacity * loadFactor);
        table 
= new Entry[capacity];
        init();
    }

以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构造函数为例,另外两个构造函数实际上也是以同种方式来构建HashMap.

首先是要确定hashMap的初始化的长度,这里使用的策略是循环查出一个大于initialCapacity的2的次方的数,例如initialCapacity的值是10,那么大于10的数是2的4次方,也就是16,capacity的值被赋予了16,那么实际上table数组的长度是16,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策略来构建Hash表的长度,是因为2的次方运算对于计算机来说是有相当的效率。

loadFactor,被称为负载因子,HashMap的默认负载因子是0.75f

threshold,接下来是重构因子,由负载因子和容量的乘机组成,它表示当HashMap元素被存放了多少个之后,需要对HashMap进行重构。

通过这一系列的计算和定义后,初始化Entry[] table;

put(key,value)

接下来看一对key-value是如何被存放到HashMap中:put(key,value)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System.out.println(key
+"-->hash值:"+i);//这就是刚才程序打印出来的key对应hash值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
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static int hash(int h) {
        h 
^= (h >>> 20^ (h >>> 12);
        
return h ^ (h >>> 7^ (h >>> 4);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这里是整个hash的关键,请打开源码查看一步一步查看。

hash(key.hashCode()) 计算出key的hash码 //对于hash()的算法,这里有一篇分析很透彻的文章<HashMap hash方法分析>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通过一个与算法计算出来,该key应在存放在Hash表的哪个格子中。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然后再遍历table[i]格中的链表,判断是否已经存在一样的key,如果存在一样的key值,那么就用新的value覆盖旧的value,并把旧的value值返回。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如果经过遍历链表没有发现同样的key,那么进行addEntry函数的操作,增加当前key到hash表中的第i个格子中的链表中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Entry
<K,V> e = table[bucketIndex];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2 * table.length);
    }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创建一个Entry对象来存放键值(ps:Entry对象是一个链表对象)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将Entry对象添加到链表中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最后将size进行自增,判断size值是否大于重构因子,如果大于那么就是用resize进行扩容重构。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Entry[] oldTable 
= table;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transfer(newTable);
        table 
= newTable;
        threshold 
= (int)(newCapacity * loadFactor);
    }


这里为什么是否需要扩容重构,其实是涉及到负载因子的性能问题

loadFactor负载因子
上面说过loadFactor是一个hashMap的决定性属性,HashSet和HashMap的默认负载因子都是0.75,它表示,如果哈希表的容量超过3/4时,将自动成倍的增加哈希表的容量,这个值是权衡了时间和空间的成本,如果负载因子较高,虽然会减少对内存空间的需求,但也会增加查找数据的时间开销,无论是put()和get()都涉及到对数据进行查找的动作,所以负载因子是不适宜设置过高



get(key)

接下来看看get(key)做了什么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
        
return null;
    }


这些动作似乎是跟put(key,value)相识,通过hash算法获取key的hash码,再通过indexFor定位出该key存在于table的哪一个下表,获取该下标然后对下标中的链表进行遍历比对,如果有符合就直接返回该key的value值。

keySet()

这里还涉及另一个问题,上面说了HashMap是跟set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但map也一样实现了keySet接口,下面谱析一下keySet在hashMap中是如何实现的,这里给出部分代码,请结合源码查看

public K next() {
            
return nextEntry().getKey();
        }

    
final Entry<K,V> nextEntry()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Entry
<K,V> e = next;
            
if (e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if ((next = e.next) == null) {
                Entry[] t 
= table;
                
while (index < t.length && (next = t[index++]) == null)
                    ;
            }
        current 
= e;
            
return e;
        }


代码很简单,就是对每个格子里面的链表进行遍历,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我们依次将key值put进hashMap中,但在使用map.entrySet().iterator()进行遍历时候却不是put时候的顺序。

扩容
在前面说到put函数的时候,已经提过了扩容的问题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2 * table.length);



这里一个是否扩容的判断,当数据达到了threshold所谓的重构因子,而不是HashMap的最大容量,就进行扩容。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Entry[] oldTable 
= table;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transfer(newTable);
        table 
= newTable;
        threshold 
= (int)(newCapacity * loadFactor);
    }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
        Entry[] src 
= table;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int j = 0; j < src.length; j++) {
            Entry
<K,V> e = src[j];
            
if (e != null) {
                src[j] 
= null;
                
do {
                    Entry
<K,V> next = e.next;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 
while (e != null);
            }
        }
    }



transfer方法实际上是将所有的元素重新进行一些hash,这是因为容量变化了,每个元素相对应的hash值也会不一样。

使用HashMap

1.不要再高并发中使用HashMap,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如果被多个线程共享之后,将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问题。
2.如果数据大小事固定的,最好在初始化的时候就给HashMap一个合理的容量值,如果使用new HashMap()默认构造函数,重构因子的值是16*0.75=12,当HashMap的容量超过了12后,就会进行一系列的扩容运算,重建一个原来成倍的数组,并且对原来存在的元素进行重新的hash运算,如果你的数据是有成千上万的,那么你的成千上万的数据也要跟这你的扩容不断的hash,这将产生高额的内存和cpu的大量开销。

当然啦,HashMap的函数还有很多,不过都是基于table的链表进行操作,当然也就是hash算法,Map & hashMap在平时我们的应用非常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每句代码中每块数据结构变化心中有数。


特别说明: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哦~~~http://blog.yemou.net/article/query/info/tytfjhfascvhzxcytp72
相关文章
|
1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搜索推荐
从理论到实践,Python算法复杂度分析一站式教程,助你轻松驾驭大数据挑战!
【10月更文挑战第4天】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从理论入手,介绍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两个核心概念,并通过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的Python实现详细分析其复杂度。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快速排序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空间复杂度为O(log n)。文章还介绍了算法选择、分而治之及空间换时间等优化策略,帮助你在大数据挑战中游刃有余。
317 3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边缘计算 算法
NOMA和OFDMA优化算法分析
NOMA和OFDMA优化算法分析
237 127
|
5月前
|
数据采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别急着上算法,咱先把数据整明白:大数据分析的5个基本步骤,你都搞对了吗?
别急着上算法,咱先把数据整明白:大数据分析的5个基本步骤,你都搞对了吗?
220 4
|
2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2025 年 7 月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情况分析报告
2025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第十二批深度合成算法备案信息,全国389款产品通过备案,服务提供者占比超七成。截至7月14日,全国累计备案达3834款,覆盖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模态场景,广泛应用于生活服务、医疗、金融等领域。广东以135款居首,数字人、AI客服等C端应用主导,民营企业成主力,国企聚焦公共服务。随着AI政策推动,备案已成为AI产品合规上线关键环节。
|
5月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员工行为监控软件中的 Go 语言哈希表算法:理论、实现与分析
当代企业管理体系中,员工行为监控软件已逐步成为维护企业信息安全、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工具。这类软件能够实时记录员工操作行为,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其核心支撑技术在于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精妙运用。本文聚焦于 Go 语言中的哈希表算法,深入探究其在员工行为监控软件中的应用逻辑与实现机制。
146 14
|
6月前
|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安全
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通过名单分析报告
本报告基于《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通过名单》,分析了2023年6月至2025年3月公布的10批备案数据,涵盖属地分布、行业应用及产品形式等多个维度。报告显示,深度合成算法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上海等地,涉及教育、医疗、金融、娱乐等多行业。未来趋势显示技术将向多模态融合、行业定制化和安全合规方向发展。建议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拓展应用场景、关注政策动态,以在深度合成领域抢占先机。此分析旨在为企业提供参考,助力把握技术发展机遇。
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通过名单分析报告
|
6月前
|
供应链 算法 搜索推荐
从公布的前十一批其他算法备案通过名单分析
2025年3月12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算法备案信息,深度合成算法通过395款,其他算法45款。前10次备案中,深度合成算法累计3234款,其他类别647款。个性化推送类占比49%,涵盖电商、资讯、视频推荐;检索过滤类占31.53%,用于搜索优化和内容安全;调度决策类占9.12%,集中在物流配送等;排序精选类占8.81%,生成合成类占1.55%。应用领域包括电商、社交媒体、物流、金融、医疗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主导,技术向垂直行业渗透,内容安全和多模态技术成新增长点。未来大模型检索和多模态生成或成重点。
从公布的前十一批其他算法备案通过名单分析
|
6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供应链
从第十批算法备案通过名单中分析算法的属地占比、行业及应用情况
2025年3月12日,国家网信办公布第十批深度合成算法通过名单,共395款。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占比超80%,涵盖智能对话、图像生成、文本生成等多行业。典型应用包括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如觅健医疗内容生成算法、匠邦AI智能生成合成算法等。服务角色以面向用户为主,技术趋势为多模态融合与垂直领域专业化。
|
7月前
|
存储 缓存 监控
企业监控软件中 Go 语言哈希表算法的应用研究与分析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监控软件对企业的稳定运营至关重要。哈希表(散列表)作为高效的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企业监控中,如设备状态管理、数据分类和缓存机制。Go 语言中的 map 实现了哈希表,能快速处理海量监控数据,确保实时准确反映设备状态,提升系统性能,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
113 3
|
6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从第九批深度合成备案通过公示名单分析算法备案属地、行业及应用领域占比
2024年12月20日,中央网信办公布第九批深度合成算法名单。分析显示,教育、智能对话、医疗健康和图像生成为核心应用领域。文本生成占比最高(57.56%),涵盖智能客服、法律咨询等;图像/视频生成次之(27.32%),应用于广告设计、影视制作等。北京、广东、浙江等地技术集中度高,多模态融合成未来重点。垂直行业如医疗、教育、金融加速引入AI,提升效率与用户体验。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