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开发:Objective-C的singleton模式

简介:

本文主要介绍了iOS开发模式中的singleton模式,如果你准备写一个类,希望保证只有一个实例存在,同时可以得到这个特定实例提供服务的入口,那么可以使用单态设计模式。

  单态模式在Java、C++中很常用,在Cocoa里,也可以实现。

  但是,

  Objective-C的单例模式绝对和你所想象不一样,他的写法和你所见过的所有语言的写法都不一样。

  官方建议

  由于自己设计单态模式存在一定风险,主要是考虑到可能在多线程情况下会出现的问题,因此苹果官方建议使用以下方式来实现单态模式:

  static MyGizmoClass *sharedGizmoManager = nil;

  + (MyGizmoClass*)sharedManager

  {

  @synchronized(self) {

  if (sharedGizmoManager == nil) {

  [[self alloc] init]; // assignment not done here

  }

  }

  return sharedGizmoManager;

  }

  + (id)allocWithZone:(NSZone *)zone

  {

  @synchronized(self) {

  if (sharedGizmoManager == nil) {

  sharedGizmoManager = [super allocWithZone:zone];

  return sharedGizmoManager; // assignment and return on first allocation

  }

  }

  return nil; //on subsequent allocation attempts return nil

  }

  - (id)copyWithZone:(NSZone *)zone

  {

  return self;

  }

  - (id)retain

  {

  return self;

  }

  - (unsigned)retainCount

  {

  return UINT_MAX; //denotes an object that cannot be released

  }

  - (void)release

  {

  //do nothing

  }

  - (id)autorelease

  {

  return self;

  }

  程序员都是偷懒的,现在流行使用一个宏定义来搞定这许多的事,而且考虑的更加周全。

  单例包含以下接口

  + (MyClass*) sharedInstance;

  + (void) purgeSharedInstance;

  调用sharedInstance会创建并返回单例

  调用purgeSharedInstance会销毁单例

  手动调用alloc也可以保证是单例,你可以这样调用

  [[MyClass alloc] initWithParam:firstParam secondParam:secondParam];

  只是要保证在sharedInstance之前调用,因为只有一次创建机会。

  下面是使用宏的写法“

  MyClass.h:

  ========================================

  #import "SynthesizeSingleton.h"

  @interface MyClass: SomeSuperclass

  {

  ...

  }

  SYNTHESIZE_SINGLETON_FOR_CLASS_HEADER(MyClass);

  @end

  ========================================

  MyClass.m:

  ========================================

  #import "MyClass.h"

  @implementation MyClass

  SYNTHESIZE_SINGLETON_FOR_CLASS(MyClass);

  ...

  @end

  ========================================










本文转自 wws5201985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wws5201985/760988,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目录
相关文章
|
11月前
|
开发框架 前端开发 Android开发
安卓与iOS开发中的跨平台策略
在移动应用开发的战场上,安卓和iOS两大阵营各据一方。随着技术的演进,跨平台开发框架成为开发者的新宠,旨在实现一次编码、多平台部署的梦想。本文将探讨跨平台开发的优势与挑战,并分享实用的开发技巧,帮助开发者在安卓和iOS的世界中游刃有余。
|
9月前
|
iOS开发 开发者
uniapp开发ios打包Error code = -5000 Error message: Error: certificate file(p12) import failed!报错问题如何解决
uniapp开发ios打包Error code = -5000 Error message: Error: certificate file(p12) import failed!报错问题如何解决
490 67
uniapp开发ios打包Error code = -5000 Error message: Error: certificate file(p12) import failed!报错问题如何解决
|
8月前
|
JavaScript 搜索推荐 Android开发
【01】仿站技术之python技术,看完学会再也不用去购买收费工具了-用python扒一个app下载落地页-包括安卓android下载(简单)-ios苹果plist下载(稍微麻烦一丢丢)-客户的麻将软件需要下载落地页并且要做搜索引擎推广-本文用python语言快速开发爬取落地页下载-优雅草卓伊凡
【01】仿站技术之python技术,看完学会再也不用去购买收费工具了-用python扒一个app下载落地页-包括安卓android下载(简单)-ios苹果plist下载(稍微麻烦一丢丢)-客户的麻将软件需要下载落地页并且要做搜索引擎推广-本文用python语言快速开发爬取落地页下载-优雅草卓伊凡
254 8
【01】仿站技术之python技术,看完学会再也不用去购买收费工具了-用python扒一个app下载落地页-包括安卓android下载(简单)-ios苹果plist下载(稍微麻烦一丢丢)-客户的麻将软件需要下载落地页并且要做搜索引擎推广-本文用python语言快速开发爬取落地页下载-优雅草卓伊凡
|
10月前
|
iOS开发 开发者 MacOS
深入探索iOS开发中的SwiftUI框架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Apple最新推出的SwiftUI框架,这一革命性的用户界面构建工具为iOS开发者提供了一种声明式、高效且直观的方式来创建复杂的用户界面。通过分析SwiftUI的核心概念、主要特性以及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示例,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SwiftUI简化UI代码,提高开发效率,并保持应用程序的高性能和响应性。无论你是iOS开发的新手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本文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见解和实用的指导。
288 66
|
7月前
|
缓存 安全 数据处理
Objective-C开发:从HTTP请求到文件存储的实战
Objective-C开发:从HTTP请求到文件存储的实战
|
8月前
|
人工智能 程序员 API
iOS|记一名 iOS 开发新手的前两次 App 审核经历
啥,这玩意也有新手保护期?
157 0
|
10月前
|
存储 监控 API
app开发之安卓Android+苹果ios打包所有权限对应解释列表【长期更新】-以及默认打包自动添加权限列表和简化后的基本打包权限列表以uniapp为例-优雅草央千澈
app开发之安卓Android+苹果ios打包所有权限对应解释列表【长期更新】-以及默认打包自动添加权限列表和简化后的基本打包权限列表以uniapp为例-优雅草央千澈
882 11
|
10月前
|
开发框架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安卓与iOS开发中的跨平台策略:一次编码,多平台部署
在移动应用开发的广阔天地中,安卓和iOS两大阵营各占一方。随着技术的发展,跨平台开发框架应运而生,它们承诺着“一次编码,到处运行”的便捷。本文将深入探讨跨平台开发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趋势,同时通过代码示例揭示跨平台工具的实际运用。
305 3
|
10月前
|
Java 调度 Android开发
安卓与iOS开发中的线程管理差异解析
在移动应用开发的广阔天地中,安卓和iOS两大平台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如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们在处理多线程任务时也展现出不同的哲学。本文将带你穿梭于这两个平台之间,比较它们在线程管理上的核心理念、实现方式及性能考量,助你成为跨平台的编程高手。
|
11月前
|
存储 前端开发 Swift
探索iOS开发:从新手到专家的旅程
本文将带您领略iOS开发的奇妙之旅,从基础概念的理解到高级技巧的掌握,逐步深入iOS的世界。文章不仅分享技术知识,还鼓励读者在编程之路上保持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实现个人成长与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