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运营商忽视的小额匿名支付市场(连载二)

简介:
浅析被运营商忽视的小额匿名支付市场
 
二、支付障碍造成了普遍的收费困境
前文(一、成熟互联网应用中典型的小额支付方式)所举的例子都是有代表性,并且也很成熟的收费性质的互联网应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上例子都是商家在完全掌握上游资源和内容发布渠道优势后才得以顺利实现了收费。也就是说,用户在同类应用中可选择的空间很小(起点中文、龙源不仅是同业中最大的网站,而且基本没有竞争对手,赛迪网校曾经是惟一的软件工程师考试官方培训平台)。然而就是在这些应用中,支付的障碍也形成了新的问题,例如赛迪网校、新东方在线都推出了部分20元/节的视频课件,而原课程卡的销售往往是以“数百元/一门课”来计量的。例如起点中文网虽然致力于“原创文学”,但实际能收费、受推荐的只是VIP作品区的长篇小说连载——照这个架势,写短篇的鲁迅和莫泊桑永无出头之日。
再看网络游戏方面,过去如果未在某个细分类型上取得领先,网络游戏运营商是很难开始收费运营的。这其中支付也是很大的障碍,一方面铺开点卡销售渠道投入不菲,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从众的消费者而言,既然有其他更知名的选择,谁愿意花至少几十元去购买点卡尝试一个不那么受追捧的游戏呢(正式运营的网游给新手留的免费游戏时间都很短)。现在休闲类在线游戏(以联众为代表)和WebGame(网页游戏,实际开心网也属于此类)再次兴起,桎梏于账号的收费方式同样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以我们自身的实例来看,为了多玩两把拖拉机就去联众不断注册马甲,在这样的博弈中运营商很难获得应有的收益,以休闲为目的的用户也不在意注册账号所能获得的积分累计。
综上所述,当前互联网应用虽然不缺支付途径,但“给账号冲值”的传统模式缺乏灵活性。这一模式客观上促成了各种应用向资源垄断的寡头局面发展,而即便是市场上的NO.1,掌握了消费规则的制定权,也未必能开心赚钱——因为大家把消费者仅局限为“熟练掌握规则并长期积极消费的注册用户”,培养和维持这样的优质用户不仅费时耗力,而且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数量有限的。(如何抓住普通用户再发展成这样的优质用户也是个难题)
由此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两个问题:
1. 收费必须基于用户账号么?
2. 支付为什么不能直接消费?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也可以举一些很实际的应用需求:
1. 并非科研人员的我偶然需要从科技情报中心下载一份学术参考资料,可以付费
2. 我愿意付费观看一段原创视频,但无意成为土豆网的会员
3. 我愿意付费参与网络直播的一场讲座,但不愿留下个人信息
4. 我愿意付费阅读萨苏连载的博客,每篇0.1-0.5元的价格能接受,但不想包月
5. 你偶尔玩玩休闲网游,打打扑克、麻将但不愿注册账号
6. 在婚恋交友网站上查阅几次信息,也许以后会注册包月
……

将应用与用户账号捆绑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些弊病,列举如下:
1. 给用户造成障碍,特别是那些需求表现并不强烈的用户
2. 过于简化的用户注册手续起不到积累用户的作用,相反给用户账号管理带来了压力(用户“为注册而注册”的账号很难挖掘出价值,反而是负担)
3. 临时性、随机性的应用不需要记录用户信息
4. 用户对个人信息、行为有隐私保护的需求
如前文所列,直接向用户收费的互联网应用大多习惯用注册与否来衡量用户的价值,并且放弃了对普通浏览者收费的机会,这是错误也是可惜的。除了思维上的惯性,造成这种错误的一大因素就是没有足够灵活、可靠、方便的支付途径,并且支付和消费不能直接挂钩。这种空白也造成了很多互联网应用无法找到盈利的支撑点,例如:
1. 微视频网站无法向观赏者收费,也就无法用分账的机制鼓励原创
2. 在线讲座、直播等需要投入资源的服务无法收费,无法形成规模
3. 博客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出版”(现在原创博客的操作形式基本是“网上先写出名来->吸引出版社/书商->具名出版”)
4. 学术、科研资料的查阅局限于小范围,数字图书馆缺乏盈利模式
5. 以SaaS方式(软件即服务)运作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不能实现真正灵活的计次收费(目前也是包月方式为主)

本文转自alifafa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chenghong/168975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
|
区块链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巴基斯坦禁止金融机构参与加密货币交易
巴基斯坦禁止金融机构参与加密货币交易
1337 0
|
安全 应用服务中间件 网络安全
|
安全 Android开发
国内手机银行安全体检:多款存在高危漏洞,可影响资金安全
本文讲的是国内手机银行安全体检:多款存在高危漏洞,可影响资金安全,上面几个标题对大家来说应该不陌生,近几年因手机银行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传播,时常有类似的事件刷屏。
1608 0